注冊 | 登錄讀書好,好讀書,讀好書!
讀書網(wǎng)-DuShu.com
當前位置: 首頁出版圖書文學藝術文學文學史中國近百年文學體式流變史

中國近百年文學體式流變史

中國近百年文學體式流變史

定 價:¥68.00

作 者: 馮光廉主編
出版社: 人民文學出版社
叢編項:
標 簽: 文體

ISBN: 9787020029976 出版時間: 1999-10-01 包裝: 簡裝本
開本: 20cm 頁數(shù): 897 字數(shù):  

內容簡介

  內容簡介本書從體式流變這一新的學術視角切入論題,解析文學體式的結構類型和語言形態(tài),梳理近百年小說、詩歌等五種文體的發(fā)展過程和流變軌跡,總結其繼承、革新的經(jīng)驗教訓。全書注重文學本體研究,注重價值判斷與審美取向的融和統(tǒng)一,其宏觀把握與各階段性的分類組合,尤多創(chuàng)見。片斷:緒論小說在中國有著悠久的歷史。然而小說作為一種在人們的文學觀念中能與詩歌、散文并駕齊驅的文學樣式,作為在中國文學史上占有舉足輕重地位的正宗文學,并且能夠以自己豐富的理論建樹和創(chuàng)作實績成為文學研究者注目的重心,卻是從上世紀末本世紀初才真正開始的。毫無疑問,無論是從創(chuàng)作的規(guī)模還是創(chuàng)作的總體質量上,這近百年來的中國小說已遠遠超過了以往的中國小說。在近代以來中西文化、中西文學大沖撞、大交流、大融匯的背景下,中國的小說藝術發(fā)生了近乎地覆天翻的變化。這近百年來小說發(fā)展的歷史,是中國小說由古典形態(tài)向現(xiàn)代形態(tài)轉換、發(fā)展的歷史,是中國現(xiàn)代小說藝術由幼稚、單一不斷走向成熟和豐富的歷史,也是為未來中國小說藝術更深入發(fā)展奠定了深厚基礎的歷史。當然,通過對這一段中國小說發(fā)展歷史的透視,梳理近百年來中國小說體式的演變軌跡,探尋其中的藝術規(guī)律,無疑也應該是一項具有歷史價值的工作。對于中國小說體式發(fā)展作專門的動態(tài)的史學研究,應該說還是文學史研究領域一種新的嘗試。近年來隨著我們文學研究界理論思維的深化和批評方法的豐富,對于小說作為一種獨特文學形態(tài)的靜態(tài)的理論研究已取得了較為可觀的成果。關于小說美學、小說形態(tài)學、小說結構學、小說敘事學、小說文體學、小說修辭學等方面一大批研究成果的問世,為我們從文學史的角度研究中國小說藝術的演變提供了理論思考的基礎,這是我們有可能去完成梳理近百年來中國小說體式演變過程的具有信心的一面。然而還有問題的另一面,動態(tài)的研究畢竟不同于靜態(tài)的研究。面對近百年來中國小說藝術多變的發(fā)展道路和復雜的創(chuàng)作現(xiàn)象,研究者無論是從思維方式和研究方法上,還是從理論說明和具體描述上都將面臨著嚴峻的挑戰(zhàn)。首要解決的問題是對小說“體式”的理論界定。什么是小說體式?對于小說體式涵義的理解涉及哪些重要的理論性問題?對此以往的小說理論似乎還沒有能給我們提供多少現(xiàn)成的較理想的答案。這就需要做出獨立的思考。我們認為,所謂“小說體式”,簡單的意義就是指小說的體裁樣式。在體裁分類學的意義上,體裁是由不同種類的文學在其內容組織、結構方式上所表現(xiàn)出的獨特形式,它是文學分類的依據(jù),同時也是辨別文學存在形態(tài)的最突出的特征。