正文

《詩經(jīng)》英譯本序

任爾東西南北風(fēng):許淵沖中外經(jīng)典譯著前言后語集錦 作者:許淵沖 著


(一)古今名著英譯前言

《詩經(jīng)》英譯本序

《詩經(jīng)》是哺育了中國歷代作家的文學(xué)名著?!秶L(fēng)》是民歌,《小雅》是樂曲,《大雅》是史詩,《頌》是祭詞。詩可以興(啟發(fā),如《風(fēng)》、《雅》、《頌》),可以觀(反映,如《大雅》),可以群(交流,如《小雅》),可以怨(如《國風(fēng)》)。《詩經(jīng)》是反映了禮樂治國的文化瑰寶。英譯本對中西文化交流,建立新世紀的世界文化,有非常重要的意義。

歐美國家很少有人知道:世界上最早的詩集之一是中國的《詩經(jīng)》。《詩經(jīng)》包括305篇詩歌,大約產(chǎn)生于2500年前。最早的一篇據(jù)陳子展《詩經(jīng)直解》,是《商頌》中的《長發(fā)》,約作于公元前1713年。最晚的一篇,一說是《秦風(fēng)》中的《無衣》,公元前505年申包胥哭秦庭時,秦哀公為代賦《無衣》之詩;一說是《陳風(fēng)》中的《株林》,是刺陳靈公“淫乎夏姬”之詩,據(jù)《詩經(jīng)直解》,約作于公元前599年。兩說都是公元前6世紀。

《詩經(jīng)》按照音樂類型分為《國風(fēng)》、《小雅》、《大雅》和《頌》四個部分?!秶L(fēng)》160篇包括周王室的樂宮在15個諸侯國的封地采集到的民歌民謠。《小雅》74篇多是西周貴族宴會用的樂章?!洞笱拧?1篇多用于朝廷慶典。《頌》40篇是用于宗廟祭祀的贊歌,又分為《周頌》31篇,《魯頌》4篇,《商頌》5篇。《商頌》最早,約作于公元前17世紀至公元前12世紀,相傳是西周后期宋國大夫正考甫從周太師處得到的;一說是正考甫所作,商王室的后人宋襄公祭祀祖先所用,但是證據(jù)不足。

西周早期的詩篇約作于公元前11世紀至公元前9世紀,包括全部《周頌》,一部分《大雅》和一小部分《國風(fēng)》。大部分詩篇都是“賦”(敘事詩)或史詩,最出色的是《大雅》中的《生民》、《公劉》、《緜》、《黃矣》和《大明》,這些史詩描寫了周王朝是如何建立,商王朝是如何滅亡的。西周后期的詩篇約作于公元前9世紀至公元前8世紀,包括大部分《大雅》,幾乎全部《小雅》,還有一小部分《國風(fēng)》。有些雅歌贊頌了中興的周宣王(公元前9世紀末至公元前8世紀初在位)南征北戰(zhàn)的赫赫武功,如《大雅·常武》描寫了宣王東征徐國的勝利;《小雅·六月》記載了尹吉甫北伐狁的史實;《小雅·采芑》敘述了方叔南征荊楚的武功。這些意氣風(fēng)發(fā)、斗志昂揚、威震四方的贊歌頌詞的作者,有的是朝廷的史官,有的卻是統(tǒng)率三軍的大將,如《六月》的作者是“張仲孝友”,而《大雅》中的《崧高》和《烝民》卻是“文武吉甫”贈別申伯和仲山甫時所作。這些詩篇雖然極盡了贊頌之能事,但是比起《小雅》中描述士兵親身經(jīng)歷的《采薇》來,卻又顯得稍遜一籌;《采薇》中“昔我往矣,楊柳依依;今我來思,雨雪霏霏”傳誦千古,被譽為“《詩》三百中最佳之句”。

《詩經(jīng)》中最好的作品還是《國風(fēng)》,包括東周時期采集到的民歌民謠,大部分作于公元前8世紀至公元前6世紀。民歌大都純樸自然,反映古代人民各方面的生活,勞動斗爭,思想感情,喜怒哀樂。如《豳風(fēng)·七月》描寫了農(nóng)民一年的勞動生活,他們耕地,織布,打獵,為主人釀酒,修建房屋,自己卻不得溫飽?!段猴L(fēng)·伐檀》諷刺了不勞而獲、貪得無厭的貴族?!吨芄佟て]苢》是農(nóng)村婦女采集車前子的勞動之歌。《召南·野有死麕》描寫了獵人如何愛上了一個美麗的少女?!吨苣稀りP(guān)雎》敘述一對青年男女如何在春天鐘情,在夏天求愛,在秋天定親,在冬天結(jié)合的過程?!短骑L(fēng)·鴇羽》表達了農(nóng)民在外服役的辛苦。《邶風(fēng)·日月》寫出了棄婦的不幸?!稉艄摹肥惆l(fā)了士兵思家之情,而《燕燕》和《綠衣》卻描寫了生離死別的痛苦。

孔子說過:“詩可以興,可以觀,可以群,可以怨。”用今天的話來說,就是詩可以啟發(fā),可以反映,可以交流,可以譏諷。在我看來,《國風(fēng)》主要反映了勞動人民的生活,啟發(fā)他們?nèi)プ龊檬?,諷刺了統(tǒng)治者的丑惡行為。如《周南》、《召南》反映了古代人民的家庭生活;《衛(wèi)風(fēng)》、《邶風(fēng)》諷刺了貴族腐化墮落的習(xí)俗;《鄭風(fēng)》、《陳風(fēng)》反映了民間的愛情生活;《豳風(fēng)》啟發(fā)了人民對周公的擁戴。

《小雅》主要用于貴族之間交流,反映了貴族的生活,也指責(zé)了他們的錯誤。如《鹿鳴之什》中有六篇用于王家宴會;《南有嘉魚之什》中有兩篇用于諸侯宴會,兩篇描寫王家狩獵;《鴻雁之什》中第一篇發(fā)泄了對亂世的不滿,《祈父》卻是士兵對大臣的怨言;《節(jié)南山之什》都是對周幽王寵愛褒姒的批評;《谷風(fēng)之什》中有被壓迫貴族的呼聲;《甫田之什》中有收獲時貴族祭神求福的樂歌,其中《賓之出筵》寫貴族酗酒的醉態(tài),栩栩如生,是不可多得的佳作;《魚藻之什》則多是對周厲王暴虐無道的批評。不過《小雅》有些詩篇可以收入《國風(fēng)》或《大雅》中,如《采薇》、《出車》記載西伯、南仲西征的事,可以算是《大雅》。

《大雅》記載史實,反映統(tǒng)治者的生活。如《文王之什》中有六篇記文王事,兩篇記武王事,《綿》記古公亶父自豳遷岐,《皇矣》記太王、王季及文王伐密伐崇的事,都是史詩;《生民之什》中第一篇敘述周民族始祖后稷的神話,《假樂》、《泂酌》、《卷阿》是成王的詩,《民勞》、《板》是諷刺厲王的詩;《蕩之什》中有三篇諷刺厲王,《云漢》等三篇贊美宣王,《崧高》贊美申伯,《烝民》贊美仲山甫,《韓奕》贊美韓侯,《瞻仰》、《召旻》諷刺幽王。所以《大雅》可以算是西周王室的興衰史。

《頌》主要用來贊美王室祖先的豐功偉績,啟發(fā)后人對祖先的崇拜,達到齊家治國的目的。《周頌·清廟之什》中歌頌文王、武王,成王的各有三篇,《思文》一篇歌頌后稷?!冻脊ぶ病返谝黄寝r(nóng)事詩,第十篇《武》是宗廟舞歌,其他八篇都是祭祀詩?!堕h予小子之什》據(jù)說是周公攝政時所作,前七篇都與成王有關(guān);《訪落》是成王登基的贊歌,《敬之》寫成王君臣關(guān)系,《小毖》寫成王自我批評,《載芟》是農(nóng)事詩,《良耜》、《絲衣》是祭祀詩,《酌》等四篇和《武》一樣是宗廟舞歌。《魯頌》只有四篇,都是贊美魯僖公的,僖公其實是個平庸之輩,但是作為周公的后裔,享受了王室祭典的特權(quán),受到過孔子的批評?!渡添灐肥恰对娊?jīng)》中最古老的詩篇?!堕L發(fā)》是商王朝的開國史;《那》等三篇歌頌湯武開國之君,《殷武》贊美武丁中興之舉。從內(nèi)容看,說《商頌》是宋人祭祖樂章,似乎不能令人信服。大致說來,《頌》可以興,《大雅》可以觀,《小雅》可以群,《國風(fēng)》可以怨。

《詩經(jīng)》中常用的三種修辭手法是“賦”、“比”、“興”,“賦”是直敘其事,“比”包括明喻、暗喻,“興”是“先言他物以引起所詠之辭也”?!段猴L(fēng)·碩鼠》就是以動物比人的一個好例子。在這首詩中,碩鼠的形象和全詩主題有關(guān)。有時,“先言他物”和“所詠之辭”并無直接關(guān)系,只有作者感情上的聯(lián)系,也就是說,同為作者愛憎的對象,如《鄘風(fēng)·墻有茨》,“茨”與“中冓之言”并無關(guān)系,只是同為作者所憎。有時,“先言他物”不過是為了押韻順口的緣故,如《召南·草蟲》。

《詩經(jīng)》的另一個特點是重調(diào)疊詠很多,可以增強詩歌的情韻,加深讀者的印象。有時一行只變一兩個字,韻也變了,詩情也發(fā)展了;有時整行重復(fù),有時整段重復(fù),如《周南·芣苢》和《召南·摽有梅》。

中國古詩的句式大致可以分為四言體、五言體、七言體和雜言體。四言詩出現(xiàn)最早,在《詩經(jīng)》中也最多,可以說是已臻成熟了。四言體每行只有兩個音步,比起五言體、七言體來,節(jié)奏更加干脆利落?!对娊?jīng)》中的絕大部分詩歌都押韻,韻式多種多樣:有的每行押韻,有的隔行押韻,有的整段一韻到底,有的行內(nèi)有韻,有的還用雙聲加強音樂效果。

《詩經(jīng)》中的詞匯豐富,尤其是疊聲、雙聲、韻語的運用,變化多端,使得詩歌描寫生動,聲調(diào)悅耳。此外,還有疊句、合唱等,也是民間歌謠常用的手法。

《詩經(jīng)》的“風(fēng)、雅、頌、賦、比、興”叫做六藝,受到后世高度評價,對歷代詩人產(chǎn)生了重要的影響。試比較下列引文,可見一斑。

1.《周頌·桓》:保有厥士,于以四方。

劉邦《大風(fēng)歌》:安得猛士兮守四方?

2.《唐風(fēng)·蟋蟀》:今我不樂,日月其除!

《古詩十九首》:為樂當(dāng)及時,何能待來茲?

3.《邶風(fēng)·燕燕》:瞻望弗及,泣涕如雨。

蘇武《別妻》:握手一長嘆,淚為生別滋。

4.《衛(wèi)風(fēng)·氓》:三歲為婦,靡室勞矣。

夙興夜寐,靡有朝矣。

《孔雀東南飛》:雞鳴入機織,夜夜不得息。

三日斷五匹,大人故嫌遲。

5.《陳風(fēng)·衡門》:衡門之下,可以遲。

泌之洋洋,可以樂饑。

陶潛《歸園田居》:戶庭無塵雜,虛室有余閑。

久在樊籠里,復(fù)得返自然。

6.《陳風(fēng)·月出》:月出皎兮!佼人僚兮!

李白《越女詞》:鏡湖水如月,耶溪女如雪。

7.《魯頌·宮》:泰山巖巖,魯邦所詹。

杜甫《望岳》:岱宗夫如何?齊魯青未了。

8.《齊風(fēng)·東方之日》:東方之日兮。

彼姝者子,在我室兮。

在我室兮,履我既兮。

李商隱《無題》:金蟾嚙鎖燒香入,

玉虎牽絲汲井回。

9.《魏風(fēng)·碩鼠》:碩鼠碩鼠,無食我黍!

三歲貫女,莫我肯顧。

曹鄴《官倉鼠》:官倉老鼠大如斗,

見人開倉亦不走。

健兒無糧百姓饑,

誰遣朝朝入君口?

10.《陳風(fēng)·東門之楊》:東門之楊,其葉。

昏以為期,明星煌煌。

歐陽修《生查子》:去年元夜時,花市燈如晝。

月上柳梢頭,人約黃昏后。

從以上十例可以看出《詩經(jīng)》對歷代詩人影響多大?!对娊?jīng)》在國內(nèi)雖然非常重要,但在國外并不廣為人知,直到18世紀威廉·瓊斯爵士才把部分詩篇譯成英文散體和韻體,據(jù)說對英國19世紀詩人拜倫、雪萊、丁尼生等產(chǎn)生了巨大影響。到了19世紀60年代,英國理雅各才把全部《詩經(jīng)》譯成散體英文,在中國香港出版;到1871年,他又在倫敦出版了《詩經(jīng)》305篇的韻體譯本,并于1967年在紐約重印。他的譯本注釋豐富,是學(xué)者的譯文,但不如原文簡樸。1891年倫敦又出版了艾倫和詹寧斯的《詩經(jīng)》英譯本:艾本押韻,譯文隨意改動原文,有增有刪,與其說是翻譯,不如說是改寫。呂叔湘編《中詩英譯比錄》選了幾篇艾譯;詹譯本則沒有見到,不好妄評。

到了20世紀,1906年倫敦出版了克拉默賓的韻體譯本,他譯的《玉笛集》(中國詩選)10年之內(nèi)重印了10次,可算暢銷;從《中詩英譯比錄》中選的《氓》看來,他的譯文不像艾譯那樣自由,而且格律也不如艾嚴謹。1913年在波士頓出版了海倫·華德爾的韻體譯本,從她譯的《氓》看來,刪節(jié)太多,而且重新組織。她的譯本銷路較好,20年內(nèi)重印6次。和她相反,路易絲·哈芒德走了另一個極端,她試圖把一個中文譯成一個英文音節(jié),毫不增減,而且保持原詩韻律。她的《邶風(fēng)·式微》譯得很成功,但不知道她譯了多少篇《詩經(jīng)》。

《詩經(jīng)》的早期譯者都用韻體。龐德是在理雅各之后,第一個把《詩經(jīng)》譯成自由體的詩人。他的譯本于1915年在劍橋出版,1954年在哈佛大學(xué)出版社重印。他認為譯詩是個創(chuàng)造性的問題,他的譯文經(jīng)常被當(dāng)成創(chuàng)作而選入近代英美詩選,影響很大,但譯文錯誤很多,不能算是佳譯。另外一個把《詩經(jīng)》譯成自由詩的韋理,他的譯本于1937年在倫敦出版。他在《譯自中文》的序中說:中國的舊詩句句都有一定的字數(shù),必須用韻,很像英國的傳統(tǒng)詩,而不像歐美今天的自由詩。但他譯詩卻不用韻,因為他認為用韻不可能不因聲損義;他用一個重讀音節(jié)來代表一個漢字,并將這種格律比之為英詩的無韻體。龐德和韋理都不知道,譯詩如不傳達原詩的音美,就不能保存原詩的意美?!对娊?jīng)》總的說來是用韻的,譯詩如不用韻,絕不可能產(chǎn)生和原詩相似的效果。恰恰相反,用韻的音美有時反而有助于傳達原詩的意美。這就是說,用韻固然可能因聲損義,不用韻則一定因聲損義,用韻損義的程度反比不用韻小。試比較韋理《周南·關(guān)雎》和本書的譯文,韋理“關(guān)關(guān)雎鳩”,無論意美、音美,都遠不如本書。

詩無達詁,就以《關(guān)雎》而論,“雎鳩”到底是什么鳥?“君子”到底是什么人?“荇菜”到底是什么菜?眾說紛紜。而“左右流之”,有人說“流”是“求”或“采”,韋理就是這樣譯的,但讀來覺得牽強。我認為譯詩要博采眾家之長,而對《關(guān)雎》解釋得最好的,是《詩經(jīng)鑒賞集》王氣中的文章。他說“關(guān)關(guān)”兩句表示時令,夏歷二月春分季節(jié),鳥獸開始交配?!败舨恕遍_春發(fā)芽,入夏才浮出水面。“左右流之”,是說荇菜在水面上或左或右地浮動的樣子?!白笥也芍?,是說荇菜到了夏秋之間長大可采,比興新郎新娘雙方的戀愛已經(jīng)達到成熟階段;“琴瑟友之”說明還舉行過訂婚的儀式。“左右芼之”說明他們的結(jié)婚季節(jié),是在秋冬農(nóng)事生活閑隙,荇菜成熟的時候,人們要把它熟食了??傊?,《關(guān)雎》歌唱新婚夫婦在一年內(nèi)由相識、求愛、熱戀、訂盟以至結(jié)婚的全過程。這樣一講,才會明白孔子為什么把《關(guān)雎》列為《詩經(jīng)》之首,因為這篇詩概括了我國禮樂治國的哲學(xué)。由此可見,外國譯者對中國傳統(tǒng)文化沒有深刻的了解,是不大可能譯好《詩經(jīng)》的。

一些詩有不同的解釋,難分高下。如《周南·卷耳》,余冠英說“這是女子懷念征夫的詩。她在采卷耳的時候想起了遠行的丈夫,幻想他在上山了,過岡了,馬病了,人疲了,又幻想他在飲酒自寬?!卞X鍾書認為這不是幻想,而是實事:“作詩之人不必即詩中所詠之人,婦與夫皆詩中人,詩人代言其情事,故各曰‘我’。……夫為一篇之主而婦為賓也。男女兩人處兩地而情事一時,批尾家謂之‘雙管齊下’,章回小說謂之‘話分兩頭’。”從真的觀點看來,錢說更高;但從美的觀點來看,則又以余說為上,因為“不言己之懷人,而愈見懷人情篤。”因此,我在河南譯本中采用余說,而在湖南譯本中則采用錢說;這樣更可以看出《詩經(jīng)》內(nèi)涵的豐富。又如《召南·小星》,傳統(tǒng)的解釋是指小妾,以致“小星”成了妾的代稱;今天一般認為是寫小臣出差;我也是在河南譯本中用前說,在湖南譯本中用后說。但如《唐風(fēng)·無衣》,一般認為是覽衣感舊,睹物思人;《詩經(jīng)楚辭鑒賞辭典》卻認為是傷逝,情真意切,不勝依依,我就兩本都按傷逝譯了??偠灾业挠⒆g希望盡可能傳達《詩經(jīng)》的意美、音美和形美,并且與以往的各種語體譯文也不盡相同。

《詩經(jīng)》是我國古代的教科書,對建立及維護我國幾千年的傳統(tǒng)文化,起了非常重大的作用。概括起來,儒家治國之道就是“禮樂”二字。“禮”模仿自然外在秩序,“樂”模仿自然內(nèi)在的和諧;“禮”可以養(yǎng)性,“樂”可以怡情;“禮”是“義”的外化,“樂”是“仁”的外化。做人要重“仁義”,治國要重“禮樂”,這就是中國文化幾千年不衰的原因。世界各國,希臘羅馬有古無今,英美法德俄有今無古,印度埃及都曾遭受亡國之痛,只有中國屹立世界東方,幾千年如一日,對世界文明作出了獨一無二的貢獻。因此,把中國文化的瑰寶《詩經(jīng)》譯成具有意美、音美和形美的韻文,對東西文化的交流,對21世紀世界文化的建立,一定會有不可低估的意義。

1993年4月18日

《論語》英譯本序

孔子(公元前551—前479)是我國影響最大的,平凡中見偉大的人物?!墩撜Z》是孔子言行的真實記錄,他在言談中很少說“什么是”的問題,總是回答“如何做”的方法,但卻具有超越時空的長久價值?!墩撜Z》重視情感教育,以學(xué)習(xí)本身為樂,從賞心娛目到怡性悅情,從社交行為到禮制道德,都可看出“克己復(fù)禮”的樂感?!墩撜Z》重視道德,把政治、倫理、宗教三者結(jié)合為一,認為政治是公德,倫理是私德,并以樂感或美感代替宗教,可以在日常生活中體驗到超道德的宗教境界,領(lǐng)會到人生的本體是如何生活,為什么活,活得怎樣?孔子思想的特點是不重邏輯思維,不重歸納演繹,而重直觀聯(lián)想,重類比關(guān)系。結(jié)果,《論語》在塑造、構(gòu)成中華民族文化心理結(jié)構(gòu)方面,成了整個社會言行、公私生活、思想意識的指引規(guī)范,滲透在政教體制、社會習(xí)俗、心理習(xí)慣、人的思想行為、言語活動之中。

據(jù)《中國圖書商報評論周刊》(1999年9月9日)說,七十五位榮獲諾貝爾獎的科學(xué)家1988年在巴黎聚會,發(fā)表了一個聲明,大意是說:人類如果要過和平幸福的生活,應(yīng)該回到2500年前的孔子那里去尋找智慧??鬃拥闹腔凼鞘裁矗咳绻靡痪湓拋砀爬?,可以說是:“己所不欲,勿施于人?!痹凇妒ソ?jīng)》中,也有一句差不多的話,那就是:“己之所欲,亦施于人?!边@兩句話有什么不同?《圣經(jīng)》中的名言是積極的,而孔子的話是消極的?!妒ソ?jīng)》說自己相信什么,就要別人也信;孔子卻說自己不愿做什么,就不要求別人做什么。如果自己相信自由民主,并且要求別人也相信自由民主,這是符合《圣經(jīng)》的積極思想;如果自己不相信什么宗教,也不強求別人相信什么宗教,這就符合孔子的消極思想。在中世紀,發(fā)生了舊教和新教的長年戰(zhàn)爭,因為舊教徒信仰舊教,并且把不信舊教的新教徒叫做異教徒,甚至要把他們處死,所以發(fā)生了宗教戰(zhàn)爭。而在中國,兩千年來,孔子的思想與佛教道教和平共處,統(tǒng)治者既不要求人信佛教或道教,也不勉強佛教徒或道教徒信仰孔子,所以從來沒有發(fā)生過宗教戰(zhàn)爭。由此可以看出孔子思想的影響,也可以看出孔子的智慧。

孔子的思想言行,如果要用一個字來概括,那大約是一個“仁”字。什么是“仁”?《論語》第十七章中說:“子張問仁于孔子。孔子曰:‘能行五者于天下,為仁矣?!垎栔??!唬骸捫琶艋?。恭則不侮,寬則得眾,信則人任焉,敏則有功,惠則足以使人?!边@就是說,仁是尊敬,尊重別人像尊重自己一樣;仁是寬厚,要嚴于責(zé)己,寬以待人,容忍不同的意見;仁是信任,信任別人,自己也要值得別人信任;仁是勤敏,勤勤懇懇,全心全意對待別人;仁是恩惠,要為人做好事,絕不損人利己。總之,就是“仁者愛人”,對待別人像對自己一樣,將心比心,己所不欲,勿施于人。

孔子要行仁政,就是禮樂之治。禮樂是“仁”的外化。據(jù)馮友蘭說,禮模仿自然界外在的秩序,樂模仿自然界內(nèi)在的和諧。禮可以養(yǎng)性,樂可以怡情。做人要重仁義,治國要重禮樂,這是中國傳統(tǒng)文化的精神。如果比較一下古代中國和古代希臘的文化教育,就可以發(fā)現(xiàn),在孔子重視禮樂的時候,西方的柏拉圖卻在《理想國》中強調(diào)體育和音樂。由此可見,無論東方還是西方,都很重視音樂教育,也就是樂育。所不同的,中國更重禮教,就是維持社會秩序,處理人與人的關(guān)系;西方更重體育,要使人人體力更強,跑得更快,跳得更高、更遠。如果說樂育使人耳聰目明,成為智者,禮教卻使人循規(guī)蹈矩,成為好人;體育則使人身強力壯,成為強人。這就是孔子和柏拉圖的異同,他們使東西方的教育走上了不同的發(fā)展道路:東方要培養(yǎng)智者仁者,西方要培養(yǎng)智者勇者。

智、仁、勇三者的關(guān)系,不但表明了中西教育哲學(xué)的異同,也表現(xiàn)在中西方的文學(xué)作品之中。如西方的《荷馬史詩》,《伊利亞特》歌頌了阿契力士和赫克托等的英雄主義,《奧德賽》則贊美了尤利西斯的智慧和勇敢。而赫克托離開妻子上戰(zhàn)場時的臨別贈言是個典型的例子:

沖鋒陷陣我?guī)ь^,

論功行賞不落后。

在中國的《詩經(jīng)》中,歌頌的是圣君賢臣,對武王伐紂時的軍師姜尚,只說了一句:

維師尚父,時維鷹揚。

把姜尚比做飛揚的雄鷹,和《荷馬史詩》的描寫相比,簡直不可同日而語。而在《論語》第十一章中子路說:“千乘之國,攝乎大國之間,加之以師旅,因之以饑饉,由也為之。比及三年,可使有勇,且知方也?!睂@樣的勇士,孔子只是置之一笑。

孔子不贊賞子路的勇敢,而贊美顏回的智慧,因為“回也聞一以知十”,又說:“有顏回者好學(xué),不遷怒,不二過”,這就是贊美他的德行了。還說:“賢哉回也!一簞食,一瓢飲,人不堪其憂,回也不改其樂。”這說明了孔子的樂育思想。顏回如何能在貧困中“不改其樂”呢?《論語》開宗明義第一章就說:“學(xué)而時習(xí)之,不亦說乎?有朋自遠方來,不亦樂乎?”這說明了好學(xué)和樂育的關(guān)系,顏回就是一個典型的例子,他“發(fā)憤忘食,樂以忘憂,不知老之將至”。由此可以看出孔子哲學(xué)思想的基礎(chǔ)是樂感。樂感不但是孔子思想的基礎(chǔ),也是最高的境界,所以他說:“知之者不如好之者,好之者不如樂之者?!睒犯芯褪强鬃拥闹腔邸犯腥绾文墚a(chǎn)生智慧呢?孔子又說:“興于詩,立于禮,成于樂。”由此可見,詩和禮樂結(jié)合起來,就可以培育智者??鬃舆€說:“知者不惑,仁者不憂,勇者不懼?!笨鬃淤澷p知者仁者,卻不贊賞勇者強者。這種修文偃武,重德輕才,順應(yīng)自然,而不是征服自然,天人合一,而不是人定勝天的思想,結(jié)果造成了中國兩千年以來重柔輕剛的風(fēng)氣,積弱成習(xí)的后患。

而在西方,《圣經(jīng)》上說,上帝創(chuàng)造了男人和女人,卻把他們趕出天堂樂園,因為他們偷吃了智慧的禁果。這就是說,上帝禁止人有智慧,而人違反了上帝的禁令,不是順應(yīng)自然,而是征服自然,違抗了上帝的意志,所以人有負罪之感。就是罪感,而不是樂感,這是中西文化不同的一點。柏拉圖在他的《理想國》中也說,要把詩人趕出國土,可見希臘哲學(xué)也排斥詩人的智慧。當(dāng)宗教和哲學(xué)都不重視智者的時候,智慧的解釋權(quán)就落到教會神職人員手中。因此,當(dāng)一派神職人員只相信自己的宗派,而把不同的宗派叫做異教,并且要把異教徒活活燒死,因為他們反對上帝,所以有罪。這樣用暴力取代了智慧,宗教戰(zhàn)爭就爆發(fā)了,中世紀變成了黑暗時代,更甚的是,宗教戰(zhàn)爭發(fā)展成為對另一種宗教的十字軍東征,于是天下大亂。直到文藝復(fù)興時期,盜火者從天上盜來了文明的火種,西方的智者才覺醒了,他們擺脫了偷吃智慧禁果的罪感,重新把西方建設(shè)成繁榮富強的文明國家。

而在東方,漢武帝罷黜百家,獨尊儒術(shù),使儒家思想幾乎成了國教。由于“子不語:怪,力,亂,神?!彼詢汕陙?,中國沒有發(fā)生過宗教戰(zhàn)爭。從公元前1世紀到西方文藝復(fù)興時期,中國一直是世界上最繁榮富強的文明國家。據(jù)法國《回聲報》的統(tǒng)計,1820年中國生產(chǎn)總值還是世界第一,占全球總產(chǎn)值30%。假如西方各國能像中國一樣宣揚孔子“己所不欲,勿施于人”的思想,并且付之實行,那么,世界可能會變得更加和平,更加文明。假如全世界都能宣揚并且實行孔子反對暴力,反對暴亂的思想,那么,甚至世界上的武裝沖突也并不是不能和平解決的。因此,我想,七十五位榮獲諾貝爾獎的科學(xué)家提出要向孔子汲取智慧,就是為了這個緣故,就是因為孔子的智慧有利于建立世界和平的新秩序。

但從另一方面看來,孔子的思想也有其局限性,需要與時俱進。由于孔子不贊賞勇士和強者,因此中國歷史上只有崇尚圣賢,而不太歌頌英雄;重視腦力勞動,而輕視體力勞動。結(jié)果“江山代有才人出,各領(lǐng)風(fēng)騷五百年”,卻缺少敢于與天斗爭,與地斗爭,與人斗爭而感到其樂無窮的英雄。于是內(nèi)憂外患,頻頻發(fā)生。到了20世紀上半葉,中國甚至淪落成了半殖民地。1970年國民生產(chǎn)總值只占全球的1%。為了恢復(fù)繁榮強盛,中國需要學(xué)習(xí)西方英雄主義的精神,科學(xué)求實的作風(fēng)。從前有句名言:“半部《論語》治天下”,說的是只需要半部《論語》就足夠治理國家。到了今天,應(yīng)該理解為只有半部《論語》可以治國,其他半部已經(jīng)過時,應(yīng)向西方取長補短,使《論語》現(xiàn)代化。東西結(jié)合,才可以使“智者不惑,仁者不憂,勇者不懼”。如果每個國家都能“己所不欲,勿施于人”,和平共處,共同發(fā)展,那么,21世紀的人類就可以過上幸福的和平生活。讓我們記住英國18世紀詩人蒲伯的詩句,作為結(jié)束:

孔夫子超凡入圣,

教我們?nèi)绾巫鋈恕?/p>

2005年4月18日

《老子道德經(jīng)》英譯本序

老子姓李名耳,公元前6世紀人(公元前580—前500),大約比孔子(公元前551—前479)早生30年,是古代中國偉大的哲學(xué)家。他的《道德經(jīng)》五千言,八十一章,是世界上影響巨大的哲學(xué)經(jīng)典。這部書中外譯文很多,我只見到英國韋理的譯本,國內(nèi)則有北京大學(xué)出版社1995年的《老子道德經(jīng)》,遼寧大學(xué)出版社1996年的《英譯老子》,外文出版社1998年的《老子思想新釋》等。這些譯本多少逐字直譯,各有獨到之處;但除韋理把“道”解釋為“道路”外,其他譯本的“道”都是音譯。在我看來,“道”字是本書的關(guān)鍵詞,如果音譯,則本書的精義損失太大,應(yīng)該用現(xiàn)代人理解的詞語來翻譯,才能使老子的思想在全世界流傳。其實,“道”是天道、道理、真理、自然規(guī)律的意思?!独献印返谝徽麻_宗明義就說:“道可道,非常道?!钡谝粋€“道”字指天道或自然規(guī)律,第三個“道”字卻指人間正道或社會規(guī)律。自然規(guī)律不以人的主觀意志為轉(zhuǎn)移,而社會規(guī)律、倫理道德卻是根據(jù)人的需要來確定的。因此老子才說:道非常道。意思就是:天道有常,不為堯存,不為桀亡。自然規(guī)律不會因為人的好壞而改變。根據(jù)這種解釋,我把老子《道德經(jīng)》重新譯成現(xiàn)代讀者更容易理解的英文。

如何理解“道”呢?《老子》第四章說:“道沖,而用之或不盈;淵兮,似萬物之宗?!边@四句話包括了“淵沖”兩個字在內(nèi)?!皼_”者虛也,就是空虛無物,無形無影,卻又用之不盡,取之不竭?!皽Y”者深也,就是廣博深奧,包羅萬象,無所不容,所以像是萬物的根源。這兩個字說明了“道”的內(nèi)涵和外表。

《老子》第三十七章說:“道常無為,而無不為?!薄盁o為”不是無所作為,而是不干涉萬物的作為,讓萬物自由發(fā)展的意思。所以“道”常無為而萬物有為,萬物有為是道無為的結(jié)果,道無為是萬物有為的條件。說“道”無不為,是說萬物的作為都是“道”的體現(xiàn):“道”是抽象的,萬物是具體的,萬物的所作所為都是“道”的具體化。這是老子重要的哲學(xué)思想。第二章中說得更加具體:“是以圣人處無為之事,行不言之教,萬物作而弗始,生而弗有,為而不恃,功成而弗居?!边@就是說,圣人做事,從不干涉別人;他不說話,卻能教育別人。萬物不用圣人啟動,自然會有所作為;萬物生長發(fā)展,并不屬于圣人所有;萬物有所作為,圣人并不居功。所以第五十七章總結(jié)說:“故圣人云:我無為,而民自化?!边@就是說:只要圣人不犯錯誤,不橫加干涉,人民自然會走上正確的道路。無為而治,是老子重要的政治思想。

因為無為,所以不爭?!独献印返诎苏抡f:“上善若水,水善利萬物而不爭,處眾人之所惡,故幾于道。”這里把最高的善德比做水,水對萬物有利,而不和萬物爭利;水往低處流,處眾人不喜歡的地位,而不和萬物爭奪上方。這種不爭的善德,就接近于無為的天道了。第二十二章又說:“不自見,故明;不自是,故彰;不自伐,故有功;不自矜,故長。夫惟不爭,故天下莫能與之爭?!边@就更進一步,說不表現(xiàn)自己,所以看得清楚,別人也能看得明白;不自以為是,反能為人理解;不吹噓自己,反而能夠成功;不居功自傲,反而能夠領(lǐng)導(dǎo)別人。如果你不爭名奪利,爭功奪位,天下還有誰能和你爭呢?不爭利是老子重要的經(jīng)濟思想。如果國家都像水一樣,不和別國爭高低;如果人不爭奪私利,只利萬物,那天下就可以太平了。

如何才能做到不爭呢?老子又提出了寡欲的思想。第十九章說:“少私寡欲”,可見老子所說的欲,指的是自私自利的欲望,不是利人利己的思想。所以第一章才說:“故常無欲,以觀其妙;常有欲,以觀其繳?!币驗闆]有私心和偏見,才能理解“道”內(nèi)在的奧妙;只有無私的欲望,才能觀察“道”外在的表現(xiàn)。

如何才能做到寡欲呢?老子又提出了知足的理論。第三十三章說:“知人者智,自知者明;勝人者有力,自勝者強。知足者富。”為什么要知足呢?因為知道自己比知道別人更難,戰(zhàn)勝自己也比戰(zhàn)勝別人更難,在心理上了解自己,戰(zhàn)勝自己的欲望,那所得到的滿足,可以算是精神上的智者、強者、富者了。第四十六章又說:“禍莫大于不知足,咎莫大于欲得。故知足之足,常足矣?!边@是從反面來說,若不知足,貪得無厭,反而會引起禍?zhǔn)?。所以知道?yīng)該滿足,不該貪得,那反而是富足的。

無為、不爭、寡欲、知足,是老子的人生觀??陀^上說來,老子卻具有辯證統(tǒng)一的世界觀。如第二章說:“有無相生,難易相成,長短相形,高下相傾。”說的就是:有無、難易、長短、高下,都是相對的,沒有難就無所謂易,沒有長就無所謂短,沒有高就無所謂下。所以第二十二章又說:“曲則全,枉則直,洼則盈,弊則新,少則得,多則惑?!边@就是說:委屈才能求全,矯枉才能得正,空洼才能盈滿,破舊才能革新,太少才會增加,太多反會損失。這種相反相成的觀點,使老子得出了剛?cè)嵯酀慕Y(jié)論。

第四十三章說:“天下之至柔馳騁天下之至堅。”這是老子以柔克剛的軍事思想。第七十八章又說:“天下莫柔弱于水,而攻堅強者莫之能勝,其無以易之。弱之勝強,柔之勝剛,天下莫不知,莫能行?!边@更用水滴石穿的具體例子,說明柔能勝剛,弱能勝強的道理。這個道理無人不知,但是統(tǒng)治者卻無人能行。這話即使到了今天,還有現(xiàn)實意義。例如有的霸權(quán)主義國家要用武力統(tǒng)治世界,卻失掉了人心,結(jié)果到處碰壁。這就是不知道柔能勝剛的緣故。

據(jù)說孔子問禮于老子,老子張口不答。孔子看到老子口中有舌無牙,恍然大悟,知道柔能勝剛的道理。后來宋人辛棄疾寫了一首《西江月》,前四句是:

剛者不堅牢,

柔者難摧挫。

不信張開口角看,

舌在牙先墮。

說的就是這個故事。

孔子的智慧包括他問禮于老子所得的以柔濟剛的道理,還有無為而治,與世無爭,清心寡欲,知足常樂的思想。因此,在全球化的21世紀,出版這本現(xiàn)代化的《老子》新譯本,也許可以讓古老的中國傳統(tǒng)文化煥發(fā)出新的光輝,對愛好和平的人類作出新的貢獻。

2003年11月1日

《楚辭》英譯本序

《詩經(jīng)》是把傳統(tǒng)理性化,使神人化的現(xiàn)實主義名著,《楚辭》卻是使個人情操和想象世界融合為一的浪漫主義作品。《離騷》寫詩人追求理想的天路歷程;西方的《奧德賽》卻寫英雄戰(zhàn)后回國的海上征途?!短靻枴肥钦芾碓?,可和《圣經(jīng)》中的《約伯記》比美。所以美國學(xué)者認為,英譯《楚辭》可算英美文學(xué)高峰。

半畝方塘一鑒開,天光云影共徘徊。

問渠哪得清如許?為有源頭活水來。

——朱熹《觀書有感》

中國文化是“天光云影共徘徊”的一片汪洋大海,而它的“源頭活水”就是《詩經(jīng)》和《楚辭》?!对娊?jīng)》是中國最早的現(xiàn)實主義詩集,編于公元前6世紀,地區(qū)包括華北的黃河流域,東起富庶的齊國,西至強盛的秦國,中原地帶有稠密的鄭、衛(wèi)等國。在華北,儒家把遠古的傳統(tǒng)、神話、巫術(shù)逐一理性化,把神人化,把奇異傳說化為君臣父子的世間秩序?!冻o》卻是中國最早的浪漫主義詩集,作于公元前3世紀,地區(qū)是華南的長江流域,當(dāng)時主要是版圖擴大的楚國。楚國保持和發(fā)展著絢爛鮮麗的遠古傳統(tǒng),彌漫在一片奇異想象和熾烈情感的神話世界中,而楚文化的代表,是把個體的人格情操和想象的神話世界融合為一,開創(chuàng)了中國抒情詩光輝典范的屈原(約公元前340—前278)。

從屈原起,開始了中國詩人個體創(chuàng)造的時代。屈原的作品,最初是單篇流傳的?,F(xiàn)在能看到的版本,最早的是東漢王逸的《楚辭章句》,前十篇的次序如下:一、《離騷》,二、《九歌》,三、《天問》,四、《九章》,五、《遠游》,六、《卜居》,七、《漁父》,八、《九辯》,九、《招魂》,十、《大招》。后面還有幾篇漢人作品。一般說來,《楚辭》只收戰(zhàn)國時期的楚國作品,所以本書只譯了《楚辭章句》的前十篇。

《詩經(jīng)楚辭鑒賞辭典》序言中說:“今傳屈原二十余篇作品,可以分成三類,構(gòu)成一個序列。首先應(yīng)說《九歌》十一篇,它本是楚地的祀神樂曲,經(jīng)屈原加工潤色,刮垢磨光,成為精美的詩篇。這組詩的抒情主人公或為神祇,或為主祭者。詩是代言體,尚非詩人的詠懷。它們更多地展現(xiàn)了詩人從繼承到創(chuàng)新的創(chuàng)作軌跡。其次是《天問》,它是屈原根據(jù)神話、傳說材料創(chuàng)作的古今無兩的皇皇大篇,著重表現(xiàn)了詩人的歷史觀與自然觀,顯示了哲理與抒情的兩重性。第三是《離騷》、《九章》等作品,是屈原的政治抒情之作,它們有事可據(jù),有義可陳,情感充沛,形象鮮明,氣象磅礴,達到了思想與藝術(shù)的完美結(jié)合?!短靻枴?、《九歌》和《離騷》……各自代表了楚辭的最高成就?!?/p>

《離騷》是我國古代最早、最輝煌的長篇抒情詩,其氣魄之宏偉、抒情之深刻、構(gòu)思之奇幻、辭采之絢爛,在古典詩歌的寶庫里首屈一指。屈原在楚懷王時曾擔(dān)任過“左徒”的要職,一度得到過懷王的信任。他主張改革內(nèi)政,聯(lián)合東方富庶的齊國,抵抗西方強盛的秦國;但秦國的使臣賄賂了楚國的大臣,大臣向楚王進讒言,楚王不但不接受屈原的意見,反而把他放逐。所以他在《離騷》中寫道:

怨靈修之浩蕩兮,終不察夫民心;

眾女嫉余之蛾眉兮,謠諑謂余以善淫。

關(guān)于“離騷”二字的意義,司馬遷說是“離憂”,班固說是“罹憂”,王逸說是“別愁”,本書的譯名采用司馬遷和王逸的說法?!峨x騷》即是政治抒情詩,又是偉大心靈的悲劇,全詩可以看做是由“述懷”、“追求”、“幻滅”三部分組成的三部曲。他“述懷”的名句如:

民生各有所樂兮,余獨好修以為常;

雖體解吾猶未變兮,豈余心之可懲?

他“追求”的名句如:

吾令羲和弭節(jié)兮,望崦嵫而勿迫;

路曼曼其修遠兮,吾將上下而求索。

……

前望舒使先驅(qū)兮,后飛廉使奔屬;

鸞皇為余先戒兮,雷師告余以未具。

詩人的理想沖不破現(xiàn)實環(huán)境的束縛,所以感到“幻滅”;但是遠游自疏的念頭又終于被眷戀故國之情所壓倒。例如:

陟皇之赫戲兮,忽臨睨夫舊鄉(xiāng)!

仆夫悲余馬懷兮,蜷局顧而不行。

這四句詩,顯然受了《詩經(jīng)》中《周南·卷耳》的影響:“陟彼砠矣,我馬瘏矣,我仆矣,云何吁矣!”后來甚至影響到元代馬致遠的《秋思》:“古道西風(fēng)瘦馬”,使馬和思鄉(xiāng)之情緊密地聯(lián)系起來,甚至成為與鄉(xiāng)思有關(guān)的意象了。

《離騷》在藝術(shù)表現(xiàn)上的最大特色,就是“比興”、象征手法的運用?!氨扰d”在《詩經(jīng)》里已開其端,但是大多作為特定的修辭手段。《離騷》卻將這種手法擴展到詩篇的整個藝術(shù)構(gòu)思上,借以塑造出一組組富于象征色彩的意象群來。朱自清說過:“比體詩”有四大類——詠史(以古比今),游仙(以仙比俗),艷情(以男女比君臣),詠物(以物比人)?!峨x騷》中借男女的戀情來比喻君臣離合的很多,如上面引用的“眾女嫉余之蛾眉兮”;借仙比俗的也不少,如上面引用的神話意象群:羲和、望舒、飛廉、雷師;以物比人,主要是用香花芳草比喻忠臣,用野花雜草比喻奸臣;以古比今如:

夏桀之常違兮,乃遂焉而逢殃。

后辛之菹醢兮,殷宋用而不長。

就是用夏商滅亡的前車之鑒,來警告楚王。但是楚王不聽忠言,國事日益混亂,楚國危亡在即,屈原悲憤交加,最后在夏歷五月五日投汨羅江而死。后人緬懷他進步的理想、卓絕的人格、不幸的遭遇,在他離世的每個周年紀念日舉行龍舟競渡,象征性地要挽救詩人的遺體,這種風(fēng)俗長達兩千多年之久,甚至傳到日本、朝鮮、東南亞去了,由此可見他的事跡感人至深。

《離騷》可以和西方荷馬的史詩《奧德賽》及但丁的《神曲》先后媲美。荷馬比屈原約早500年,《奧德賽》描寫特洛伊戰(zhàn)爭的英雄奧德修斯在回國途中經(jīng)歷的海上風(fēng)險,他過人的智力和身受的痛苦。《離騷》寫的卻是詩人追求理想的天路歷程,他高尚的品德,和離鄉(xiāng)背井的內(nèi)心悲哀。奧德修斯追求的是現(xiàn)實生活,是回到故國和妻子家人團聚;屈原尋求的卻是理想的君主或美人,如洛水的宓妃,有娀之佚女,有虞之二姚等。

但丁比屈原約晚1500年。茅盾在《世界文學(xué)名著雜談》中把《神曲》和《楚辭》作比較說:“但丁的《神曲》的基本思想是基督教的禁欲主義,……也有異教的傳說和神話。同樣地,屈原所‘上下而求索’者,雖然是堯舜的‘純萃’,可是他也喜言‘巫俗’。《神曲》是‘夢的故事’,而《離騷》和《九章》也是神游的故事。《神曲》開頭的文豹、獅子和牝狼是象征或隱喻的,《離騷》等篇的椒蘭鳳鴆也是隱喻?!渡袂吠信喌吕锊蔀樘焯弥?qū)В∈前堰@個純潔的女子作為信仰之象征的;同樣地,《離騷》也托言求‘有娀之佚女’。《神曲》包羅了中世紀的社會的、政治的現(xiàn)象,交織著中世紀之哲學(xué)和科學(xué)的思想;屈原在他的一氣發(fā)了一百八九十個疑問的《天問》內(nèi),也頗有包舉一切古代文化的氣概。不過有一個大不同在,即但丁是站在自己的立場肯定地批判了一切,而屈原則是皇皇然求索?!?/p>

有趣的是,錢稻孫把《神曲》譯成中文,用的就是“騷”體,如《地獄》曲一的前六行:

方吾生之半路

恍余處乎幽林,

失正軌而違誤。

道其況兮不可禁

林荒蠻以慘烈

言念及之復(fù)怖心!

