正文

卷七百七十一 舟部四

太平御覽 作者:(宋)李昉等


  ○艇

  《釋名》曰:二百斛以下曰艇,其形挺,一人二人所乘行者也。

  《廣雅》曰:舼(音邛。)艇,舟也。

  《淮南子》曰:越舼蜀艇,不能無水而行。

  陸機(jī)《思?xì)w賦》曰:棹河淵之輕艇。

  ○舴艋(上知格切,下音猛)

  《廣雅》曰:舴艋,舟也。

  《臨海記》曰:西北有白鵠山,高三百丈。上有一舟,名舴艋。前頭有石鼓、石艇。世云:石鼓鳴,則土地寇亂。隆安初,此鼓屢鳴,果有孫恩賊。此處多山精水祟,不可輕陟。山下平地,便望見舴艋。民王志祭山神,求到鼓所,遂得至。捉搥打鼓,閭里咸聞,如金玉之響,下山便病死。蓋登山召禍,擊鼓自殺也。

  《異苑》曰:檀道濟(jì),元嘉中鎮(zhèn)尋陽,入朝伏誅。濟(jì)未下時(shí),有人施罟於柴桑江,收得大船,孔鑿若新。使匠作舴艋,云:"勿斫!"工人誤截兩頭,檀以為不祥,殺三巧手,欲以塞愆。匠違約,加斫,兇兆先遘矣。

  《宋元嘉起居注》曰:有司奏云:"揚(yáng)州刺史王弘上會(huì)稽從事韋詣解列先風(fēng),聞馀姚令何玢之造作平床一乘、舴艋一艘,精麗過常,用功兼倍,請(qǐng)免玢今官。"詔可其奏。

  ○筏

  《論語》曰:"道不行,乘桴浮于海。從我者,其由與?"子路聞之,喜。

  《東觀漢記》曰:吳漢教乘筏從江下巴郡,盜賊解散。張堪為陪義長(zhǎng),公孫述遣擊之。有同心士三千人,相謂曰:"張君養(yǎng)我曹,為今日也!"乃選習(xí)水三百人,斬竹為排渡水。

  《英雄記》曰:曹操進(jìn)軍至江上,欲從赤璧渡江。無船,作竹排,使部曲乘之。從漢水來下,出大江,注浦口,未即渡。周瑜又夜密使輕船走舸百艘燒排,操乃夜走。

  《吳錄》曰:孫策欲渡江,船少,欲往便求策姑王氏,分命伐蘆為樑,以佐船渡人。

  《吳錄·地理志》曰:蒼梧高要縣,郡下人避瘴氣,乘筏來停此。六月來,十月去,歲歲如此。

  雷次宗《豫章記》曰:望蔡縣有一石室。入室十馀里,得水,廣數(shù)十步,清深不測(cè)。邊有筏竹。游者伐竹為筏過水。莫能究其源。出好鍾乳。

  《淮南子》曰:方車蹠越,乘桴入朝,欲無寵不可得也。(許慎曰:桴,木筏。)

  《越絕書》曰:木客大冢者,勾踐之兄弟冢也。初,徙之瑯邪,使樓船卒二千八百人伐松柏以為桴,故曰木客也。

  ○楫

  《說文》曰:楫,舟棹也。

  《書》曰:若濟(jì)巨川,用汝作舟楫。

  《詩》曰:檜楫松舟。

  《方言》曰:楫,或謂之橈,或謂之棹。

  《吳越春秋》曰:子胥伐楚,因引軍襲鄭。治漁者之子在鄭,乃還。

  《列女傳》曰:趙簡(jiǎn)子南擊荊,至河津,津吏醉臥,不能渡。簡(jiǎn)子怒,將殺之。津吏之女娟乃持楫而前走,曰:"妾父聞主君將渡,恐風(fēng)波之起,水神動(dòng)駭,故禱祝九江三淮之神,不勝杯杓馀瀝,醉於此。君命之誅,愿以微軀易父之死。"簡(jiǎn)子將渡,用楫少一人。娟曰:"妾居河濟(jì)之間,重乎世習(xí)舟楫之事,愿?jìng)鋯T持楫。"簡(jiǎn)子遂與渡。中流,吟《河激》之歌。簡(jiǎn)子乃聘以為夫人。(其母遽曰:河水激揚(yáng),濟(jì)之不易。)

  《淮南子》曰:七尺之楫動(dòng)大船者,因水為資也;人君發(fā)一言之號(hào)而令行於民者,眾為資也。

  《說苑》曰:襄城君始封之日,衣翠衣,帶玉鉤,履縞舄,立乎流水之上。大夫莊辛過而說之,曰:"愿把君之手,其可乎?"襄城君作色不言。莊辛遷延,稱曰:"君獨(dú)不聞鄂君乘青翰之舟,張翠蓋,會(huì)鍾鼓之音,越人擁楫而歌,曰:'今夕何夕兮?搴州水流。今日何日兮?得與子同舟。山有木兮木有枝,心悅君兮君不知。'於是鄂君揄袂而擁之,舉繡被而覆之。"襄城君乃奉手進(jìn)之。

