正文

必修還是選修?(1)

一切皆有可能 作者:戴建業(yè)


可在我們大陸,青年從呱呱墜地到上學讀書,漢語“天然”地就成了我們的母語,即使“文化大革命”期間天天破“四舊”,也沒有想到要把祖宗的“舊漢語”破掉,那時候大學除外語系以外,其他專業(yè)反而都砍掉了英語課。漢語既然是我們的母語,白天說話,夜晚做夢,大會上慷慨陳詞,戀愛時綿綿絮語,直至與對手辯論吵架,與情人打情罵俏,用的都是不招人待見的漢語,更不用說我們的思維和感受都離不開漢語了。除非像新加坡華人那樣牙牙學語就說英語,只要漢語成了我們的母語,它就會影響到你生活、智力和情感的每一個層面。

本月13號《西安晚報》一篇文章說,北京大學微電子學研究院教授張海霞,拿著理工科大學生的文稿越看越生氣:這些作業(yè)沒有幾篇是語言通順的,諸如“硬件方便的更換更是方便之極”,“實現(xiàn)友好化的語音控制”……一篇比一篇要慘不忍睹。張教授感嘆:“這語文都怎么學的?!”“于是,張海霞在網(wǎng)絡(luò)論壇上疾呼:‘救救語文教育,救救我們的中華文化?!蔽业箾]有張海霞教授那么目光遠大,還想著要“救救我們的中華文化”,我現(xiàn)在想到的是我們語文這么差,怎樣才能“救救我們自己”?

北大理工科學生寫不通作業(yè),普通大學理工科學生的語文水平更可想而知。又豈止是理工科學生如此?文科大學生的語文水平又能強到哪里去?甚至中文系不少大學生也寫不通句子。紙上的句子寫不通順,交談中自然就會說話不清,連話也說不清楚的人,難道能夠清晰地思維?

英國哲學家洛克將語言的功能分為“民事的”和“哲學的”:“對于語言的民事用途,我指的是由文字而進行的思想和觀念的交流,像可以用來進行公共談話,進行一般事務的交往和為了社會生活的便利……對于語言的哲學用途,我指的是用它們來傳遞事物的準確的概念,表述一般的命題,表達毋庸置疑的真理?!甭蹇苏f的就是語言的交際功能和思維功能。

先來談談漢語在我們交際中的作用。雖然年輕人交談時偶爾也來一句OK,再見時偶爾用到Bye-bye,但大家主要還是用漢語進行交流。人們以為自己天生就會交流,沒有上過大學的人誰不會說話?十分遺憾,恰恰有很多大學生不會說話,他們和人交流不是詞不達意,就是表述含混不清;不是語言乏味,就是談吐粗俗——你一張口就暴露了你是什么樣的人。要想不滿足于像動物那樣“有了快感你就喊”,要想能夠委婉生動地表情達意,除了學好語文外別無他法。


上一章目錄下一章

Copyright ? 讀書網(wǎng) hotzeplotz.com 2005-2020, All Rights Reserved.
鄂ICP備15019699號 鄂公網(wǎng)安備 42010302001612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