正文

代序:“我的朋友”式的笑容——憶胡適

喜歡自己所有的一切:胡適的包容人生課 作者:胡適 著


代序:“我的朋友”式的笑容——憶胡適

季羨林

積八十年之經驗,我認為,一個人生在世間,如果想有所成就,必須具備三個條件:才能、勤奮、機遇。行行皆然,人人皆然,概莫能外。別的人先不說了,只談我自己。關于才能一項,再自謙也不能說自己是白癡。但是,自己并不是什么天才,這一點自知之明,我還是有的。談到勤奮,我自認還能差強人意,用不著有什么愧怍之感。但是,我把重點放在第三項上:機遇。如果我一生還能算得上有些微成就的話,主要是靠機遇。機遇的內涵是十分復雜的,我只談其中恩師一項。韓愈說:“古之學者必有師。師者,所以傳道、授業(yè)、解惑也?!备鶕?jù)老師這三項任務,老師對學生都是有恩的。然而,在我所知道的世界語言中,只有漢文把“恩”與“師”緊密地嵌在一起,成為一個不可分割的名詞。這只能解釋為中國人最懂得報師恩,為其他民族所望塵莫及的……

我在適之先生和錫予(湯用彤)先生領導下學習和工作,度過了一段畢生難忘的歲月。我同適之先生,雖然學術輩分不同,社會地位懸殊,想來接觸是不會太多的。但是,實際上卻不然,我們見面的機會非常多。他那一間在孑民堂前東屋里的狹窄簡陋的校長辦公室,我?guī)缀跏浅?汀W鳛橄抵魅?,我要向校長請示匯報工作,他主編報紙上的一個學術副刊,我又是撰稿者,所以免不了也常談學術問題,最難能可貴的是他待人親切和藹,見什么人都是笑容滿面,對教授是這樣,對職員是這樣,對學生是這樣,對工友也是這樣。從來沒見他擺當時頗為流行的名人架子、教授架子。此外,在教授會上,在北大文科研究所的導師會上,在北京圖書館的評議會上,我們也時常有見面的機會。我作為一個年輕的后輩,在他面前,絕沒有什么局促之感,經常如坐春風中。

適之先生是非常懂得幽默的,他絕不老氣橫秋,而是活潑有趣。有一件小事,我至今難忘。有一次召開教授會,楊振聲先生新收得了一幅名貴的古畫,為了想讓大家共同欣賞,他把畫帶到了會上,打開鋪在一張極大的桌子上,大家都嘖嘖稱贊。這時適之先生忽然站了起來,走到桌前,把畫卷了起來,做納入袖中狀,引得滿堂大笑,喜氣洋洋。

……

這一次,我來到臺灣,前幾天,在大會上聽到主席李亦園院士的講話,中間他講到,適之先生晚年任“中央研究院”院長時,在下午飲茶的時候,他經常同年輕的研究人員坐在一起聊天。有一次,他說,做學問應該像北京大學的季羨林那樣。我乍聽之下,百感交集。這說明,適之先生一直到晚年還關注著我的學術研究。知己之感,油然而生……

我現(xiàn)在站在適之先生墓前,心中浮想聯(lián)翩,上下五十年,縱橫數(shù)千里,往事如云如煙,又歷歷如在目前。我環(huán)顧陵園,只見石階整潔,盤旋而上,陵墓極雄偉,上覆巨石,墓志銘為毛子水親筆書寫,墓后石墻上嵌有“智德兼隆”四個大字,連同墓志銘,都金光閃閃,炫人雙目。我站在那里,驀抬頭,適之先生那有魅力的典型的“我的朋友”式的笑容,突然顯現(xiàn)在眼前,五十年依稀縮為一剎那,歷史仿佛沒有移動。但是,一定神兒,忽然想到自己的年齡,歷史畢竟是動了,可我一點兒也沒有頹唐之感。我現(xiàn)在大有“老驥伏櫪,志在千里”之感。我相信,有朝一日,我還會有機會,重來寶島,再一次站在適之先生的墓前。


上一章目錄下一章

Copyright ? 讀書網 hotzeplotz.com 2005-2020, All Rights Reserved.
鄂ICP備15019699號 鄂公網安備 42010302001612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