注冊 | 登錄讀書好,好讀書,讀好書!
讀書網(wǎng)-DuShu.com
當前位置: 首頁新聞資訊文化

哲學家陳嘉映談人文學科:研究的同時也應多聆聽

陳嘉映現(xiàn)為首都師范大學特聘教授、外國哲學專業(yè)負責人。作為一名有著深厚哲學底蘊的學者,他探討了人文學的性質(zhì),進一步彰顯人文學與自然科學、社會科學在性質(zhì)上的不同。

人們通常將人類的知識體系分為自然科學、社會科學、人文科學三大類,三者之間固然是有別于彼此,但是又能起到互相促進的作用。正是在這三類主要的知識體系共同作用下,知識才能更好地轉(zhuǎn)化為應用于生活的方法,使得人類社會朝向更好、更繁榮的方向發(fā)展。我們十分關(guān)心的問題是,我們所從事的這門學科研究,在人類的知識體系中到底占據(jù)一個怎樣的地位呢?又是什么樣的原因,使得自然科學、社會科學、人文科學三種知識體系得以自成一家?對于這些問題,當代著名哲學家陳嘉映先生在2017年9月21日于華東師范大學閔行校區(qū)圖書館一樓報告廳,展開了以“人文社會科學的性質(zhì)”為題的主題講座,與聽眾們分享了自己對于這些問題的見解。

現(xiàn)在我們通常將“哲學”這門學科歸于人文科學這一知識體系。陳嘉映現(xiàn)為首都師范大學特聘教授、外國哲學專業(yè)負責人,曾任華東師范大學哲學系系主任、紫江教授。作為一名有著深厚哲學底蘊的學者,他探討了人文學的性質(zhì),并且以獨特的“聆聽”與“詮釋學”的方法,進一步彰顯人文學與自然科學、社會科學在性質(zhì)上的不同。

講座|哲學家陳嘉映談人文學科:研究的同時也應多聆聽

陳嘉映

知識體系劃分方式的轉(zhuǎn)變最早源于古希臘

陳嘉映首先引入了最貼切大學生自身的例子,即學生學習的學科本身。他首先說,如今大學學科分類的模式主要是將課程分為主干學科和應用學科。自然科學、社會科學、人文科學三種是一個學校的主干學科,這是按照知識的性質(zhì)所組織起來的;而應用學科,諸如傳播學、醫(yī)學,則是利用主干學科的知識體系,具體應用到客觀生活當中,服務于人類生活的。這樣的對照劃分最早可以追溯到古希臘時期。古希臘是一個文明洼地,它從周邊吸收知識,又將其轉(zhuǎn)化為自身獨特的知識體系。知識在希臘以外是以應用為主,比如埃及的幾何學常常用來計算尼羅河河岸在洪水期和干涸期沙土的面積,然而希臘人第一次不是按照知識有什么用來組織,而是按照知識本身的性質(zhì)來組織知識。比如,三角形的知識和圓的知識有很大的聯(lián)系,它們的共同點都是關(guān)于物體的形狀、大小和互相之間的位置關(guān)系等等,因此,希臘人將三角形的知識與圓的知識都歸為與物體的形狀、繪畫和測量有關(guān)的幾何學中。由此看出,知識的組織并不主要是按照實用組織,而是按照道理、按照相似的性質(zhì)所組織的。

自然科學與人文社會科學在性質(zhì)上的區(qū)分

陳嘉映先生認為,探討人文學的性質(zhì),首先要對自然科學與人文社會科學做一個對照。自然科學研究不含人類心智活動的事物,例如研究原子、分子的活動軌跡,研究天體的運行軌跡,研究自然界生物的演化歷程,都是自然科學研究的范疇,因為不難看出,自然科學研究的對象是不依賴于人的主觀情感,純粹基于客觀事物本身的性質(zhì)。自然科學的研究因此要求近乎絕對的客觀性。與此對照,人文社會科學都研究人、研究人類所參與的歷史、所參與到的社會生活的方方面面,因此不消說,它總是與人相關(guān),有著人的主觀因素在內(nèi)。如果借鑒德國哲學家、心理學家狄爾泰對于自然科學與精神科學的區(qū)分,陳嘉映認為,自然科學研究的對象是從外界進入人的意識之中,因此人能觀察,描述其規(guī)則。而精神科學(人文社會科學)則是與人自身的生活體驗息息相關(guān),因為它所研究的對象始終是源于人的,比如歷史學研究的歷史固然是由于人的實踐活動所推動進而源起的人類歷史;又或是為了人的,比如政治經(jīng)濟學研究的是社會現(xiàn)象及其發(fā)展規(guī)律,從而更好地預見社會發(fā)展方向。