  楊子《法言》曰:灝灝(音浩。)于海濟(jì),樓船之力也。航人無楫,如航何?(李法曰:喻有民無禮樂治也。)

  《抱樸子》曰:瓊艘瑤楫,無涉川之用;金弧玉弦,無激矢之能。是以清潔而無政事者,非撥亂之器;儒雅而乏治略者,非翼亮之才。

  左思《吳都賦》曰:篙工楫師,選自閩隅,翼御長(zhǎng)風(fēng),狎玩靈胥。

  ○篙

  《方言》曰:所以刺船謂之篙。

  盛弘之《荊州記》曰:魚復(fù)縣瞿唐灘上,有神廟,先極靈驗(yàn)。刺史二千石經(jīng)過,皆不鳴鼓角,篙旅恐觸石有聲,乃以布裹篙頭。

  王韶之《始興記》曰:含進(jìn)公口下流有枯木,曰圣鼓。上下人以篙犯之者,皆虐。

  喻益期《與韓豫章箋》曰:馬伏波昔開道,篙跡鑿石猶存。

  ○槳

  《方言》曰:所以隱棹謂之槳。(郭璞注曰:搖櫓小橛也。江東人又呼胡人也。)

  楊泉《五湖》曰:赤檜升棹,檀槳細(xì)堅(jiān)。

  ○櫓

  《釋名》曰:在旁曰櫓。櫓,旅也,用旅力然后舟行也。

  《吳志》曰:呂蒙襲關(guān)羽,至尋陽,盡伏精兵於艦中,役白衣?lián)u櫓,作商賈服,晝夜兼行。至羽所,置屯候,盡收縛之。是故明不聞知,遂到南郡。

  ○舵

  《釋名》曰:船尾曰舵,舵,拖也,在后見拖曳,且弼正船不使他戾也。

  《方言》曰:船后曰舳,好舳制水也。(今江東呼為軸也。)

  《孫放別傳》曰:庾公建學(xué)校,孫君年最幼,入為學(xué)生,班在諸生之后。公問:"君何獨(dú)居后?"答曰:"不見船舵耶?在后,所以正船。"

  《尋陽記》曰:廬山西嶺有甘泉,曾見一舵從山嶺流下。此溪中人號(hào)為舵下溪。宣穆所遣人,見山湖中有敗,而后舵流下,信其不妄。

  《孫綽子》曰:動(dòng)而不乘不理,若泛舟而無舵。

  趙壹《嫉邪賦》曰:奚異涉海之失舵,坐積薪而待燃?

  張華《游仙詩》曰:游仙迫西極,弱水隔流沙。云榜鼓霧舵,飄忽陵飛波。

  ○纜

  《爾雅》曰:"泛泛楊舟,紼縭維之。"紼,也。縭,緌也。(郭璞曰:索率,索也;緌,系。)

  《吳書》曰:甘寧住止,常以繒錦纜舟。去輒割棄以示奢。

  ○笮(音鑿)

  《纂文》曰:竹索謂之笮,茅索謂之索。

  《釋名》引舟者曰笮。笮,作也,起舟使動(dòng)作也。

  《漢鼓吹曲》曰:桂樹為君船,青絲為君笮,木蘭為君棹,黃金錯(cuò)其間。

  ○帆

  《釋名》曰:隨風(fēng)張幔曰帆。帆,泛也,舟疾泛泛然也。

  《韻集》曰:颿,船張也。(颿,音凡,馬疾步也。義亦與帆同。)

  《長(zhǎng)沙耆舊傳》曰:夏隆仕郡時(shí),潘濬為南征太守。遣隆修書致禮,濬飛帆中游,力所不及。隆乃於岸邊拔刀大呼,指濬為賊,因此被收。濬奇其以權(quán)變自通,解縛,賜以酒食。

  《吳時(shí)外國傳》曰:從加那調(diào)州乘大伯舶,張七帆,時(shí)風(fēng)一月馀日,乃入秦,大秦國也。

  《南州異物志》曰:外徼人隨舟大小,或作四帆,前后沓載之。有盧頭木葉,如牖形,長(zhǎng)丈馀,織以為帆。其四帆不正,前向皆使邪移相聚,以取風(fēng)吹。風(fēng)后者激而相射,亦并得風(fēng)力,若急則隨宜增減之。邪張相取風(fēng)氣,而無高危之慮,故行不避迅風(fēng)激波,所以能疾。

