正文

引言

美麗塞罕壩 作者:朱悅俊,段宗寶 著


引言

塞罕壩歷史上有“千里松林”的美譽,到了清朝,更有著名的秋狝[1]場所——“木蘭圍場”。

它“南拱京師,北控漠北,山川險峻,里程適中”。在平定“三藩之亂”后,清康熙帝看中了這塊土地,塞罕壩遂成為清朝維護多民族國家統(tǒng)一的政治戰(zhàn)略要地。

當歷史推進至清朝后期,1863年,也就是同治二年,塞罕壩開圍放墾,農(nóng)牧活動增多,加之山火連年不斷,日本侵略者瘋狂采伐,曾經(jīng)的原始森林、肥美草原逐漸退化為荒漠。

從一棵樹的莽莽荒漠到百萬畝的人工綠海,時至今日,河北塞罕壩林場靠艱苦奮斗屢創(chuàng)奇跡。

2016年2月,在人民日報社內(nèi)參部主任王方杰的策劃和指示下,筆者前往位于河北省承德市圍場縣的塞罕壩機械林場,對幾十年來堅守此地的老、中、青三代林場建設者進行采訪。

天蒙蒙亮,我倆背著大書包,睡眼惺忪地出現(xiàn)在北京站的站臺上,登上許久未曾坐過的普快列車。一次終生難忘的釆訪,就以一個極其平淡的心情開始了。

列車很慢,從北京到承德不過兩百余公里的路程,竟需要5個小時。這與效率第一、時間第一的時代氛圍似乎格格不入?;疖囈宦飞匣位斡朴疲斑旬斶旬敗钡能囕喡晩A雜著不時傳來的旅客的笑聲,讓照進車窗的陽光更顯和煦,仿佛一切又回到了那個“馬車很慢,書信很遠”的年代。

火車暖氣開得很足,溫暖的車廂讓人不禁哈欠連連,望著窗外的雙眼也跟著有些迷離。即使看見那些因寒冷而變得只剩土色的山頭,也覺得分外可親,全然忘記車外那獵獵的寒風和肅殺之氣。

上一個稿件剛剛結束,下一個采訪尚未開始,正是一個記者心目中最理想、最舒適的狀態(tài)。一番天南海北的聊天之后,話題不知不覺就來到了“塞罕壩”。

出發(fā)之前,我們已經(jīng)做了一些功課:歷史上的塞罕壩是一處水草豐沛、森林茂密、禽獸繁集的天然名苑,在清朝時更成為“皇家狩獵場”;而待到中華人民共和國成立前后,由于自然災害、戰(zhàn)亂、無節(jié)制掠伐等,塞罕壩已經(jīng)變成了“飛鳥無棲樹,黃沙遮天日”的荒漠;1962年,原國家林業(yè)部組建塞罕壩機械林場,經(jīng)過幾代人的艱苦奮斗、攻堅克難、不斷傳承,塞罕壩再次變成了“河的源頭、云的故鄉(xiāng)、花的世界、林的海洋、鳥的樂園”……

乍一看,故事很簡單,在這種大歷史的敘述下,一切都是自然而然、理所應當?shù)?,能夠消耗人一生的幾十年時光,似乎也只不過寥寥幾筆而已。

當時我們不知道的是,一個歷史波紋的背后,有著無數(shù)普通人命運的轉折。一眼望去平靜如止的水面下,有著無數(shù)普通人拼搏擊水的波濤洶涌。

半個多世紀前,“向塞罕壩進軍”的號角吹響。

1962年9月,369名來自全國各個高校的熱血青年們,一邊吹響了集結號,一邊懷揣著夢想北上。他們一路來到這里——海拔最高處達1900多米的塞罕壩。

這支平均年齡不到24歲的隊伍,這些來自五湖四海的人,都為了同樣一個目的來到同樣一個地方。從此,他們便有了同樣一個名字——機械林場職工。

林場創(chuàng)立之初,黨和國家就下了硬指標、死命令:建設這么一個林場,就是要改變當?shù)刈匀幻婷?,保持水土,為改變京津地帶風沙危害創(chuàng)造條件。這是塞罕壩人接受的任務,也是塞罕壩人的“初心”。

