正文

拜山——我的第一頓齋飯(4)

禪來禪去: 親歷重塑生命的十八天 作者:西嶺雪


在英國時,我喜歡一間接一間地參拜教堂,對上帝傾訴心事,祈求力量;而在印度時,我被恒河上的放燈儀式所感動,遂立誓死后不留墳墓,唯愿將骨灰撒入恒河;在埃及時,我仰望金字塔或底比斯神柱,感嘆埃及古宗教的偉大,對于《亡靈書》所記載的靈魂學深深著迷;在俄羅斯時,東正教的洋蔥頂教堂美得讓我落淚……但是,我并沒有準備好要加入任何教派,誰知道就這樣順水推舟地入了佛門了。難道這就是宿命,抑或夙緣?

后來,我特地找到辦公室向執(zhí)事請教:受戒之后,是不是就不能再進教堂,讀《圣經(jīng)》,或者學習其他宗教了?

執(zhí)事老師告訴我:受戒,只是為了在法樂園中禪修期間清凈自持,心懷謙卑,離寺后便可以破戒了。至于其他宗教,只是作為學習研究的對象是無妨的,但要是受洗、禱告、跪拜或進行其他宗教儀式的話,便等于破門,不再自認為佛門弟子了。

聽過后,我放心了,頓時歡喜起來。當知道佛門對我并沒有強制約束的時候,我卻忽然無比珍惜起這次受戒,很開心自己皈依,成為一名佛門弟子了。

忽然想起魯智深入山門時唱的那支《寄生草》:“漫揾英雄淚,相離處士家。謝慈悲剃度在蓮臺下。沒緣法轉眼分離乍。赤條條來去無牽掛。哪里討煙蓑雨笠卷單行,一任俺芒鞋破缽隨緣化?!?/p>

從此后,俺也拜進山門,是有信仰的人了,多有底氣??!

◎名詞解釋

巴利語:原意為圣典語,佛經(jīng)語,為南傳上座部佛教的經(jīng)典用語。巴利語與梵語同屬古印度語,但梵語屬于貴族語,巴利語是民眾語;梵語是婆羅門教的標準語,巴利語則是佛陀及圣弟子們的用語,佛陀在世時曾禁止僧眾用梵語來統(tǒng)一佛語。世人懂得梵語者少,懂得巴利語的就更少,佛教發(fā)展過程中,隨著幾次大分歧,流傳經(jīng)典漸以梵語代替巴利語。佛陀圓寂于公元前543年,而唐僧玄奘往印度取經(jīng)則是公元七世紀的事,中間隔了一千多年,所取回的經(jīng)書已經(jīng)不是最初的巴利語佛典,而是梵文典籍,譯的自然也是梵經(jīng);而今天瑪欣德尊者夜以繼日嘔心瀝血所致力的,正是將印度最原始的佛教經(jīng)典——巴利語佛經(jīng)重新翻譯完成,殊為大功德。

比庫:巴利語音譯,即在佛陀的教法中出家并達上的男子。漢傳佛教依梵語音譯為比丘,即俗稱的和尚。南傳上座部譯為比庫,區(qū)別于北傳佛教。


上一章目錄下一章

Copyright ? 讀書網(wǎng) hotzeplotz.com 2005-2020, All Rights Reserved.
鄂ICP備15019699號 鄂公網(wǎng)安備 42010302001612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