  《永嘉記》云:郡有石帆,又有破石。傳云古有神人,以破石半為帆,故名石帆。

  《吳郡錄·海記》曰:海虞縣有穿山,下有洞穴,高十丈,廣十馀丈。山昔在海中,行侶舉帆從穴中過。

  陸景《典語》曰:孤特與水軍一萬,從風(fēng)舉帆,朝發(fā)海島,暮至杏渚。

  《世說》曰:顧長(zhǎng)康作殷荊州佐,請(qǐng)假還東。爾時(shí)例不給布帆,顧苦求之,然乃發(fā)。至破冢,便遭風(fēng),大敗。作箋與殷云:"地名破冢而出,行人安穩(wěn),布帆無恙。"

  馬融《廣成頌》曰:然后方艅艎,連舼舟,張?jiān)品┪U幬,靡颼風(fēng),陵迅流,發(fā)棹歌,從水謳。

  郭璞《江賦》曰:鼓帆迅越,超張絕迥。倏忽數(shù)百,千里俄頃,飛廉無以希其蹤,渠黃不能及其景。

  孫綽《望海賦》曰:若乃惟馨陳祈,祝不愧言。或適於東,或歸於西。商客齊暢,潮流往還。各資順勢(shì),雙帆同懸。倏如繡驊背馳,拏(奴加切。)如交集绖軒。

  ○帆檣

  《吳書》曰:孫和被黜之長(zhǎng)沙,過蕪湖,有鵲銜薪巢帆檣。帆檣,官僚以為檣末傾危,非久安之像,遂以憂終。

  郭璞《江賦》曰:舳艫相接,萬里連檣,泝洄沿流,或漁或商也。

  ○五兩

  《淮南子》曰:若綄(胡管切。)之候風(fēng)也。(許慎曰:綄,候風(fēng)扇也,楚人謂之五兩。)

  《兵書》曰:凡候風(fēng)法,以雞羽重八兩,建五重旗,取羽系其巔,立軍營中。

  郭璞《江賦》曰:氣氛祲於清旭,覘五兩之動(dòng)靜。

  ○榜(補(bǔ)孟切)

  《明堂月令》曰:榜,舫人,習(xí)水者也。

  司馬相如《上林賦》曰:榜人歌聲流喝。(烏邁切。)

  《釋名》曰:船筌{?慮}。

  ○桅

  《釋名》曰:船前立柱曰桅。桅,巍也,巍巍高貌也。

  ○筌{?慮}

  《釋名》曰:舟中床以薦物者曰筌,言但有簀,如筌床也。其上板曰{?慮},言所覆眾慮也。

  ○牂柯

  《魏略》曰:沐并,字德信,少有志氣。吳將朱然圍樊城,遣兵於硯山,斫牂柯材。兵作食,先熟者呼共食,后熟者曰:"不也。"呼者曰:"汝欲作沐德信耶?"其名乃播異域,雖華夏,不知者以為前世人也。

  《華陽國志》曰:楚頃襄王遣將軍莊蹻,泝沅水,出且(千余切。)蘭,以伐夜郎。王椓牂柯,系船於且蘭。既克夜郎,而秦奪楚黔中地,無路得歸。遂留王之,號(hào)為莊王。以且蘭有椓船牂柯處,因改其名為牂柯。

  《異物志》曰:牂柯者,系船筏也。其山在海中,小而高,以系船筏也,俗人謂之越王牂柯。遠(yuǎn)望甚小而高,不似山,望之以為一株樹在水中也。

  《尋陽記》曰:郡西北有一松楊樹,枝條繁茂,垂陰數(shù)畝。傳云陶桓公牂柯成此樹。

  《豫章記》曰:新淦縣北二十五里曰封溪,今有聶友所伐梓系著牂柯處。昔聶友於此左右,夜照射,遇一白鹿,友遂射之。鹿帶箭走,友即躡跡追尋不得見,向箭著一梓樹,友即伐樹。數(shù)斧,便有血出而落之梯,隨復(fù)故創(chuàng),不可得斷。友更多將手力復(fù)伐之,輦其梯而焚之,樹遂斷。斫以二板以還,系著渚下,以樟木為牂柯。后有船行遇風(fēng),船皆沒,惟友船獨(dú)全。尋看,乃向梓板夾扶其船,友大異之。后友在京都,此板於豫樟來至友許,輒有大喜。中更異梓板,至輒有憂。所用樟木為牂柯者,遂生為樹,今猶存。其木合抱,始倒植之,今枚條皆向下。(板門中亦述其事。)

  ○氵戽斗

  《廣雅》曰:泳裝氵戽斗謂之栕。(以之切。)

  《纂文》曰:杼水斗也。

  《太平御覽》 宋·李昉

上一章目錄下一章

Copyright ? 讀書網(wǎng) hotzeplotz.com 2005-2020, All Rights Reserved.
鄂ICP備15019699號(hào) 鄂公網(wǎng)安備 42010302001612號(hào)