正文

我在小學

山河故人空念遠 作者:梁實秋


我在小學

我在六七歲的時候開始描紅模子,念字號兒。所謂“紅模子”就是紅色的單張字帖,小孩子用毛筆蘸墨把紅字涂黑即可。帖上的字不外是“上大人孔乙己化三千……”“一去二三里,煙村四五家……”,以及“王子去求仙丹成上九天……”之類。描紅模子很容易描成墨豬,要練得一筆下去就橫平豎直才算得功夫。所謂“字號兒”就是小方紙片,我父親在每張紙片上寫一個字,每天要我認幾個字,逐日復習。后來書局印售成盒“看圖識字”,一面是字,一面是畫,就更有趣了,我們弟兄姊妹一大群,圍坐在一張炕上的矮桌周邊寫字認字,有說有笑。有一次我一拱腿,把炕桌翻到地上去。母親經常坐在炕沿上,一面做活計,一面看著我們,身邊少不了一把炕笤帚,那笤帚若是倒握著在小小的腦袋上敲一擊是很痛的。在那時體罰是最簡截了當?shù)慕虒W法。

不久,我們住的內政部街西口內路北開了一個學堂,離我家只有四五個門。校門橫楣有磚刻的五個福字,故稱之為五福門。后院有一棵合歡樹,俗稱馬纓花,落花滿地,孩子們搶著拾起來玩,每天早晨誰先到校誰就可以撿到最好的花,我有早起的習慣,所以我總是拾得最多。有一天我一覺醒來,窗欞上有一格已經有了陽光,急得直哭,母親匆忙給我梳小辮,打發(fā)我上學,不大工夫我就回轉了,學堂尚未開門。在這學堂我學得了什么已不記得,只記得開學那一天,學生們都穿戴一色的纓帽呢靴站在院里,只見穿戴整齊的翎頂袍褂的提調學監(jiān)們搖搖擺擺地走到前面,對著至圣先師孔子的牌位領導全體行三跪九叩禮。

清夜自思,便感內疚,認為是白白浪費一天。

在這個學堂里渾渾噩噩地過了一陣。不知怎么,這學校關門大吉。于是家里請了一位教師,賈文斌先生,字憲章,密云縣人,口音有一點怯,是一名拔貢。我的二姊、大哥和我三個人在西院書房受教于這位老師。所用課本已經是新編的國文教科書,從“人、手、足、刀、尺”起,到“一人二手,開門見山”,以至于“司馬光幼時……”?!度纸洝贰栋偌倚铡贰肚ё治摹愤@一段就沒有經歷過。賈老師的教學法是傳統(tǒng)的“念背打”三部曲,但是第三部“打”從未實行過。不過有一次我們惹得他生了大氣,那是我背書時背不出來,二姊偷偷舉起書本給我看,老師本來是背對著我們的,陡然回頭撞見,氣得滿面通紅,但是沒有動用桌上放著的精工雕刻的一把戒尺。還有一次也是二姊惹出來的,書房有一座大鐘,每天下午鐘鳴四下就放學,我們時常暗自把時針向前撥快十來分鐘。老師漸漸覺得座鐘不大可靠,便利用太陽光照在窗紙上的陰影用朱筆劃一道線,陰影沒移到線上是不放學的。日久季節(jié)變幻,陰影的位置也跟著移動,朱筆線也就一條條地加多。二姊想到了一個方法,趁老師不在屋里替他加上一條線,果然我們提早放學了,試行幾次之后又被老師發(fā)現(xiàn),我們都受了一頓訓斥。

辛亥革命前二年,我和大哥進了大鵓鴿市的陶氏學堂。陶是陶端方,在當時是清政府里的一位比較有知識的人,對于金石頗有研究,而且收藏甚富,歷任要職,聲勢煊赫,還知道開辦洋學堂,很難為他了。學堂之設主要的是為教育他的家族子弟,因為他家人口眾多,不過也附帶著招收外面的學生,收費甚昂,故有貴族學堂之稱。父親要我們受新式教育,所以不惜學費負擔投入當時公認最好的學校,事實上卻大失所望。所謂新式的洋學堂,只是徒有其表。我在這學堂讀了一年可以說什么也沒有學到,除非是讓我認識了一些丑惡腐敗的現(xiàn)象。