在這里,他們義無反顧地進行了環(huán)境攻堅,也開啟了長達半個世紀的造林傳奇。

在這漫長的時間里,那些人是什么樣的?發(fā)生了哪些故事?那些歡笑、悲傷、隱忍、堅持是否穿過了歲月的迷霧?這正是一個記者所關心的。帶著這些充滿歷史感的厚重話題,坐著一輛“復古”的綠皮列車,恐怕再也沒有比這兩者更搭調的組合了。

火車搖晃,腦中不由自主地冒出許多關于塞罕壩的遐想,等待與塞罕壩相見揭秘的一刻。

從承德下車之后,我們又轉乘汽車前往塞罕壩機械林場所在的圍場縣。

早聽說塞罕壩的冬天格外寒冷,從火車下來的那一刻,我倆切身感受到了此處的“風味”。

約莫一個半小時后,我們就來到了林場總部。讓人沒想到的是,如今林場的工作、生活條件已相當不錯,尤其到了冬季時,大部分職工都會下壩來到圍場縣,住進林場為大家分配的溫暖舒適的單元樓。

采訪對象的集中,為采訪提供了最便利的條件。接下去的幾天,我們就一直忙于開座談會、拜訪采訪對象、閱讀圖書資料,同林場老、中、青三代代表人物暢聊林場的發(fā)展歷程,以及每一個人工作與生活中的酸甜苦辣,尤其是那些經(jīng)歷了幾十年風霜打磨留下來的最珍貴的記憶,更常常讓我們連連感慨:原來每一個看似平淡平常平庸的地方,都曾發(fā)生過無數(shù)讓人激動感動悸動的故事,這些故事匯成一部創(chuàng)業(yè)史詩。

承德市位于河北省最北端,背靠遼寧和內(nèi)蒙古,因而,承德的男人和女人既有河北人的忠厚質樸,也有內(nèi)蒙古人的豪爽大方。

若是到承德一帶的朋友家去做客,好客的主人少不了拿出當?shù)氐母叨劝拙苼碚写S绕涫窃诤涞亩?,酒更是御寒、解乏的必需品?/p>

承德本地有不少種烈酒,當?shù)厝擞謱嵲?,喜歡拿大杯子和客人干杯。第一口酒下去,嗓子直辣得生疼,待進了肚子,胃又被“燒得通紅”。

承德人熱情、能喝,而且喝起來還有一套自己的規(guī)矩。起酒,迎賓,打關,祝福,一個正式的酒席,怎么也得喝上三四個小時。

“一個菜說,兩個菜喝”,上第一道熱菜時聊天,第二道熱菜一上,這時主人就會起酒。

起酒過后,主陪會致迎賓詞,并提議大家共飲一杯。隨后,主人家還會邀請所有客人再次共飲一杯,這個環(huán)節(jié)喝的是“迎賓酒”。

禮敬三番之后,主人開始派代表向客人一一敬酒。在敬酒的同時,雙方還會互相介紹,增進了解。

為了調節(jié)酒桌的氣氛,調動大家的積極性,承德人還有一套行酒令,這一環(huán)節(jié)喝的是“打關酒”。溝通感情,促進交流,效果往往很好。

在飯菜上齊之后,主陪還會再次對客人表示歡迎,同時也會為客人送去祝福。這時雙方會再飲一杯“祝福酒”。

幾巡下來,客人早已是面紅耳赤、醉眼迷離,辣嗓子、燒肚子的烈酒開始變得柔綿醇厚、余味悠長。此時主人也便不需要再勸酒,反而是客人要拉著主人碰杯,正所謂“一生大笑能幾回,斗酒相逢須醉倒”。

