注冊 | 登錄讀書好,好讀書,讀好書!
讀書網(wǎng)-DuShu.com
當前位置: 首頁出版圖書人文社科歷史風俗習慣戲曲:批評與立場

戲曲:批評與立場

戲曲:批評與立場

定 價:¥70.00

作 者: 劉禎
出版社: 復旦大學出版社
叢編項: 新世紀戲曲研究文庫
標 簽: 暫缺

ISBN: 9787309136227 出版時間: 2018-08-01 包裝:
開本: 頁數(shù): 字數(shù):  

內(nèi)容簡介

  跋這是我的一個評論集,其所收文章跨度有20年,也就是從20世紀90年代中后期到2016年,其中以近年來發(fā)表的文章為主。評論,是本人這些年來研究工作一項重要內(nèi)容,參與評論使本人對戲曲發(fā)展和理論研究現(xiàn)狀有了更多也更為具體和深入的了解。我的碩士與博士專業(yè)的本行分別是中國戲劇史和南戲研究,1989年進入中國藝術研究院研究生部攻讀博士學位,一個重要的變化,就是看戲機會大增,感覺這里的研究工作和戲曲舞臺、戲曲發(fā)展現(xiàn)狀聯(lián)系特別緊密,時任所長、著名的戲曲美學家蘇國榮研究員對本人學習非常關心,熱忱邀請我參加戲曲研究所召開的戲曲評論活動。我的*篇評論文章便是觀看人藝話劇《李白》后而寫的習作。畢業(yè)留任戲曲研究所后,我參加的戲曲評論研討增多,并逐漸常態(tài)化,20世紀90年代中期開始參與文化部藝術局的評論、研討和評審,一發(fā)不可收,迄今有30多年的歷史。 戲曲評論是戲曲研究一項很重要的工作,在張庚戲曲理論體系中,評論是其五個層次的*,他認為“在文藝里*重要的表現(xiàn)形式是評論,如果一個人能把評論寫好,寫出的評論被創(chuàng)作藝術的人承認,那你就是把藝術理論真正搞通了”(張庚《關于藝術研究的體系》)。五個層次中的資料、志書、歷史、理論研究“還只是解決一個基本理論問題,*重要還是拿它來解決藝術創(chuàng)作上的實際問題”,而“評論是運用基本規(guī)律解決當前文藝上的具體問題”(張庚《關于藝術研究的體系》)。張庚以舊俄時代杜勃羅留波夫為奧斯特洛夫斯基創(chuàng)作《大雷雨》所寫的評論《黑暗王國中的一線光明》為例,來說明好的評論對讀者(觀眾)、對作者、對文藝走向的影響。但現(xiàn)實中的評論鮮為人稱道,評論成為戲曲研究產(chǎn)量*,卻也口碑*不如人意、*為人詬病的一個領域,這里當然有評論者的認識、水平甚至品德問題,但更為根本的還是評論的機制、生態(tài)環(huán)境問題,所以,解決之道也必須是系統(tǒng)和全面的,而不是僅僅質(zhì)疑評論者的水平或品質(zhì)。 如何做好文藝評論、戲曲評論?不僅需要評論者具備理論知識與評論方法,還需要具備極高的藝術鑒賞能力。這是因為,評論具有雙重性,其雙重性特征體現(xiàn)為它的理論性與實踐性,劉剛紀先生稱之為“行動的美學”。理論性是其學術的歸屬,而實踐性則是它與藝術對象的聯(lián)系,這種雙重性也造成了評論實踐的復雜性。評論被指斥、被詬病,某種程度上也是其特征雙重性的撕裂結果,這個結果也造成了學術研究對評論的一種歧見和排斥,拉大了其本來相輔相成、彼此依偎關系的距離。戲曲評論是戲曲演出實踐的延伸,它不僅關注舞臺上的演出和作品,還必須注意演出和作品背后的作者、演員、劇團,甚至作者、演員、劇團背后的榮譽,特別是在一個單一媒體主宰聲音的時代,它就是*后的“審判”,這樣一來,學術和神圣的評論逐漸被作品對象需求的功利性所取代,評論家逐漸淪為利益輸送者的婢女,評論的客觀性和學術性讓位于廉價的叫好稱頌,戲曲、藝術創(chuàng)作生產(chǎn)成為一條“有規(guī)則”的鏈條,不僅絞滅了評論,也在絞滅著戲曲、藝術。 評論的另一個難點是評論標準問題。以往的理論和評論話語體系是以外來、西方的理論為主要標準而構建的,總是帶著西方的眼光和視角審視、品評本民族的藝術作品,包括戲曲作品。這樣的評論有其失,特別是它的參照來自現(xiàn)代發(fā)達國家異質(zhì)文化的標準,并不完全吻合中國文藝發(fā)展軌跡,還有可能潛移默化地銷蝕中國文藝自身民族特征,特別是導致戲曲的本體喪失(前些年戲曲理論和創(chuàng)作實踐在這一點上表現(xiàn)十分明顯)。隨著近年我們對民族文化、傳統(tǒng)文化認識的進一步提升,文化走向自覺,建立中國文藝評論理論體系就成為當下學界的一種共識,其核心是以本國文化主體性為基礎,從固有的傳統(tǒng)藝術的元素中展開中國式的敘述,不可脫離孕育民族藝術生長的文化土壤,丟失中國藝術的創(chuàng)發(fā)性與本質(zhì)性,當然也必須以開放和包容的視界,借鑒人類一切先進思想和理論,在研究方法上兼采眾之所長,打開評論的更為廣闊的天地。