正文

龍場悟道的知與行(1)

貴知行 作者:賈天兵


不知從什么時候開始,這兩年市面上突然出現(xiàn)了很多反映王陽明生平、學說等內容的書籍。王陽明正從歷史中走來。

中國是一個有著悠久人文歷史的國度,在幾千年的人文傳承中,立德、立言、立功這“三不朽”一直是仁人志士孜孜以求的人生目標。有種說法,在中國傳統(tǒng)社會中,被公認為做到“三不朽”的只有兩個半人,兩個是孔子和王陽明,半個是曾國藩。

王陽明能夠取得如此成就,他的思想能夠直接或間接地影響曾國藩、譚嗣同、章太炎、梁啟超、宋教仁、孫中山、蔣介石、毛澤東等人,能夠成為日本明治維新的哲學思想,能夠在“亞洲四小龍”的崛起中成為內在的精神力量,能夠讓杜維明斷言“21世紀是王陽明的世紀”……完全是因為他在自己曲折而坎坷的人生中創(chuàng)立了陽明心學,發(fā)出了樸素而璀璨的光芒。

所以,談中國的傳統(tǒng)文化,談500年來的中國和世界,談中國的文化自信,談中國夢的實現(xiàn),談世界的未來,王陽明以及他的心學都是繞不開的。這一切的根源,都起自他在貴州修文實現(xiàn)的龍場悟道。

如今,人們在修文縣的龍崗山上仍然可以看到王陽明當年龍場悟道的陽明洞,這里是世所公認的“良知之源”。那些鐫刻在洞內外石壁上大小不等、或楷或草,而又來自不同時期和人物的題詠,正是人們對龍場悟道推崇和敬重的直接體現(xiàn)和最好的明證。

悟道之前的王陽明正如錢穆所言:“陽明是一個多方面有趣味的人,在他內心,充滿著一種不可言喻的熱烈追求,一毫不放松地往前趕著。他像有一種不可遏抑的自我擴展的理想,憧憬他的內心深處,隱隱地驅策他奮發(fā)努力。他似乎是精力過剩,而一時沒有找到發(fā)泄的出路。他一方極執(zhí)著,一方又極跳動,遂以形成他早年期的生活?!?/p>

是什么讓錢穆對王陽明下了如此的斷語呢?這還要從王陽明自己的早年軌跡中尋找答案。

王陽明生于1472年(明憲宗成化八年),11歲的時候,他和祖父一起到北京來找他的父親并在這里進入私塾讀書。在12歲那年的一天,王陽明問了塾師這樣一個問題:“何為第一等事?”當塾師告訴他“惟讀書登第耳”時,他對此進行質疑并說出了自己的看法:“登第恐未為第一等事,或學圣賢耳?!?/p>

15歲時,王陽明開始留心邊事,“慨然有經略四方之志”,他一個人騎馬出京在居庸關一帶考察了一個月左右。在此期間,他曾經路遇兩個韃靼壯漢,王陽明不但沒有畏懼,反而拉弓射箭并吶喊著沖了過去,結果把兩個韃靼人嚇走了。

王陽明是在17歲那年成婚的,可就在結婚的當天,他信步走進了一個名為鐵柱宮的道觀,和那里的道士暢談養(yǎng)生之道并試著與道士對坐,結果竟然忘了回家,第二天早上家人才找到他。

18歲的時候,王陽明在與妻子返回浙江的途中拜訪了大儒婁諒,婁諒給他講了格物之學。這讓王陽明更加堅定地認為圣人可學而至并開始接觸理學。在學習理學期間,他曾經對著庭院里的竹子“格”了7天,結果非但沒有發(fā)現(xiàn)蘊藏在其中的道理,反而病倒了。這次經歷讓王陽明覺得圣賢不是他能做的,所以轉而對辭章文學產生了濃厚的興趣。

此后,王陽明又先后深入地鉆研了兵法和佛道兩家的學說,期間已經出仕的他甚至還一度萌生了出世的想法,最終因為無法放下對親人的牽掛而作罷。

總之,在早年時期,王陽明是一個狂放不羈卻又經常反躬自省的人,他始終激情澎湃,不斷地研究不同的學說并下了足夠的力氣,因而可以說他的天性是理想遠大、好學多思、勤于實踐、不為世俗所羈絆的。這是悟道之前的王陽明,他呈現(xiàn)出來的是直率和多變的一面。

1506年,王陽明由于上書為因建言獲罪的給事中戴銑等人辯護而得罪了當權的宦官劉瑾,結果他先是被廷杖四十并下獄,后來又被貶為貴州龍場驛的驛丞。在這樣的處境中,他實現(xiàn)了龍場悟道。


上一章目錄下一章

Copyright ? 讀書網 hotzeplotz.com 2005-2020, All Rights Reserved.
鄂ICP備15019699號 鄂公網安備 42010302001612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