正文

跋:問史哪得清如許(7)

問史哪得清如許 作者:傅國涌


1948年5月20日,蔣介石、李宗仁宣誓就任總統(tǒng)、副總統(tǒng),當天在場的陳克文在日記中記著:“天氣異常隱晦,細雨濛濛,使人對于時局的前途更加感覺沉郁。老河口、臨汾都在這兩天失落于共產(chǎn)黨之手,市場物價又極度的波動混亂,代表民意的立法院也發(fā)生許多幼稚和沖動的言論。”不過,他依然認為,“民主是要學習的,更是要代價的,我們自然不必因此灰心。”當月23日,因行政院院長人選問題,許多人私下非難蔣介石,以為他不夠民主,陳克文卻不以為然,認為造成僵局的原因更復雜,不能歸咎于他一人,國民黨和立法院都有責任:“我總覺得民主政治的養(yǎng)成,決不是一朝一夕之功,更不是一二人的意見和努力所能奏效的。我們現(xiàn)在才上第一課,只要大家認定方向,耐心向前走,一定可以慢慢走到目標的。”這些思考沒有影響過那個時代,卻是認真的,也是切實的。

從這一天,到次年南京易手,只剩下十一個月的時間。對于陳克文他們來說,心情之悲涼是可以想見的。1949年4月23日上午,他懷著無限的凄愴悲傷告別南京,留下一聲深長的嘆息:“嗚呼!國民黨的政府竟這樣的垮臺!”

但,歷史不會在這里戛然而止,歷史是一個過程。對于政治人物來說,也許成敗就是一切,時間、空間是最大的限制,機會失去了就不再回來。而一個思想者能給予時代的最大貢獻則是思想。思想的種子一旦落在地上,即能發(fā)芽,長葉,開花,結(jié)果。思想是最寶貴的,也是最容易被輕忽、被忘卻的。思想不能當飯吃,卻常常隱伏著一個民族的生命,連接著過去與將來。張東蓀早已過去,他提出的“足為這樣的文明之托命者”一說,卻是不會被時間長久淹沒的,時間只會讓他的思想更顯出生命的力量來。從袁氏稱帝到今天正好一百年,一百年很長,大多數(shù)人活不到這個歲數(shù),這是每個個體的“小時間”。一百年也很短,在橫穿古今的“大時間”中,真的不算長,上帝的磨子還在轉(zhuǎn)。一切都會過去,只有不該過去的不會過去。

2015年4月14—15日初稿5月7日、6月16日修改于杭州


上一章目錄下一章

Copyright ? 讀書網(wǎng) hotzeplotz.com 2005-2020, All Rights Reserved.
鄂ICP備15019699號 鄂公網(wǎng)安備 42010302001612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