陶氏學堂是私立貴族學堂,陶氏子弟自成特殊階級原無足異。但是有些現(xiàn)象卻是令人難以置信的。陶氏子弟上課時隨身攜帶老媽子,聽講之間可以喚老媽子外出買來一壺酸梅湯送到桌下慢慢飲用。聽先生講書,隨時可以寫個紙條,搓成一個紙團,丟到老師講臺上去,代替口頭發(fā)問,老師不以為忤。陶氏子弟個個恣肆驕縱,橫沖直撞,記得其中有一位名陶栻者,尤其飛揚跋扈。他們在課堂內外,成群地呼嘯出入,動輒動手打人,大家為之側目。

國文老師是一位南方人,已不記得他的姓名,教我們讀《詩經》。他根據(jù)他的祖?zhèn)髅胤?,教我們讀,教我們背誦,就是不講解,當然即使講解也不是兒童所能領略。他領頭扯著嗓子喊“擊鼓其鏜”,我們全班跟著喊“擊鼓其鏜”,然后我們一句句地循聲朗誦“踴躍用兵,土國城漕,我獨南行”。他老先生喉嚨啞了,便喚一位班長之類的學生代他吼叫。一首詩朗誦過幾十遍,深深地記入在我們的腦子里,迄今有些首詩我能記得清清楚楚。腦子里記若干首詩當然是好事,但是付了多大的代價!一部分童時寶貴的光陰是這樣耗去的!

有趣的是體操一課。所謂體操,就是兵操。夏季制服是白帆布制的,草帽,白線襪,黑皂鞋。褲腿旁邊各有一條紅帶,衣服上有黃銅紐扣。辮子則需盤起來扣在草帽底下。我的父母瞞著祖父母給我們做了制服,因為祖父母的見解是屬于更老一代的,他們無法理解在家里沒有喪事的時候孩子們可以穿白衣白褲。因此我們受到嚴重的警告,穿好操衣之后要罩上一件竹布大褂,白色褲腳管要高高地卷起來,才可以從屋里走到院里,下學回家時依然要偷偷摸摸溜到屋里趕快換裝。在民元以前我平時沒有穿過白布衣褲。

武昌起義,鼙鼓之聲動地而來,隨后端方遇害,陶氏學堂當然立即瓦解,陶氏子弟之在課堂內喝酸梅湯的那幾位以后也不知下落如何了。這時節(jié),祖父母相繼逝世,父親做了一件大事,全家剪小辮子。在剪辮子那一天,父親對我們講了一大套話,平素看的《大義覺迷錄》《揚州十日記》供給他不少憤慨的資料,我們對于這污臟麻煩的辮子本來就十分厭惡,巴不得把它齊根剪去,但是在發(fā)動并州快剪之際,我們的二舅爹爹還忍不住泫然流涕。民國成立,薄海騰歡,第一任正式大總統(tǒng)項城袁世凱先生不愿到南京去就職,嗾使第三鎮(zhèn)曹錕駐祿米倉部隊于陰歷正月十二日夜晚兵變,大燒大搶,平津人民遭殃者不計其數(shù)。我亦躬逢其盛。兵變過后很久,家里情形逐漸穩(wěn)定,我才有機會進入公立第三小學。