為此,評論界苦練“內(nèi)功”,加強評論的學理性就顯得極其重要。評論者是研究者,不是裁判,也不是法官,評論是研究,是分析,有評論者的判斷,但不應以簡單褒貶、判斷為目的。文藝評論中國理論體系的建立也應該是中國真正進入文化自覺的體現(xiàn),也是學者、評論者一項艱巨的任務和使命。 這是一篇“跋”,也是本人多年以來從事戲曲、藝術評論的點滴思想凝結。這些年來,本人雖然也有一些評論理論文章發(fā)表,但面對聚沙成塔的篇目,感受還是很多、很不同的。20幾年參與、從事戲曲評論的歷程,也使自己對戲曲藝術有更為密切的了解和認識,對戲曲、對劇團凝結了更多感情,也產(chǎn)生了更多理性思考,也是自己作為評論者的一部真實、形象的成長史,得失、是非、甘苦盡在其中,其中難免也犯下上文所檢討的缺點與毛病。如何寫好評論,不是一個技巧問題,而是理論和思想觀念問題,是我們?nèi)绾慰磻?,如何理解戲,如何超越編導演員,如何超越自我的問題,有演員、有編導、有舞臺,又不局限于演員、編導和舞臺,這樣的評論有視野、有思想、有啟發(fā),才是觀眾所真正需要的評論,才是戲曲真正所需要的評論。本人的評論實踐,并不一致,這種不一致恰好反映了作者本人對戲曲、對評論本身認識的不斷思索和改變,也不乏評論界公共性“套式”,卻也保留個人作為評論者的個性和堅持,特別是后期的一些評論,這種意識更強,也更加走向自由和獨立?,F(xiàn)實中,盡管坐在研討會現(xiàn)場的學者們都溫文爾雅,卻也不乏因為要盡力實現(xiàn)個人評論的真實看法、一種客觀性,而導致被評論對象的心胸展現(xiàn),本人從未介意,然評論界現(xiàn)狀由此可見。令我尚有欣喜的是,后期的文章中,我個人的評論思想經(jīng)歷著某種轉(zhuǎn)變和提煉,愈來愈認識到評論中的“仁心說,學心聽,公心辨”,盡管在很多人眼里評論中的“刻意迎合”與“虛假贊美”是他的飯碗,并不完全重視關于作品本身的建設性意見,本人卻愈益看不到那個“飯碗”,唯求自己的思想,唯求自己的真心。中華文化,有史的傳統(tǒng),浩浩湯湯,但不能每個人*后存世的都是阿諛逢迎,都是唯唯諾諾,都成垃圾,而內(nèi)心的真實都隨人而逝,隨風而去了。 不過,作為一位學者、作為一位評論者,本人撰寫批評努力做到求真務實,并具自我批判思想和精神,這也是本人愿意評論集出版的原因所在。 本評論集一個顯著特點是評論文字與圖片(劇照)的互文見義。這些年劇場觀劇的習慣,是邊看戲邊拍劇照,不僅攝影技術有所提高,而且拍攝過程也是對戲曲的一種參與,盡管有忽略某些臺詞的可能,而更多聚精會神的在場。撰寫評論時,這些劇照都成為重回劇場的記憶補充。也包括評論集出版時這些劇照的重現(xiàn),不僅是對作者劇場參與身份的佐證,更是對評論文字的形象補充,而文字與劇照均出于作者之手,也是一種既為思想內(nèi)容、也具形式感的互文印證,現(xiàn)在看來并不新奇,但還是饒有趣味的。 評論的發(fā)展日新月異,科技信息、網(wǎng)絡文化所帶來的變化,也推動評論發(fā)展,這也表現(xiàn)為公眾對戲曲、藝術欣賞和評論的提高,包括批評樣式的多元,批評的壟斷不復存在,批評的迅捷、短快是必然趨勢。當戲曲鑼鼓還在劇場喧騰、演員的唱腔還在劇場回蕩,很多品評、評論已經(jīng)飛出劇場,進入朋友圈,成為與場外戲迷共享的資源。 在此評論集出版之際,非常懷念和感謝那些關注和關心過我的師友們,還有那些劇團的朋友們!感謝提供發(fā)表的報刊媒體!其中《2010—2011戲曲研究與戲曲發(fā)展述評》《傳統(tǒng)與本色: 昆曲回歸之追求——曾永義與臺灣新編昆劇〈孟姜女〉》是分別與江棘、軒蕾兩位博士合作的,《小劇種“大制作”——口梆子〈少年董存瑞〉我見》是與劉伊蒙合寫,謹此說明并致感謝!復旦大學江巨榮教授是著名的戲曲小說研究專家,30年前本人碩士答辯,即請江教授擔任答辯委員,對本人多有幫助和提攜。30年后江教授不忘初心,向復旦大學出版社鄭重推薦本人書稿,十分感念!集中劇照小部分由師友們提供,他們是鄭懷興、姜朝皋、林為林、單躍進、羅懷臻、王錦文、陳涌泉、胡應明、曾學文、岳獻甫、張辰鴻、黨寧等先生。集子的整理也是春節(jié)期間回到家鄉(xiāng),在父母身邊完成的,遙望千里之外的鄂托克,請寄上我美好的祝福!2017年2月8日于北京非非想書齋