這真是中西文化交流的一段佳話了。

《九歌》是祭祀神靈的樂歌,相傳是夏朝的音樂,流傳于楚國民間。屈原流放時,看到民間祭祀的歌舞之樂,感到樂曲很美但歌詞鄙陋,于是就在原來的基礎(chǔ)上加以潤色,創(chuàng)作了一套新的歌詞。這就是流傳至今的《九歌》,共十一篇,前九篇祀神,第十篇《國殤》祭鬼,第十一篇是尾聲。有人認為第一篇《東皇太一》是總的迎神曲,最后一篇《禮魂》是總的送神曲,所以只寫祭祀,沒有頌神。第二篇本是《云中君》,據(jù)聞一多考訂,認為是錯簡,《東君》應(yīng)當(dāng)在《云中君》之前,因為在《史記》、《漢書》中“皆東君、云中君連稱”,二者本是“依農(nóng)業(yè)社會觀念,象征著兩個對立的重要自然現(xiàn)象——晴與雨的?!薄稏|君》是男巫扮太陽神的唱詞,而十一、十二句是女巫唱的。太陽神的形象,從紅日東升到麗日當(dāng)空,到夕陽西下,都是雄偉而壯美的,祭祀場面也寫得熱鬧。《云中君》是寫云神的,第一、第二句有人說指女巫,有人說指朝霞,第三句可和雪萊的《云》比較,最后兩句是女巫的唱詞?!断婢泛汀断娣蛉恕穬善掀饋硎且粋€整體,由男巫扮湘君,女巫扮湘夫人,男女對舞對唱?!断婢穼懴娣蛉说男睦砘顒?,由希望而失望,而懷疑,而痛傷,而埋怨,入情入理,曲盡其妙?!断娣蛉恕穭t寫湘君赴約,失望,懷想,盼望,望之不見,遇之無因等情節(jié),開頭四句借景寫情,情景交融,是歷代詩家所推崇的佳句?!洞笏久肥前鐗勖竦哪形缀腿碎g凡女的對唱,是神凡戀愛的悲劇。《少司命》一說是寫送子娘娘;郭沫若說是寫愛情女神失戀,所以說:“悲莫悲兮身別離”。《河伯》寫黃河水神對洛水女神的相思。《山鬼》寫巫山神女的相思之苦,徐悲鴻還畫了山鬼圖。《國殤》則是追悼秦楚交戰(zhàn)陣亡將士的哀歌。

《九歌》雖是祭祀用的樂章,但主要內(nèi)容卻是戀歌。古代的祀神祭節(jié),也正是青年男女歡會游樂的大好時光,用戀歌作祭詞是自然的事。因為祭神的目的是為了得到神的保佑,所以用戀歌來娛神、悅神;而《九歌》中的戀歌如《湘君》、《湘夫人》、《少司命》、《山鬼》等,藝術(shù)形式完美,對后來兩千多年的文學(xué)有深刻的影響。

《九章》就是“九篇”,包括九篇內(nèi)容與《離騷》近似,篇幅較小的作品。第八篇《橘頌》的風(fēng)格與其他各篇不同,說到“嗟爾幼志”,“年歲雖小”,有人認為是屈原早期的作品。這是一首詠物詩,贊美橘樹,同時借詠橘來自喻,比喻自己的品德,像橘樹一樣,是“獨立不遷”、“蘇式獨立”、“閉心自慎”的。這首詩寫得不即不離,不離開橘,又不局限于橘,而是把橘和自己結(jié)合起來寫,寫出了詩人自己的品格。其他八篇梁啟超說是“《離騷》的放大”,不過主要是用寫實的方法,反映詩人的一些具體的生活片斷,及當(dāng)時的思想情緒。如《史記》沒有記載屈原流放的地點,《抽思》寫他初放漢北,《哀郢》寫他流放郢都以東,《涉江》寫他從今天的武漢一帶,流浪到荒涼的湘西,《懷沙》寫他從湘西奔赴長沙,最后死節(jié),這四篇填補了流放地點的空白。

《九章》之中,《惜誦》可能是屈原流放后寫的第一篇,接著可能是《悲回風(fēng)》、《思美人》、《惜往日》。《哀郢》可能作于公元前289年,那時秦將白起攻陷了郢都?!皝y曰:曼余目以流觀兮,冀壹反之何時?鳥飛反故鄉(xiāng)兮,狐死必首丘;信非吾罪而棄逐兮,何日夜而忘之!”梁啟超認為是“最沉痛的”文字?!斑@等作品,真所謂‘一聲何滿子,雙淚落君前’。任憑是鐵石人,讀了怕都不能不感動哩!”《涉江》是屈原流放江南時所作,抒情則悲戚深沉,敘事則歷歷如見,議論則引古證今,隨文變幻,各達極致?!冻樗肌芬黄獙懙们橐饫p綿,如怨如慕,充攝詩篇靈魂的,是屈原高尚的理想:“望三五以為像兮,指彭咸以為儀。夫何極而不至兮?故遠聞而難虧?!薄稇焉场肥乔R終的作品,通篇以賦為主,比興兼施,靈感因歲序景物而生發(fā),事理借形象比喻以辨明;熔思想美、藝術(shù)美、自然美于一爐。梁啟超說:“他最后覺悟到他可以死而且不能不死,他便從容死去。臨死時的絕作說道:

知死不可讓,愿勿愛兮。

明告君子,吾將以為類兮。

《天問》是哲理詩,思想、歷史價值很高。詩人提出了一百七十多個問題,問到宇宙起源,天地形成,天象變化,洪水災(zāi)難,四方異物,神話傳說,歷史變遷等。魯迅在《摩羅詩力說》中贊嘆道:“懷疑自遂古之初,直至百物之瑣末,放言無憚,為前人所不敢言。”《天問》素以難懂著稱,聞一多《天問疏證》中精義較多?!短靻枴返男问皆趦汕Ф嗄甑墓诺湓娛飞鲜仟氁粺o二的;在國外則有《舊約·約伯記》可以比較。

《遠游》是中國第一篇游仙詩。梁啟超說:“《遠游》一篇,是屈原宇宙觀、人生觀的全部表現(xiàn),是當(dāng)時南方哲學(xué)思想之現(xiàn)于文學(xué)者?!薄哆h游》寫凡人修煉得道而神游太空,不同于《離騷》寫的神話人物游天。因為《遠游》表現(xiàn)的主要是道家思想,和屈原的思想不同,有人認為不是屈原所作;也有人說屈原思想不限一家,某一時期具有道家思想是可能的。遠游之前,詩人的思想表現(xiàn)在下列詩句中:

惟天地之無窮兮,哀人生之長勤;

往者余弗及兮!來者吾不聞。

《遠游》中的道家思想,主要表現(xiàn)在仙人王子喬的詩句中:

道可受兮,而不可傳;

其小無內(nèi)兮,其大無垠。……

虛以待之兮,無為之先;

庶類以成兮,此德之門。

得道之后,詩中最后一段也有描寫:

下崢嶸而無地兮,上寥廓而無天。

視倏忽而無見兮,聽惝而無聞。

超無為以至清兮,與太初而為鄰。

《卜居》和《漁父》是兩首敘事詩,采用對話的形式表達作者的思想。梁啟超說:“《卜居》是說兩種矛盾的人生觀”(“此孰吉孰兇?何去何從?”);《漁父》是表達自己意志的抉擇。如屈原說:“舉世皆濁我獨清,眾人皆醉我獨醒?!倍鴿O父則勸他“與世推移”,并且唱道:“滄浪之水清兮,可以濯吾纓;滄浪之水濁兮,可以濯吾足?!蓖跻菡f這兩篇都是“屈原之所作”;又說《漁父》是“楚人思念屈原,因敘其辭,以相傳焉?!睙o論作者是誰,作品思想都與《離騷》是一致的。

《九辯》的作者是宋玉(約公元前298—公元前265)。王夫之在《楚辭通釋》中說:“辯,猶遍也;一闋謂之一遍?!彼浴熬呸q”就是“九遍”,就是分成九個樂章的組詩。宋玉在詩中把自然的季節(jié)、楚國的政治氣候、個人的身世,有機地融合在一起,而以秋天的蕭瑟之氣貫穿全詩,達到了情景交融的境界,使“宋玉悲秋”成了文學(xué)史上的習(xí)語。詩中多是低沉幽怨的哀音,也有高亢激昂的調(diào)子,那多是從屈原的作品改裝過來的。屈原為自己的政治理想不能實現(xiàn)而憤慨,宋玉卻是為個人的失意而痛苦?!毒呸q》洋溢著憂郁美,第一樂章被古人譽為描寫悲秋的絕唱:“悲哉,秋之為氣也!蕭瑟兮,草木搖落而變衰?!彼斡裨谠娭斜憩F(xiàn)了對事物的憐憫感,自己才華出眾的優(yōu)越感,發(fā)泄苦悶后的痛快感。他創(chuàng)造了情景交融的美感,包括天上地下多層次的空間美,季節(jié)轉(zhuǎn)換的時間美,社會生活的動態(tài)美,內(nèi)心矛盾的傳神美,雙聲疊字的音樂美。尤其是最后一個樂章,用了“摶摶”、“湛湛”、“習(xí)習(xí)”、“豐豐”、“”、“躣躣”、“闐闐”、“衙衙”、“鏘鏘”、“從從”、“容容”等疊字,取得了難以形容的效果,前無古人的成就。后來漢武帝、魏文帝、李白、杜甫、李賀等寫的悲秋詩,沒有一個人不受宋玉啟發(fā)的。

《招魂》和《大招》,有人說是屈原所作,招的是楚懷王的魂;有人說是宋玉所作,招的是屈原的生魂。楚國巫風(fēng)盛行,有病沒死的人,可以請巫招魂,所以宋玉托上帝的意旨,借巫語招屈原的魂,寄托楚人對他的厚望,盼他還朝的深意?!墩谢辍烽_始一段寫屈原自訴潔身服義,君主卻不察知他的盛德。于是上帝告訴巫陽,把靈魂招還給屈原。以下便是巫陽招魂之辭,可以分為兩大層次。前一層次把天地四方的害人事物,寫得神怪無以復(fù)加:長人、十日、雕題、黑齒、蝮蛇、封狐、雄虺、木夫、土伯等,都不同于儒家后來加工修飾過的神話,而是險惡壯美的形象。后一層次列述宮室、起居、飲食、燕樂、聲色之美,王夫之說:“蓋人君待賢之禮,自當(dāng)極致其豐。”所以極盡夸張、想象只能事,寫得淋漓盡致。如“美人既醉,朱顏酡些。娛光眇視,目曾波些?!薄笆颗s坐,亂而不分些。放陳組纓,班其相紛些?!蓖跻菡f:“外陳四方之惡,內(nèi)崇楚國之美”,是希望楚王覺悟,召屈原來挽救危亡的。后一層次的歡樂氣氛,是和前一層次的詭怪可怕的景象形成對比,在藝術(shù)上達到平衡的。《招魂》最后一段和開始一段對應(yīng),用第一人稱代屈原寫魂歸來后,將和楚王射獵于云夢,真是懷念屈原的最好詩篇。《文心雕龍》說:“《招魂》、《大招》,耀艷而深華?!笨梢娺@兩篇的辭采之艷,意蘊之美,“衣被詞人,非一代也!”梁啟超說,《招魂》可和歌德的《浮士德》先后爭輝。

《楚辭》在中國流傳了兩千多年,直到19世紀才有西方譯本。1852年,在維也納出版了普費茲梅爾博士的德文譯本。1870年,在巴黎出版了德爾韋侯爵的法文譯本。最早的英譯文,是1879年《中國評論雜志》第7期第309~314頁上發(fā)表的派克英譯的《離騷》,譯文押韻,得到劍橋大學(xué)翟理斯教授贊賞,但他認為開始很好,后面就難以為繼了。牛津大學(xué)霍克斯教授認為:派克釋義多于翻譯。

1884年,英國漢學(xué)大師翟理斯教授在上海出版了英文本的《中國文學(xué)精華》,其中選譯了《卜居》、《漁父》和《山鬼》三篇。他的譯文優(yōu)雅可讀,但是過分歐化。1895年,英國皇家亞洲學(xué)會的《亞洲學(xué)刊》第27期第847~864頁發(fā)表了理雅各英譯的《離騷》。他的譯文忠實地翻出了王逸的解釋,可能還參考了德爾韋侯爵的法譯本,顯然比派克的英譯本更加準(zhǔn)確,但和他英譯的《詩經(jīng)》一樣,一點不能引人入勝,讀來毫無詩意,仿佛他譯《離騷》只是責(zé)無旁貸,自己完全沒有興趣。理雅各之后,日本還出版了質(zhì)量很高的《離騷》日譯本。

有個德國學(xué)者艾爾克,在1914年曾把《招魂》譯成德文,到1923年又把《大招》譯成英文。到1939年,他發(fā)表的《古代中國的死神》中,包括了他英譯的《大司命》和《少司命》。他的譯文基本上是逐字直譯,對開始學(xué)習(xí)中文的外國學(xué)生倒還有用。

1918年,韋理出版了他英譯的《中國詩選一百七十首》,其中包括《九歌》中的《國殤》;1919年,他又出版了《中國詩選續(xù)集》,其中包括《大招》,霍克思認為是光輝燦爛的譯文。1946年,韋理再出版了《中國詩選》,這兩篇都收在其內(nèi),《國殤》修改較多。

1928年,英國皇家亞洲學(xué)會《華北分會學(xué)刊》第59期第231~253頁,刊登了比亞拉斯的《屈原的生平和詩作》一文,其中包括他英譯的《東皇太一》、《山鬼》、《天問》前12行、《惜誦》、《卜居》、《漁父》幾篇,完全是機械式的直譯,毫無文學(xué)價值可言。此外,他還曾將部分《楚辭》譯成德文。

1929年,在新加坡出身的華僑、英國愛丁堡大學(xué)博士、廈門大學(xué)第一任校長林文慶,在上海出版了英譯《離騷》。翟理斯和印度著名詩人泰戈爾,都為林譯本寫了序。翟理斯說:“《離騷》是一篇奇妙的抒情詩,可以和古代希臘詩人品達比美爭輝。詩篇是公元前三百多年寫的。我在1972年第一次讀到的時候,詩句有如閃耀的電光,使我眼花繚亂,覺得美不勝收?!彼€說林譯使英國顯得瞠乎其后,停滯不前了。泰戈爾說:“這篇政治抒情詩是一首哀歌,使人栩栩如生地看到一個偉大民族的心靈,如何渴望在道德精神的基礎(chǔ)上,建立起一個穩(wěn)定的社會?!覀兏械秸麄€詩篇彌漫著時代末日的悲哀,并發(fā)現(xiàn)希望的曙光也是如夢如幻。讀讀下面這四句詩:

汨余若將不及兮,恐年歲之不吾與!

朝搴之木蘭兮,夕攬洲之宿莽!

我們仿佛聽到黃昏的微風(fēng)發(fā)出了臨終前的嘆息,詩句的字里行間吐露了生離死別的衷情?!钡腔艨怂嫉目捶ú煌?,他認為林譯只適宜學(xué)生用來作中英對照本,譯文不如理雅各的準(zhǔn)確,而且同樣缺乏文學(xué)價值。

1947年,英美出版了白英和西南聯(lián)大師生合譯的《白駒集》(古今中國詩選),聞一多參加了選題,包括《九歌》、《涉江》、《離騷》幾篇。霍克思認為譯文清新可讀,除了韋理的譯本外,《白駒集》要算最好的,它不會使讀者望而卻步。但白英把有韻的騷體譯成散文了。

1953年,北京外文出版社出版了楊憲益夫婦合譯的《離騷》等詩,包括《九歌》、《九章》、《卜居》、《漁父》、《招魂》、《天問》在內(nèi),除中間兩篇外,全部譯文押韻?;艨怂颊f這是匠心獨運的一座豐碑,但像蒲伯譯的《荷馬史詩》一樣,并不忠實于原文。

1955年,韋理又出版了他英譯的《九歌》,霍克思認為譯文是無價之寶。1959年,牛津大學(xué)出版社出版了霍克思自己譯的《楚辭》,包括王逸《楚辭章句》中的全部作品,內(nèi)容最為廣泛。他的譯法介乎直譯與意譯之間,從微觀的角度來看,比前人更準(zhǔn)確;但從宏觀的角度看來,卻只能使人知之,不能使人好之、樂之。

1975年,紐約出版了柳無忌等編譯的《葵曄集》,其中選譯了《離騷》、《湘君》、《大司命》、《哀郢》、《橘頌》五篇。1984年,美國哥倫比亞大學(xué)出版了華遜編譯的《中國詩選》,其中選譯了《離騷》、《云中君》、《湘君》、《山鬼》、《國殤》五篇。柳無忌和華遜都把有韻有調(diào)的《楚辭》譯成無韻無調(diào)的分行散文;也就是說,最多只能傳達原詩的意美,但是不能再現(xiàn)原詩的音美和形美。而《楚辭》的英譯本如果只有意美而沒有音美、形美,那就會使人覺得奇怪:怎么能把《離騷》和《奧德賽》及《神曲》,把《天問》和《約伯記》,把《招魂》和《浮士德》相提并論呢?

《詩經(jīng)楚辭鑒賞辭典》序言中說:“在一個民族文化中,如果只有山巒而沒有高峰,只有江河而沒有大海,只有大合唱而沒有最強音,是斷難彪炳于世界文化之林的?!鼻褪侵袊幕飞系牡谝蛔案叻濉?,大合唱中的第一個“最強音”。而散體譯者卻把《楚辭》譯成“山巒”,譯成“大合唱”了。而我認為:英譯《楚辭》一定要再現(xiàn)原詩的意美、音美、形美,才能使這座高峰屹立于世界文化之林。

1994年4月18日

《千家詩》英譯本序

《千家詩》是在我國流傳了800年的唐宋詩選,詩中反映了中國黃金時代的生活現(xiàn)實,人與自然的關(guān)系(天人合一),文人之間的交流與交游,儒家入世思想和道家出世思想。詩中一切景語都是情語。如果譯本只能達意而不能傳情,那就沒有達到譯詩的最高目的。應(yīng)該使景語成為情語,既傳情又達意,才能使讀者知之(理解),好之(喜歡),樂之(愉快)。

孔子說:“詩言志。”這就是說,詩是詩人對客觀現(xiàn)實的主觀感受。客觀現(xiàn)實可以包括兩個方面:外部世界和內(nèi)心世界。如果詩人表現(xiàn)的是內(nèi)心世界,那就是抒情言志;如果詩人描寫的是外部世界,那就是寫景敘事。王國維說:一切景語都是情語。因為客觀的景要主觀的人來描寫,來感受,來表達,所以總要受到主觀意識或情感的影響,這就是藝術(shù)。如果再現(xiàn)外部世界可以不受主觀意識影響,那就是科學(xué)。老子說“道可道,非常道”,也可以這樣理解。第一個“道”是道理,真理,客觀現(xiàn)實;第二個“道”是知道,理解;第三個“道”是主觀認識的現(xiàn)實。全句的意思是說:主觀認識的世界并不一定就是客觀的現(xiàn)實。而《千家詩》正是詩人主觀描寫的客觀現(xiàn)實。

《千家詩》的版本很多,最早的是宋代劉克莊(1187—1269)編的《千家詩選》,共選唐宋詩人565家1281首,但是篇幅太大,不適合青少年學(xué)習(xí)之用。后來宋人謝枋得(1226—1289)又從中篩選了220多篇,流傳至今,已有七八百年,是流傳最廣、最久的唐宋詩選。這個選本按七言絕句、七言律詩、五言絕句和五言律詩的順序編排,再依照春夏秋冬的時序,編選了200多首反映唐宋時代現(xiàn)實的詩篇。

如以七絕91首為例,其中一半是寫春天活動的,如春日、春宵、早春、元旦、上元、立春、清明、寒食、春游、春景、春風(fēng)、春山、春水、春花、春晴、暮春、晚春、送春,等等,可見春天生氣蓬勃。寫夏天的只有十幾首,如初夏、夏景、夏日,還有幾首寫村居生活的。寫秋天的比夏天多一些,如秋月、七夕、立秋、秋景,而秋景中又以寫西湖的為多。寫冬天的最少,如寒夜、霜日、冬景,而冬景中有幾首是寫梅花的??傊?,七絕多寫人與自然的關(guān)系,體現(xiàn)了古代天人合一的思想。

至于七律45首,一開始就是幾首寫宮廷生活的早朝、應(yīng)制、侍宴等,后來又有杜甫反映戰(zhàn)亂生活的《秋興》。除了人與自然之外,人與人的關(guān)系寫得多了,這也可看出唐代文人忠君愛國,熱愛和平,厭惡戰(zhàn)爭的思想。五絕46首(兩首明詩未選)和七絕大同小異。所不同者,是有兩首贈劍客俠者的詩,反映了唐代尚武重義精神的一面。五律和七律有相同之處,不過寫帝王將相生活的多了,描寫名勝古寺的詩也多了,可見佛教道教對唐代文化的影響?!肚Ъ以姟分蟹从称矫裆畹纳?,只有幾首寫農(nóng)民和牧童的??傊灤┤珪氖侵R分子達則兼善天下,窮則獨善其身的思想。前者表現(xiàn)的是儒家的入世精神,后者是道家的出世精神。

許明是上海外國語學(xué)院1982年畢業(yè)生,曾在中國海洋石油總公司做過翻譯工作。美國石油大王哈默來華會見趙紫陽總理時,他擔(dān)任過口譯。1988年去美國,直到現(xiàn)在。2006年我去美國探親,和他談到翻譯《千家詩》的事?,F(xiàn)將當(dāng)時的談話摘錄于后(我簡稱“許”,他簡稱“明”),作為英譯本的代序。

明:《大中華文庫》不是剛出版你翻譯的《新編千家詩》嗎?為什么又要翻譯一本《千家詩》呢?而且說是“千家”,其實連百家都不到,美國人又要說中國人喜歡夸大其詞了。

許:所謂“千家”只是一個約數(shù)。正如千山萬水的“千”并不真是九百九十九加一?!肚Ъ以姟穭⒖饲f選本包括565家,根據(jù)四舍五入的算法,也可以說是千家了。這恐怕不算夸張。至于《新編千家詩》,那是按照今天的需要重新編選的。因為古本選帝王將相的詩比較多,平民百姓或人民性的詩太少,所以新編本就把顛倒了的歷史,又重新顛倒過來了。不過《千家詩》是唐宋詩人對當(dāng)時的客觀現(xiàn)實的認識和理解,已經(jīng)流傳了七八百年,詩中反映的唐宋文化生活更全面,具有的現(xiàn)實意義恐怕不是新編本所能取代的。外國讀者讀了新編本后,對當(dāng)時知識分子忠君愛國的思想,儒家“學(xué)而優(yōu)則仕”的影響,可能會有不全面的看法,所以還需要翻譯古本的《千家詩》。

明:記得十幾年前武漢大學(xué)出版過《漢英對照千家詩》,那應(yīng)該是古本吧。其中還有二十幾首是你的英譯文。為什么要重譯呢?

許:武大譯本是根據(jù)古本譯的,但百分之九十的譯文按照的是“信達切”的標(biāo)準(zhǔn),只有我那二十幾首要求譯得“信達優(yōu)”。這就是說,我并不要求譯文切合原文,而是要發(fā)揮譯語的優(yōu)勢,要求用最好的譯語表達方式。如果切合原文的譯文就是最好的譯語表達方式,那自然好。如果二者之間有矛盾,那就要舍“切”求“優(yōu)”,要用最好的表達方式了。例如孟浩然的名詩《臨洞庭》中有兩個名句:“氣蒸云夢澤,波撼岳陽城。”武大譯本中的英譯文是:

While vapors all over Cloud-Dream Marsh up roll,

Bores roll ahead to rock Yueyang City wall.

這個譯本把“氣”譯成“水汽”,把“云夢”合成一字,把“澤”譯成“沼澤”,把“波”譯成“浪潮”,把“撼”譯成“搖動”,“岳陽”二字音譯,可以算是比較切合原文的了。但是不是用了最好的譯語表達方式呢?《千家詩》古本注說“云澤夢澤二水也。天光云影上下相映也”。如把“云夢”合而為一,把水說成“沼澤”,那“天光云影上下相映”之美就沒有表達出來,不能算是最好的表達方式,所以需要重譯了。

明:美國有個詩人Robert Frost,他說詩是在翻譯中失掉的東西。從武大本的譯文看來,即使譯文切合原文,原文的詩意已經(jīng)失掉了。你看如何翻譯,才能保存詩意呢?

許:我看如果不追求切合原文,而是用最好的譯語表達方式,也許可以多傳達一點原詩的詩意。如果譯成:

Cloud and dream fall into the river;

When its waves rise,the town walls shiver.

這個譯文把“云”和“夢”分開了,如果表達“云夢”二水,那就不但比武大譯文更有詩意,而且更切合原文。武大本說“云夢澤”中水汽上升,似乎是切合原文,其實只是客觀描寫景物,也就是王國維說的“景語”。而新譯說“云”和“夢”都落入河水之中,從字面上看,幾乎和原文都不切合。但再深思一下,“云夢澤”中的“云”和“夢”又落入水中,不就已經(jīng)暗示了“云”和“夢”都是從水中上升,然后再下降的嗎?這樣一升一降,正好說明天光云影上下相映,富有詩意,全句已由客觀的景語變成主觀的情語了。下面一句也是一樣。武大本把“波”說成“浪潮”,并不切合原文;“撼”字的譯文也只是景語,而不是情語。試想詩人看見洞庭波浪起伏,水中倒影也在隨波搖曳,再結(jié)合詩人懷才不遇的心情,把搖動譯成“顫抖”,不是既描寫了客觀景色,又抒發(fā)了詩人主觀懷抱的情語嗎?你覺得如何呢?

明:我覺得你自成一家之言。但在一般評論者看來,恐怕要說你的譯文不忠實了。

許:什么是忠實?忠實可以分三個層次:低層次是形似,中層次是意似,高層次是神似。就以“波撼岳陽城”為例,“岳陽”音譯只是形似,“撼”字譯成“搖動”是意似,譯成“顫抖”就是神似了。前二者都屬景語,后者卻是情語。忠實還可以有不同的觀點:如從字的觀點來看,把“澤”譯成“沼澤”是忠實的,但從全句的觀點來看,沼澤的水面不大容易看到天光云影,所以沼澤就不如水面忠實了。又如“云夢”原指二水,但是二水常合為一,所以從字和句的觀點來看,合譯一字或分譯二字都可以說是忠實的。但從全詩看來,詩人懷才不遇,夢想落空,所以把“云”和“夢”二字分譯,“云”是景語,“夢”是情語,分譯才是更忠實的。那些批評我不忠實的人,恐怕沒有從這三個層次三個觀點來考慮吧。

Robert Frost說詩是翻譯中失掉的東西。如果聯(lián)系到唐詩英譯上來,可以說譯文多半是達意,很少能傳情的,而詩需要傳情,沒有傳情就失掉了詩意。達意而不傳情,就是譯了景語而沒有譯情語。唐宋詩詞一切景語都是情語,沒譯情語就是得不償失。英詩和唐詩卻不一樣,景語是景語,情語是情語,這就是唐詩和英詩的不同之點。

明:英詩和中國古詩不同,主要是古詩的景語和情語合而為一,而英詩的景語和情語是截然分開的嗎?