公立第三小學在東城根新鮮胡同,是當時辦理比較良好的學校,離我家又近,所以父親決定要我和大哥投入該校。校長赫杏村先生,旗人,精明強干,聲若洪鐘。我和大哥都編入高小一年級,主任教師是周士棻先生,號香如,山西人,年紀不大,三十幾歲,但是蓄了小胡子,道貌岸然。周先生是我真正的啟蒙業(yè)師。他教我們國文、歷史、地理、習字。他的教學方法非常認真負責。在史地方面于課本之外另編補充教材,每次上課之前密密雜雜地寫滿了兩塊大黑板,要我們抄寫,月終呈繳核閱。例如歷史一科,鴻門之宴、垓下之圍、淝水之戰(zhàn)、安史之亂、黃袍加身、明末三案,諸如此類的史料都有比較詳細的補充。材料很平常,可是他肯費心講授,而且不占用上課時間去寫黑板。對于習字一項,他特別注意。他用黑板槽里積存的粉筆屑,和水作泥,用筆蘸著寫字在黑板上作為示范,灰泥干了之后顯得特別的黑白分明,而且粗細停勻,筆意畢現(xiàn),周老師的字屬于柳公權一派,瘦勁方正。他要我們寫得橫平豎直,規(guī)規(guī)矩矩。同時他也沒有忽略行草的書法,我們每人都備有一本草書千字文拓本,與楷書對照。我從此學得初步的草書寫法,其中一部分終生未曾忘。大字之外還要寫“白折子”,折子里面夾上一張烏絲格,作為練習小楷之用。他知道我們小學畢業(yè)之后能升學的不多,所以在此三年之內基礎必須打好,而習字是基本技能之一。

周老師也還負起訓育的責任,那時候訓育叫作修身。我記得他特別注意生活上的小節(jié),例如紐扣是否扣好,頭發(fā)是否梳齊,以及說話的腔調,走路的姿勢,無一不加指點。他要求于我們的很多,誰的筆記本子折角卷角就要受申斥。我的課業(yè)本子永遠不敢不保持整潔。老師本人即是一個榜樣。他布衣布履,纖塵不染,走起路來目不斜視,邁大步昂首前進,幾乎兩步一丈。講起話來和顏悅色,但是永無戲言。在我們心目中他幾乎是一個完人。我父親很敬重周老師的為人,在我們畢業(yè)之后特別請他到家里為我的弟弟妹妹補課多年,后來還請他租用我們的鄰院作為我們的鄰居。我的弟弟妹妹都受業(yè)于周老師,至少我們寫的字都像是周老師的筆法。

小學有英文一課,事實上我未進小學之前就已開始從父親學習英文了。我父親是同文館第一期學生,所以懂些英文,庚子年亂起輟學的。小學的英文老師是王德先生,字仰臣。我們用的課本是《華英初階》,教授的方法是由拼音開始,ba,be,bi,bo, bu,然后就是死背字句,記得第三課就有一句:Is he of us?“彼乃我輩中人否?”這一句我背得滾瓜爛熟。老師一提“Is he of us”我馬上就回答出:“彼乃我輩中人否?”老師大為驚異,其實我在家里早已學過了。這樣教學的方法使初學英文的人費時很多,但未養(yǎng)成初步的語言習慣,實在是精力的浪費。后來老師換了一位程洵先生,是一位日本留學生,有時穿著半身西裝,英語發(fā)音也比較流利正確一些。我因為預先學過一些英文,所以在班上特感輕松,老師也特別嘉勉。臨畢業(yè)時程老師送我一本原版的馬考萊《英國史》,這本書當時還不能看懂,后來卻也變成對我有用的一本參考書。

體操老師錫福先生,字輔臣,旗人。他有一副蒼老而沙啞的喉嚨,喊起立正、稍息、槍上肩、槍放下的時候很是威風。排起隊來我是末尾,排頭的一位有我兩個高。老師特別喜歡我們這一班,因為我們平常把槍擦得亮,服裝整齊一些,而且開正步的時候特別用力踏地作響,給老師作面子。學校在新鮮胡同東口路南,操場在西口路北,我們排隊到操場去的時候精神抖擻,有時遇到操場上還有別班同學上操未散,我們便更著力操演,逼得其他各班只有木然呆立瞠目贊嘆的份兒。半小時操后,時常是踢足球,操場不畫線,豎起竹竿便是球門,一半人臂纏紅布,笛聲一響便踢起球來,高頭大馬橫沖直撞,像我這樣的只能退避三舍以免受傷。結果是鳴笛收隊皆大歡喜。