不言而喻,小說作為文學大家族中一種獨立的體裁,它具有自己之區(qū)別于詩歌等其他文學體裁的質的規(guī)定性,也就是我們通常而言的“小說性”。那么小說的這種“小說性”主要是從哪些方面體現(xiàn)出來的呢?系統(tǒng)論認為,一個事物內部各要素的關系決定著該事物的性質。而小說之所以為“小說”,也在于小說具有自己特定的構成要素以及這些要素的結構方式。然而,關于小說的“小說性”,盡管我們能夠憑著審美經(jīng)驗的積累從具體的閱讀過程自覺地感受到,但是要從理論上明確回答究竟是哪些要素及其以什么樣的結構方式構成了小說及其不同體式,卻是一件相當棘手的事情。因為從歷時態(tài)的角度看,小說在從起源到今天的漫長發(fā)展過程中,其形態(tài)已幾經(jīng)變換,以至原始的小說模式在現(xiàn)代小說中已面目全非;從共時態(tài)的角度看,各類文學體裁之間也不同程度地存在著各種互相過渡、滲透、交叉的現(xiàn)象,致使“純體裁”只成為一種虛擬的東西。本書前言總序馮光廉從十九世紀末到二十世紀末,近百年的中國文學發(fā)生了歷史性的變化。這種變化的節(jié)奏之快,方面之廣,程度之深,在我國乃至世界文學史上,都是頗為罕見的,成為人類文明史上蔚為壯觀的輝煌篇章。以往的數(shù)十種總體性文學史著作,為描述這種歷史性巨變曾作過不懈的努力,取得了積極的成果。但勿庸諱言,還普遍地存在著許多缺陷,其中一個重要方面是對文學體式的生成演進的歷史過程和經(jīng)驗規(guī)律,尚缺乏系統(tǒng)完整的專門性觀照。即使那些以文體為中心的文學史,實際上也大抵是以文體作為建構體例的框架、劃分作家作品類型的依據(jù),對文體自身演變的整體審視,是相當粗疏的。至于詩歌、小說、戲劇、散文等專題史著情況雖然要好些,所占比重要大些,論述要突出些,但總體觀之,占壓倒地位的仍然是對運動、思潮、論爭、作家生平文學活動、作品主題、題材、人物、創(chuàng)作方法等的論述,文體流變史描述的薄弱、零散的狀況,并未從根本上得到改變。而且是機械地將近百年文學切割為近代、現(xiàn)代、當代三個部分,分開描述,獨立成書,顯得瑣碎、孤立,缺乏貫通性、系統(tǒng)性和完整性。韋勒克、沃倫在《文學理論》一書中曾指出:文學文體學必“將成為文學研究的一個主要部分,因為只有文體學的方法才能界定一件文學作品的特質”?!凹偃缥覀兡軌蛎枋鲆徊孔髌坊蛞粋€作家的文體風格,我們也就無疑能描述一組作品和一個文學類別的文體風格”,“我們甚至還能進一步總結一個時代或一個文學運動的風格”。中國近百年文學史研究的歷史和現(xiàn)狀充分顯示出撰寫專門的文學體式流變史的必要性。中國近百年文學體式告別了古典形態(tài),小說、詩歌、戲劇、散文、批評等體式朝著現(xiàn)代化的方向競相發(fā)展。五種文學體式不僅不斷地獨立地豐富、完善著自己,而且相互滲透、吸收、融合,展現(xiàn)出爭奇斗艷、瑰麗多姿的動人風采。在文體史中展示一批別具特色的文體創(chuàng)造成果,總結一批風格獨異的文體家的創(chuàng)作經(jīng)驗,對于繁榮當代文學創(chuàng)作具有重要的啟示意義。中國近百年文學體式是在繼承中國古代文學體式的優(yōu)良傳統(tǒng)和吸納外國文學體式的有益營養(yǎng)的基礎上發(fā)展起來的。