正文

《去印度,去印度》尋一把禪悟之傘(2)

去印度,去印度:帶著禪的行囊 作者:伊洛


禪宗故事,不做平??创?。在生活中,如果這位禪師真的這樣對待一般的信眾,恐怕難免不招來一通臭罵,甚至挨通胖打也說不定。

但從禪的邏輯上看,否定常情常理,進(jìn)至更高境界后,卻更合乎常情常理,是否定之否定。

三境界:悟前,看山是山,看水是水;悟中,看山不是山,看水不是水 ;悟后,看山是山,看水是水。

你我都是旅途中的行者,難得永遠(yuǎn)風(fēng)和日麗,有點(diǎn)意料之外的風(fēng)雨再正常不過。

晴時(shí)不帶傘,下雨再求人;平時(shí)不燒香,臨時(shí)抱佛腳。人度一時(shí),自度一生。這是時(shí)間的層次。

自傘自度,自性自度。法不外求,反求諸己。這是空間的層次。

人言:“迷時(shí)師度,悟時(shí)自度?!比欢髱煻?,難得自悟!

今天,你帶傘了嗎?

反正我沒帶。風(fēng)雨中,我去見佛祖他老人家。

據(jù)說,佛祖在樹下得道之后,并不想傳教世人,覺得太難,只是空中神靈求告,佛才勉為其難地放下身段,開始布道生涯。這一說法至少表明,不是所有的人都能看得懂、聽得懂佛祖,有緣有分而且有能力追隨佛祖的人沒多少,佛祖也并不奢望。

另一個說法,有人抱怨佛祖對待信徒不公平,分三六九等,特別善待僧眾,而對在家的居士、外道的修行者則等而下之。

佛祖回答:農(nóng)夫都樂于先耕好田,次耕中田,后耕劣田。

或者,我們的心田就是那過于頑劣的一種吧。好在,佛祖還沒有講,劣田不可耕。從佛法中窺到一點(diǎn)精神,讓自己從世俗的沉浮中輕松一下,總是可以做到的吧。

鹿野苑,是佛祖初試?yán)珑f、小耕信田度人之地。


上一章目錄下一章

Copyright ? 讀書網(wǎng) hotzeplotz.com 2005-2020, All Rights Reserved.
鄂ICP備15019699號 鄂公網(wǎng)安備 42010302001612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