除了能“銷萬古愁”,承德本地酒的名字也十分有趣:鐵帽子、九龍醉、大清坊、大清獵酒……不消說,這與那個逝去百余年、在馬背上得了天下的清王朝有著千絲萬縷的關系。

采訪進行了幾天,故事聽得很多,收獲的感動也很多,但總覺得還缺點什么:我們還沒有去過塞罕壩,還沒有親自踏上這些可敬的林業(yè)人辛勞耕耘了一輩子的地方,去見證這片土地發(fā)生的奇跡,去感受這片土地凝聚的淚和汗。

沒有親眼看一看塞罕壩,就不能算是一場完整的采訪。

我倆一直在琢磨,到底怎么開口提出去壩上的要求,才不會給當?shù)仡I導添麻煩。

沒想到,塞罕壩林場黨委副書記安長明問我們:“咱們要不要到壩上去看看?看看我們到底種了多少樹?,F(xiàn)在冬天有點冷,上邊都是雪,只留著值班的職工。不過路現(xiàn)在都修好了,還要舉行雪地摩托車賽呢。”

答案是毫無疑問的。

第二天一早,林場的同志開著一輛帕杰羅越野車,拉著我們便上了壩。

從圍場縣城出發(fā),上了公路之后,一路都很順暢,幾乎沒怎么遇到其他車輛。道路兩旁,是典型的北方冬季的景象:一切都是灰撲撲、光禿禿的,只有零星的雪塊為蒼莽的土地點綴上一點點白色。在被碼得整整齊齊的田地和農(nóng)舍小院里,不時出現(xiàn)一些悠然漫步的牛和騾子,讓人感受到了這個寒冷季節(jié)里的絲絲生機。

冬天的塞罕壩,雖然寒風陣陣,但太陽卻給足了面子,雪塊在陽光下發(fā)出耀眼的光芒。

不遠處,一位牧民拿著長桿,正趕著一群棕褐色的馬匹前行,牧馬人不再騎著馬,而是騎著摩托車放牧。這對我們來說也是件新奇的事情,同時也透露著塞罕壩的與時俱進。

不到一個小時的時間,我們便到了林場的山門。平日里來壩上旅游,便是在這里買門票,但當下正處天寒地凍的時節(jié),山門前空空蕩蕩,我們的車直接開上了一段上坡路。

進了林場,筆直的公路慢慢變成了彎曲的山間路,兩側的林子也一下子變得極為茂密。抬頭望去,林子像極了閱兵式上的士兵方陣,每一排都整整齊齊、行列分明,每一棵都筆直挺拔、枝繁葉茂,不管多想穿過他們修長的身軀去望一眼林子的盡頭,都是自己的目光敗下陣來,人始終被埋沒在這無邊無際的汪洋林海間。

隨著海拔慢慢升高,路上和樹林中的積雪慢慢厚了起來。開車的師傅經(jīng)驗十分老到,一直循著地上已有的車轍前行,車子因而也穩(wěn)穩(wěn)當當。

車行至一座瞭望塔時,我們停了下來,下車走一走。

當時大寒剛剛過去,正是一年間最冷的時候,氣溫低到了零下二三十攝氏度,幸好林場的同志千叮嚀萬囑咐,我們穿上了最厚的羽絨服、毛衣、毛褲,戴上了手套,便也沒覺得十分寒冷。由于大雪覆地,又加上那天陽光十分好,地上白茫茫一片,為了避免雪盲,我們也都戴上了太陽鏡。

走上沒有車輛行駛的小路,我們才發(fā)現(xiàn)原來雪竟然沒過膝蓋,走路也便不是“走”而變成“拔”腿前行。這沒膝的雪,成了當?shù)鼐用竦奶烊槐?。村民會將肉類放進塑料袋,再放進院門口的雪中,或直接放在兩扇窗戶的夾層里。

扔了幾個雪球后,我們便開始朝瞭望塔前進。不過幾百米的距離,本覺得走個三五分鐘也便到了?!巴脚芩礼R”,沒想到走了十來分鐘還是沒能靠近瞭望塔。

拔著腿走路著實耗費體力,又想到這座瞭望塔中并無人看守,退意就如同潮水一樣襲來。拍了幾張照片后,我們便徒步返回車上。這時,手指已能明顯感覺到被凍的疼痛感,尤其是小指。

