介子推,與君共逃亡

我的生命我做主

隱士大風流 作者:納蘭秋 著


  經(jīng)過長達十九年的逃亡生活,重耳先生得以在秦繆公的支持下,重新返回故國。

  之前,重耳先生有過一次歸國的機會,但因為機會不成熟而被迫放棄。事情發(fā)生在晉獻公山陵崩后,晉國陷入內(nèi)亂,里克先生殺死驪姬女士的兒子公子奚齊,迎接重耳先生回國復位。重耳先生彼時逃亡在外,國內(nèi)缺乏支持力量,因而謙說自己資格不夠,請里克先生擇賢而立。里克先生無奈只好另請夷吾公子回國即位,是為晉惠公。因重耳先生的一念之差,導致逃亡路上兇險倍增,夷吾先生不但不感激重耳先生的謙讓之意,反而以怨報德,派出連環(huán)殺手,欲置重耳先生于死地,以免將來威脅自己的君位。

  這次回來,重耳先生躊躇滿志,不僅得到了秦繆公的支持--秦繆公親自護送到秦晉邊界,分手后撥給重耳先生兩千軍士以作后盾;而且晉國國內(nèi)的支持力量也異常活躍,晉惠公的兒子晉悼公不得人心,大臣們紛紛表示愿為內(nèi)應,迎接重耳先生回國。

  重耳先生歸國后,即位為晉文公,并將晉悼公子圉先生斬首,以答謝秦繆公的支持(子圉先生曾得罪秦繆公)。由于深知國君之位的來之不易,晉文公即位后倍加珍惜,以一種"老驥伏櫪,志在千里"的精神操心國事,使晉國的國力蒸蒸日上。

  亞圣孟子曾云:老天要想讓某人承擔大任,必會事先磨練他的心智,讓他歷盡艱辛困苦,使他感到絕望,這樣他才會奮發(fā)有為,做出一番令人驚嘆的偉業(yè)。晉文公就是這種情況,他在逃亡的過程中,吃盡了人間所有的苦難,饑餓,困乏,白眼,冷漠,絕望,甚至自殺,但最終還是挺過來了,大難不死,必有后福,這種論調(diào)未必是誤打誤撞,而是蘊含了"千淘萬漉雖辛苦,淘盡黃沙始到金"的境界。

  晉文公政治修明,老百姓深受其惠。他沒有忘記那些曾經(jīng)跟隨他流亡的有功之臣,于是舉行盛大的宴會,把同甘共苦的臣子都請來,君臣暢談,撫今追昔,感慨萬千。席間論功行賞,功勞大的封給食邑,功勞小的獎給爵位。

  就在賞功的時候,周王室發(fā)生內(nèi)亂,周襄王因為他的弟弟王子帶發(fā)動政變而逃亡鄭國,派人向晉文公告急。晉文公認為這是重振晉國威望的重大機會,于是派兵殺了王子帶,并護送周襄王歸國。這件意外事情的發(fā)生,使得晉文公中途離席,充當周襄王的幫手去了。宴會也因君主的離去而索然無味。

  介子推先生并不在當場,他對邀功請賞的行為深為鄙薄。這種態(tài)度可以從他和老老娘的一段對話中窺得一二。

  介子推先生說:"聽說不少人參加了國君的賞功宴,真是恬不知恥。晉獻公有九個兒子,至今只剩下國君一人?;莨偷抗驗榭瘫」讯鞫鵁o人依附,導致眾叛親離,使得治理晉國的大任轉移到國君身上。這一切都是天意所為,都是順天應時自然而然的事,別人有什么功勞可言?可那些愚蠢的人卻不曉得這個道理,花言巧語地去討封賞,認為國君得以即位,是他們的功勞,這不是自欺欺人嗎?偷竊別人的財物尚且稱其為盜賊,何況是貪天之功以為自己的功勞呢?下面的臣子一心求賞,上面的君主賞賜奸邪,我怎能跟這些人同流合污?"介子推先生的老娘說:"兒啊,你的思想太偏激了。你這樣做即使死了,誰又會知道呢?不如也去邀功請賞,要不然將來會有怨言。"介子推先生說:"明知道這種行為不對還去效法,罪過就更加嚴重。況且我已口出怨言,就不能再食君祿了。無功而食祿,天下哪有這樣的糊涂事?"介子推先生老娘說:"那不如盡到人臣的職責,把你的道理告知君主,讓他也糾正自己的行為。"介子推先生說:"言語就好比身上的飾物,我們現(xiàn)在應該做的是將身體隱藏起來,飾物還有什么用呢?如果去跟君主把道理講明白,告訴他之所以能有今天乃是天意而非臣下的功勞,就好像給身體帶上美麗的飾物,這與求得顯耀有什么區(qū)別?兒子不愿這么做!"介子推的老娘一聽,知道兒子決心已定,就對他說:"既然你堅持自己的想法,為娘的就和你一起隱居。"于是,介子推先生攜帶老娘來到綿山,過起了隱居生活。介子推先生在隱居生涯中充當?shù)氖且粋€樵夫的角色,雖然沒有食邑和爵位,但卻自食其力心安理得。這種精神和勇氣令人崇敬。無論古今,人們大都削尖了腦袋往富貴門里鉆,介子推先生甘心隱居,做個與世無爭的砍柴人,這種勇氣比不畏生死更加難得。