選擇、融合、變異、創(chuàng)新,其間曲折迂回,艱辛備至,既有成功的經(jīng)驗,也有失敗的教訓。對于文學體式的縱向考察,對諸多文體規(guī)范的系統(tǒng)總結,將對文學史的編撰和教學起充實和豐富的作用,使之更加完整,更加堅實,更加富有文學史的本體特色。實踐是理論的基本源泉。文學批評理論和文體理論是從創(chuàng)作實踐中概括出來的。中國近百年文學體式的創(chuàng)造性轉化,體裁模式的生成機制,審美特征的全面建構,文體實現(xiàn)現(xiàn)代化、民族化、個性化的途徑和方法,無疑能給文學理論批評學和文體學提供生動的材料和豐富的經(jīng)驗。很顯然,編撰中國近百年文學體式流變史的理論意義和實踐價值重大而深遠,但所面臨的困難甚多,許多問題有待我們進行認真的思考,作出審慎的選擇。什么是文體?其確切涵義該怎樣界定?我國古代的文體理論和創(chuàng)作成果如何吸收?西方的文體理論和文體分析方法怎樣融合?尤其是由于西方文學—文化傳統(tǒng)、語言表述等諸多方面的民族特質的不同,在參照、攝取時如何棄取,為我所用?這些都是極為艱難的課題。我國學術界長期以來重視文學主題人物、思想意義等層面的研究,我們也頗為習慣這種操作模式,怎樣才能按照文學體式的要求確立視角,切入文學歷史的描述,而與一般的文學史著區(qū)分開來?我們各卷的著者只好根據(jù)自己的理解,在文體內涵的把握和切人角度等方面,分別作出自己的規(guī)定。杰出的作家是文學歷史的代表。他們的文體成就是形成文體流變史的關鍵性因素。文體史無疑應該充分展現(xiàn)他們的文體業(yè)績及其意義。但如何體現(xiàn)其地位和作用,在理解和操作上主要有兩條不同的路子:一條是集中而完整地列出專章專節(jié)予以評述;一條是將作家放在歷史的不同時期和不同系列之中分散進行評述。我們認為,兩種方式,可以靈活掌握,自由選用。只要做得好,保持文體家的完整性,或是“切割”文體家,都無不可??紤]到編撰主體和創(chuàng)作主體的復雜情況,我們決定采用因人制宜、因體制宜的原則,不強求一致。這將有助于保持各卷的鮮明個性。長時期以來,文學文體學在語言學等學科的影響下,逐漸形成了一套概念術語系統(tǒng),諸如,語符、語鏈、語義、語場、語境、語域、語型、語式、語本、語象、語感、能指、所指等等。這些術語的運用,既有同中國近百年文體現(xiàn)象如何適應的問題,也有編撰主體對它們的理解和運用的問題。在實際操作過程中,每卷的著者如何選擇、運用文體術語,同樣是一個難于強行規(guī)范的問題。對此,我們依舊主張實行多樣化的方針,讓著者根據(jù)各種文體現(xiàn)象的特點和自己的認識,作出認真的抉擇。這樣做可能會出現(xiàn)某些術語運用和操作方式不盡規(guī)范一致的現(xiàn)象,但作為集體的嘗試,恐怕是很難完全避免的。開拓視野,調整格局,打破近代、現(xiàn)代、當代的機械切割,以文學的現(xiàn)代化為中心,實現(xiàn)中國近百年文學研究的一體化,是我們多年來所執(zhí)著追求的目標。本書的編撰正是我們總體計劃的一部分。但對這段整合為一的文學歷史如何命名,學術界的意見是相當分歧的。有的主張叫“二十世紀文學”。但中國文學的現(xiàn)代化進程開始于十九世紀末;再過幾年,我們就要跨人二十一世紀,文學的現(xiàn)代化進程還要持續(xù)下去。