許:這就牽涉中文和英文兩種語言的問題了。一般說來,英文是拼音文字,是比較科學(xué)的語言,說一是一,說二是二,比較精確。而中文是象形文字,是更加藝術(shù)的語言,往往說一指二,說二指一,比較精練。尤其是詩詞的語言,有時精練到了縮寫字母的程度;加上詩意含蓄,隱約模糊,往往意在言外,寫的是景,說的是情,所以很難譯成精確的英文。何況古詩歷史悠久,情景交融已經(jīng)成了文化傳統(tǒng),客觀的景語已經(jīng)帶上主觀情語的色彩,難解難分;不但有景內(nèi)之情,還有景外之情,這就使得古詩英譯難上加難了。

還以“云夢”二字為例吧。一般說來,“云”是景語,但是加上一個“夢”字,就使云有如夢如幻的感覺,仿佛云也有情了,這是字中之情;由于詩人懷才不遇,夢想落空,云影落入水中,仿佛是夢想落空的象征,于是云也有了飄浮不定的失落感,這是字外之情,詩中之情。這兩種都是景中之情。還有一種景外之情,并不是這首詩中的景語,而是見之于其他詩文的,如李白的《白云歌》:“楚山秦山皆白云,白云處處長隨君”;“云亦隨君渡湘水”;“白云堪臥早早歸”。讀到“云夢”時會使人聯(lián)想到處處隨人,可臥可眠,溫柔多情的白云。再如岑參的《春夢》:“枕上片時春夢中,行盡江南數(shù)千里”,又會使人聯(lián)想到片刻行萬里的“夢”。這樣聯(lián)想越豐富,讀詩的感情也就越深厚。這些景中和景外的情語,這些豐富的文化積淀,使得詩中的情語不斷深化、廣化、美化,使中國讀者得到越來越多的美感享受。這種美感享受是外國讀者很難得到的,也就是Frost所說的在翻譯中失掉的東西。這種損失幾乎不可能用形似或?qū)Φ鹊姆g方法來彌補,只有“以創(chuàng)補失”,用最好的譯語表達方式,才有可能讓讀者多少領(lǐng)略到一點原詩的情味。

明:怎樣才能做到“以創(chuàng)補失”呢?

許:孔子在《論語》中說過:“從心所欲,不逾矩?!敝旃鉂撛凇对娬摗分姓J為這是一切藝術(shù)的成熟境界。在我看來,這是文學(xué)翻譯的最高境界。不逾矩就是不超越忠實的范圍,這是文學(xué)翻譯的低標(biāo)準(zhǔn),還處在必然王國。而從心所欲卻是進入了自由王國,翻譯可以揮灑自如,得心應(yīng)手了。怎么知道自己達到了什么境界呢?《論語》中還有一句話:“知之者不如好之者,好之者不如樂之者?!敝褪抢斫猓弥褪窍矚g,樂之就是愉快。你翻譯后,可以自問譯文能否使人理解,喜歡,或是愉快,就可以知道自己達到什么水平了。這本《千家詩》我已譯了一半,還有一半由你來譯,由我定稿如何?

明:如果要我來譯,“云夢”那兩句可以考慮改譯為:

When dreaming clouds rise from the lake,

Its waves roll up and town walls shake.

這樣就更忠實于原文,就更不逾矩,而從心所欲的程度也更低了。英國倫敦大學(xué)有個A.C.Graham教授在他翻譯的《晚唐詩選》序言中說:不能讓中國人翻譯唐詩。是不是因為中國人譯得不忠實呢?

許:你的譯文改得很好,只是shake不如shiver。關(guān)于這個英國教授的問題,我曾經(jīng)發(fā)表的《典籍英譯,中國可算世界一流》,對他的說法進行了批判。我認為檢驗真理的唯一標(biāo)準(zhǔn)是實踐。他的說法對或不對,要用他的翻譯實踐和中國人的譯文進行比較,就可以看出誰是誰非了。他譯的《晚唐詩選》中有一首李商隱的《無題》,其中有兩句是:“金蟾嚙鎖燒香入,玉虎牽絲汲井回。”金蟾是唐代富貴人家門上的金蛤蟆,咬住鎖就表示天晚鎖門了,“入”字的主語是省略了的詩人,意思是說,天晚燒香鎖門的時候,詩人進門赴約會來了。玉虎是唐代富貴人家水井轆轤上的裝飾品,“牽絲”是拉起絲織的井繩,“汲井”是打起井水的意思,“回”的主語又是詩人,說他在幽會后,在天剛亮仆人打井水的時候,就出門回家了。怎么知道這詩是寫幽會的呢?詩中燒香的“香”字和牽絲的“絲”字,暗示“相思”之意,就是說詩人私會他相思的情人來了。現(xiàn)在再來看看這位英國教授如何翻譯這兩句一千多年前的情詩:

A gold toad gnaws the lock.Open it,burn the incense.

A tiger of jade pulls the rope.Draw from the well and escape.

這個譯文還原成中文大致是:一只金蛤蟆咬著鎖,開鎖燒香吧。一只玉虎拉著井繩,打上井水逃走吧。這個譯文只翻景語,沒譯情語,而且錯誤太多。這就從反面證明了:這位教授翻譯的唐詩沒有價值。

明:南開大學(xué)外國語學(xué)院有個馬博士,他的博士論文就是研究你的,現(xiàn)在已由上海譯文出版社出版,書名是《從文學(xué)翻譯到翻譯文學(xué)》。他的書中引用了支持那位英國教授的話,說“不能讓中國人譯唐詩”是至理名言,說你把那位教授的好譯文都改錯了,你的譯文沒有一句對的,不能使人樂之。你能不能進行反批評呢?

許:批評別人,往往暴露自己的缺點和錯誤。評者說我改英國教授的譯文,沒有一句對的。那上面《無題》的兩句,到底是只譯有景無情的景語對,還是譯情景交融的情語對?只要認為譯情語對,那就不能說我的譯文沒有一句對的,反倒證明了評者不是無知,就是有意誣蔑誹謗了。你的“云夢”兩句改得很好,能不能就這樣合譯?

許明表示同意,于是就合譯了這本《千家詩》。

2007年4月

《唐詩三百首》英譯本序

本文以李白和杜甫詩句的不同英譯為例,說明科學(xué)派更重“真”(或“似”),藝術(shù)派更重“美”;西方學(xué)派多數(shù)譯論家更重“等”,中國學(xué)派有的譯論家更重“優(yōu)”(發(fā)揮譯語優(yōu)勢)。本文說明“再創(chuàng)論”如何解決唐詩英譯的問題。

21世紀是全球化的世紀。21世紀的新人不但應(yīng)該了解全球的文化,而且應(yīng)該使本國文化走向世界,成為全球文化的一部分,使世界文化更加燦爛輝煌。

如果說20世紀是美國世紀的話,那么,19世紀可以說是英國世紀,18世紀則是法國世紀,再推上去,自7世紀至13世紀,卻可以說是唐宋世紀或中國世紀,因為中國在唐宋六百年間,政治制度先進,經(jīng)濟繁榮,文化發(fā)達,是全世界其他國家難以企及的。

唐代的全盛時期可以說是“禮樂”治國的盛世。根據(jù)馮友蘭先生的解釋,“禮”模仿自然外在的秩序,“樂”模仿自然內(nèi)在的和諧;“禮”可以養(yǎng)性,“樂”可以怡情;“禮”是“義”的外化,“樂”是“仁”的外化;做人要重“仁義”,治國要重“禮樂”。這是中國屹立于文明世界幾千年不衰的重要原因。

就以唐玄宗而論,他去泰山時祭奠了孔子,寫下了《經(jīng)魯祭孔子而嘆之》的五言律詩,可見他對禮教的尊重,對知識分子的推崇。就是他寵愛的楊貴妃也能詩善舞,寫下了《贈張云容舞》這首七言絕句,詩中把舞樂比做“輕云嶺上乍搖風(fēng),嫩柳池邊初拂水”,可見舞樂模仿自然外在的秩序,內(nèi)在的和諧;也可以看出“天人合一”的思想在唐代是如何深入人心了。

因此,唐代文化昌盛,詩人輩出,唐詩成了中國文化的瑰寶。不但是在中國,就是在全世界,正如諾貝爾文學(xué)獎評獎委員會主席埃斯普馬克說的:“世界上哪些作品能與中國的唐詩和《紅樓夢》相比的呢?”(《諾貝爾文學(xué)獎內(nèi)幕》第306頁)

早在19世紀末期,英國漢學(xué)家翟理士(Giles)曾把唐詩譯成韻文,得到評論家的好評,如英國作家斯特萊徹(Strachey)說:翟譯唐詩是那個時代最好的詩,在世界文學(xué)史上占有獨一無二的地位。但20世紀初期英國漢學(xué)家韋理(Waley)認為譯詩用韻不可能不因聲損義,因此他把唐詩譯成自由詩或散體,這就開始了唐詩翻譯史上的詩體與散體之爭。一般說來,散體譯文重真,詩體譯文重美,所以散體與詩體之爭也可以升化為真與美的矛盾。

唐詩英譯真與美之爭一直延續(xù)到了今天。例如李白的《送友人》就有兩種不同的譯法,現(xiàn)將原詩和兩種譯文抄錄于下:“青山橫北郭,白水繞東城。此地一為別,孤蓬萬里征。浮云游子意,落日故人情。揮手自茲去,蕭蕭班馬鳴?!?/p>

1.Green hills range north of the walled city,

The White River curves along its east.

Once we part here you'll travel far alone

Like the tumbleweed swept by the autumn wind.

A floating cloud—a wayfarer's feeling from home,

The setting sun—the affection of an old friend.

Waving adieu,as you now depart from me,

Our horses neigh,loath to part from each other.

(摘自《外語教學(xué)與研究》1991年第3期)

2.Blue mountains bar the northern sky;

White water girds the eastern town.

Here is the place to say goodbye;

You'll drift like lonely thistledown.

With floating cloud you'll float away;

Like parting day I'll part from you.

You wave your hand and go your way;

Your steed still neighs,“Adieu,adieu!”

(摘自《中詩英詩比錄》第133頁)

比較一下兩種譯文,可以說第一種更重真,第二種更重美;第一種更形似,第二種更神似。自然,真和美是相對而言的,往往可以仁者見仁,智者見智。如以第一句而論,“青山”二字,第一種說是綠色的小山,第二種說是藍色的大山;“北郭”二字,第一種說是城郭的北面,第二種為了避免重復(fù)“城”字,把“小城”移到第二行去了,說是北邊的天空。由此可見,第一種寫的是近景,第二種寫的是遠景。到底哪種譯文更真呢?如以“青山”而論,第二種更形似,如以“北郭”而論,卻是第一種更形似。全句最重要的是動詞“橫”字,第一種譯文用了range,是“排列”的意思,讀起來像是地理教科書中的術(shù)語,重的是真;第二種譯文用了bar,作為名詞,是“橫木”的意思,作為動詞,卻是像橫木一樣橫在天邊。這個詞形象生動,氣勢雄偉,合乎李白的詩風(fēng);加上英國詩人濟慈在《秋頌》中用過這個詞形容云彩,用在這里,更使全句顯得詩意盎然,甚至有畫龍點睛之妙,可見第二種譯文重的是美。

再看第二句,原詩兩句對稱,“青山”對“白水”,“北郭”對“東城”,具有平衡的形美。第一種譯文要求真,“青山”的譯文只有兩個音節(jié),“白水”卻有四個,這就不如第二種譯文對稱;“北郭”和“東城”的第一種譯文也不平衡,沒有傳達原詩的形美。更重要的還是動詞“繞”字,第一種譯成curve,作為名詞,是曲線的意思,作為動詞,則是呈曲線形,這又是一個幾何教科書中的術(shù)語,讀起來仿佛在測量地形,未免大煞風(fēng)景;第二種譯文求美,用了gird一詞,使人如見一衣帶水的形象,又比第一種譯文更有詩情畫意了。

原詩第一、第二句寫景是“起”,第三句“此地”二字是“承”,“為別”二字“轉(zhuǎn)”入敘事,全句是時空狀語從句,第四句才是主句,轉(zhuǎn)為寫情。第一種譯文把第三、第四句合譯,把“萬里”淺化為far(遠),“孤”字等化為alone(孤獨)移到第三句去;第四句譯文只把“蓬”字等化為tumbleweed,卻把“征”字深化為swept by the autumn wind(秋風(fēng)橫掃),這是求真,還是求美呢?可以商榷。據(jù)第一位譯者研究,這首詩是李白為送崔宗之寫的。“崔家在嵩山之南,邀李同往,李因急于回家未從。李送走崔……”這樣看來,友人并不是被迫離鄉(xiāng)背井的,用秋風(fēng)掃落葉的形象來描寫,是譯者自己的創(chuàng)造,恐怕不能算真了。能不能說比第二種譯更美呢?第二種譯文的第四句借景抒情,把友人比做要“萬里征”的“孤蓬”,惜別之心已經(jīng)形象化了,可以說意美勝過第一種譯文。至于音美,第一種譯文沒有押韻,各行音節(jié)數(shù)目不等,有長有短;第二種譯文卻隔行押韻,每行八個音節(jié),都是抑揚格音步,沒有“因聲損義”,而第一種反倒不押韻而損義了!

第五、第六句是全詩的高潮,是抒寫離情別恨的妙句。李白善于借景寫情,如“請君試問東流水,別意與之誰短長?”“桃花潭水深千尺,不及汪倫送我情”,都是借流水、深潭來抒寫離別的深情厚意的。在《送友人》中又把惜別之心形象化為浮云和落日,更加顯得依依不舍。第一種譯文把“意”字譯成feeling,把“情”字譯成affection,譯文形似,似乎忠實于原文。但“情”、“意”在中文是單音節(jié),在詩詞中常用,所以具有一種情韻美或意美;譯成英文的對等詞,因為在英詩中不如在中國詩詞中常用,不能引起情韻的美感。例如“別意與之誰短長”,“不及汪倫送我情”等句的英譯文是:

1.O ask the river flowing to the east,I pray,

Whether its parting grief or mine will longer stay!

2.However deep the Lake of Peach Blossoms may be,

It's not so deep,O Wang Lun!as your love for me.

如把grief(“意”)換成feeling,把love(“情”)換成affection,那散文味就太重,詩意卻消失了。

第二種譯文沒有譯“情意”二字,卻重復(fù)了float和part 兩個詞,說成你和浮云一同飄然而去,我像落日一樣離開了你。譯文雖不形似,卻說出了詩人的離情別意,可以說是一種創(chuàng)造性的翻譯,“落日”也換成“正在消逝的白日”了。有人也許會說:“孤蓬萬里征”中的“征”解釋為“秋風(fēng)橫掃”不也是創(chuàng)造性的翻譯嗎?朱光潛《詩論》第104頁上說:“‘從心所欲,不逾矩’是一切藝術(shù)的成熟境界”,我看也是翻譯藝術(shù)的成熟境界。創(chuàng)造性的翻譯“從心所欲”,但是不能超越作者的原意。“浮云”和“落日”的第二種譯文只是超越了原文的形式,卻沒有違反原詩的內(nèi)容,并沒有“逾矩”;“秋風(fēng)橫掃”卻超越了原文的內(nèi)容和形式,“逾矩”了,所以我看不能算創(chuàng)造性的翻譯。

最后一句“蕭蕭班馬鳴”,第一種譯文說是兩匹馬,第二種說是一匹,到底是幾匹馬呢?我看這不是“真”而是“美”的問題。試問到底是兩馬齊鳴,難舍難分,還是人已蕭然而去,只聞蕭蕭馬鳴,更加意味深遠悠長,仿佛余音在耳,久久不絕呢?我覺得兩馬更像“教坊猶奏別離歌”,不如一馬“黯然魂銷者,唯別而已矣”。還有“蕭蕭”二字,第一種譯文說是難舍難分,馬猶如此,人何以堪!第二種卻重復(fù)了adieu(再見),這是不是“從心所欲”,將馬擬人,“逾矩”了呢?我覺得譯詩要使讀者“知之,好之,樂之”,如果讀者理解了原詩的內(nèi)容,喜歡譯詩的表達方式,讀來感到樂趣,那么,“從心所欲”的翻譯就不算“逾矩”,甚至可能成為“青出于藍而勝于藍”的譯文。這樣一來,譯文就可以說是在和原文競賽,看哪種形式更能表達原文的內(nèi)容了。

真與美的矛盾可以說是科學(xué)與藝術(shù)的矛盾。自然,科學(xué)和藝術(shù)也有統(tǒng)一的時候,那翻譯的問題不大。我和科學(xué)家楊振寧1938年在西南聯(lián)大是同學(xué);60年后,我們在清華大學(xué)會面,他問我有沒有翻譯晏幾道《鷓鴣天》中的“從別后,憶相逢”,我就給他看“歌盡桃花扇影風(fēng)”的英譯文,他說不對,他記得是“扇底風(fēng)”。在我看來,“扇底風(fēng)”是實寫,“扇影風(fēng)”是想象,這就是真與美的矛盾,可以看出科學(xué)和藝術(shù)的不同。

《楊振寧文選》英文本序言中引用了兩句杜甫的名詩:“文章千古事,得失寸心知”,他的英譯文是:

1.A piece of literature is meant for the millennium.

But its ups and downs are known already in the author's heart.

譯文精確,是典型的科學(xué)家風(fēng)格,但是音節(jié)太多,不宜入詩。如果要按藝術(shù)風(fēng)格來譯,可以翻譯如下:

2.A poem may long,long remain.

Who knows the poet's loss and gain!

3.A poem lasts a thousand years.

Who knows the poet's smiles and tears!

比較一下三種譯文,“文章”二字,第一種譯得最正確;但杜甫并沒有寫過多少文章,他說的是“文”,指的是“詩”,所以第二、第三種就譯成poem了?!扒Ч拧倍郑彩堑谝环N最精確;第三種說“千年”,也算正確;第二種只說long(長久),就太泛了?!扒Ч攀隆笔橇鱾髑Ч诺氖拢砸饷蓝?,是第一種譯得好;以音美和形美而論,卻是第二、第三種更合音律?!暗檬А倍?,第二種譯得最形似,但是并不明確;第一種譯成ups and downs,更注意文章的客觀作用;第三種譯成笑和淚,更強調(diào)主觀的感受。“寸心知”三字,第一種理解為作者有自知之明,第二、第三種卻理解為有誰知詩人之心了。

從李白、杜甫詩的譯例來看,可以說科學(xué)派的譯文更重“三似”:形似、意似、神似;藝術(shù)派的譯文更重“三美”:意美、音美、形美。科學(xué)派常用對等的譯法;藝術(shù)派則常用“三化”的譯法:等化、淺化、深化??茖W(xué)派的目的是使讀者知之;藝術(shù)派則認為“知之”是低標(biāo)準(zhǔn),高標(biāo)準(zhǔn)應(yīng)該是“三之”:知之、好之、樂之。一般說來,詩是具有意美、音美、形美的文字,就是英國詩人柯爾律治(Coleridge)說的 the best words in the best order(見《英詩格律及自由詩》扉頁,下同)。美國人詩人弗洛斯特(Frost)卻認為詩是“說一指二”的(saying one thing and meaning another),這就是說,原詩是最好的文字,譯成對等的文字,卻不一定是最好的詩句,這時就要舍“對等”而求“最好”,也就是要發(fā)揮譯語的優(yōu)勢,即充分利用譯語最好的表達方式,而不是對等的表達方式。如“得失”的對等詞是gain and loss,但 ups and downs 或 smiles and tears卻是更好的表達方式。換句話說,在原文說一指一的時候,對等的譯文不但形似,而且意似,甚至可以神似。如果原文說一指二,那形似或等化的譯文就不可能神似,應(yīng)該試用淺化或深化的譯法,才有可能傳達原詩的意美、音美、形美??偠灾痪湓?,就是要用再創(chuàng)的譯法,例如把“得失”說成“啼笑”。這種“再創(chuàng)”不是內(nèi)容等于形式,或一加一等于二的科學(xué)方法,而是內(nèi)容大于形式,一加一大于二的藝術(shù)方法。所以我認為文學(xué)翻譯,尤其是譯詩,不是一種科學(xué),而是一種藝術(shù)。從某種意義上來講,文學(xué)翻譯甚至可以看成是譯語之間或譯語和原語之間的競賽,看哪種語文更能表達原語的內(nèi)容。其實,這種競賽在人類文化史上是不斷進行的。如三千年前的特洛伊戰(zhàn)爭,經(jīng)過多少行吟詩人競相歌唱,最后荷馬取得勝利。三百年前,查普曼、蒲伯等詩人把《荷馬史詩》譯成英文,這是新的競賽,又取得了新的勝利。從更廣泛的意義來說,有一些莎士比亞的作品也是英語和原語的競賽,例如《哈姆雷特》原是丹麥的故事,《羅密歐與朱麗葉》是威尼斯的故事,但是莎士比亞的英語賽過了原語的傳說。到了17世紀,德萊頓把莎士比亞的《安東尼與克莉奧佩特拉》改寫成《一切為了愛情》,這又是在和莎士比亞競賽,當(dāng)時的貴族觀眾認為勝過莎劇,后世的平民觀眾卻認為不如莎劇宏偉。不管誰勝誰負,或者難分高下,這不都是競賽嗎?而人類的文化就在不斷的競賽中不斷前進了。

《唐詩三百首》是中國文化的精粹。早在1929年,紐約就出版了賓納(Bynner)的譯本,基本上用的是藝術(shù)譯法。到1973年,臺北又出版了英國譯者赫爾登(Herdan)的譯本,基本上用的是科學(xué)譯法。但是兩種譯本都沒有用韻,不能傳達唐詩的意美、音美、形美。到1987年,香港才出版我和陸佩弦、吳鈞陶等合譯的《唐詩三百首新譯》,基本上是韻文,得到國內(nèi)外的好評和批評。如《記錢鍾書先生》第341頁上說:《唐詩》及《翻譯的藝術(shù)》“二書如羽翼之相輔,星月之交輝,足徵非知者不能行,非行者不能知”。菲律賓《聯(lián)合日報》1994年2月3日評論說:“《唐詩三百首》中許譯一百多首,爐火純青;其他譯者,多數(shù)譯法與他相似,程度參差”。對于“程度參差”的譯者,《外國語》1991年第5期《談中詩英譯與翻譯批評》一文,指出了“以詞害意”、“以音害意”、“不合文法及無中生有”的杜詩譯文。因此,我覺得香港出版的《唐詩三百首》有修訂甚至重譯的必要。

中國學(xué)派的翻譯原則在20世紀初是嚴復(fù)提出的“信、達、雅”;到了20世紀末,大致可以分為“信、達、切”和“信、達、優(yōu)”兩派,基本上是直譯派和意譯派,或形似派和神似派。在我看來,“信、達、切”是文學(xué)翻譯的低標(biāo)準(zhǔn),如李白《送友人》的第一種英譯;“信、達、優(yōu)”是高標(biāo)準(zhǔn),如第二種譯文。但形似派有人不同意,認為“再創(chuàng)”的譯文有損原作者的風(fēng)格。什么是風(fēng)格?這是一個仁者見仁、智者見智的問題。《文學(xué)翻譯原理》第96頁上說,李白的風(fēng)格是“飄逸”。但從《送友人》的兩種譯文來看,哪一種傳達了“飄逸”的風(fēng)格呢?從內(nèi)容上來看,可以說兩種譯文都不能算是不“飄逸”的;從形式上來看,可以說第一種譯文的字句更切合原文,而第二種譯文則傳達了原詩的意美、音美、形美,難道能說“三美”不符合原詩的風(fēng)格嗎?所以研究文學(xué)翻譯理論,不能從抽象的“風(fēng)格”概念出發(fā),而要分析具體的實例,只要譯文能使讀者知之、好之、樂之,就不必多考慮作者的風(fēng)格。羅曼·羅蘭在《約翰·克里斯托夫》法文本第1565頁上說:“作者有什么重要?只有作品才是真實的?!庇娙税蕴兀‥liot)更說過:“個人的才智有限,文化的力量無窮。”[1]在我看來,這就是說,民族文化比個人風(fēng)格重要得多,如果能對人類文化作出貢獻,作者的風(fēng)格應(yīng)該是次要的。