有了這樣的體驗,我對林場職工們的敬佩又多了幾分。在這樣的嚴寒條件下,凍傷是職工們的家常便飯。大部分林場職工的臉上、手上,都呈現(xiàn)出與我們不同的紅色。那是裸露在空氣中的皮膚,被寒風吹過的結果。

到了一個職工辦公樓兼宿舍時,午飯時間剛過,出來迎我們的是一個40來歲的漢子,陽剛的臉是黑紅色的,刀刻般的皺紋劃破了他的眼角和額頭,他伸出有力的右手和我們挨個兒握手,大笑著跟我們寒暄。

說了幾句話后,我們便聞到了一絲酒味兒,也難怪他臉色紅得發(fā)亮。

偷偷問安書記:“剛才那位同志喝酒了?”

安書記沖我們訕訕地笑了一下,說:“是喝了一點兒。壩上太冷了,喝點兒酒能暖和暖和身子。以前,不喝酒在壩上根本沒法兒待,好多女同志也都喝一點兒?,F(xiàn)在有了暖氣,按規(guī)定是不讓喝了,但天氣怪冷的,冬天一般沒啥事的時候,稍微喝一點兒也就不管那么嚴了?!?/p>

最后,我們到達了河北與內(nèi)蒙古的省界線——灤河附近。

灤河,最早叫渜水,因其發(fā)源地溫泉數(shù)量眾多而得名。在元朝,灤河又被稱作“御河”“上都河”,它的發(fā)源地,就在河北省豐寧縣,也就是我們現(xiàn)在所在的塞罕壩上。

塞罕壩的地貌特征,是典型的森林—草原交錯帶,以及高原—丘陵—曼甸—接壩山地移行地段。也就是說,塞罕壩有原始森林,也有豐茂草原;既有滔滔長河,又有秀美湖泊;既有險峻山川,又有平緩高原;既有赫赫丘陵,又有深深曼甸。

除了是灤河發(fā)源地,塞罕壩還是遼河的發(fā)源地之一。灤河與遼河為塞罕壩帶去了極優(yōu)的植物資源與動物資源,因此,這里又有“河之源頭”等美譽。

此時的灤河早已徹底封凍,上面還覆蓋了厚厚一層雪,像白色絲帶一般將大地一分為二。絲帶的那一邊,是皚皚白雪;絲帶的這一邊,則是綠樹蔥蔥。

原來,內(nèi)蒙古那邊的山頭上,是草原,大雪一來就把草完全蓋住了,只能看見白茫茫的雪;而塞罕壩這邊的山頭上,種的全是樹,大雪堆積在樹下,卻蓋不住高大的樹冠,一眼望去,便還是一幅墨綠的山水畫。

塞罕壩上一日游,讓我們對塞罕壩有了更為直觀的感受。特別是在冬天,一路上回想起前幾日一些塞罕壩老職工講的故事,便更能體會當年他們吃了多少苦,受了多少累。

自塞罕壩回到北京后,我們便立馬開始寫稿。由于采訪素材較為充足,稿子幾乎是一氣呵成。隨后,王方杰主任對我們的初稿提出了一大堆的修改意見,小到字詞語句,大到立意導向,稿子立馬變成了一個“大花臉”。

塞罕壩的故事太多,想寫的東西也太多,但我們想要傳達的最核心的東西到底是什么呢?

就這樣,經(jīng)過反反復復的修改,七易其稿,緊緊扭住“當今時代需要和召喚塞罕壩精神來指引和鼓舞人心”這個牛鼻子,我們最終的定稿名為《從一棵樹的莽莽荒漠到百萬畝的人工綠海——河北塞罕壩林場靠艱苦奮斗屢創(chuàng)奇跡》。

4月20日,這篇稿件通過《人民日報內(nèi)參》,直接報送給黨和國家的主要領導人。

不久之后,我們便接到有關部門的反饋:習近平總書記對該稿件做出了重要批示。我們一下子就沸騰了起來:塞罕壩精神打動了習近平總書記!