從時間包容的準確性考慮,“二十世紀文學”的提法顯然無法涵蓋跨世紀文學的歷史實際。有的提出用“十九一二十世紀文學”。但對時間的下限將延至二十一世紀這一問題仍沒有考慮在內,且字數(shù)太多,叫起來相當拗口。有的提出叫“現(xiàn)代文學”。認為這是同我國古代文學相對應的概念,不僅顯示時間范疇,也顯示內容范疇和價值取向,即逐步走向現(xiàn)代化的文學,這一稱呼既準確,又簡潔。但問題是目前大家習慣上多不如此理解,很容易和1917—1949年的“現(xiàn)代文學”概念相混淆,似乎也有可議之處。如何辦呢?我們主張稱“近百年文學”。這樣不僅可以包容十九世紀末、二十世紀,幾年后進到二十一世紀,如果時間往后不拖得太長,前后加起來大抵是一百多年。所以,這一稱謂包容性大,顯得較為準確,叫起來也簡潔上口。關于文學史的分期問題,目前較為普遍的做法是采用社會歷史分期和兼及文學自身特殊性相結合的雙重標準。這從理論上看似乎相當全面,但其實踐結果往往是以前者代替后者,或者顧此失彼,陷入自相矛盾的尷尬境地。我們主張用純文學標準,即完全按照文學自身演變的階段性特征(時期標志)來劃分時期。這樣做并不是排斥和割斷文學同社會歷史的聯(lián)系,否定其對文學發(fā)展的制約,而是看社會歷史變革對文體流變的實際影響,從這種已經(jīng)發(fā)生了的實際影響來認識和把握前者對后者的作用。堅持文學分期問題上的一元論,不但有助于克服雙重分期標準所帶來的混亂,而且有利于實際操作。正由于我們充分注意文學本身的特殊性,所以對五種文學體式流變史的分期,不作整齊劃一的機械規(guī)定,要求統(tǒng)一的起訖時期和階段性標志,而由各卷的著者根據(jù)各自的文體歷史的發(fā)展實際,來劃分自己的時期。這樣做也許較能體現(xiàn)對文學歷史本體和編撰主體的尊重,有利于史著的科學品格、學術個性的形成。學術著作的編撰是以學術的預想為先導的。作為一個學術群體,我們所潛心追求的編撰目標是:其一,從大量的創(chuàng)作文本中,梳理中國近百年五種文體的發(fā)展過程和流變軌跡,力求清晰地描畫出文體發(fā)展的總體性線索和階段性脈絡,從縱向上展現(xiàn)其發(fā)展格局。其二,從同中外文學的多重聯(lián)系中,同社會歷史、思想文化的多重關聯(lián)中,分析近百年五種文體發(fā)展的動因,流變的規(guī)律,及逐漸形成的文體規(guī)范,總結文體繼承革新的歷史經(jīng)驗教訓。其三,自覺地站在當代的高度,以新的時代眼光和清醒的反思意識,審視近百年文學體式流變的得失,在反思歷史的基礎上,對若干問題提出前瞻性的看法,或從歷史的描述中預示文體發(fā)展的未來趨勢。其四,以歷史—美學方法為主導,廣泛吸收融合我國傳統(tǒng)的研究方法和外來的各種研究方法的優(yōu)長,力求使研究對象同研究方法達到基本的契合和協(xié)調,以便充分開掘近百年文體的豐富含蘊,把握其本體特質。但預想畢竟是預想。上述目標能否實現(xiàn),自然靠我們群體的一致努力。如果不是閉目塞聽,本書可能是填補學術空白的學術專著。作為中國近百年文學體式流變的專門史,我們所做的只能是一種初步的嘗試。我們在嘗試過程中所取得的進展,所存在的缺陷,實際上都可以看作是對學術研究的一種鋪墊,能從正負兩方面給后來者以啟示。我們熱誠地期待著同仁們和廣大讀者的批評。1998年8月于青島大學