我的算術,像“雞兔同籠”一類的題目我認為是專門用來折磨孩子的,因為當時想雞兔是不會同籠的,即使同籠亦無須又數(shù)頭又數(shù)腳,一眼看上去就會知道是幾只雞幾只兔?,F(xiàn)在我當然明白,是我自己笨,怨不得誰。手工課也不容易應付,不是摶泥,就是削竹,最可怕的是編紙,用修腳刀把彩色紙劃出線條,然后再用別種彩色紙條編織上去,真需要鬼斧神工,在這方面常常由我的大姊幫忙,教手工的老師患嚴重口吃,結結巴巴的惹人笑。教理化的李秉衡老師,保定府人,曾經表演氫二氧一變成水,水沒有變出來,玻璃瓶炸得粉碎,但是有一次卻變成功了。有一次表演冷縮熱脹,一只燒得滾燙的銅珠,被一位多事的同學伸手抓了起來,燙得滿手掌溜漿大泡。教唱歌的是一位時老師,他沒有歌喉,但是會按風琴,他教我們唱的《春之花》我至今不能忘。

有一次遠足是三年中一件大事。事先籌劃了很久,決定目的地為東直門外的自來水廠。這一天特別起了個大早,晨曦未上就趕到了學校,大家啜柳葉湯果腹,柳葉湯就是細長菱形薄面片加菜煮成的一種平民食品,但這是學校里難得一遇的曠典,免費供應,大家都很高興,有人連罄數(shù)碗。不知是誰出的主意,向步軍統(tǒng)領衙門借了六位喇叭手,改著我們學校的制服,排在我們隊伍前面開道,六支亮晶晶的喇叭上掛著紅綢彩,嘀嘀嗒嗒地吹起來,招搖過市,好不威風!由新鮮胡同走到東直門外,有四五里之遙,往返將近十里。自來水廠沒有什么可看的,雖然那龐大的水池水塔以前都沒有見過。這是我第一次徒步走出北京城墻,有久困出柙之感。午間歸來,兩腿清酸。下次作文的題目是《遠足記》,文章交卷此一盛舉才算是功德圓滿。

我們一班二十幾人,如今音容笑貌尚存腦海者不及半數(shù),姓名未忘者更是寥寥可數(shù)了。年齡最大身體最高的是一位名叫連祥的同學,在二十開外,濃眉大眼,膀大腰圓,吹喇叭踢足球都是好手,腦袋后面留著一根三寸多長的小辮,用紅繩扎緊,挺然翹然地立在后腦勺子上,像是一根小紅蘿卜。聽說他以后當步兵去了。一位功課好而態(tài)度又最安詳?shù)氖浅l?,后來冠姓欒,他是我們的班長,周老師很器重他,后來聽周老師說他在江西某處任商務印書館分館經理。還有岳廉識君,后來進了交通部。我們同學絕大部分都是貧寒子弟,畢業(yè)之后各自東西,以我所知道的有人投軍,有人擔筐賣杏,能升學的極少。我們在校的時候都相處得很好,有兩種風氣使我感到困惑。一個是喜歡打斗,動輒揮拳使絆,鬧得桌翻椅倒。有一位同學長相不討人喜歡,滿臉疙瘩嚕蘇,綽號“小炸丸子”,他經常是幾個好鬧事的同學們欺弄的對象,有多少次被抬到講臺桌上,手腳被人按住,有人扯下他的褲子,大家輪流在他的褲襠里吐一口痰!還有一位同學名叫馬玉岐,因為宗教的關系飲食習慣與別人不同,幾個不講理的同學便使用武力強迫他吃下他們不吃的東西,經常要釀出事端。在這樣尚武的環(huán)境之中我小心翼翼,有時還不能免于受人欺凌。自衛(wèi)的能力之養(yǎng)成,無論是斗智還是斗力,都需要實際體驗,我相信我們的小學是很好的訓練場所。另一件使我困惑的事是大家之口出穢言的習慣。有些人各自秉承家教,不只是“三字經”常掛在嘴邊,高談闊論起來其內容往往涉及“素女經”,而且有幾位特別大膽的還不惜把他在家中所見所聞的實例不厭其詳?shù)孛鑼懗鰜?。講的人眉飛色舞,聽的人津津有味。學校好幾百人共用一個廁所,其環(huán)境之臟可想,但是有些同學們入廁之后其嘴巴比那環(huán)境還臟。所以我視如廁為畏途?!靶越逃痹谝蝗汉⒆觽冎虚g自由傳播,這種情形當時在公立小學尤甚,我是深深拜受其賜了。