  有人認為介子推先生在做秀,認為他是在演戲給晉文公看,你看你誰都封賞了,為什么沒有封賞那個割肉給你吃的人啊。這種觀點至今深有影響,而且持有這種觀點的人還可以拿出《史記》中的記載作為佐證。

  《史記》中記載,因為介子推先生不僅沒有得到封賞,反而跑到綿山隱居起來,于是有些人就站出來打抱不平,這些人在宮墻上打出橫幅,上面寫著:龍想飛到天上去,得到了五條蛇的輔佐;現(xiàn)在龍已飛到云端,四蛇各得其封賞;只剩下一條蛇,懷著怨言跑到山上;它在飛龍饑餓的時候,曾割下自己的股肉。

  晉文公知道后,覺得對不起介子推先生,就請介子推出先生來做官,被介子推先生拒絕了。晉文公不得已,將綿山圈起來作為介子推先生的封疆,以保全他們母子的生活。

  將介子推先生心甘情愿的隱居,描寫成為別有居心的做秀行為,這是有悖于介子推先生的本衷的。僅有的史料可以證明,晉文公當政后,及其余下之年,介子推先生始終沒有當官,可以說是沒有露面,一直陪伴著自己的老娘隱居綿山。這是對持有介子推先生做秀的觀點的人的最有力也是最堅決的駁斥。后世更有宋真宗追封介子推先生為"潔惠侯",這才是真正的別有居心,介子推先生不愿封侯,不愿食君祿,乃是發(fā)乎本心,并非矯飾做秀,這與當初割肉奉君的事跡如出一轍。

  至于介子推先生的結局,大致有兩個觀點,但都是后人附會,沒有確鑿的證據(jù)。

  其一就是燒死說。晉文公為了逼介子推先生出來當官,火燒綿山,焚其三面,留一面作為出口,然而介子推先生與老娘俱都寧肯燒死,也不愿出來做官。有人附會說晉文公的焚山之舉乃是滅口,原因是晉文公受不了介子推先生動不動以割肉的事情相抱怨。這種觀點純屬無稽之談,如果真是這樣,晉文公何必還有以綿山作為介子推先生的封疆之舉?

  其二就是蹈海說。這種說法認為介子推先生的老娘死后,介子推先生沒有心思留在綿山,而是去了東海,以蹈海打魚拾貝為生,因為有人在介子推先生隱居三十年的時候,在東海邊上看到介子推先生正在買貝殼。這種說法亦無實在的證據(jù),亦是想當然的說法。

  結局并不重要,重要的是介子推先生毅然決然地選擇了隱居生活,并無怨無悔。

  他認為自己"割肉奉君"的行為并不是什么功勞,而是出于君臣大義,忠孝至德,理所應當。介子推先生的為人,最大的特點是不居功,以居功為恥;他的隱居也是因為不堪與爭功的同僚為伍,寧肯逃到荒山,也不肯向君主乞討封賞;介子推先生的眼里,以自己的忠心邀功請賞,不僅會玷污忠孝的大義,也會致使君王蒙受惡名。

  由式推及,介子推先生是以一種無私的心胸,跟隨重耳先生開始逃亡的。這種無私貫穿始終,并不以重耳先生的地位變換(由逃亡者變成晉國國君)而發(fā)生改變。

  這就是傳說中的大隱賢。


上一章目錄下一章

Copyright ? 讀書網(wǎng) hotzeplotz.com 2005-2020, All Rights Reserved.
鄂ICP備15019699號 鄂公網(wǎng)安備 42010302001612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