作者簡介

  劉禎,文學博士,中國藝術研究院研究員,博士生導師,梅蘭芳紀念館館長。中國藝術研究院學術學位委員會委員。中國儺戲?qū)W研究會會長,中國戲曲學會顧問,中國俗文學學會顧問。武漢大學、東南大學、中山大學等兼職教授。曾多年擔任中國藝術研究院戲曲研究所所長。主要從事戲劇史論及民間文化、宗教祭祀戲劇等方面的研究。主要著作有:《中國民間目連文化》(1999年獲首屆國家社科基金項目優(yōu)秀成果三等獎)、《勾欄人生》(2001年“華夏審美風尚史”叢書獲第五屆“國家圖書獎”)、《民間戲劇與戲曲史學論》、《昆曲與文人文化》(合著)、《戲曲學論》、《北京戲劇通史·遼金元卷》、《戲曲歷史與審美變遷》、《昆曲史話》(合著),主編《東方戲劇論文集》《中國戲曲理論的本體與回歸》《戲曲鑒賞》《梅蘭芳與傳統(tǒng)文化》《二十世紀戲曲學研究論叢(10冊)》等30部。發(fā)表論文、評論近300篇,論文曾于1997年獲中國藝術研究院第四屆優(yōu)秀科研成果一等獎。擔任中國藝術研究院重大課題《昆曲藝術大典》副總主編,主持國家社科基金藝術學項目重點課題《昆曲口述史》。2009年6月被國家文化部授予“昆曲優(yōu)秀理論研究人員”榮譽。

圖書目錄

 目錄
       
       現(xiàn)代戲:涅槃于傳統(tǒng)
       2010—2011戲曲研究與戲曲發(fā)展述評
       “非主流”女性的抒寫
       ——評王仁杰劇作中的女性形象塑造
       激情與想象
       ——關于鄭懷興的歷史劇創(chuàng)作
       恢弘斑斕的深度挖掘
       ——姜朝皋的歷史劇與現(xiàn)代戲創(chuàng)作
       陸離爛漫異彩紛呈
       ——湖北舞臺藝術創(chuàng)作現(xiàn)狀掃描
       ’97呂劇創(chuàng)作談
       