講座|哲學家陳嘉映談人文學科:研究的同時也應多聆聽

講座現(xiàn)場

人文學與社會科學在性質(zhì)上的區(qū)分

陳嘉映先生進一步探討到,社會科學研究包含人類心智的對象,人文學也是,但是包含的心智對象并不是完全相同。社會科學把心智活動客體化,它像自然科學探究客觀物質(zhì)世界的活動規(guī)律一樣去研究人類社會的變化發(fā)展規(guī)律。從二者的研究目標來看,社會科學從一開始就有自然科學化的沖動,但是人文學沒有。從二者的研究內(nèi)容來說,人文學主要研究人的情感、態(tài)度、價值觀、觀念、精神等精神文化;而社會科學更多地是研究客觀的人類社會、客觀的社會現(xiàn)象。(而這些客觀的社會現(xiàn)象實際上都是有人的心智活動參與的)。人類社會固然是由人的參與所形成的,但社會科學要求將人類社會作為一個非主觀對象,作為外在于具體個體的研究對象;從二者的研究方法來說,社會科學要求客觀性,常常側(cè)重于運用實證方法來研究,也通常需要借助自然科學的知識體系及研究方法來進行研究。而人文學,由于其研究的目標、內(nèi)容,使得它需要運用主觀分析與解釋的方法。陳嘉映強調(diào),主觀分析并不等于主觀任意性。分析與解釋一定是基于自然科學和社會科學所研究出的客觀規(guī)律。

研究與聆聽

陳嘉映認為,正是由于人文學旨在研究人的心智、理解人的心智,使得人文學的主導路徑是詮釋學。詮釋學,顧名思義就是解釋與了解所研究的對象。在詮釋學那里,研究是為聆聽服務的,通過聆聽提高和豐富自身。這種聆聽,是研究者對于研究對象的深入觀照。詮釋的方法需要加入研究者自身已有的情感體驗和經(jīng)驗,在基于研究對象本身的基礎(chǔ)上,加入主觀體驗,從而更好地理解研究對象。通過詮釋學的研究方法,研究者就像在聆聽被研究對象敘說自己的故事。

這種詮釋學方法讓筆者想到了結(jié)構(gòu)主義哲學,以及阿爾都塞對于文本的區(qū)分,他說:任何一段文字都有“可見話語”,也就是文本通過語句之間的聯(lián)系而直接傳達出來的意義;但任何話語同樣也都有“潛藏結(jié)構(gòu)”,有很多沉默的語言隱藏在文字之間的空白、標點,甚至是文字空缺中,因此需要研究者依靠自身的理解和體驗去進一步挖掘文本的深層含義。筆者認為,這樣的區(qū)分也與陳嘉映所言“研究與聆聽”有異曲同工之妙。

由于哲學學科本身的性質(zhì),使得它隸屬于人文學一類。陳嘉映作為一名哲學學者,以“研究與聆聽”的視角去看待人文學的性質(zhì),為聽眾們強調(diào)了一種人文學研究的方法——詮釋學,這不僅是鼓勵我們,在積累自身情感體驗的同時,也應多聆聽外界事物所言說的內(nèi)容,這些內(nèi)容往往是潛藏在事物內(nèi)部的內(nèi)容,而這些內(nèi)容又往往能帶給我們不一樣的體驗。(文/張康妮)

熱門文章排行

掃描二維碼
Copyright ? 讀書網(wǎng) hotzeplotz.com 2005-2020, All Rights Reserved.
鄂ICP備15019699號 鄂公網(wǎng)安備 42010302001612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