接下來的一年里,根據(jù)各方各渠道消息,有關部門多位主要領導前往塞罕壩進行了深度調研和考察。2017年7月,中共中央宣傳部組織了人民日報、新華社、中央電視臺等數(shù)十家媒體,共赴塞罕壩林場,進行了一場罕見的重量級采訪活動。

對于此次報道方案和行動,習近平總書記也多次做出重要批示,足見塞罕壩在總書記的心中是一個“念茲在茲”的地方。為此,時任中央宣傳部部長劉奇葆也特意在采訪團采訪之時來到塞罕壩,鼓勵所有記者認真貫徹領會習近平總書記系列重要講話精神,拿出最佳的狀態(tài)、最高的水平寫實寫好塞罕壩精神。

8月初,關于塞罕壩林場的報道鋪天蓋地,占據(jù)了各大媒體頭條,成為當時媒體和輿論界最為關注的新聞?!皩W習塞罕壩精神”“再造三個塞罕壩”等在承德市耳熟能詳?shù)目谔枺晒υ谌珖许憽?/p>

8月28日,新華社播發(fā)電訊,這條279字的電訊是這么說的:“中共中央總書記、國家主席、中央軍委主席習近平對河北塞罕壩林場建設者感人事跡作出重要指示。習近平總書記指出,55年來,河北塞罕壩林場的建設者們聽從黨的召喚,在‘黃沙遮天日,飛鳥無棲樹’的荒漠沙地上艱苦奮斗、甘于奉獻,創(chuàng)造了荒原變林海的人間奇跡,用實際行動詮釋了綠水青山就是金山銀山的理念,鑄就了牢記使命、艱苦創(chuàng)業(yè)、綠色發(fā)展的塞罕壩精神。他們的事跡感人至深,是推進生態(tài)文明建設的一個生動范例。

“習近平強調,全黨全社會要堅持綠色發(fā)展理念,弘揚塞罕壩精神,持之以恒推進生態(tài)文明建設,一代接著一代干,馳而不息,久久為功,努力形成人與自然和諧發(fā)展新格局,把我們偉大的祖國建設得更加美麗,為子孫后代留下天更藍、山更綠、水更清的優(yōu)美環(huán)境?!?/p>

黨的十八大以來,以習近平同志為核心的黨中央,把生態(tài)文明建設納入“五位一體”總體布局和“四個全面”戰(zhàn)略布局,把推動形成綠色發(fā)展方式和生活方式融入全面建成小康社會全過程,構筑起社會主義建設總體布局的“綠色譜系”。

習近平在十九大報告中進一步指出,生態(tài)文明建設功在當代、利在千秋。我們要牢固樹立社會主義生態(tài)文明觀,推動形成人與自然和諧發(fā)展現(xiàn)代化建設新格局,為保護生態(tài)環(huán)境做出我們這代人的努力。

環(huán)境治理與經(jīng)濟發(fā)展的關系,人類生活與生態(tài)保護的關系,是習近平同志一直思考與探索的問題。早在2000年,時任福建省省長的習近平在全國率先提出了建設生態(tài)省的戰(zhàn)略構想,不到一年的時間,福建省成了全國第一個生態(tài)省建設試點省份。2005年,習近平同志在浙江省湖州市安吉縣天荒坪鎮(zhèn)余村進行調研時,首次提出了“綠水青山就是金山銀山”的論斷。隨后,他在《浙江日報》的《之江新語》專欄專門發(fā)表了《綠水青山也是金山銀山》一文。

習總書記的思考,是對中國社會實踐深刻變化的牢牢把握,是對中國特色社會主義理論和實踐的不斷開拓和創(chuàng)新。

過去幾十年以來,隨著改革開放和現(xiàn)代化建設向縱深推進,經(jīng)濟社會發(fā)展與生態(tài)保護之間的矛盾日益突出,我國社會主要矛盾也逐漸從“人民日益增長的物質文化需要同落后的社會生產(chǎn)之間的矛盾”轉化為“人民日益增長的美好生活需要和不平衡不充分的發(fā)展之間的矛盾”。也就是說,除了吃飽穿暖,人民群眾期望更高質量的“美好生活”,其中,良好的生態(tài)、優(yōu)美的環(huán)境是必不可少的。

要想實現(xiàn)“美好生活”,首先要有一個“美麗中國”。那么,在精神內(nèi)核上,我們?nèi)绾尾拍芨哔|高效地建設“美麗中國”呢?

