正文

《灸到病除》第六章 不吃藥的降壓法(2)

灸到病除 作者:《養(yǎng)生》欄目組


實證高血壓的灸療方法

實證高血壓,特別是肝陽上亢的高血壓,我們的治療方法叫引陽下行。要想引陽下行,就要重點灸一些腳上的穴位,灸一些瀉火的穴位。

首先需要灸一個上肢的穴位,叫曲池穴。找曲池穴時,最好先屈肘成直角,在肘橫紋外側(cè)端有一個小高骨,叫肱骨外上髁,肘橫紋外側(cè)端和小高骨連線的中點就是曲池穴(圖6-1)(圖略)。溫和灸是偏補的,如果要想瀉熱的話,可以用雀啄灸,這種灸法有偏瀉的作用,曲池穴是一個比較好用的瀉熱的穴位。

腳上的穴位我們可以灸涌泉穴和太沖穴。涌泉穴在足底,是人體最下面的一個穴位,灸涌泉可以把陽氣往下引,從而減緩因肝陽上亢引起的頭暈頭痛。涌泉穴在腳心中上三分之一的凹陷處(圖6-2)(圖略),在涌泉穴我們除了可以用艾灸來治療高血壓,還可以貼一種特殊的藥物——吳茱萸。我們可以把吳茱萸磨成粉,然后拿醋調(diào)和成藥餅,不要太大,然后在藥餅上扎幾個眼。做好藥餅后,把它貼在涌泉穴上,然后再拿一根艾條在藥餅的上面熏烤。如果我們不想用艾條灸,就直接將吳茱萸藥餅貼在腳底的涌泉穴,拿膠布固定住,貼一天,休息一天,然后再換新的繼續(xù)貼,連貼5貼,觀察效果,有效的話,休息3天,再貼5貼。

太沖穴也在我們的腳背部,第1、2趾跖骨連接部稍后,也就是在第一和第二個腳趾縫后大約1寸的地方(圖6-3)(圖略)。太沖穴是肝經(jīng)的原穴,肝陽上亢后,如果想讓肝火往下走,就要用肝經(jīng)的太沖穴。

痰濕壅盛型高血壓患者一般是比較胖的,而且可能會伴有大便不暢,咳痰難吐,這種類型的高血壓病人舌苔特別厚膩,吃飯也不是很香。痰濕壅盛型的病人,艾灸時主要取健脾化痰的穴位,一個是中脘穴,一個是豐隆穴。中脘穴在我們的腹部。胸骨柄下面有個小的劍突,也就是我們平常說的“心口窩”的位置,心口窩和肚臍連線的中點就是中脘穴,也就是在臍上4寸的位置(圖6-4)(圖略)。

豐隆穴是足陽明胃經(jīng)上的一個穴位,外膝眼到足外踝之間的距離是16寸,取它們的中點就是8寸的地方,然后用自己的手指豎著從小腿前面,也就是脛骨前緣外量出兩個橫指的地方就是豐隆穴了(圖6-3)(圖略)。豐隆穴的主要治療作用是化痰,主治咳嗽痰多等痰飲病癥。

找到豐隆穴后,我們可以在這個穴位用艾條進行溫和灸。如果覺得老拿著艾條手會很累,也可以用灸架來固定,灸豐隆能夠化痰濕,使用后你便會發(fā)現(xiàn)艾灸真的很神奇。其實中醫(yī)講的痰濕,不只是那種有形的痰,還包括我們體內(nèi)的濕邪、濕氣,像有些很胖的人體內(nèi)多余的脂肪之類的東西,在中醫(yī)里就叫做無形之痰。不管是有形之痰,還是無形之痰,都可以用豐隆穴來化解。

    

上一章目錄下一章

Copyright ? 讀書網(wǎng) hotzeplotz.com 2005-2020, All Rights Reserved.
鄂ICP備15019699號 鄂公網(wǎng)安備 42010302001612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