正文

結(jié)束語

劍橋中國明代史 作者:


  早在1645年,在清朝剛建立以后,編纂明朝正史的準備工作就開始了。這件工作拖延了幾十年。直到1723年《明史稿》(2.1.8)才完成,直到1739年定本《明史》(2.1.9)才刊印。在二十四史中,《明史》被列為編纂得最仔細因而也是最可靠的史書之一。正史編纂者可以得到的許多資料如今已不復存在。另一方面也很明顯,正史對明朝歷史所作的解釋,是根據(jù)清朝政府官方的新儒學正統(tǒng)觀念。在這方面某種偏見是可以預料的。凡是涉及晚明時期明帝國與滿洲和蒙古的關(guān)系的題目,其論述必然是偏頗的。不過,作為一種資料,這部官修史書最嚴重的不利在于,在很大程度上代替它的明代原始資料盡管有所遺失,許多仍然存在。就此而論,值得在這里指出,清代文字獄中禁止的大多數(shù)作品一直被保存下來,而大多數(shù)遺失的作品不在被禁之列。[1] 這可能是直到今天在許多國家看到的現(xiàn)象的又一種說明。一本被列入禁書名單的書,被認為有特殊價值,從而被小心地保存下來。禁令實際上是最有效的廣告形式。

  不過,18世紀的文字獄的確阻抑了對明史的興趣。學者不敢發(fā)表任何有關(guān)明史的著述。只是到了19世紀晚期政府的控制松弛下來時,有關(guān)明史的書才再度出現(xiàn)。這時幾乎同時出現(xiàn)了兩部至今仍然有用的編年體著作:夏燮(1799—1875?年)的《明通鑒》(約1870年,1.3.11)[2] 和陳鶴(1757—1811年)的《明紀》(1871年,1.3.12)。隨后在1887年,龍文彬(1821—1893年)的《明會要》出版。[3] 它仿照961年的《唐會要》,收入有關(guān)明代政治和社會制度的材料,選自正史和200多種其他資料,分15門,近500子目。

  一般來說,明史研究在清代遭受的挫折,其影響幾乎一直持續(xù)到20世紀中葉。只是在最近數(shù)十年,明史作為中國歷史上的一個關(guān)鍵時期才在中國、日本和西方引起應(yīng)有的注意。

 ?。?] 見本章,《導言:若干普遍趨勢》。

 ?。?] 謝交敏(音):《徐霞客:中國近代地理學的先驅(qū)》[214],載《美國地理學家協(xié)會年刊》,48(1958年),第73—82頁。

  [3] 《明人傳記辭典》[191],第980—984頁;沃爾特·富克斯:《朱思本的中國的“蒙古地圖”和〈廣輿圖〉》[184](北京,1947年)。

上一章目錄下一章

Copyright ? 讀書網(wǎng) hotzeplotz.com 2005-2020, All Rights Reserved.
鄂ICP備15019699號 鄂公網(wǎng)安備 42010302001612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