作者簡介

暫缺《中國近百年文學體式流變史》作者簡介

圖書目錄

     目 錄
   總序
    小 說 體 式 卷
   緒論
   第一章 中國小說體式現(xiàn)代化變革的開端
    一 文學變革意識與小說體式變革要求
    二 清末民初的小說體式變化
    三 清末民初小說體式變化的歷史原因
   第二章 清末民初小說體式的演變
    一 政治小說和抒情小說在體式上的探索
    二 報刊連載方式與集錦式結構小說
    三 新游記體小說對敘事方法的變革
    四 生活全景式小說的結構形式
    五 短篇小說的體式變化及其類型
   第三章 中國現(xiàn)代小說體式的形成
    — 五四小說對舊小說體式的根本性突破
    二 五四小說作家的體式變革意識
    三 五四小說體式變革的歷史原因
    四 魯迅小說所代表的體式變革價值
   第四章 五四時期現(xiàn)代小說的體式類型
    — 作為現(xiàn)代小說體式主流的性格小說
    二 由單一走向多樣的情節(jié)小說
    三 大放異彩的抒情小說
    四 別辟詩化蹊徑的寫意小說
    五 深具發(fā)展?jié)摿Φ男睦硇≌f
   第五章 現(xiàn)代小說體式的成熟與發(fā)展
    一 現(xiàn)代小說體式的成熟與多元選擇
    二 小說觀念的變化對小說體式發(fā)展的影響
    三 早期普羅小說的公式化體式
   第六章 現(xiàn)代長篇小說的繁榮與體式變革
    一 人物命運型的長篇小說
    二 故事情節(jié)型的長篇小說
    三 生活全景型的長篇小說
    四 散文化的長篇小說
   第七章 進一步走向豐富的短篇小說體式
    一 性格和情節(jié)小說的新發(fā)展
    二 寫實型心理小說的藝術變化
    三 走向深層的體驗型心理小說
    四 異彩紛呈的散文小說
   第八章 民族化大眾化方向影響下的小說體式
    一 小說向傳統(tǒng)體式的回歸及其影響
    二 從傳統(tǒng)藝術中成長出的評書體小說
    三 直接借用舊小說體式的新英雄傳奇小說
    四 現(xiàn)代小說體式的民族化傾向
   第九章 在創(chuàng)新和封閉之間徘徊的小說體式
    一 小說文體意識的僵化與小說體式探索的停滯
    二 故事型和史詩化長篇小說的普遍追求
    三 中短篇小說情節(jié)模式的雷同化
    四 富有個性追求的小說體式
    五 公式化概念化的小說體式
   第十章 文學的復蘇與小說體式的新變革
    一 新時期文學大潮中的小說體式變革
    二 沖破公式化限制的寫實性的性格、情節(jié)類小說
    三 小說體式的嘗試性探索及其影響
   第十一章 新時期小說體式的多元發(fā)展
    一 小說文體意識的自覺和小說體式的解放
    二 走向新追求的情節(jié)、性格類小說
    三 紀實小說的新浪潮
    四 重新崛起的寫意、抒情小說
   第十二章 新時期小說體式的新探索
    一 具有超前意識的“先鋒派”小說
    二“新寫實”小說的體式革新
    結語
    詩 歌 體 式 卷
    緒論
   第一章 新詩體的孕育期
    一 詩界革命:詩體變化的輿論準備
    二 愛國詩歌:詩體變化的自發(fā)要求
   第二章 新詩體的誕生期
    一 白話詩歌:從文言到語體的重大突破
    二 《女神》誕生:詩情的復蘇與詩式的確立
   第三章 新詩體的探索期
    一 “哲理小詩”:詩意尋覓與詩體展現(xiàn)
    二 “湖畔”情歌:詩情尋覓與詩體展現(xiàn)
    三 “象征”詩歌:現(xiàn)代詩思與詩體的切人
    四 “新月”詩歌:白話詩體的整飭與格律化
    五 “現(xiàn)代”詩歌:自由詩體的發(fā)展與成熟
    六 “大眾詩歌”:社會詩學的詩體展現(xiàn)
    七 散文詩:與新詩并生和獨立成長的詩體
   第四章 新詩體的成熟期
    一 “七月”詩歌:自由詩體的外傾與擴展
    二 民歌體新詩:大眾化口語化的詩意表現(xiàn)
    三 “新現(xiàn)代派”:現(xiàn)代詩歌的社會化綜合
    四 “十七年詩歌”:新詩體式的沉淀與規(guī)范
   第五章 新詩的蛻變期
    一 “朦朧詩”:象征詩歌的恢復與重建
    二 “后朦朧”:體式的擺脫與體式的僵化
    三 “歸來”的詩:重整的詩情與重整的詩式
    四 散文詩:詩的散文化與散文化的詩
    結語
    戲 劇 體 式 卷
   緒論
    一、本書的研究視角
    二 對話劇體式的界定與把握
   第一章 話劇體式的孕育
    一 春柳社對“歐洲式的話劇”的移植
    二 文明新戲承前啟后的體式形態(tài)
   第二章 話劇體式的誕生與發(fā)展
    一 易卜生話劇體式的引進和寫實型體式的確立
    二 寫情型話劇體式的消長
    三 “現(xiàn)代型”、“喜劇型”體式的嘗試
   第三章 寫實型話劇體式的成熟——曹禺的
    突出貢獻
    一 寫實型人物塑造藝術的成熟
    二 寫實型話劇結構體式的范本
    三 話劇語言舞臺化的追求與成功
    四 寫實話劇的詩化與詩化的寫實話劇
   第四章 時代潮流的巨變與話劇體式的
    更替嬗變
    一 抗戰(zhàn)熱潮與話劇體式的小型化
    二 民族自省與歷史悲劇體式的繁榮
    三 時代交替與諷刺喜劇體式的興盛
    四 寫實型體式詩化傾向的延續(xù)
    五 政治化體式主流地位的確立、鞏固與消解
    六《茶館》:寫實型體式詩化的又一高峰
   第五章 新時期寫意型話劇體式從高潮到
    低谷的流變
    一 新時期話劇體式的流變軌跡
    二 寫意型話劇的體式規(guī)范
    三 寫意型話劇體式的類型研究
    結語
   

本目錄推薦

掃描二維碼
Copyright ? 讀書網(wǎng) hotzeplotz.com 2005-2020, All Rights Reserved.
鄂ICP備15019699號 鄂公網(wǎng)安備 42010302001612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