正文

導言:中國經(jīng)驗的代際差異(7)

我們經(jīng)驗里的時代 作者:孔見 王雁翎


當代精神的缺失

當代文學演進至今,出現(xiàn)了“四代同堂”的局面,就在“90后”開始登場時,“50后”仍然在寫作,他們在文壇的莊主地位至今還無法被顛覆。盡管各個代際在經(jīng)驗與寫作上存在著不小的歧異,但作為當代中國人,他們也存在著共同的性征與局限:

首先,是精神關懷與信仰的失落,世俗化潮水洶涌澎湃。

經(jīng)歷了激進的社會理想的破滅之后,中國人不再做他們認為荒誕不經(jīng)的夢,或者說,他們做的是榮華富貴的夢、富家強國的夢。大家都變得很實際,安于地面上的營生,在塵埃里忙忙碌碌,廣結人緣,積累財富,延年益壽,天倫之樂。很少有人會悄悄地走到某個寂靜的高處,踮起腳尖持一種眺望的姿態(tài)。因此,人們關心的事情主要是權力與財富的分配及其交換行情的漲落,喜怒哀樂都是多多少少的問題。人都變得特別通俗易懂,并且有容易談得來的話題,容易達成默契,形成共識。盡管有人會抑郁不快,但很少有人因為不被理解而煩惱悲哀。大家相信權力與貨幣的魔力,似乎各種問題都可以通過兩者的通兌去解決,幸福的指數(shù)也可以通過銀行賬戶里的位數(shù)與房子的占地面積來丈量。因此,物質(zhì)匱乏的人,自然為物質(zhì)的積累奔波勞作,心甘情愿地為物質(zhì)的力量擺弄。財富積累到一個令人放心的程度的人,則開始玩物,把玩身體,把玩古董、字畫、珠寶、沉香、黃花梨、玉石,玩味起色聲、香味、觸法,耗掉身心里剩余的能量,直到虛脫時得出人生不過如此的感慨為止。由為物所玩到盡情玩物,聽起來像是一個復仇的故事。

其次,傳統(tǒng)根底的缺失。

由于“五四”以來蔓延的文化原罪意識,也由于新中國成立之后,特別是“文化大革命”對傳統(tǒng)文化的徹底掃蕩,還由于改革開放之后一個時期對西方文化的膜拜,自“50后”以來的幾代人,差不多都失去了承接民族傳統(tǒng)文化命脈的機會與意識。比起民國時代的作家,他們的學養(yǎng)有很大的缺憾。人們虔誠地學習西方話語,并將其奉為圭臬,脫離原有語境與對話關系,拿到中國來加以運用,詮釋中國經(jīng)驗,判斷社會現(xiàn)實。因此,他們所站的高度,并沒有超過魯迅這一代作家。直至今日,仍然存在傳薪火、繼絕學的問題。中國文學呼喚學貫中西、站到歷史制高點上的大家出現(xiàn)。

再次,批判現(xiàn)實的深度擱淺。

文學的成就來自作家對現(xiàn)實批判的深度,而所謂現(xiàn)實包含著社會與人性兩個方面。由于學養(yǎng)與關懷的不足,當代作家缺乏對經(jīng)驗進行深度提煉的工具,他們對社會的批判與人性的探尋都擱淺了。社會的批判止于程序公正,人性的探索止于身體情欲。由于缺少足夠深遠的價值尺度,許多具有道義傾向的作家,批判現(xiàn)實追求的是一種強度,為此不惜將現(xiàn)實妖魔化,在批判之余并沒有給予一種超越性的暗示與導引。于是,批判在某種程度上變成了認同,成為初涉人世的年輕人接受現(xiàn)實殘酷、放棄幻想的教本。

在當代文學的敘事中,現(xiàn)在已經(jīng)極少看到那種吊詭的追問與發(fā)難,似乎所有的問題都有了答案。敘事者內(nèi)心是堅定的,總是持一種成見來敘述與判斷事物,困惑與疑慮只不過是一種修辭方式。這種自信滿滿的姿態(tài),讓人覺得上述狀況在短期內(nèi)不會有大的改變。此外,由于交流的過度與傳播的迅速,任何新鮮的觀念轉眼就成為普及的常識,深思熟慮的獨立思考已經(jīng)變得十分稀罕。

當然,當代作家仍然在自身心路歷程的途中,寫作與思考還在延伸,在不期的將來出現(xiàn)變數(shù)的可能性無法排除。以上所述的當代經(jīng)驗與表達上的某些局限,并不妨礙有超越時代的大作家出現(xiàn),對人類面臨的問題做出前沿性的回應。


上一章目錄下一章

Copyright ? 讀書網(wǎng) hotzeplotz.com 2005-2020, All Rights Reserved.
鄂ICP備15019699號 鄂公網(wǎng)安備 42010302001612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