法籍作家程抱一2002年當(dāng)選法蘭西學(xué)院院士,他在獲獎作品《天一說》(Le Dit de Tianyi)第267頁上說:“藝術(shù)并不模仿自然,結(jié)果反倒迫使自然模仿藝術(shù)?!边@話說得耐人尋味。思索一下,人類從四足有毛的爬行動物進化到兩足無毛的直立動物,不就是自然模仿藝術(shù)(手藝)的過程嗎?同樣的道理,翻譯開始模仿創(chuàng)作,最后創(chuàng)作反而模仿翻譯,“五四”以來新文學(xué)的發(fā)展不就提供了范例嗎?所以文學(xué)翻譯應(yīng)該發(fā)展為創(chuàng)作的范例,這就是和原作競賽,甚至超越原作,提高人類的文化。

這本新編《唐詩三百首》就是我用“再創(chuàng)”法重譯的選集,所選的篇目和流行的《唐詩三百首》有所不同,主要是我喜歡的并能譯成韻文的作品;特別是增選了唐代第一長詩——韋莊的《秦婦吟》,這首反戰(zhàn)的史詩當(dāng)時廣為流傳,但是失傳千年,直到20世紀初才在敦煌石窟中發(fā)現(xiàn)。希望這個新譯本和我英譯的《楚辭》、《西廂記》一樣,能使國外讀者“知之、好之、樂之”,能使中國文學(xué)走向世界,使21世紀的文化更加光輝燦爛。

榮獲諾貝爾獎的七十五位科學(xué)家1988年在巴黎發(fā)表宣言說:“人類要繼續(xù)生存下去,就必須回過頭來學(xué)習(xí)孔子的智慧?!痹谖铱磥?,孔子的智慧主要表現(xiàn)在“禮樂之治”或“己所不欲,勿施于人”的“禮治”上,這從熱愛和平、熱愛人生、熱愛自然的唐詩中也可以看出。到了20世紀,“禮治”先后變成了官僚主義的“吏治”,階級斗爭的“力治”,市場經(jīng)濟的“利治”??鬃邮恰笆ブ畷r者也”,結(jié)合時代,“回過頭來學(xué)習(xí)孔子的智慧”,我認為應(yīng)該把“禮治”發(fā)展為“天下為公,人盡其才”的“理治”(即社會主義)。其實,我國提出的和平共處五項原則,就是“己所不欲,勿施于人”發(fā)展到今天的國際政治原則。而“知之、好之、樂之”三之論和“從心所欲,不逾矩”的藝術(shù),正是將孔子的“禮樂”應(yīng)用于文學(xué)翻譯的理論。希望孔子的智慧、唐詩的智慧,能豐富21世紀的全球文化,使全世界都能享受和平、繁榮、幸福的生活。

1999年9月

《李白詩選》英譯本序

李白是我國唐代最偉大的浪漫主義詩人。浪漫主義作為一種文藝思潮,是歐洲18世紀末至19世紀初的社會產(chǎn)物。但是作為創(chuàng)作方法卻像現(xiàn)實主義一樣,是和文學(xué)藝術(shù)同時產(chǎn)生的。現(xiàn)實主義更側(cè)重客觀事物的描繪,浪漫主義更側(cè)重主觀感情的抒發(fā)。用中國詩藝的術(shù)語“比興賦”來描述,現(xiàn)實主義作品多用賦的方法,浪漫主義多用比興的方法。而運用比興正是李白詩歌的一大特點。

李白生于701年,故鄉(xiāng)是今天四川江油縣的青蓮鄉(xiāng)。他的少年時代正當(dāng)唐玄宗“開元之治”前期,那時玄宗勵精圖治,整個社會欣欣向榮。李白從少年時代起就胸懷大志,要把自己的文才武略都奉獻給大唐王朝,想做布衣卿相,以使國泰民安。725年,李白二十五歲,經(jīng)由長江三峽出蜀,一路寫了《峨眉山月歌》、《渡荊門送別》等詩。到金陵后,又寫了《長干行》、《金陵酒肆送別》等。五年后,他第一次到唐代的京城長安,發(fā)現(xiàn)有志難酬,心中苦悶,于是寫了《長相思》、《行路難》、《蜀道難》等。這一批詩歌在李白一生創(chuàng)作中形成了第一個高潮,反映了他第一次到長安的遭遇和思想感情。他有些作品直抒胸臆,有些是比興言志,而《蜀道難》是以行路艱難比喻仕途坎坷,感慨報國無門的一篇杰作。

李白離開長安之后,沿著黃河南下。735年,與友人在嵩山南麓置酒高會,寫下了《將進酒》一詩,感慨盛年易逝,功業(yè)未立,但仍寄希望于未來。直到742年秋天,他已名滿天下,方才奉詔入京。這時唐玄宗已經(jīng)成了一個“春宵苦短日高起,從此君王不早朝”的安樂天子。他召李白進京,并不是為了任用賢才治理國家,只是需要一個出色的文人伺候他吃喝玩樂,點綴太平歲月,所以李白這時的名作是為楊貴妃寫的《清平調(diào)》。杜甫寫的《飲中八仙歌》寫出了他在長安的生活。李白自知不為朝廷重用,三年后上書請求“還山”。玄宗也認為他不是治國之才,就賜金放他回鄉(xiāng)。

746年,李白有越中之行,行前寫了《夢游天姥吟留別》。這首詩和《蜀道難》一樣,也是用比興手法揮斥幽憤,借夢游仙山寫他第二次到長安“攀龍墮天”的經(jīng)歷,所以最后兩句說:“安能摧眉折腰事權(quán)貴,使我不得開心顏!”753年,李白在宣城與族叔李華登謝朓樓,寫了一首《登樓歌》,也是憤世的作品。755年,安祿山造反,永王出兵討伐,聘請李白入幕,不料永王和太子的矛盾演變?yōu)閮?nèi)戰(zhàn),永王敗死,李白也被判處流放夜郎。759年春,李白到白帝城,遇赦獲釋,返回江陵,寫下了著名的《早發(fā)白帝城》。760年,李白年已六十,再登廬山,又寫了《廬山謠寄盧侍御虛舟》一詩,借用楚狂人嘲笑孔子的故事,暗示朝廷昏暗,從政危險,不如修仙學(xué)道。第二年他重游宣城,寫了兩首同情人民的詩:《夜宿五松山下荀媼家》和《哭宣城善釀紀叟》。762年,李白死于當(dāng)涂,據(jù)說是醉后入水捉月而死。

綜觀李白一生,從青年時代起,直到逝世之前,都在為實現(xiàn)濟蒼生、安社稷的理想而奮斗。因為他身上浸透了偉大的政治理想和報國熱情,發(fā)而為詩,自然充滿了濃郁的時代氣息,代表了廣大人民的思想感情。他一生的經(jīng)歷,同盛唐時期的國運,幾乎是息息相關(guān)的。早期的生活似乎充滿了陽光,詩作也呈現(xiàn)出一派天朗氣清,風(fēng)和日麗的景象。詩中很少感慨,更無牢騷,即使是抒寫離情別緒,也使人心曠神怡。開元中期,唐玄宗封泰山之后,驕侈之心日長,圖治之心日消,李白詩中便也呈現(xiàn)出明暗交錯,悲歡雜糅的特點。到了李白晚年,“安史之亂”后期,詩中又曾出現(xiàn)過希望的閃光,結(jié)果還是幻影破滅。于是他又決心修仙學(xué)道,浪跡江湖,這時即使尋歡作樂,也不過是強顏為歡,甚至是狂歌當(dāng)哭了。

陳毅同志說過:“吾讀李白詩,喜有浪漫味。大不滿現(xiàn)實,遂為游仙醉?!笨梢娎畎椎纳剿姟⑸裣稍?、飲酒詩、愛情詩,實際上大都是政治抒情詩,含有現(xiàn)實內(nèi)容。因此可以說,李白是我國古代最偉大的浪漫主義詩人?,F(xiàn)在把他的詩譯成具有意美、音美、形美的英文,希望能和全世界的英語讀者共享中國古詩之美。

李白是代表盛唐文化的詩人。我國古代黃河流域的北方文化,在哲學(xué)思想方面,以孔子的《論語》為代表,在文學(xué)藝術(shù)方面,以現(xiàn)實主義的《詩經(jīng)》為典型。長江流域的南方文化在哲學(xué)上的代表是老子《道德經(jīng)》,在文學(xué)上的典型是浪漫主義的《離騷》。而李白卻是南北文化匯合的典型代表。他的生平可以用杜甫的《贈李白》來概括:

秋來相顧尚飄蓬,未就丹砂愧葛洪。

痛飲狂歌空度日,飛揚跋扈為誰雄?

李白到了生命的秋天,還不能實現(xiàn)儒家入世的理想,為國為民,盡心竭力,而只能像一片浮云,一團飄蓬,只身漂流四方。他也不能實現(xiàn)道家出世的理想,求仙學(xué)道,煉丹升天,求得精神上的自由解脫。他只能高歌吟詩,狂飲度日,來澆愁解悶,正如杜甫在《飲中八仙歌》說的:

李白一斗詩百篇,長安市上酒家眠。

天子呼來不上船,自稱臣是酒中仙。

這就是一個天才的悲劇,他像一個從天上貶到人間的“謫仙”,英雄無用武之地。什么時候才能實現(xiàn)他的凌霄壯志,像莊子說的大鵬鳥那樣“摶扶搖而上者九萬里”呢?

李白的詩有雄渾的一面,也有飄逸的一面。雄渾的如《望廬山瀑布水》:

日照香爐生紫煙,遙看瀑布掛前川。

飛流直下三千尺,疑是銀河落九天。

這首詩是李白二十六歲第一次游廬山時的作品。巍巍的香爐峰上白云繚繞,在紅日照耀下形成一片紫霧,仿佛冉冉上升的云煙,要把廬山和青天融成一片。瀑布像一條巨大的白練高掛在山川之間,在青山的襯托之下。云煙也似乎成了四濺的水珠,噴涌而下,簡直就像銀河從天而降,這樣又把青天和廬山融成一片,氣勢雄渾,大有開天辟地之慨。一個“生”字,一個“掛”字,把山水都擬人化了,大有神工鬼斧之妙。如果不是神仙,誰能把瀑布高掛在廬山之上呢?這樣,銀河自上而下,云煙自下而上,就把天地融成渾沌一片了。至于李白詩的飄逸風(fēng)格,可以讀他的《山中問答》:

問余何意棲碧山,笑而不答心自閑。

桃花流水渺然去,別有天地非人間。

這首絕句讀來飄飄欲仙,超凡脫俗,有問無答。第一句問;第二句自敘面笑心閑,說明詩人熱愛自由;第三句描寫碧山之美,說明詩人熱愛自然;第四句作結(jié),說明山中別有天地,可算人間天堂。從詩中可以看出李白對美的熱愛,以及遺世獨立的風(fēng)格。

李白寫詩,愛用“比興”手法,而比興所用的形象。有的洋溢著陽剛的豪氣,有的流露出柔和的秀氣。有豪氣的形象如大鵬鳥,在《上李邕》中,李白寫道:

大鵬一日同風(fēng)起,扶搖直上九萬里。

假令風(fēng)歇時下來,猶能簸卻滄溟水。

大鵬其翼如垂天之云,可以凌霄沖天,正好象征詩人的凌云壯志。即使風(fēng)停云散,也能掀起萬丈波濤,可見氣勢之大,余波之威。乘風(fēng)破浪,都可象征詩人對自由的熱愛。流露出靈秀之氣的形象如明月,最著名的例子是《靜夜思》:

床前明月光,疑是地上霜。

舉頭望明月,低頭思故鄉(xiāng)。

明月是圓的,所以中國人看見明月,就會想到一家人團圓。但是西方人并沒有團圓的觀念,所以看到明月不一定會想到家庭團聚,同一個形象引起的聯(lián)想并不相同,這是文化背景的關(guān)系。所以譯成英文的時候,只好把第一句的“明月光”說成“一池月光”,又把第四句的“思故鄉(xiāng)”說成是“沉浸在鄉(xiāng)愁中”,這樣就把月光和鄉(xiāng)愁都比做水,二者之間才有聯(lián)系。這就是說,中文用“圓”的形象聯(lián)系起來的明月和思鄉(xiāng),在英文中改用水的形象聯(lián)系起來了,由此也可看出詩人對自然的熱愛??傊?,文化交流,應(yīng)該以互相溝通為目的,方法可以根據(jù)目的而改變。

譯者把月光和鄉(xiāng)愁都比做水,并不是譯者憑空虛構(gòu),而是根據(jù)李白所用的比興手法演繹出來的。李白在描寫自然風(fēng)景時,想象力豐富,如《夢游天姥吟留別》中說:

列缺霹靂,丘巒崩摧,

但在描寫人的抽象情感時,反而用具體的自然風(fēng)景來作比較,如下面三個例子:

1.請君試問東流水,別意與之誰短長?(《金陵酒肆送別》)

2.浮云游子意,落日故人情。(《送友人》)

3.桃花潭水深千尺,不及汪倫送我情。(《贈汪倫》)

第一例把別意比做流水,可見情意長遠;第二例把不可見的離情比成可見的浮云落日,形象生動;第三例把友情比做湖水,可見情深。三個例子都把情感比成自然景物。在翻譯時,把可見的月光和不可見的鄉(xiāng)愁都比做水,應(yīng)該是符合李白風(fēng)格的。譯者應(yīng)該假設(shè):如果李白是今天的英美詩人,他寫《靜夜思》會如何遣詞造句呢?這時譯者就要進入李白,再用英文來表達詩情詞義了。從這個意義上來說,譯詩是再創(chuàng)作。

從以上的送別詩中,可以看出李白多么重視友情。而在抒發(fā)友情的送別詩中,最著名的一首可能是《黃鶴樓送孟浩然之廣陵》:

故人西辭黃鶴樓,煙花三月下?lián)P州。

孤帆遠影碧空盡,惟見長江天際流。

這首七絕作于728年,那時李白二十七八歲,孟浩然卻已四十了。李白寫過一首《贈孟浩然》,詩中說道:“吾愛孟夫子,風(fēng)流天下聞。紅顏棄軒冕,白首臥松云。”從中可以看出他對孟浩然的敬仰。他們分別的地方是黃鶴樓,就是仙人乘鶴登天的地方,因此看到友人離別,也會想到仙人升天;看到白帆遠去,又會想到黃鶴高飛。這樣,詩一開始就籠罩在一片靈光仙氣之中,天地似乎融成一片,人也似乎和天地合一了。其次,孟浩然要去的廣陵,就是今天的揚州,當(dāng)時是全國,甚至可以說是全世界最繁華的都市,而他們分別的時間又是楊柳如煙、繁花似錦的陽春三月,可以說是在最好的時光去到最好的地方,因此這句詩被譽為“千古麗句”。從黃鶴樓到廣陵,長江兩岸都花紅柳綠,沉浸在一片美麗而幸福的氛圍中。李白站在樓前,望著友人的帆船漸行漸遠,消失在青天白云之間,仿佛像黃鶴一樣融入了萬里長空。這里我們可以想象詩人的心靈也融入天際了。最后,詩人眼里看到的只是不盡長江滾滾來,我們可以感到詩人心潮澎湃,猶如洶涌的波濤,越流越遠,無窮無盡。這既象征了詩人對友人的思念,也暗示了詩人自己的凌霄壯志,沖濤破浪,一往無前。這首短詩前兩句敘事,后兩句寫景,沒有一句抒情的話,但是句句景語都是情語。從描寫的景色中,我們可以感到詩人對友人的深情厚意。這種借景寫情的手法,是李白詩的一個特點,也是我國詩詞和西方詩不同的地方。

不只是友情詩,就是男女之間的愛情詩也是一樣。西方詩人,尤其是英國浪漫主義詩人,無論談情說愛,都是直敘胸臆,直截了當(dāng),掏心瀝血,傾訴衷腸。唐宋詩人卻不相同,多是含蓄不露,借景寫情,以巧制勝,以少勝多,例如李白的《春思》:

燕草如碧絲,秦桑低綠枝。

當(dāng)君懷歸日,是妾斷腸時。

春風(fēng)不相識,何事入羅幃?

詩題中的“春”字,既可以指自然界的春天,又可以托喻男女之間的愛情。第一句的“絲”字,既可以指絲線,也可以諧音指“相思”。就是說在北方的妻子,看見萋萋芳草綠了,自然會想起在西方的夫君怎么還不回家,是不是桑葉太多,壓彎了樹枝呢?而“枝”字又可諧音“知”,就是說夫君是不是忙于絲綢的生意,因蠶桑而不“知”回家呢?由此可以看出古詩轉(zhuǎn)彎抹角,一點也不直截了當(dāng),而是含蓄不露,燕草和秦桑則是借景寫情。第三、第四句還是想象,不是事實,夫君不歸,妻子相思得要斷腸了,可見愛情之深。最后兩句更是特寫,說春風(fēng)吹開了妻子床上的帳子,妻子卻怪春風(fēng)不尊重她的隱私,擅自闖入臥房。連春風(fēng)都不許進來,更不用說陌生人了。由此可以看出妻子對夫君的忠貞愛情,也可看出李白構(gòu)思的巧妙。一個例子就能舉一反三,可以算是以少勝多了。

李白的詩,無論是寫友情或是愛情,都不帶有悲觀色彩。即使是寫悲情,他也不太會用痛苦絕望的字眼??偟恼f來,他的詩顯得平靜樂觀,這種樂觀精神似乎出自他對生命和藝術(shù)的信念,出自他對精神自由與天人合一的不斷追求。他的追求精神表現(xiàn)在《行路難》中,如:

長風(fēng)破浪會有時,直掛云帆濟滄海。

如果他感到失意或悲哀,就會買酒痛飲,借酒澆愁,如他在《將進酒》中說:

五花馬,千金裘,呼兒將出換美酒,與爾同銷萬古愁!

既然說“萬古愁”,那就不是個人的痛苦,而是千年萬代,人所共有的愁恨了。他對天人合一的追求,可以從《獨坐敬亭山》中看出:

眾鳥高飛盡,孤云獨去閑。

相看兩不厭,只有敬亭山。

“孤云獨去閑”中的“孤”和“閑”,不但是說天上的云,也是指地上的人。詩人和天上的云一樣孤獨,一樣悠閑,這就是天人合一了?!跋嗫磧刹粎挕笔钦f,人看山看不厭,山看人也看不厭,這也是達到了山人合一的境界,都說明了詩人對自然或?qū)μ斓臒釔?。還有一個例子是《早發(fā)白帝城》:

朝辭白帝彩云間,千里江陵一日還。

兩岸猿聲啼不住,輕舟已過萬重山。

白帝城在彩云之間,這似乎是仙居;一日可行千里,這在唐代可算神速;猿鶴都是仙侶,能過萬重山的輕舟自然是天河中的仙槎。第一句寫空間,第二句寫時間,第三句寫動物,第四句寫靜物。無論時空動靜,詩人都和神仙合而為一,無怪乎李白被稱為“謫仙”了。

李白不但熱愛自由和自然,也熱愛美人,如《越女詞》第五首:

鏡湖水如月,耶溪女如雪。

新裝蕩新波,光景兩奇絕。

“女如雪”把美人和自然美結(jié)合起來,這也是一種天人合一吧。不過李白繼承屈原用香草和美人來象征君王的傳統(tǒng),有時字面上看起來是說美人,實際上卻是指君王,如在《長相思》中說:

長相思,在長安?!廊巳缁ǜ粼贫?。

李白在長安并沒有情人,即使有也不可能“隔云端”,所以美人是指皇帝。天高皇帝遠,李白不受重用,政治抱負不能實現(xiàn),所以就借美人抒懷了。李白對皇帝的不滿還表現(xiàn)在他的諷刺詩中,如他在《古風(fēng)其三》中諷刺秦始皇派徐福去海上尋求長生不老之藥,結(jié)果還是:

但見三泉下,金棺葬寒灰!

至于他對勞動人民的同情,則體現(xiàn)在《丁都護歌》 等詩中,這里就不一一列舉了。

李白是在國外最著名的中國古代詩人。他的第一個英譯本是1922年由Obata翻譯,由紐約達頓公司出版的,聞一多教授在1926年寫了一篇評論文章。第二個英譯本收錄在威利的《李白的生平和詩歌》一書中,由英國阿倫及安文公司于1950年出版。第三個英譯本包括在庫柏翻譯的《李白和杜甫》一書中,由英國企鵝圖書公司于1973年出版。至于英美出版的《中國古代詩選》,選用李白的詩很多,這里不能一一列舉。自1980年起,《李白詩選》的英譯本多由國內(nèi)出版。據(jù)范存忠教授在《外國語》中說:李白對英國浪漫主義詩人有過影響。這個問題我沒有進行過研究,不過可以作個簡單的比較:英國詩人可以用他們喜愛的飛鳥來代表:如華茲華斯的杜鵑,柯爾律治的信天翁,拜倫的雄鷹,雪萊的云雀,濟慈的夜鶯。那么,李白的象征就是大鵬鳥了?!渡侠铉摺分姓f:“大鵬一日同風(fēng)起,扶搖直上九萬里。假令風(fēng)歇時下來,猶能簸卻滄溟水?!比绻f美國意象派詩人龐德和洛威爾翻譯的李白詩是“滄溟水”的話,那這個新譯本就要“扶搖直上九萬里”了。

2006年7月7日

《唐宋詞三百首》英譯本序

美色消逝,神殿坍塌,

帝國崩潰,妙語永存。

——艾·桑代克

20世紀過去了。兩三千年來,多少絕代佳人煙消玉殞,如辛棄疾說的,“君不見玉環(huán)飛燕皆塵土?”多少龍樓鳳閣,成了斷壁殘垣?如《桃花扇》中說的,“俺曾見,金陵玉殿鶯啼曉,秦淮水榭花開早,誰知道容易冰消?”多少王國土崩瓦解,如英國詩人拜倫說的:“希臘,羅馬,迦太基,而今在哪里?海洋的波濤一視同仁,使它們分崩離析?!钡侨A夏文化的瑰寶唐宋詩詞,經(jīng)歷了一千多年的劫難,卻依然閃爍著智慧的光輝,陶冶著人們的性情,提高了生活的樂趣,增加了前進的動力。

回憶起自己對唐宋詩詞的感情,卻是16歲在中學(xué)時培養(yǎng)起來的。那時日本侵略軍占領(lǐng)了南京,進行了大屠殺。我所在的南昌第二中學(xué)奉命解散,我們不得不離開家鄉(xiāng),開始流亡的生活。那時讀到南唐后主李煜的詞句:“剪不斷,理還亂,是離愁,別是一般滋味在心頭?!庇X得一千年前李后主國亡家破的痛苦,和一千年后莘莘學(xué)子離鄉(xiāng)背井的哀愁,幾乎是一脈相承的。李煜“倉皇辭廟日,揮淚對宮娥”的故宮,正在今天的南京,而南唐中主宮殿的遺址就在南昌第二中學(xué)的校址皇殿側(cè)。因此,我和這位南唐國主之間,更感到有千絲萬縷、心心相印、息息相通、剪不斷的聯(lián)系。這又更增添了我對故園依依難舍的離愁別恨。

我從南昌逃到贛州,看到章貢二水匯合處的八景臺,不禁想起辛棄疾詞中的“郁孤臺下清江水,中間多少行人淚!”那時郁孤臺雖然改名八景臺,但清江水中的舊淚未干,而今又添新淚了。讀到白居易《長相思》中的“汴水流,泗水流,流到瓜洲古渡頭,吳山點點愁?!蔽蚁耄绻某桑骸罢滤?,貢水流,流到贛州古渡頭,青山點點愁?!蹦遣痪蛯懗隽宋耶?dāng)時的眼中之景和心中之情嗎?尤其是《長相思》下半闋:“思悠悠,恨悠悠,恨到歸時(或何時)方始休,月明人倚樓?!焙喼笨梢砸蛔植桓?,就寫出了國難期間流亡學(xué)子收復(fù)失地,還我河山的心情。后來,我在香港出版的《唐宋詞一百首》中把這首《長相思》譯成英文如下:

See the Bian River flow

And the Si River flow!

