正文

進入“文革”的身份:紅,還是黑?——“文革敘事”三則(3)

幽僻處可有人行?——事件·文學·電影閱讀經(jīng)驗 作者:張志揚


除此還有一些《肖像》札記,寫在用廢了的油印教材翻過來裝訂成冊的稿本上。可惜,厚厚一本,丟失在“文革”前的三業(yè)中耐火廠鳳凰村駐地。

評論寫過。長春《電影文學》雜志發(fā)表了我的兩篇電影文學評論,筆名“夫累”。我記不起來當時為什么要起這個怪名,但至少流露出對剛剛開始的人生經(jīng)歷已有如牛負重的感覺,并預示了某種命運的到來。

果然,“文革”前的大批判來了,如批《早春二月》,我?guī)е鴺O大的熱情投入其中,像一個練了幾年功的毛頭小伙子忙不迭地想試一試身手。于是寫了《文嫂之死》,發(fā)表在全國的《冶金報》上。當時《冶金報》駐武鋼的記者向三業(yè)中語文組的老教師劉靖波了解我的情況,想接受我做該報的“業(yè)余評論員”。與此同時,我收到了北京《光明日報》理論版對我寄給他們的《是對衛(wèi)國戰(zhàn)爭的反思,還是對衛(wèi)國戰(zhàn)爭的背叛?—評蘇修近年戰(zhàn)爭題材影片的危險傾向》的回信,他們對論文給予很高的肯定,但“因當前政治任務的需要,暫時不能發(fā)表”,希望我能繼續(xù)放在他們那兒,保留他們隨時刊用的機會。(底稿全丟失了。)

一方面,我只是武鋼三業(yè)中的代課老師,另一方面,內(nèi)心已有一個聲音在說:“看吧,‘乘風破浪會有時,直掛云帆濟滄?!?!”

如果前述“身份”是委屈的,那么現(xiàn)在似乎能表明,身份下承擔著的卻是一顆“忠誠的心”;不管你們怎么看我,可我對馬克思列寧主義毛澤東思想的領悟與捍衛(wèi)夠得上一個“自覺的戰(zhàn)士”。事實上當時從“九評”的學習中已經(jīng)意識到:文化大批判只是政治大批判的前聲,國際共運的馬克思主義大旗,現(xiàn)在輪到中國的毛澤東來扛了。

這就是“文革”前的我的“是非所是”的“身份”。

第一次大字報的雷擊:誰都能投第一塊石頭?

1965年夏天,我所在的單位武漢鋼鐵公司第三職工業(yè)余中學,按武鋼教育處的部署進入群眾揭發(fā)階段。大字報一出來,整個單位的氣氛立即變得肅殺起來。

“反胡風反革命集團”時,我在武漢市第二中學讀初中,少不更事。

“反右”時,我剛剛進武漢市第一中學讀高一,有了一些感覺。比如,市一中老校長章琪,當時受審查住在操場邊一個樓梯下的存放掃帚的三角形儲藏間里。有一次,我正好看見他出來,仍然西裝領帶革履整整齊齊的,端著一個洋瓷碗,腋下夾著一個紙袋,鎖好門,向食堂走去,平淡得無聲無息。我遠遠地注視著這個曾經(jīng)顯赫的重點中學校長。還有,進校門的大廳里掛滿了大字報。其中寫一位女老師的大字報寫得特別“臭”,還配了幾張下流的漫畫在旁邊。一天放學,我在學生食堂吃完晚飯回家,路過大廳時,看見一位女老師帶著一個十二三歲的小女孩看大字報。同學悄悄告訴我,大字報寫的就是她,武漢有名的生物化學“四

大金剛”之一,叫黎××。旁邊是她的女兒。當時我很納悶,“這樣的大字報能看嗎?而且還帶自己的女兒看這樣寫自己的大字報,真奇怪!”

十年過去了,現(xiàn)在輪到我來經(jīng)歷大字報。

我在單位的人緣一向不錯。第三業(yè)中在廠前蕭家灣,職工學生主要來自廠前的煉鐵、平爐、軋鋼、機總、耐火、運輸部和一冶金屬結構的青年工人。所謂“青年工人”當時一般也有20至25歲的年齡了。他們有一個共同的稱號—“鴨子工”,即“2級工”。他們來自全國各地,工作年限很長,1958年到1965年,8年,但工資級別長期停留在“2級”上,因“2”寫起來像個“鴨子”,便自嘲為“鴨子工”。他們是武鋼的一大難題。

“青年工”年齡普遍偏大,工資低,未成家,情緒很不穩(wěn)定。他們來讀夜校,其中一個重要原因:找對象。哪個班的女生多,哪個班的出勤率就高。否則,一個班一學期下來,最后堅持下來的職工,能夠維持最初報名的25%,已經(jīng)算不錯的了。


上一章目錄下一章

Copyright ? 讀書網(wǎng) hotzeplotz.com 2005-2020, All Rights Reserved.
鄂ICP備15019699號 鄂公網(wǎng)安備 42010302001612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