正文

哲學與精神生活(2)

各自的朝圣路 作者:周國平


二. 哲學是一種生活方式

在古希臘,當哲學發(fā)源之初,哲學是一種生活方式,這乃是不言而喻的事實。從詞源看,“哲學”(Philosophia)一詞的希臘文原義是“愛智慧”。“愛智慧”顯然是一種生活方式,一種人生態(tài)度,而非一門學科。

對于最早的哲學家來說,哲學不是學術(shù),更不是職業(yè),而就是做人處世的基本方式和狀態(tài)。用尼采的話說,包括赫拉克利特、阿那克薩哥拉、恩培多克勒在內(nèi)的前蘇格拉底哲學家是一些“帝王氣派的精神隱士”,他們過著遠離世俗的隱居生活,不收學生,也不過問政治。蘇格拉底雖然招收學生,但他的傳授方式僅是街談巷議,沒有學校的組織形式,他的學生各有自己的職業(yè),并不是要向他學習一門借以謀職的專業(yè)知識,師生間的探究哲理本身就是目的所在,就構(gòu)成了一種生活。柏拉圖和亞里士多德開始建立學校,但不收費,教學的方式也仍是散步和談話。唯一的例外是那些被稱作“智者”(Sophist,又譯“智術(shù)之師”)的人,他們四處游走,靠教授智術(shù)亦即辯論術(shù)為生,收取學費,卻也因此遭到了蘇格拉底們的鄙視。正是為了同他們相區(qū)別,有潔癖的哲學家寧愿自稱為“愛智者”而非“智者”。

肯定不是任何人都能夠把哲學當作自己的生活方式的。為了配得上過哲學的生活,一個人必須——如柏拉圖所說——“具備真正的哲學靈魂”。具備此種靈魂的征兆,或者說哲學生活的特點,就在于關(guān)注思想本身而非其實用性,能夠從思想本身獲取最大的快樂。關(guān)于這一點,也許沒有比亞里士多德說得更清楚的了。他在他的好幾種著作(《形而上學》卷一,《政治學》卷七,《倫理學》卷六、卷十)中都談到:明智是善于從整體上權(quán)衡利弊,智慧則涉及對本性上最高的事物的認識,兩者的區(qū)別就在于有無實用性;非實用性是哲學優(yōu)于其他一切學術(shù)之所在,使哲學成為“唯一的自由學術(shù)”,“為學術(shù)自身而成立的唯一學術(shù)”;幸福生活的實質(zhì)在于自足,與別種活動例如社會性的活動相比,哲學的思辨活動是最為自足的活動,因而是完美的幸福。如此說來,哲學生活首先是一種沉思的生活,而所思問題的非實用性恰好保證了這種生活的自得其樂。


上一章目錄下一章

Copyright ? 讀書網(wǎng) hotzeplotz.com 2005-2020, All Rights Reserved.
鄂ICP備15019699號 鄂公網(wǎng)安備 42010302001612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