By Ancient Ferry,mingling waves,they go;

The Southern hills reflect my woe.

My thought stretches endlessly;

My grief wretches endlessly.

Oh,when will my husband come back to me?

Alone I lean on moonlit balcony.

詞中的“汴水流,泗水流”,和“思悠悠,恨悠悠”,基本上是直譯或形似的譯法。但是原文的汴水和泗水可以引起歷史和地理的聯(lián)想,增加詩詞的美感,使原文的意大于言,也就是內(nèi)容大于形式,而形似的譯文卻不能夠。尤其是“悠悠”二字,可以引起文學(xué)的聯(lián)想,如《詩經(jīng)》中的“悠哉悠哉”,意味深遠,韻味無窮,不是形似的譯文所能表達的。因此,我在《唐宋詞三百首》中改用意譯的方法,發(fā)揮譯語的優(yōu)勢,采用最好的譯語表達方式。自然,如果直譯就是譯語最好的表達方式,那也可以采用直譯。如《一百首》中把“吳山點點愁”意譯成“反映了我的愁思”,雖然達意,卻沒有譯出“點點”的形象,所以《三百首》中又把全詞改譯如下:

See Northern River flow

And Western River flow!

By Melon Islet,mingling waves,they go.

The Southern hills dotted with woe.

O how can I forget?

How can I not regret?

My deep sorrow will last till we have met,

Waiting from moonrise to moonset.

新譯把“汴水”、“泗水”、“吳山”等專門名詞譯成“北水”、“西水”、“南山”等普通名詞,可以說是用了淺化的譯法,雖然不能傳達原詩的聯(lián)想所產(chǎn)生的韻味,但是傳達的意義比舊譯多,可以說是創(chuàng)造了新的意義。“流到瓜洲古渡頭”一句,舊譯只說渡頭,新譯只說瓜洲,各有得失。如果瓜洲渡頭都譯,那又太長;如果不譯兩水合流,那就損失更大,可以說是得不償失。考慮之下,覺得瓜洲的形象比渡頭更具體,所以就舍渡頭而取瓜洲了。這是我翻譯時的心理過程,寫下來也許可以供后人參考。至于“思悠悠,恨悠悠”,我說成是“叫我如何能夠忘記?叫我如何不悔恨?”這是先把“相思”從反面說成“不能忘記”,再用重復(fù)How can I 三個詞的方法來傳達原文重復(fù)“悠悠”的音美和形美。譯后我讀起來覺得朗朗上口,不像形似的舊譯那樣散文味重。至于最后的“月明人倚樓”,我用深化的方法譯成“從月出等到月落”,覺得意美、音美。形美都勝過了舊譯,就自得其樂了。

關(guān)于李煜的“剪不斷,理還亂,是離愁,別是一般滋味在心頭?!蔽以羞^兩種不同的譯法,但都不算滿意,現(xiàn)在寫在下面:

(1)Cut,it won't break;

Ordered,a mess 'twill make.

Such is the grief to part—

An unusual flavor in the heart.

(2)Cut it won't sever;

Be ruled,'twill never.

What sorrow 'tis to part!

It's an unspeakable taste in the heart.

兩種譯文的第二行都不滿意。第一種多了兩個音節(jié),主語和賓語顛倒了次序;第二種更散文化,讀來也不上口,在《唐宋詞三百首》中,我又改譯如下:

Cut,it won't break;

Ruled,it will make

A mess and wake

An unspeakable taste in the heart.

Such is the grief to part.

新譯加了“喚醒”一詞,我認為是原文內(nèi)容可有而形式所無的文字,可以說明語言不但表達意義,還可創(chuàng)造意義,因此,這也可以算是創(chuàng)譯。有人可能認為創(chuàng)譯和原詞的風(fēng)格不同。我卻覺得從一個詞的觀點看來,譯文和原文也許有出入;但從下半闋詞的整體觀點來看,原詞前三行每行三個字,而且押韻,非常凝練;譯文每行四個音節(jié),也押了韻,應(yīng)該算是符合原文風(fēng)格的了。如果從局部的觀點看來有所失,而從整體觀點看來卻有所得,應(yīng)該說是得大于失。所以我在《唐宋詞三百首》中用了創(chuàng)譯。

中國知識分子經(jīng)歷了8年的抗日戰(zhàn)爭,看到了日本軍國主義的覆滅;又經(jīng)歷了4年的解放戰(zhàn)爭,看到了蔣家王朝的崩潰。到了20世紀50年代,再經(jīng)歷了“一三五七九,運動年年有”的時期;60年代,更經(jīng)歷了登峰造極的“文化大革命”,唐宋詩詞也受到了“破四舊”的劫難;到了70年代,總算看到了“四人幫”的垮臺;80年代,更迎來了改革開放的春天,唐宋詩詞也得到了新生。1986年,香港出版了我英譯的《唐宋詞一百首》;1987年,北京出版了我的《唐宋詞選一百首》法譯本;1990年,北京大學(xué)又出版了我的《唐宋詞150首》英譯本;1996年,湖南再出版了我英譯的《宋詞三百首》。這不禁使我想起了楊慎的《臨江仙》:

滾滾長江東流水,浪花淘盡英雄。

是非成敗轉(zhuǎn)頭空。青山依舊在,幾度夕陽紅!

白發(fā)漁樵江渚上,慣看秋月春風(fēng)。

一壺濁酒喜相逢。古今多少事,都付笑談中!

唐宋詩詞就像文化長江中的滾滾波濤,洶涌澎湃,不斷東流,融入了世界文化的汪洋大海;軍國主義,反動王朝,雖然氣勢洶洶,不可一世,但是曾幾何時,卻已轉(zhuǎn)眼成空了。而知識分子則猶如江上的漁樵,既看到了春花秋月,也經(jīng)歷了炎夏寒冬,記下這些人世的滄桑,可以增添人生的智慧。于是我就把這首《臨江仙》譯成英文如下:

Wave on wave the long river eastward rolls away;

Gone are all heroes with its spray on spray.

Success or failure,right or wrong,all turn out vain;

Only green mountains still remain

To see the setting sun's departing ray.

The white-haired fishermen sail on the stream with ease,

Accustomed to the autumn moon and vernal breeze.

A pot of wine in hand,they talk as they please.

How many things before and after

All melt into gossip and laughter!

這首詞是用再創(chuàng)法翻譯的。原文第一句重復(fù)了“滾滾”二字,譯文卻重復(fù)了波浪,這雖然和原文不形似,卻傳達了重復(fù)的形美,并且創(chuàng)造了新的意義。第二句“浪花淘盡英雄”也是一樣,“淘”字沒譯出來,卻說多少英雄都隨浪花滾滾而去了。第三句的“是非成敗”為了譯成抑揚格,把“是非”放到“成敗”之后,這是為了音美而犧牲了形似。第四句“青山依舊在”用的是等化的譯法,可見形似和意美能統(tǒng)一的時候,創(chuàng)譯是并不排斥形似的。第五句的“夕陽紅”深化為落日殘輝,一是為了押韻,二是為了更好象征英雄的日暮途窮,這又是創(chuàng)譯。最后一句譯成“溶入笑談”也是創(chuàng)意,就不多說了。

創(chuàng)譯的特點是要發(fā)揮譯語的優(yōu)勢,也就是說,要用最好的譯語表達方式,概括成三個字,可以說是“信達優(yōu)”。我用創(chuàng)譯法把中國十大古典文學(xué)名著譯成英法韻文,得到國內(nèi)外的好評,有的美國學(xué)者甚至認為許譯已經(jīng)成了英美文學(xué)高峰。但在國內(nèi),創(chuàng)譯法卻受到形似派的反對。形似派的綱領(lǐng)可以概括為“信達切”三個字,而所謂“切”,又可以說是“最佳近似度”。因此,矛盾的焦點是:文學(xué)翻譯到底是應(yīng)該最近似于原文形式呢?還是應(yīng)該用最好的譯語表達方式呢?在理論上,形似派的主張只能應(yīng)用于外譯中,而不能應(yīng)用于中譯外,因為翻譯腔嚴重的譯文在國外根本沒有銷路,而正確的翻譯理論應(yīng)該是能用于中外互譯的。在實踐上,形似派出不了文學(xué)翻譯精品。因此,我認為21世紀的中外文學(xué)互譯應(yīng)該走創(chuàng)譯的道理,希望創(chuàng)譯能使我國的優(yōu)秀文化融入世界文化之中,使世界文化越來越豐富多彩,越來越光輝燦爛。

2002年2月12日

《宋詞三百首》英譯本序

中國古代文學(xué)四寶:《詩經(jīng)》、《楚辭》、唐詩、宋詞。北宋前期,詞壇上呈現(xiàn)出貴族詞與平民詞、雅詞與俗詞、小令與長調(diào)這樣雙峰對峙的局面。前者的高峰是以理化情的歐陽修,后者的是融景入情的柳永,豪放詞的先聲則是范仲淹。中期豪放詞的高峰是“以詩為詞”的蘇軾,“詞人之詞”的高峰則是秦觀。集北宋婉約派大成的是比柳永更曲折,比秦觀更含蓄的周邦彥。北宋末期的詞人李清照又比柳永高潔,比秦觀素雅,比周邦彥清淺,詞淡于水,味濃如酒。南宋前期陸游既豪放又婉約,和歐、蘇一樣是詩人寫詞。中期豪放派頂峰是辛棄疾:蘇詞多抒曠達之懷,辛詞則多言用世之志,甚至以文為詞。婉約派代表是含蓄雕鏤的姜夔,可和周邦彥媲美:周詞勾勒描繪,姜詞棄貌取神。吳文英繼承了周、姜的詞風(fēng),把含蓄發(fā)展到了朦朧的地步,“落絮無聲春墜淚”可和李商隱《錦瑟》媲美。南宋末期則有周密、王沂孫、蔣捷、張炎四大家??傊卧~寫情比唐詩更深刻、細致、微妙。

自然給了我們生命;

智慧使得生活美好。

——希臘格言

美是最高的善;

創(chuàng)造美是最高樂趣。

——叔本華

如果說“創(chuàng)造美是最高的樂趣”,那么,古代的中國詩人可以算是享受過美好人生的了。因為早在兩千多年以前,中國就創(chuàng)造了美麗的《詩經(jīng)》和《楚辭》;以后,中國又創(chuàng)造了更美麗的唐詩和宋詞。而在四者之中,最美麗的要算后來居上的宋詞,因為宋詞所表達的思想感情,有時似乎比唐詩還更深刻、更細致、更微妙。

詞起源于隋代,全名是“曲子詞”?!扒印敝敢魳非{(diào),“詞”指唱辭?!扒印焙汀霸~”最初是一致的,如敦煌曲子詞中有一首《鵲踏枝》,詞的上片是:“叵耐靈鵲多謾語,送喜何曾有憑據(jù)?幾度飛來活捉取,鎖上金籠休共語?!鼻樱ㄔ~牌)和詞寫的都是喜鵲。但是一支曲子可以填各種不同的唱辭;后來,詞的內(nèi)容和詞牌的名字(除了詞人自作的曲子以外)就沒有多大關(guān)系了。例如五代南唐馮延巳填了幾首《鵲踏枝》:“梅落繁枝千萬片”,“誰道閑情拋人久”,“幾日行云何處去”,等等,除第一首有“枝”字外,都和喜鵲沒有什么關(guān)系。

經(jīng)過隋唐五代近四百年,詞有了很大的發(fā)展?!度莆宕~》只收錄了詞人170多位,詞2500多首;而《全宋詞》及《補輯》卻收錄了詞人1430多位,詞更多達20800多首,幾乎是前人總和的8倍。因為唐、宋兩代是中國歷史上經(jīng)濟繁榮、文化昌盛的時期,而當(dāng)時西方正處在黑暗時代,所以唐、宋王朝是那時世界上最發(fā)達的國家。尤其是宋代,達官貴人蓄養(yǎng)家妓的風(fēng)氣,士大夫詩酒歌舞的生活,都勝過了前朝。從晏幾道在《鷓鴣天》中寫的:“彩袖殷勤捧玉鐘,當(dāng)年拼卻醉顏紅。舞低楊柳樓心月,歌盡桃花扇影風(fēng)?!币部梢娨话吡恕?/p>

宋詞的第一個高峰,是在宋仁宗的統(tǒng)治時期,代表人物是晏殊(晏幾道的父親)和歐陽修。他們做官做到宰輔大臣,寫詞側(cè)重于反映士大夫階層閑適自得的生活,以及流連光景、感傷時序的情懷,所用詞調(diào)還是以晚唐五代文人常用的小令為主,詞風(fēng)近似南唐的馮延巳。例如晏殊的《浣溪沙》:“一向年光有限身,等閑離別易銷魂,酒筵歌席莫辭頻。滿目山河空念遠,落花風(fēng)雨更傷春,不如憐取眼前人?!痹~的上片說:人生是短暫的,充滿了離別的憂傷,所以能夠歌舞飲宴的時候,就及時行樂吧!下片又說:看到山河就懷念遠方的人,加上花謝花飛、風(fēng)風(fēng)雨雨,又更使人悲哀。但哀悼過去,夢想未來,有什么用呢?還不如珍重現(xiàn)在吧!從這首詞可以看出:晏殊是個理性詞人,他有一種掌握自己,節(jié)制感情,尋求安慰的辦法。

晏殊節(jié)制感情,用的是消極的辦法;歐陽修卻更進一步,即使在苦難中,也能用對美好事物的欣賞,來排遣他的憂愁,因此可以說,他用的是積極的辦法。例如他寫的《玉樓春》下片:“離歌且莫翻新闋,一曲能教腸寸結(jié)。直需看盡洛城花,始共春風(fēng)容易別。”這四句詞典型地體現(xiàn)了歐陽修用情的態(tài)度。人總是有分有合的,花總是有開有落的,趁著人在花開的時候,要盡情享受現(xiàn)在的美好;等到人散花落的時候,再與春天告別,也不至于那么難分難舍,因為人畢竟已經(jīng)享受了美好的春天,沒有辜負春光,對得起自己了。歐陽修不但能欣賞大自然美好的那一面,人世間美好的那一面,而且對悲傷感慨的事物,也能看到可以欣賞,可以愛好的那一面。例如第四首《采桑子》:“群芳過后西湖好,狼藉殘紅,飛絮濛濛,垂柳闌干盡日風(fēng)。笙歌散盡游人去,始覺春空。垂下簾櫳,雙燕歸來細雨中。”西湖花落,柳絮飄揚,令人悲傷,但欄桿外的垂柳,整日在春風(fēng)中搖擺,那婀娜悠揚的姿態(tài),那經(jīng)歷過繁華之后,感到萬紫千紅總是空的意境,難道不是可以欣賞的嗎?那經(jīng)歷過斜風(fēng)細雨,雙雙歸來的燕子,不也是很可愛的嗎?因此,歐陽修的小令可以說是達到了宋詞初期的最高境界。

嚴格說來,晏殊和歐陽修只是北宋前期婉約派的代表人物,而豪放派的代表卻是與他們同時的范仲淹。范仲淹具有“先天下之憂而憂,后天下之樂而樂”的博大胸懷,曾率大軍抗擊西夏的武裝侵略。他的詞寫邊塞風(fēng)光,如“四面邊聲連角起”,“羌管悠悠霜滿地”;寫軍旅生活,如“燕然未勒歸無計”,“將軍白發(fā)征夫淚”;悲涼慷慨,如“酒入愁腸,化作相思淚”等??上脑~傳世的不多,只能算是開了豪放派的先聲。

范仲淹和晏、歐寫的都是小令,每首只有幾十個字,內(nèi)容受到形式的限制;把小令發(fā)展成為長調(diào)的重要詞人是柳永,柳詞一首可以長達二百多字,內(nèi)容更加開闊高遠,晏歐詞里的感情主要是寫“春女善懷”,柳詞卻轉(zhuǎn)變?yōu)椤扒锸恳赘小绷?。晏歐做過大官,用詞高雅,感情凝練;柳永卻接近市民,用白話入詞,善于鋪陳。例如他的代表作《雨霖鈴》就是層層鋪敘的典型。他依次把送別的氣氛(寒蟬凄切),地點(都門的長亭),以及過程(留戀,催發(fā),執(zhí)手,相看,淚眼,無語,凝噎,直到念千里煙波等),一層層鋪展開來,焦點由近而遠,感情由淺入深。到了下片,更從個人的離別,想到自古以來普天下有情人的離別,從狹隘的個人遭遇,悟到人生聚散無常的哲理。但他并沒有以理化情,而是進一步融情入景,把自己的離愁別恨,化成了“楊柳岸曉風(fēng)殘月”。這還不夠,他又更進一步,推想到離別后慘不成歡的情況,“良辰好景虛設(shè)”,平常日子自然更難挨了。又如他的《憶帝京》也用平白的口語描寫了迂回曲折的感情:先寫別后失眠的痛苦(“展轉(zhuǎn)數(shù)寒更,起了還重睡”),接著一轉(zhuǎn),想“回征轡”,但是無奈“已成行計”,就這樣反反復(fù)復(fù),思前想后,結(jié)果還是忍痛接受現(xiàn)實(“系我一生心,負你千行淚”)。后人馮煦評柳詞說:“曲處能直,密處能疏,……狀難狀之景,達難達之情,而出之以自然,自是北宋巨手。”

概括地說,北宋前期,詞壇上呈現(xiàn)著貴族詞與平民詞、雅詞與俗詞、小令與長調(diào),這樣一種雙峰對峙的局面。前者的高峰是歐陽修,后者的高峰是柳永。同期還有一位以寫“云破月來花弄影”而出名的詞人張先,他既寫小令,又寫長調(diào),“適得其中,有含蓄處,亦有發(fā)越處,”出入于歐、柳兩派之間,而以小令為主。到了北宋中期,王安石步武范仲淹,寫了懷古詠史的豪放詞《桂枝香》,要打破“詩言志”而“詞言情”的題材分工,沖決“詩莊詞媚”的風(fēng)格劃界,他成了承前啟后的中堅人物。

北宋中期詞壇的高峰是蘇軾。他融匯了儒道兩家最美好的品格和修養(yǎng),那就是“窮則獨善其身,達則兼善天下”。在顯達的時候,他有儒家“兼善天下”的理想;在失意的時候,他有道家超脫曠達的胸懷。這體現(xiàn)在他的《沁園春》中:“用舍由時,行藏在我?!边@兩句詞概括了中國古代知識分子的人生哲學(xué)。蘇軾是北宋詞壇豪放派的代表人物,關(guān)于“豪放”,陸游說他“不喜剪裁以就聲律”,是說他的性情不受束縛;劉熙載說:“若其豪放之致,則時與太白為近,”是指他的風(fēng)格。他豪放詞的代表作是《念奴嬌?赤壁懷古》,這首詞是他貶謫到黃州時寫的,但他卻把個人的憂傷感慨,融合到廣大開闊的自然景色之中,融合到古往今來的歷史潮流之中;于是他的感慨,就不只是個人的成敗得失,而是千古風(fēng)流人物的盛衰榮辱;他不把個人的憂患看得那么沉重,因為古今有多少人物和他在一起分擔(dān)了這些盛衰興亡的感慨,他就借古人的酒杯,澆自己的塊壘。詞里有他政治理想落空的憂傷,但他并沒有被憂傷壓倒,而是讓自然景色,讓江水和明月來替他分憂;他甚至和江月融合為一,在“浪淘盡千古風(fēng)流人物”的大江看來,在見過多少盛衰興亡的明月看來,個人的成敗得失算得了什么?就是這樣,他以理化情,擺脫了憂傷的束縛,而這首詞也成了豪放派的名作。

蘇軾不但寫豪放詞,他寫的婉約詞也與前人不同。前人抒發(fā)的感情,不外乎傷春、悲秋、離別、相思,描寫的女性總有點朦朧,有點概念化。到了柳永,他描寫的景物是眼中所見的景物,描寫的女性是現(xiàn)實生活中他愛過的女性,比前人進了一步,但他并不能擺脫利害得失和感情的束縛。只有蘇軾,才把詞當(dāng)成言志抒情的工具,用詞的形式表達詩的傳統(tǒng)題材,詠史懷古,談?wù)撌?,山水田園,贈答傷悼,“無意不可入,無事不可言”。他詞中的女性也沒有一般婉約詞中的脂粉之氣,卑順之態(tài),綢繆之情,婉轉(zhuǎn)之辭,并不止于吟風(fēng)玩月,而是往往寓有深意。例如他的《洞仙歌》中的花蕊夫人,絲毫不給人輕佻感,一片晶瑩顯示了詞人理想的境界,“冰肌玉骨”體現(xiàn)了詞人理想的品格。又如他的《賀新郎》上片寫一個高潔絕俗的美人,下片寫群芳謝后才開的石榴花;美人幽雅獨處,榴花不屑與浮花浪蕊為伍,這婉轉(zhuǎn)隱約地寫出了詞人的不遇之感,可以說是詞中的《離騷》,而蘇詞的特點就是“以詩為詞”。即使他的山水田園詞,如《浣溪沙?徐門石潭謝雨道上作》五首,以輕妙細膩的描寫,平靜地觀照人生眾相,雖然寫的是日常生活的某個畫面,卻使人感到超越了單純的寫實,而具有廣泛的象征性?!抖L(fēng)波》則更表現(xiàn)了他對人生的達觀態(tài)度。

如果說蘇軾是“以詩為詞”,那么蘇門學(xué)士秦觀寫的,卻是“詞人之詞”。他的詞中不必有什么寄托,什么理想,只有一種輕柔、細膩、婉轉(zhuǎn)、微妙的感覺。如他的《浣溪沙》,上片寫小樓上漠然、寒冷的感覺,寫和秋天傍晚一般陰沉、蕭索的春天早晨,寫屏風(fēng)上煙水朦朧的景色,寫的是樓上的景物,卻可以感到樓上人融入景中的情思。一般詞人常把抽象的感情比做具體的景物,秦觀卻把具體的形象比做抽象的感情,在下片說“自在飛花輕似夢,無邊絲雨細如愁”,這既用抽象的“夢”和“愁”來形容具體的“花”和“雨”,又反過來從實到虛,用簾外所見的“飛花”和“絲雨”來描寫樓上人的幽怨,真是情景交融,迷離恍惚耐人尋味。秦觀不單是用眼中所見的實景,還用心中所想的虛景,來和詞中抒發(fā)的感情結(jié)合。例如他的《踏莎行》,上片的“霧失樓臺,月迷津渡,”寫的并不是現(xiàn)實的景物;“桃源望斷無尋處,”也是寫內(nèi)心幻想的感覺。這幾句寫霧,寫月,寫桃源,和后面寫的“杜鵑聲里斜陽暮”的現(xiàn)實情景,是不相符合的,所以說是心中所想的虛景。下片說自己對家人親友的懷念,想托驛使帶信回去,這是寫實;接著說不能回家的愁恨,是像磚石一樣一塊一塊地堆砌起來的,這又是虛實結(jié)合。最后說“郴江幸自繞郴山,為誰流下瀟湘去?”更是實事虛用,象征自己本應(yīng)在家,為何貶謫異鄉(xiāng)?思家懷舊,已經(jīng)移情山水了。

集北宋婉約派大成,開南宋詞壇先聲的人物是周邦彥。他繼承了柳永,但比柳更幽折多姿,又比秦觀更深沉含蓄。他的代表作是《蘭陵王·柳》,這首詞托柳起興,其實是寫離情的。上片先寫送別的地方:柳樹成行,柳蔭蔽地,連成一條直線。這表面上是泛寫柳,實際上是寫送別的背景。接著問城外隋堤上的柳樹,柔條拂水,柳花飄綿,見過多少次送別的情景?這是借問柳寫離情。然后,“登臨望故國,誰識京華倦客?”這時主人公才出場。“作客,一可悲;作客已久(“倦”),二可悲;望故鄉(xiāng)而不見,三可悲;無人能了解(“識”),四可悲。”(艾治平語)寫得多么深刻曲折!“長亭路,年去歲來,應(yīng)折柔條過千尺!”這表面上是寫愛惜柳樹,內(nèi)心卻蘊藏著離別頻繁,風(fēng)塵奔走的感嘆,寫得多么情意深沉,含蓄不露!中片“閑尋舊蹤跡”,寫話別時舊地重臨,但并不像柳永那樣“執(zhí)手相看淚眼”,也不像秦觀那樣“羅帶輕分”,只寫眼前看到的“離席”,耳中聽到的“哀弦”,什么也沒說,什么也沒做,但離別之苦,卻不言而喻。下片還是抒寫離情,“斜陽冉冉春無極”一句,梁啟超說:“七字綺麗中帶悲壯,全首精神提起?!边@是借樂事寫哀情,倍增其哀,因為下面接著回憶“月榭攜手,露橋聞笛”等賞心樂事,如果和秦觀的“杜鵑聲里斜陽暮”以哀景寫哀來比較,就可以看出秦、周的不同了。

