正文

《戲劇的故事》第9章 全球戲劇:1945-2000(9)

戲劇的故事 作者:(美)埃德溫·威爾森


20 世紀60 年代到90 年代,涌現(xiàn)了大量美國黑人的戲劇作品,大部分反映了民權斗爭。阿米里·巴拉卡(Amiri Baraka,1934-)以《荷蘭人》引起了戲迷們的注意,故事發(fā)生地設置在紐約的地鐵,表現(xiàn)了在一個黑人男性和一個誘人的白人女性間的性別戰(zhàn)爭。他的作品《奴隸》(The Slave,1965)、《衛(wèi)生間》(The Toilet,1965)和《奴隸船》(Slave Ship,1970)表現(xiàn)了黑人面臨的政治、社會學和心理學上進退兩難的局面。這二十年來重要的劇作有,盧納·艾德(Lonne Elder)的《黑暗中老男人的慶典》(Ceremonies in Dark Old Men,1969),查理斯·戈登(Charles Gordone)的《無處逃身》(No Place to Be Somebody,1969),道格拉斯·特納·沃德的《缺席的日子》(Dayof Absence,1970)和查理斯·富勒(Charles Fuller)的《一個士兵的戲》(A Soldier’s Play,1981),其中《一個士兵的戲》贏得了普利策戲劇獎。

1970 年美國的黑人戲劇聯(lián)盟有超過125 個制作團體。然而10 年中只有少數(shù)團體幸存下來,但許多團體都產(chǎn)生了重要影響。除了這些創(chuàng)作團體的出現(xiàn),20 世紀70 年代的另一個重大變化是越來越多的黑人觀眾出現(xiàn)在百老匯劇院,這帶來了一些很重要的商業(yè)性美國黑人戲劇作品,如《不要煩我》(Don’t Bother Me)、《我無法應付》(I Can’t Cope,1972)、《奇才》(The Wiz,1975)、《泡泡紅糖》(Bubbling Brown Sugar,1976)。這股潮流持續(xù)到20世紀80 年代和90 年代的熱門,如《杰里最后的果醬》(Jelly’s Last Jam,1992)和《踢踏春秋》(Bring in’da noise, Bring in'da funk,1996)。

美國黑人戲劇藝術家持續(xù)在商業(yè)戲劇和非營利戲劇中產(chǎn)生影響。如喬治·C· 烏爾夫(George C. Wolfe,1955-),《色彩博物館》(Colored Museum,1986)、《杰里最后的果醬》和《踢踏春秋》的作者導演,還執(zhí)導了獲獎作品《天使在美國》(Angels In America)的兩個部分。1993 年至2004年,烏爾夫是公共劇場的藝術總監(jiān)。2003 年,烏爾夫執(zhí)導了《卡羅琳的零錢》(Caroline, or Change),用的托尼·庫什納創(chuàng)作的劇本。另一個美國黑人導演肯尼·萊昂(Kenny Leon,1955-),2002 年在亞特蘭大建立了真色彩劇院,2004 年在百老匯執(zhí)導了《陽光下的葡萄干》。

蘇珊-勞瑞·帕克斯(Suzan-Lori Parks,1964-)、珀爾·柯立芝(Pearl Cleage,1948-)和謝莉爾·韋斯特(Cheryl West,1956-)是三個當代美國黑人女性劇作家,她們的作品涉及種族主義和女性主義問題,并且已經(jīng)在地方劇院和替代劇場上演。

另一個美國黑人女性戲劇家是起亞·蔻蓉(Kia Corthron,1961-),她的作品以政治為取向。蔻蓉的作品包括《尋求成因》(Seeking the Genesis,1996),《力量聯(lián)合體》(Force Continuum,2000)和《急速呼吸》(Breath,Boom,2001),已經(jīng)在外外百老匯和地方主要劇場上演。


上一章目錄下一章

Copyright ? 讀書網(wǎng) hotzeplotz.com 2005-2020, All Rights Reserved.
鄂ICP備15019699號 鄂公網(wǎng)安備 42010302001612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