我在第三小學讀了三年,每天早晨和我哥哥步行到校,無間風雪。天氣不好的時候要穿家中自制的帶釘?shù)挠托种信e著雨傘,途中經常要遇到一只惡犬,多少要受到騷擾,最好的時候是適值它在安睡,我們就悄悄地溜過去了,那時我不明白為什么有人要養(yǎng)狗并且縱容它與人為難。內政部門口站崗和巡捕半醒半睡地拄著上刺刀的步槍靠在墻垛上,時常對我們頷首微笑,我們覺得受寵若驚,久之也搭訕著說兩句話。出內政部街東口往北轉,進入南小街子,無分晴雨永遠有泥濘車轍,其深常在尺許。街邊有羊肉床子,時常遇到宰羊,我們就駐足而視,看著綿羊一聲不響在引頸就戮。羊肉包子的味道熱騰騰地四溢。賣螺絲轉兒油炸鬼的,賣甜漿粥的,賣烤白薯的,賣糖耳朵的,一路上左右皆是。再向東一轉就進入新鮮胡同了,一眼可以望得見城墻根,常??匆娪腥颂峄\架鳥從那邊溜達著走過來。這一段路給我的印象很深,二十多年后我再經過這條街則已變?yōu)樘蛊酱蟮烂婺咳?,但是我還是懷念那久已不復存在的湫隘的陋巷。我是在這些陋巷中生長大的,這是我的故鄉(xiāng)。

民國四年我畢業(yè)的時候,主管教育的京師學務局(局長為德彥)令飭舉行會考,把所有各小學應屆畢業(yè)的學生三數(shù)百人聚集在我們第三小學,考國文、習字、圖畫數(shù)科,名之曰觀摩會,事關學校榮譽,大家都興奮。國文試題記得是“諸生試各言爾志”,事有湊巧這個題目我們以前做過,而且以前做的時候,好多同學都是說將來要“效命疆場,馬革裹尸”。我其實并無意步武馬援,但是我也摭拾了這兩句豪語。事后聽主考的人說:第三小學的一班學生有一半要“馬革裹尸”,是佳話還是笑談也就很難分辨了。我在打草稿的時候,一時興起,使出了周老師所傳授的草書千字文的筆法,寫得雖然說不上龍飛蛇舞,卻也自覺得應手得心,正趕上局長大人親自監(jiān)考經過我的桌旁,看見我寫的好大個的草書,留下了特別的印象。圖畫考的是自由畫,我們一班最近畫過一張松鶴記憶猶新,大家不約而同地都依樣葫蘆,斜著一根松枝,上面立著一只振翅欲飛的仙鶴,章法不錯。我本來喜歡圖畫,父親給我的芥子園畫譜也發(fā)生了作用,我所畫的松鶴圖總算是盡力為之了。榜發(fā)之后,我和哥哥以及欒常禧君都高居榜首,榮譽屬于第三小學。我得到的獎品最多,是一張褒獎狀,一部成親王的巾箱帖,一個墨盒,一副筆架以及筆墨之類。

“小時了了,大未必佳”,如今想想這話頗有道理。

令飭:命令,一般是上級命令下級。——本書注釋皆為編者注

摭拾:撿,多指襲用現(xiàn)成事例或詞句。


上一章目錄下一章

Copyright ? 讀書網 hotzeplotz.com 2005-2020, All Rights Reserved.
鄂ICP備15019699號 鄂公網安備 42010302001612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