北宋末年,金兵南侵,汴京失陷,徽宗、欽宗二帝被俘,高宗南渡,建都臨安(杭州),開始了南宋血和淚、劍與火的時代。用血淚寫詞的有宋徽宗趙佶,他的《燕山亭》說:“天遙地遠,萬水千山,知他故宮何處?怎不思量,除夢里有時曾去。無據(jù)。和夢也新來不做!”真是杜鵑啼血,一字一淚。用劍與火寫詞的有抗金名將岳飛,他的《滿江紅》光昭日月,氣吞山河,是南宋前期豪放詞的代表作。

南宋前期婉約派的代表,是中國古代最杰出的女詞人李清照。她用口語寫詞,但比柳永高潔,比秦觀素雅,比周邦彥清淺,詞淡于水,味濃如酒。她《醉花陰》中的“人比黃花瘦”,形象地寫出了生離之苦;《聲聲慢》中的“尋尋覓覓”,又聲淚俱下地寫出了國破、家亡、死別之痛。

南宋前期的愛國詩人陸游,既寫豪放詞,又寫婉約詞。他和歐陽修、蘇軾一樣,都是詩人寫詞。詩和詞的分別,據(jù)繆鉞說:“詩顯而詞隱,詩直而詞婉,詩有時質(zhì)言而詞更多比興,詩尚能敷暢而詞尤貴蘊藉?!标懹沃挥袣W、蘇詩人的氣質(zhì),沒有他們詞人的眼光和筆法,所以陸詞缺少婉轉(zhuǎn)含蓄之美。他的豪放詞多寫壯志未酬的感慨,如《訴衷情》(“當(dāng)年萬里覓封侯”);他的婉約詞則寫對前妻終生不忘的懷念,如《釵頭鳳》;他的托喻詞不多,但《卜算子·詠梅》等卻是佳作。

南宋豪放派的頂峰是辛棄疾。他和北宋蘇軾齊名,兩人的詞都擺脫了那種綺羅香澤、剪紅刻翠的作風(fēng),而抒寫自己的懷抱志趣。蘇軾既有儒家的用世之志,又有道家的曠達胸懷,但他的詞抒曠達之懷多于言用世之志,而辛詞卻言志更多,甚至可以說是用生命來寫詞的,而他的志就是要收復(fù)失地。例如他南渡后寫的第一首詞《水龍吟·登建康賞心亭》,上片寫淪陷區(qū)的山川在傾訴愁恨,說的是山,其實指的是人,真是情景交融。他空懷報國之志,只能在賞心亭上看落日西沉,聽孤雁哀鳴;這些景語都是情語,“落日”暗喻南宋局勢岌岌可危,“斷鴻”暗喻自己孤立無援。他看刀撫劍,表現(xiàn)了空有殺敵立功之意,但“報國欲死無戰(zhàn)場”,只能拍遍欄桿,憤憤不平。但醉生夢死的投降派,哪能理解他登高望遠的感慨呢!下片他借歷史典故抒寫自己抑郁的情懷,失意的悲痛。他不能像張翰那樣貪圖家鄉(xiāng)風(fēng)味而棄官還鄉(xiāng),也不能像許汜那樣沒有憂國救世之心,只知購置田產(chǎn)房舍,而是像桓溫一樣擔(dān)心虛度年華,不能實現(xiàn)收復(fù)失地之志。但是哪有紅顏知己來揩干這英雄失意的眼淚呢?如果說蘇軾是“以詩為詞”,辛棄疾則多用典故,可以說是開了“以文為詞”的先聲。他寫的婉約詞《摸魚兒》,梁啟超說是“回腸蕩氣,至于此極。前無古人,后無來者?!逼鋵嵰彩墙杳廊藗簛硌灾镜摹?/p>

南宋婉約派的代表是姜夔。沈義父說他“清勁知音”。所謂“清勁”,就是出奇制勝,不同凡俗;所謂“知音”,就是和周邦彥一樣懂得音樂,煉字造句,符合聲律。他出奇制勝,如《揚州慢》中的“廢池喬木,猶厭言兵”,連草木都反對入侵的金兵,人自然更不消說了;又如《點絳唇》中的“數(shù)峰清苦,商略黃昏雨”,用“清苦”二字形容云霧繚繞的山峰,用“商略”二字把山擬人化,仿佛山也在商量如何對付晚來的凄風(fēng)苦雨,寫得非常生動。他不同凡俗,喜歡寫高潔的荷花和梅花,寫荷如《念奴嬌》中的“嫣然搖動,冷香飛上詩句”,把荷花比做含情脈脈的美女,啟發(fā)了詞人的詩興,創(chuàng)意新奇。他寫梅更自制了《暗香》和《疏影》二曲,前者以笛聲興起明月梅下的高士風(fēng)致,塑造了自己如“野云孤飛”,飄然不群的形象;后者用玉龍哀曲總收客邊籬角的佳人幽情,暗喻徽、欽二宗被虜北去,后宮嬪妃葬身胡塵,隱現(xiàn)了他憂國傷時的悲哀,開了象征派的先聲。他煉字造句,如《暗香》中“千樹壓西湖寒碧”的“壓”字,《踏莎行》中“淮南皓月冷千山”的“冷”字,都將自然景物的靜態(tài)美轉(zhuǎn)化為動態(tài)美了。他詞中的音樂美,楊萬里說過:“有裁云縫月之妙思,敲金戛玉之奇聲,”可以和周邦彥媲美??娿X說:“周詞華艷,姜詞雋淡;周詞豐腴,姜詞瘦勁;周詞如春圃繁英,姜詞如秋林疏葉。”

吳文英和姜夔一樣,都繼承了周邦彥含蓄雕鏤、重視格律的詞風(fēng),但姜詞不像周詞那樣勾勒描繪,而是棄貌取神;吳詞卻把周詞的含蓄,發(fā)展到了朦朧的地步。例如周詞《蝶戀花》的“月皎驚烏棲不定”,寫的是明月和烏鴉之景,抒的卻是離人感到月明星稀、烏棲不定的不眠之情,非常含蓄,是寓情于景。而姜詞《踏莎行》中的“淮南皓月冷千山”,卻既沒有描繪月,也沒有刻畫山,只是攝取月和山的神韻,用了一個“冷”字,其實是移詞人之情于景。再看吳詞《浣溪沙》的下片:“落絮無聲春墮淚,行云有影月含羞,東風(fēng)臨夜冷于秋?!鼻皟删浜芟窭钌屉[《錦瑟》中的名句:“滄海月明珠有淚,藍田日暖玉生煙?!币埠屠钤娨粯与鼥V,一樣難以猜測指的是誰??赡艿谝痪涞摹按骸笔侵冈~人,看見“落絮”而想起遠離的情人,因此流淚;“春”也可能是指情人,詞人看見“落絮”而想到她在流淚了;還可能是寫景,“春”甚至是象征南宋!“落絮”是春天無聲的眼淚。第二句容易些,“月”大約是指情人,詞人看到“行云”就想到她含羞的表情;也不排斥是寓情于景,像白居易《長恨歌》中的“行宮見月傷心色”那樣,這里就是“行云遮月含羞色”;“月”還可能象征南宋,那“云”就指敵人了。第三句大約是借景寫情,詞人感到凄涼,所以覺得春風(fēng)比秋風(fēng)更冷;也可能是去年秋天兩人同游,所以不覺秋風(fēng)之寒;還可能是暗寫亡國之恨,所以一句之內(nèi)時空交錯,可以說是開現(xiàn)代派的先聲了。吳文英還有一首《唐多令》,顯示了詞轉(zhuǎn)化為曲的方向:一是加了襯字,如“縱芭蕉不雨也颼颼”中的“也”字;二是用了拆字的寫法,如“何處合成愁?離人心上秋?!卑选俺睢辈鸪伞扒铩焙汀靶摹保髞怼段鲙洝钒选凹椤弊植鸪伞芭诌吀伞?,就是一例。這說明了吳詞對后人的影響。

南宋末期,婉約派四大家周密、王沂孫、蔣捷、張炎,都受了姜、吳的影響。周密注重音律,如《曲游春》中“正滿湖碎月?lián)u花,怎生去得?”最后四字平上去入,完全協(xié)律。王沂孫的詠物詞“空絕古今”,用隱語暗喻來寫深刻的亡國之恨,如《天香?詠龍涎香》,把朦朧詞推到了隱晦的地步。蔣捷兼有婉約、豪放兩派之長,詞中抒發(fā)故國之思,山河之慟,被稱為“長短句之長城”,對后世影響頗深。他的《霜天曉角》比吳詞《唐多令》還更接近元曲。張炎是名將之后,詞風(fēng)承接周、姜兩家,“兼有二家之長而無其短”,所作“備寫其身世盛衰之感”。他的代表作《解連環(huán)?孤雁》,把象征詞推向一個新的高度。但張炎是在敘行蹤、寫景物時,隨筆流露故國之思的,如《八聲甘州》;王沂孫也是借詠物寄懷,如《眉嫵》說故宮荒涼,舊日山河,只有影在月中,還能依然如故。豪放派的劉辰翁卻和他們不同,他往往整個一首詞都抒寫亡國之痛,如《蘭陵王?丙子送春》。這首詞分三段,第一段“送春去。春去人間無路。”痛傷南宋形勢已不可為;第二段“春去。誰最苦?”痛傷亡國臣民;第三段“春去。尚來否?”則是眷念故國是否還有復(fù)興的希望?!对~統(tǒng)》評說:“其詞悠揚悱側(cè),即以為《小雅》、《楚騷》可也。”最后,宋末詞人還有“殺身成仁,舍生取義”的民族英雄文天祥,但他一死,南宋就滅亡了。

什么是詩?英國18世紀作家約翰遜博士說:詩是把樂趣和真理融合為一,用想象來支持理性的藝術(shù)。如果用這個定義來衡量宋詞,那可以說晏、歐詞富有詩意。19世紀浪漫主義詩人華茲華斯說:好詩都是強烈的感情自然的流露。如果按照這個說法,那柳詞可以說是詩味很濃。神秘詩人柯爾律治說:詩是絕妙好詞的絕妙安排。根據(jù)這個標(biāo)準(zhǔn),秦詞在內(nèi)容上和形式上都非常美妙。大詩人雪萊說:詩記錄了最美好、最幸福的心靈度過的最美好、最幸福的時光。那蘇詞《赤壁懷古》就記下了千古風(fēng)流人物的輝煌業(yè)績??螤栒f:詩是音樂性的思想,那周詞可能最符合標(biāo)準(zhǔn)。亞諾德說:詩是對生活的批判,詩人的偉大在于他能應(yīng)用美好的理想,對現(xiàn)實進行有力的批判,教人如何生活。這樣說來,用生命寫成的辛詞最為偉大。布朗寧說:詩用有限顯示無限。如果有限和無限是指個性和共性,具體和抽象的話,那姜詞中的梅花可以說是象征了高潔的人品。美國20世紀桂冠詩人弗洛斯特說:詩說的是一,指的是二(意在言外),那正好包括了吳詞和宋末的詠物詞。英國詩人葉芝說:詩是熱血、想象、智慧的交流,那正好包括了文天祥的愛國詞。說來也巧,三個世紀的英美詩論,正好說明了三個世紀宋詞的發(fā)展,但宋詞比英美詩論要早五百年到八百年。假如一千年前,宋詞就能開始譯成英文,那可以使西方文化提早十個世紀光照大地。

但是,就我所知,直到1937年,英國劍橋大學(xué)才出版了初大告英譯的《中華雋詞》五十首;1965年,倫敦又出版了一本艾林和麥金托合譯的《中國詞選》,1969年還出版了他們的《詞選續(xù)集》。三個譯本都是分行散文,艾譯偶爾押韻,詩體、散體混雜。至于宋代詞人的專集,1965年美國哥倫比亞大學(xué)出版了華遜譯的《蘇東坡選集》,1966年紐約出版了胡品清譯的《李清照》,1971年紐約又出了羅郁正譯的《辛棄疾》,三個譯本也都是分行散文。直到1982年,香港商務(wù)才出版了許淵沖的《蘇東坡詩詞》韻譯本,1986年又出了許譯《唐宋詞一百首》。同年,北京語言學(xué)院出版了徐忠杰選譯的《詞百首英譯》,全部押韻,但有時一句分譯六行。1987年北京新世界出版社再版了初大告譯的《中華雋詞》一百首;1988年解放軍出版社出了黃宏荃注譯的《宋詞選集》三百首,都不押韻。1990年北京大學(xué)又出版了許譯《唐宋詞一百五十首》,已經(jīng)重印五次以上。這就是以前《宋詞》英譯的概況。

這本《宋詞三百首》是根據(jù)我個人對宋詞的認識,并參照朱孝臧、俞平伯、唐圭璋、胡林翼等名家的宋詞選本而編選的,力求能夠大致反映宋詞的概貌。是否達到了目的,讀者當(dāng)自能鑒別。

我譯《宋詞》和譯《詩經(jīng)》、《楚辭》一樣,盡量要保存原文的意美、音美、形美。首先,所謂意美,就是不但要譯原文的表層形式,還更要譯原文深層的內(nèi)容,甚至言外之意。如果原文的內(nèi)容和形式統(tǒng)一,那翻譯比較容易;如果內(nèi)容和形式有矛盾,那只好舍形式而取內(nèi)容;如果原文的形式可以包括幾種不同的內(nèi)容,那就要選擇最美的一種,所以說是意美。例如蘇軾《念奴嬌?赤壁懷古》中說:“遙想公瑾當(dāng)年,小喬初嫁了,雄姿英發(fā)。羽扇綸巾,談笑間,檣櫓灰飛煙滅。故國神游,多情應(yīng)笑我,早生華發(fā)?!边@幾句中有三個問題:第一,“羽扇綸巾”指誰?是周瑜還是諸葛亮?郭沫若說指諸葛亮。從真(史實)的觀點看來,《三國志》上說:諸葛亮并沒有參加赤壁之戰(zhàn),草船借箭和借東風(fēng)都是《三國演義》編出來的,“羽扇綸巾”是三國時期的服飾,儒將都用,并不限于諸葛。從美的觀點看來,憑空插入一個諸葛亮,會打破詞情的上下連貫;如指周瑜,則“羽扇綸巾”正好說明“雄姿”,和小喬談笑間,敵船灰飛煙滅,正好說明風(fēng)流儒將,英姿煥發(fā)。第二,“檣櫓”有人說是“強虜”。從美的觀點看來,殺人不如放火,而赤壁主要是水上火攻。第三,“多情”指誰?“故國”指什么地方?有人說指蘇軾夫人“神游”故鄉(xiāng);多數(shù)人認為憑空插入蘇夫人不妥,應(yīng)指周瑜“神游”赤壁;郭沫若更說是周瑜和小喬同游,畫面更美。“多情”是誰?有人說是周瑜,有人說是詞人自作“多情”,這句是倒裝句,應(yīng)該讀成“應(yīng)笑我多情,早生華發(fā)?!敝挥泄袅ε疟娮h,獨辟蹊徑,認為“多情”是指小喬,先和周瑜談笑,又笑詞人“早生華發(fā)”,兩個“笑”字把小喬寫活了,形象最美。所以我的譯文采用郭說。

其次,所謂音美,是要盡可能傳達原文的音韻、節(jié)奏、雙聲、疊韻,等等。原文押韻,譯文要盡可能押韻;原文有平仄,譯文可以改為輕重音;原文多用雙聲字等,譯文也可用雙聲詞等。如李清照的《聲聲慢》詞中多用凄戚之聲,譯文也盡可能用了凄戚之韻。

最后,所謂形美,包括句行的長短,句間的對仗,詞句的重復(fù)等。如呂本中《采桑子》的上片:“恨君不似江樓月,南北東西。南北東西,只有相隨無別離。”第一句七字,第二句四字,第二、第三句重復(fù)。七字對仗如晏殊《浣溪沙》中的名句:“無可奈何花落去,似曾相識燕歸來?!彼淖謱淙缜赜^《鵲橋仙》中的“纖云弄巧,飛星傳恨”。又如陸游《釵頭鳳》中的“一懷愁緒,幾年離索,錯,錯,錯!”既有對仗,又有詞的重復(fù)。前面說到:詩是絕妙好詞的絕妙安排。在我看來,絕妙好詞就是富有意美和音美的文字,絕妙安排就是富有形美或三美的安排。所以譯文也應(yīng)該是絕妙好詞的絕妙安排。但原文和譯文的絕妙好詞并不是對等的,如上面說的“南北東西”和“無別離”,既有意美又有押韻的音美,在中文是絕妙好詞,絕妙安排;譯成英文,“西”和“離”并不押韻,沒有音美,這就要譯者妙手巧安排,譯得使人知之、好之、樂之了。

我們的祖先用他們的智慧,創(chuàng)造了這么多美麗的財富,美化了我們的生活,增加了我們的樂趣。但樂趣如果有人分享,就會成倍增長。因此,讓我們把這份寶貴的精神遺產(chǎn),譯成富有“三美”的絕妙好詞,和全世界共享中國文化的陽光雨露吧!

1995年1月11日

《李清照詞》英譯本序

20世紀西方推選一千年來的世界文化名人,結(jié)果當(dāng)選的是英國詩人莎士比亞。莎士比亞主要是劇作家,他那時劇中的女主角都由男性扮演,可見他是男性社會的巨人。如果要在世界文化名人中推選一位女詩人呢?我想,無論是東方還是西方,很少有人能和李清照(1084—1151)相提并論的。

李清照18歲吋和太學(xué)生趙明誠結(jié)婚。夫妻志同道合,前期生活美滿,成了中國古代知識分子的典范。如李清照在《金石錄后序》中說:“余性偶強記,每飯罷,坐歸未堂,烹茶,指堆積書史,言某事在某書某卷第幾葉第幾行,以中否角勝負,為飲茶先后。中即舉杯大笑,至茶傾覆懷中,反不得飲而起,甘心老是鄉(xiāng)矣!”由此可見他們幸福生活的一斑。

李清照的詞深刻地反映了自己生活的變化,也在一定程度上反映了時代的變遷。她把少女時代的天真嬌憨,少婦時代的柔情摯愛,離愁別恨,都記錄在前期的詞作中。到1127年她44歲時,金兵占領(lǐng)了北宋京城,清照夫婦逃到江南,不久明誠病逝,清照只好把失國之痛、喪夫之悲,都熔鑄在哀怨欲絕的后期詞作里。她的悲劇生活,間接體現(xiàn)了歷史的悲劇。所以她抒發(fā)的情感,表面上看來是她個人的,實質(zhì)上卻具有一定的時代性和社會性。

清照少女時代的詞受到唐人的影響,如她第一次見到趙明誠時,寫了一首《點絳唇》(蹴罷秋千),可能受到韓渥《偶見》的啟發(fā)。韓詩說:“秋千打困解羅裙,指點醍醐索一樽。見客入來和笑走,手搓梅子映中門?!崩钤~結(jié)合實際說:“和羞走,倚門回首”,比韓詩更形象化,寫出了脈脈含情的心態(tài)和形態(tài),可以算是青出于藍而勝于藍了。又如《如夢令》(昨夜風(fēng)疏雨驟),顯然是在韓渥《懶起》的基礎(chǔ)上加工寫成的。韓詩前四句是:“昨夜三更雨,今朝一陣寒。海棠花在否?側(cè)臥卷簾看?!鼻皟删渲粚憰r間和天氣,后兩句也只是客觀描寫;而李詞的“雨驟”暗示了詞人的擔(dān)心,“綠肥紅瘦”又形象化地融入了詞人愛花惜春的心情。由此可見,詩詞只是小同而大異。

清照詞不但在唐詩的基礎(chǔ)上加工,而且把宋詞的發(fā)展也向前推進了一步。如范仲淹在《御街行》中說:“都來此事,眉間心上,無計相回避?!弊x來只是客觀敘事;而李清照在《一剪梅》中寫道:“此情無計可消除,才下眉頭,又上心頭?!奔恿艘弧跋隆币弧吧稀?,重復(fù)兩個“頭”字,顯得形象生動,感染力就強多了。

自然,清照詞的高峰,還是后來寫失國之痛和喪夫之悲的作品。失國之痛表現(xiàn)在對故都的懷念中,如《蝶戀花》中說:“空夢長安,認取長安道?!庇秩纭肚嘤癜浮分姓f:“買花載酒長安道,又爭似家山桃李?”更表現(xiàn)在對家鄉(xiāng)的留戀上。如《菩薩蠻》中說:“故鄉(xiāng)何處是?忘了除非醉?!庇秩纭肚迤綐贰分姓f:“今年海角天涯。蕭蕭兩鬢生華”,更是老年淪落漂泊,哀嘆家山遙遠的了。表現(xiàn)喪夫之悲的頂峰,是千古絕唱《聲聲慢》:“尋尋覓覓,冷冷清清,凄凄慘慘戚戚?!薄拔嗤└婕氂?,到黃昏,點點滴滴?!焙笕涞闹攸c在一個“滴”字,滴的是梧桐秋雨,還是喪夫的血淚呢?正如李煜的“寂寞梧桐,深院鎖清秋”—樣,一個“鎖”字,不但是梧桐樹葉鎖住了秋天,而且也鎖住了亡國之君的身心。而在清照詞中的“黃昏細雨”中,不也可以聽到雨滴梧桐斷聲嗎?

李清照是一個承前啟后、繼往開來的詞人,她用口語入詞,對后來的元曲產(chǎn)生了很大的影響。她的悲痛也不只是她個人的,而是普天下人生離死別的悲痛。例如她在《武陵春》中說:“聞?wù)f雙溪春尚好,也擬泛輕舟。只恐雙溪舴艋舟。載不動,許多愁?!彼龑懙氖俏锸侨朔堑陌С睿髞怼段鲙?哭宴》中鶯鶯和張生離別時也說:“四圍山色中,一鞭殘照里。將遍人間煩惱填胸臆,量這般大小車兒,如何載得起!”顯然就受了清照詞的影響。正是千年一哭,萬古同悲了。

總之,清照詞的特點是:口語入詞,形象生動(如《點絳唇》),富有形美(如《一剪梅》),音樂性強(如《聲聲慢》),景中有情(如《如夢令》)。如能譯成具有意美、音美、形美的英詩,那就可以對世界文化作出貢獻了。

李清照是我國歷史上最著名的女詞人,她的詞在美國已有三種譯文。1962年,加州州立大學(xué)比較文學(xué)系主任許芥昱教授,在美國現(xiàn)代語言學(xué)會第77期學(xué)報上,發(fā)表了關(guān)于李清照詞的論文,其中包括二十首詞的譯文。1966年,紐約Twayne出版社出版了華裔學(xué)者胡品清的《李清照》。1975年,印第安納大學(xué)出版了柳無忌和羅郁正二教授編譯的Sunflower Splendor,其中包括歐陽楨(Eugene Eoyang)教授譯的李清照詞十三首。

許芥昱在論文中談到李清照的詞有五個特點:一、口語入詞:如“起來”,“見有人來”,等等;二、形象生動:如“落日熔金,暮云合璧”,等等;三、善用疊字:如“爭渡,爭渡”,“知否?知否?”,等等;四、音樂性強:如“休休!這回去也,千萬遍陽關(guān),也則難留?!逼渲小靶菪荨倍植缓享嵚桑且魳沸詮?,成了一種新創(chuàng)的格律;五、借景寫情:如“淡蕩春光寒食天……黃昏疏雨濕秋千。”許芥昱的譯文基本可以說是意譯,如“淡蕩春光寒食天”一行,他的英譯文是:

Rippling spring light in late April—

因為“寒食”是中國舊時代的節(jié)日,不但美國讀者不懂,就是今天中國的許多讀者也未必知道,所以他就意譯為四月下旬了。而歐陽的譯文卻是:

Mild and peaceful spring glow,Cold Food Day.