       心欲回天,勢難由人
       ——蕭何人物形象的戲曲史意義
       現(xiàn)代與傳統(tǒng)的結合
       ——新編歷史京劇《廉吏于成龍》評析
       張建國與“奚派”京劇《奚嘯伯》
       京劇《宰相劉羅鍋》的平民意識
       做能夠有歷史擔當?shù)娜?br />       ——評新編歷史劇《安國夫人》
       深度審視人性美丑
       ——評臺灣國光劇團的京劇《金鎖記》
       兩種藝術形態(tài)與立場視角
       ——對京劇藏戲《文成公主》的一點思考
       個人命運與際遇變幻的歷史風云的碰撞
       ——評新編歷史劇《北風緊》
       悲情《杜十娘》
       愛國高于皇權
       ——評歷史傳奇京劇《酒魂》
       
       走近大師版《牡丹亭》的大師們
       經(jīng)典評價的本土立場與文化語境
       ——從上昆版“臨川四夢”談起
       小說家的筆法
       ——評北方昆曲劇院《紅樓夢》
       全本《長生殿》:昆曲傳統(tǒng)與精神
       劍走偏鋒,得失兩宜
       ——上海昆劇團昆劇《景陽鐘》改編芻議
       文武并重的心理劇
       ——評浙江昆劇團大型新編歷史劇《公孫子都》
       傳統(tǒng)與本色: 昆曲回歸之追求
       ——曾永義與臺灣新編昆劇《孟姜女》
       
       一場“和而不同”的智斗
       ——評晉劇《傅山進京》
       還原英雄再塑英雄
       ——晉劇《劉胡蘭》評論
       兩岸“回家”主題的激情演繹
       ——評新編現(xiàn)代呂劇《回家》
       以親情與常理說話
       ——評大型現(xiàn)代戲《兒行千里》
       戲曲的現(xiàn)代轉(zhuǎn)換
       ——從新編歷史故事劇《長平悲歌》談起
       北路梆子《寧武關》的改編和人物塑造
       
       西北風與西北情
       ——評陜北秧歌劇《米脂婆姨綏德漢》
       花兒與“第二種生活”
       ——秦腔《花兒聲聲》闡釋
       從花兒的悠游到壯懷激烈的犧牲
       ——評現(xiàn)代大型秦劇《大河情》
       超越骨肉親情的大義之愛
       ——評河南豫劇二團的《程嬰救孤》
       民間走出的戲曲紅梅
       ——河南小皇后豫劇團王紅麗評述
       豫劇《特殊親家》的震撼力
       可道之“道”
       ——越調(diào)《老子》的舞臺藝術呈現(xiàn)
       改編: 突出與流失
       ——評沈陽評劇院《我那呼蘭河》
       淮北花鼓戲與《陽光下的召喚》導演思維
       小劇種“大制作”
       ——口梆子《少年董存瑞》我見
       
       越劇《紅樓夢》:文學名著到戲曲經(jīng)典
       “草根越劇”的現(xiàn)代性改造
       ——評浙江越劇團《九斤姑娘》
       一曲愛情的絕唱
       ——評越劇《梁山伯與祝英臺》當代知識分子的寫照
       ——評越劇《馬寅初》
       新的視角與改編
       ——談越劇新本《一縷麻》
       鬼戲的另一種空間
       ——評浙江紹興小百花藝術中心的越劇《李慧娘》
       鄧世昌的情懷與情結
       ——滬劇《鄧世昌》的當代鏡像
       一部情感純正的悲情劇
       ——評大型原創(chuàng)滬劇《挑山女人》
       中國式的藝術思維
       ——評蘇州市滑稽戲劇團《顧家姆媽》
       現(xiàn)代啟示錄
       ——觀閩西漢劇《俏俏嫂》的思索
       滾滾婺江說興亡
       ——評新編歷史劇《夢斷婺江》
       婺劇《穆桂英》:藝術凝煉與現(xiàn)代意識
       愛的隱喻
       ——評婺劇《昆侖女》
       從小說到甬劇《典妻》的改編
       婉兒的形象探求
       亂離時代戲曲藝人的人生悲歌
       ——評歌仔戲《邵江?!?br />       想象力與主題形象
       ——人偶劇《八層半》與它的舞臺設計
       
       跋
      

本目錄推薦

掃描二維碼
Copyright ? 讀書網(wǎng) hotzeplotz.com 2005-2020, All Rights Reserved.
鄂ICP備15019699號 鄂公網(wǎng)安備 42010302001612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