十八大提出“大力推進生態(tài)文明建設”之后,第一個被習近平總書記稱作推進生態(tài)文明建設“生動范例”的塞罕壩,給出了一個滿分答案:牢記使命、艱苦創(chuàng)業(yè)、綠色發(fā)展。

對于這十二個字,人民日報評論員文章做了更加詳細的闡釋:弘揚塞罕壩精神,需要激發(fā)聽從召喚、不負使命的責任擔當;弘揚塞罕壩精神,需要砥礪生態(tài)優(yōu)先、綠色發(fā)展的堅定信念;弘揚塞罕壩精神,需要振奮艱苦奮斗、攻堅克難的意志品質。

塞罕壩對這個答案的找尋,花費了五十余年,付出了幾代人的心血。當年那些明眸皓齒、娉娉裊裊的姑娘,和那些充滿活力、單純質樸的小伙子,或許從來沒有想過,自己窮盡一生的理想和事業(yè),會在新時代里綻放如此耀眼的光芒。甚至在榮譽和贊美涌來時,他們依然顯得云淡風輕,就像陳彥嫻代表塞罕壩林場在肯尼亞內(nèi)羅畢領取聯(lián)合國環(huán)保最高獎項——“地球衛(wèi)士獎”[2]時所說的那樣,他們只是“一心一意地種樹,一心一意地把荒山沙地變成綠水青山”。

植樹造林,“功在當代,利在千秋”,讓我們能呼吸新鮮的空氣,讓我們的子孫后代能呼吸新鮮的空氣;讓我們能喝到干凈的水,讓我們的子孫后代能喝到干凈的水;讓我們能看到更多動物和植物,讓我們的子孫后代也能看到更多的動物和植物。

塞罕壩精神,就是不想讓我們的后代,只能在博物館里看動植物的復原圖,只能在電腦桌面上看碧水藍天,只能坐在工業(yè)廢棄垃圾上幻想前人的生活。

如今,塞罕壩成了“中國天然氧吧”創(chuàng)建示范點,它擁有112萬畝人工林,擁有將近5億棵樹,這個數(shù)字,相當于全體中國人人口數(shù)的三分之一。被譽為“華北綠肺”的塞罕壩,不僅擁有阻沙蓄水的功能,還成為人們外出度假的好去處。

一心一意地把荒山沙地變?yōu)榫G水青山,塞罕壩衛(wèi)士們的追求看似簡單卻又極不簡單。

55年的風霜雨雪、55年的崢嶸歲月,話到嘴邊,卻又變得云淡風輕。

所幸的是,往事并不如煙,盡管被時間洗練,卻將久久縈繞在時代的心懷。

塞罕壩究竟是一片怎樣的土地?生活著怎樣的一群人?那里曾發(fā)生了哪些故事?撥開歷史的面紗,我們才會發(fā)現(xiàn),“牢記使命、艱苦創(chuàng)業(yè)、綠色發(fā)展”的塞罕壩精神并非歷史留給我們回憶的紀念品,而是中國特色社會主義新時代強烈呼喚的時代精神。


【注釋】

[1] 古代指秋天打獵為狝,春天打獵為搜,夏天打獵為苗,冬天打獵為狩。

[2] “地球衛(wèi)士獎”創(chuàng)立于2004年,由聯(lián)合國環(huán)境規(guī)劃署頒發(fā),主要是為了表彰通過自身行動和影響力展現(xiàn)對環(huán)境領導力的承諾和愿景的個人。


上一章目錄下一章

Copyright ? 讀書網(wǎng) hotzeplotz.com 2005-2020, All Rights Reserved.
鄂ICP備15019699號 鄂公網(wǎng)安備 42010302001612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