至于胡品清的譯本,至今沒有看到,只知道她抗日戰(zhàn)爭前曾在江西南昌第二中學(xué)學(xué)習(xí),后來在浙江大學(xué)外文系畢業(yè)。據(jù)許芥昱來信說:“她那書也有它的長處,但似乎不太受重視?!?/p>

許芥昱譯文的長處是容易理解,體現(xiàn)了原文口語入詞的特點,缺點是不夠準(zhǔn)確,如上面所引“寒食”的譯文。再比較一下《清平樂》中“今年海角天涯”一行的許譯和歐譯:

1.This year I am far away from home;(Tr.Hsu)

2.This year I'm at the end of the world.(Tr.Eoyang)

原文形式上是說“海角天涯”,實際上并不是真在天之涯或海之角,而是離家遙遠的意思,所以許譯不但傳達了原文的內(nèi)容,而且通順易懂。歐譯在形式上比較接近原文,譯得形似,但可能引起誤解。在這種情況下,可以說是意譯比直譯好,神似勝過形似。

歐譯的長處是比較準(zhǔn)確,能夠傳達原文的形美,容易體現(xiàn)原文善用疊字的特點,例如《清平樂》中“年年雪里”一行,許譯和歐譯分別是:

1.Every year when snow came(Tr.Hsu)

2.Year after year in the snow(Tr.Eoyang)

兩種譯文都傳達了原文的內(nèi)容:原文重復(fù)了“年”字,許譯沒有重復(fù);歐譯卻重復(fù)了year一字,不但忠實于原文的內(nèi)容,而且忠實于原文的形式。在這種情況下,可以說是直譯比意譯好。但是歐譯有時只忠實于原文的形式,而不忠實于原文的內(nèi)容,那就不是直譯而是硬譯了。例如“寒食天”那一首有一行:“夢回山枕隱花鈿。”許譯和歐譯分別是:

1.Waking from a dream I find my hairpin under the pillow.(Tr.Hsu)

2.My dream returns me to the hills of my pillow,hiding my hairpins.(Tr.Eoyang)

根據(jù)王學(xué)初《李清照集校注》,“山枕:蓋枕作凹形,兩端突起如山也,故名。”許譯沒有譯出“山”字,但還基本上傳達了詞意;歐譯逐字硬譯,結(jié)果反而不知所云了。又如《浣溪沙》中有一行“遠岫出云催薄暮”,歐譯文是:

Far-off hills,jutting peaks,

hasten the thinning of dusk

《廣韻》中說:“山有穴曰岫?!碧諟Y明的《歸去來兮辭》中有兩個名句:“云無心以出岫,鳥倦飛而知還。”看來譯者都不知道。日將落曰“薄暮”,譯者把“薄”字譯成動名詞,結(jié)果意思變成“遙遠的小山和突出的山峰催黃昏變得更稀薄些”,和原文“從遠山出來的云彩催黃昏快點降臨”的意思恰恰相反,這真是形近而實遠,根本談不上體現(xiàn)原詞的特點了。

根據(jù)許芥昱的論文,李清照詞的第一個特點是口語入詞,例如《點絳唇》中的“見有人來”?,F(xiàn)將《點絳唇》原文和許譯附下:“蹴罷秋千,起來慵整纖纖手。露濃花瘦,薄汗輕衣透。見有人來,襪刬金釵溜。和羞走,倚門回首,卻把青梅嗅?!?/p>

After pushing on the swing,

She got off,too exhausted to care for her dainty hands.

A delicate flower under heavy dew—

Perspiration moistened her light robe.

Seeing someone enter,

She ran in embarrassment,

Letting her stockings drag and hairpins drop.

Yet she leaned on the door and looked back,

Pretending to sniff at a twig of plum blossoms.

譯文基本口語化,不過,exhausted,dainty,delicate,perspiration,moistened等字,似乎還可以換一些口頭更常用的詞匯;“襪刬”是“未穿鞋,著襪而行走”的意思;“梅”花據(jù)趙甄陶考證應(yīng)譯mume(見《外語教學(xué)與研究》1978年第1期)。因此,我想試把這首詞改譯如下:

She gets off the swing,too tired to care

For her hands so fair.

Like a slender flower under heavy dew,

With sweat her light robe is wet through.

Seeing someone come,she feels shy,

In her stockings she tries to fly

And her hairpin drops.

She never stops

But to look back,leaning on the door,

Pretending to sniff at the mume blossoms once more.

再如《減字木蘭花》一首,也是非常口語化的好詞,現(xiàn)在將原文和許譯、歐譯分別附下:“賣花擔(dān)上,買得一枝春欲放。淚染輕勻,猶帶彤霞曉露痕。怕郎猜道,奴面不如花面好。云鬢斜簪,徒要教郎比并看?!?/p>

1.From the flower peddler's

She bought a twig of spring about to open.

Lightly touched with traces of tears,

It still bore the marks of sunrise and morning dew.

Afraid that he might suspect—

That her face was not as pretty as the flower—

She pinned it in her hair,

Just to let him compare.(Tr.Hsu)

2.From the pole of the flower vendor

I bought a sprig of spring about to bloom,

tear-speckled,lightly sprinkled,

still touched by a rose mist and dawn's early dew.

Should my beloved chance to ask,

if my face weren't fair as a flower's,

I'd put one aslant in my hair,

then ask him to look and compare.(Tr.Eoyang)

比較一下兩種譯文,可以發(fā)現(xiàn)許譯更口語化,如“放”、“曉露”等詞的譯文都是;歐譯第三行更是書面語,不過原文“彤霞曉露痕”也是書面文字,所以譯文可以說是忠實于原文風(fēng)格的。由此也可以看出,翻譯不能只考慮原文口語化的特點,還要考慮文體、音樂性等。以第一行“賣花擔(dān)上”而論,許譯要比歐譯簡潔明了,而且用字妥帖;歐譯又是把“擔(dān)”字都譯出來了。不過歐譯用的詞便于押韻,“一枝春”的譯文還用了雙聲,因此,考慮到音樂性,我的譯文也采用了歐譯:

From a flower vendor

I buy a sprig about to display spring's splendor.

Sprinkled with tears still new,

It bears the trace of rosy cloud and morning dew.

Afraid my dear might think

My face is not as fair as that of a flower pink,

I pin it aslant in my hair

So that he may look at both and compare.

李清照詞的第二個特點是形象生動,這里,我想舉兩首著名的詞為例。第一首是《如夢令》:“昨夜風(fēng)疏雨驟,濃睡不消殘酒。試問卷簾人,卻道海棠依舊。知否、知否?應(yīng)是綠肥紅瘦?!爆F(xiàn)在將許譯和歐譯抄錄如后:

1.Last night in light rain and gusty wind

My sound sleep dispelled not the lingering effect of wine.

I try to ask her who rolls up the screens.

“The apple tree,”she says,“is still the same.”

But ah,do you know it,

Do you know it?

The green may be thriving,the red must be thin now.(Tr.Hsu)

2.Last night,a bit of rain,gusty wind,

a deep sleep did not dispel the last of the wine.

I ask the maid rolling up the blinds—

but she replies:“The crab apple is just as it was.”

Doesn't she know?

doesn't she know?

The leaves should be lush and the petals frail.(Tr.Eoyang)

比較一下兩種譯文,可以看出許譯“殘酒”更加準(zhǔn)確,但是散文味重;許譯“海棠”卻又不如歐譯。全詞形象最生動的是最后一行:“應(yīng)是綠肥紅瘦”,許譯為了保持原文形象,“綠”和“紅”二字都是直譯;恰恰相反,一貫直譯的歐陽這里偏偏改用意譯,譯成紅花綠葉了。至于“肥”和“瘦”,兩人都譯成形容詞;我想,如果譯成動詞,也許更能保持原詩生動的形象。尤其是原詩“瘦”字和上一行兩個“否”字押韻,音樂性很強,譯文若不押韻,就會大有遜色。所以,我想把這首詞改譯如下:

Last night the wind was strong and rain was fine,

Sound sleep did not dispel the aftertaste of wine.

I ask the maid who's rolling up the screen.

“The same crab-apple tree,”she says,“is seen.”

“Don't you know,

Don't you know

The red should languish and the green must grow?”

我的譯文第一行節(jié)奏雖然合乎格律,但是was用得嫌多,“風(fēng)疏雨驟”譯成“雨疏風(fēng)驟”了;最后一行“綠肥”的譯文是兩個雙聲字,加強了譯文的音樂性,可以說是意外的收獲。

第二首形象生動的詞是《醉花陰》:“薄霧濃云愁永晝,瑞腦消金獸。佳節(jié)又重陽,玉枕紗廚,半夜涼初透。東籬把酒黃昏后,有暗香盈袖。莫道不消魂,簾卷西風(fēng),人比黃花瘦?!爆F(xiàn)在將許譯和歐譯附下:

1.Light mist and dark clouds—it has been gloomy all day.

Rare incense burns in the animal-shaped censer.

Again comes the Double Ninth festival;

On my jade pillow and through the gauze mosquito net,Evening chill arrives at midnight.

Serving wine after dusk near the chrysanthemum hedge,

A subtle scent fills my sleeves.

Don't say that it doesn't hurt:

As western wind flutters the curtain,

She has grown thinner than the yellow blossom.(Tr.Hsu)

2.Thin mists— thick clouds—sad all day long.

The gold animal spurts incense from its head.

Once more it's the Festival of Double Nine;

On the jade pillow—through mesh bed curtain—

the chill of midnight starts seeping through.

At the eastern hedge I drink a cup after dusk;

furtive fragrances fill my sleeve.

Don't say one can't be overwhelmed:

when the west wind furls up the curtain,

I'm more fragile than the yellow chrysanthemum.(Tr.Eoyang)

兩種譯文都沒有發(fā)現(xiàn)原詞第一、第二行之間的關(guān)系。據(jù)夏承燾在《唐宋詞欣賞》第65頁上說:“‘薄霧濃云’是比喻香爐出來的香煙?!眱H以“香爐”二字而論,許譯顯然比歐譯清楚,容易理解?!爸仃枴倍郑瑑蓚€譯者都是直譯。“紗廚”是有紗帳的床,許譯譯成蚊帳,太散文化,有點煞風(fēng)景,似乎不如歐譯?!皷|籬”用陶淵明“采菊東籬下”詩意,歐陽直譯又不如許意譯,如能兼用直譯意譯,自然更好。全詞最精彩的是最后三行,但是看來兩個譯者都沒有理解“莫道不消魂”的意思。據(jù)夏承燾說:金獸焚香,對酒賞花,都是李清照夫妻共度重陽佳節(jié)的情景;然而現(xiàn)在夫妻離別,怎不令人魂消呢!“消魂”的原因是離愁別恨,因此這兩個字可以采用林同端譯《周恩來詩選》中“消魂夢一柯”的譯法。由于趙明誠曾寫過五十首詞來和這首《醉花陰》,所以我想這詞的下半段也可以有兩種不同的譯法:

1.In thin mist and thick cloud of incense,sad I stay,

Seeing the animal-shaped censer all day.

The Double Ninth Festival comes again,

Still alone I remain

In the curtain of gauze,on a pillow of jade,

Which the mid-night chill begins to invade.

After dusk I drink wine by East Hedge in full bloom,

My sleeves filled with fragrance and gloom.

Say not my soul

Is not consumed!Should the west wind uproll

The curtain of my bower,

You'll see a thinner face than yellow flower.

2.Beside East Hedge I drink wine at evening hours,My sleeves fragrant with chrysanthemum flowers.Say not this separation hasn't consumed my soul!

Let the west wind uproll

My bower's screen!

A leaner face than yellow flower will be seen.

原詞最后一行“人比黃花瘦”,“人”字許譯為“她”,不如歐譯為“我”,最好“她”字或“我”字都不譯出來,更加含蓄一些。

李清照詞的第三個特點是善用疊字,例如前面說到的“年年雪里”,“知否知否”,都是連用疊字。這種疊字最好也能譯成疊字,如“小風(fēng)疏雨蕭蕭地”,“庭院深深深幾許”許譯文分別是:

1.Light breeze and fine rain,soughing and soughing

2.Deep,deep the courtyard—how deep!

歐譯對疊字更加注意譯得形似,如《南歌子》:“天上星河轉(zhuǎn),人間簾幕垂。涼生枕簟淚痕滋。起解羅衣,聊問夜何其?翠貼蓮蓬小,金銷藕葉稀。舊時天氣舊時衣,只有情懷,不似舊家時!”歐譯文是:

In the sky the Milky Way turns;

here on earth a curtain drops.

A chill collects on the pillow-mat,wet with tears.

I get up to untie my silk gown,

wondering what hour of night it is.

The blue-tinted lotus pod is small,

the gold-spotted lotus leaves are sparse.

Old-time weather,old-time clothes

only bring back memories

but nothing like real old times.

原詞重復(fù)“舊時”二字,譯文也重復(fù)了三次,可以說是形似。但是如果能夠傳達原詩音美,那就更好?,F(xiàn)在試把這首詞改譯如下:

In the sky the Milky Way veers;

On the earth a curtain is drawn down.

The pillow-mat grows chilly,wet with tears.

I rise to take off my silk gown,

Wondering how old night has grown.

Small lotus pod is tint'd with green;

Sparse lotus leaves are spott'd with gold.

In old-time weather,old-time dress is seen,

But my mind is not in the same state as of old.

有時疊字并不連用,如《一剪梅》:“紅藕香殘玉簟秋,輕解羅裳,獨上蘭舟。云中誰寄錦書來,雁字回時,月滿西樓?;ㄗ燥h零水自流,一種相思,兩處閑愁。此情無計可消除,才下眉頭,卻上心頭?!痹~重復(fù)“頭”字,但是并不連用,讀來別有風(fēng)味。這首詞的許譯文是:

The scent of red lotus fades,and the mat feels cool.

I loosen my robe

To board the boat alone.

Who sends a message through the cloud?

As the swans return in formation

Moonlight floods the western chamber.

The petals shall fall and water shall flow.

One kind of longing,

Two victims of unnamed grief.

There is no way of getting rid of this thought;

Just as it recedes from the eyebrows,

In the heart,it swells.

原詞一行七字,接著兩行都是四字,并有對仗,極盡長短句之妙。譯文也盡可能做到一長二短,要和原文形似,但是因為沒有押韻,不能傳達原詩的音美;“雁”字意譯,似乎也不妥當(dāng),因為這是中國詩詞常用的字。我想把這首詞改譯如下:

The jade-like mat feels autumn's cold,I change a coat

And'mid the fading fragrance

Of lotus pink alone I float.

Will returning wild geese bring message through the cloud?

When they come,with moonbeams

My west chamber's o'erflowed.

As water flows and flowers fall without leaving traces,

One and same longing

O'erflows two lonely places.

I cannot get rid of this sorrow:kept apart

From my eyebrows,

It gnaws my heart.

這個譯文第二個押韻得有點勉強,不過因為英國詩人雪萊在《云雀》中用過,所以就沿用了。原文兩個“頭”字,只好用押韻的辦法來譯,同時盡量使兩個短行保持每行四個音節(jié),多少可以使讀者體會到一點原詞的形美和音美。

李清照詞的第四個特點是音樂性強,剛說到的《一剪梅》就是一個例子?!堵暵暵犯且粋€音樂性強,善用疊字,形象生動,口語入詞,借景寫情的典型范例。詞一開始,連用七對疊字,真是千古絕唱:“尋尋覓覓,冷冷清清,凄凄慘慘戚戚。乍暖還寒時候,最難將息。三杯兩盞淡酒,怎敵他晚來風(fēng)急!雁過也,正傷心,卻是舊時相識。滿地黃花堆積,憔悴損,如今有誰堪摘?守著窗兒,獨自怎生得黑!梧桐更兼細雨,到黃昏,點點滴滴。這次第,怎一個愁字了得!”據(jù)夏承燾在《唐宋詞欣賞》第68頁說:“末了幾句二十多個字里,舌音、齒音交相重疊,是有意以這種聲調(diào)來表達她心中的憂郁和悵惘。這些句子不但讀起來明白如話,聽起來也有明顯的音樂美,充分體現(xiàn)出詞這種配樂文學(xué)的特色?!薄斑@首詞借雙聲疊韻字來增強表達感情的效果,是從前詞家不大用過的藝術(shù)手法。”譯文如何傳達這首詞的音樂美呢?許、歐都沒有譯出這首絕妙好詞,有人甚至認為前十四字是無法翻譯的。我想把這首詞試譯如后:

I seek but seek in vain,

I search and search again:

I feel so sad,so drear,

So lonely,without cheer.(余見《翻譯的標(biāo)準(zhǔn)》一文)

這個譯文雖然沒有連用七對疊字,但也用了四對短音[i]和兩對長音[i:]的韻腳,多少可以傳達一點原詞“覓覓”、“凄凄”、“戚戚”、“滴滴”等疊字的音美。有人認為“淡酒”是指酒力不強的酒,那也可以考慮采用下列譯文:

Hardly warmed up by two or three cups of wine so weak,

How could I stand at dusk the wind so bleak?

不過這樣一改,“風(fēng)急”又不如原來譯得音似了。關(guān)于這譯文的音樂性問題,我在《翻譯的標(biāo)準(zhǔn)》一文中已經(jīng)談過,這里就不再重復(fù)了。

李清照是一位代表婉約派的女詞人,但在她的詞作中也有一首風(fēng)格特殊的豪放詞《漁家傲》:“天接云濤連曉霧,星河欲轉(zhuǎn)千帆舞。仿佛夢魂歸帝所,聞天語,殷勤問我歸何處。我報路長嗟日暮,學(xué)詩漫有驚人句。九萬里風(fēng)鵬正舉,風(fēng)休住,蓬舟吹取三山去?!边@首詞十行一韻到底,每段四長句一短句,富有音樂美。許譯文是:

The sky is joined to surging clouds,and the clouds to morning mist.

A thousand starry sails dance in the fading Milky Way above.

It seems that I dreamed of going to the city of gods

Who asked me kindly,“Where are you returning to?”

I replied,“The road is long and time is late.”

I write poetry and sometimes there is a startling line.

The Roc soars on the rising wind of ninety thousand miles.

Please don't stop,O wind,

But carry my leaf-like boat to the three sacred isles.

這個譯文雖然傳達了原詞豪放的氣派,但是原詞的長短和用韻卻沒有體現(xiàn)。雖然,譯文要像原文那樣十行一韻是很困難的;不過如果只要五行一韻,也并不是不可能,那卻可以體現(xiàn)一點原詞的音樂美。現(xiàn)將這首詞改譯如下:

Morning mist and surging clouds spread to join the sky,

The Milky Way fades,a thousand sails dance on high.

It seems as if my soul to gods' abode would fly,

And I

Be kindly asked where I'm going.I reply:

“The road is long,alas!the sun on the decline,

In vain have I written startling poetic line.

The roc soars up to ninety thousand miles and nine.

O wind mine!

Don't stop but carry my boat to the three isles divine!”

李清照詞的第五個特點是借景寫情,寫歡樂之情的有《如夢令》:“常記溪亭日暮,沉醉不知歸路。興盡晚回舟,誤入藕花深處。爭渡,爭渡,驚起一灘鷗鷺?!痹S譯和歐譯分別是:

1.Often remembered are the evenings on the creek

When wine flowed in the arbor and we lost our way.

It was late,our boat returned after a happy day

Entering,by mistake,the thicket of lotus clusters.

As we hurried to get through,

Hurried to get through,

A flock of herons,startled,rose to the sky.(Tr.Hsu)

2.How many evenings in the arbor by the river,

When flushed with wine we'd lose our way back.

The mood passed away,returning late by boat

We'd stray off into a spot thick with lotus,

and thrashing through

and thrashing through

startle a shoreful of herons by the lake.(Tr.Eoyang)

兩種譯文都借溪亭之景,寫出了歡樂之情。許譯的第二、第三行還押了韻,其實第六行只要換一個動詞,全詩押韻并不太難:

I oft remember what a happy day

Passed in the arbor by the creek when it was glooming.

Drunk,we returned by boat and lost our way,

We strayed off into a spot where lotuses were blooming.

“Get through!

Get through!”

Startled,a shoreful of herons flew.

原詞第一行是常常記得溪亭樂事的意思,并不一定是常常迷路?!盃幎伞倍治易g成直接祈使句,只有四個音節(jié),可能更容易體現(xiàn)口語入詞的特點。

李清照詞中借景寫憂傷之情的有著名的《武陵春》:“風(fēng)住塵香花已盡,日晚倦梳頭。物是人非事事休,欲語淚先流。聞?wù)f雙溪春尚好,也擬泛輕舟。只恐雙溪舴艋舟,載不動許多愁?!痹S譯和歐譯分別是:

1.The wind pauses,the scent clings to the dust,but flowers are no more.

It's getting late and yet I am too weary to comb my hair.

Things are still the same,but he is gone,it is all over;

Tears well up before any word could be said.

They say that Spring is still young at the Shuang Creek.

I thought of going to take a small boat there.

Only I fear the tiny boats of the Shuang Creek

Cannot carry this much care.(Tr.Hsu)

2.The wind subsides—a fragrance

of petals freshly fallen;

It's late in the day—I'm too tired

to comb my hair.

Things remain but he is gone

and with him everything.

On the verge of words:tears flow.

I hear at Twin Creek spring it's still lovely;(sic)

how I long to float there on a small boat—

But I fear at Twin Creek my frail“grasshopper”boat

could not carry this load of grief.(Tr.Eoyang)

比較一下兩種譯文,可以看出許譯還是意譯,歐譯還是直譯。但“雙溪”二字,許譯是半音譯半意譯,似乎不如歐譯用意譯好;而“春尚好”中的“好”字,許譯采用莎士比亞《羅密歐與朱麗葉》中“Is the day so young?”的用法,卻又比歐譯高出一籌?!棒肤恢邸比?,許譯還是意譯,歐譯還是直譯。歐譯的分行和大小寫,都是采用英、美新詩的分法和寫法,這樣來譯中國古典詩詞,似乎不太合乎時代風(fēng)格。許譯的第二、第六、第八行又押了韻,其實只要稍加修改,再吸收歐譯的長處,并不難把全詞改成格律體的英詩:

Sweet flowers fall to dust as the wind dies away,

Tired,I won't comb my hair for it's late in the day.

Things are the same but he is gone and all is o'er,

Before I could say anything,tears pour.

'Tis said at the Twin Creek spring is still fair,

And on a light boat I long to float there.

But I'm afraid the grief-o'erladen boat

On the Twin Creek can't keep afloat.

總而言之,許芥昱提出的李清照詞的五個特點,幾乎每首詞中都有體現(xiàn),問題是如何在譯文中體現(xiàn)這些特點,尤其是體現(xiàn)原詞的音美。因為運用口語、形象、疊字、借景寫情等方法,在散文中也可以出現(xiàn);而詩詞和散文的區(qū)別,主要是詩詞的音樂性強,所以本文舉的譯例,著重說明如何傳達原詞音美的問題。許芥昱在論文中說:李清照集中的六十首詞都是她的作品;王學(xué)初《李清照集校注》卻認為有十五首是“存疑之作”。許文中還提到:趙明誠夫婦拿不出二十萬錢來買的徐熙牡丹圖,現(xiàn)在臺灣省臺中博物館。因此我想,李清照的翻譯研究工作,如果能和在臺灣地區(qū)以及在國外的學(xué)者共同進行的話,可能會取得更加豐碩的成果。

《元曲三百首》英譯本序

“一個國家人民文化水平的高低,要看它對人類文化的貢獻,也就是說,它對世界文化提供了多少珍品?!保ㄒ?982年11月17日《人民日報》)唐詩、宋詞、元曲就是我國對人類文化提供的珍品。

詩言志??鬃诱f過:“詩可以興,可以觀,可以群,可以怨。”這就是說,“言志”包括見物起興,觀察反映,合群交流,發(fā)泄怨憤。而在唐詩、宋詞、元曲中,我們可以看到“興觀群怨”的豐富內(nèi)容。如以唐詩而論,李白的浪漫主義詩篇中有人與自然的交流(天人合一),杜甫的現(xiàn)實主義詩篇中有對戰(zhàn)亂時代的反映,白居易通俗易懂的詩篇中有對世風(fēng)的批評,李商隱的象征主義詩篇中有心靈的呼聲。如以宋詞而論,則有抒情纏綿悱惻的柳永,以理化情的蘇軾,語淺情深的李清照,憤世嫉俗的辛棄疾。一方面,唐詩和宋詞都繼承了《詩經(jīng)》中“興觀群怨”的文學(xué)傳統(tǒng);另一方面,又對元曲產(chǎn)生了重大的影響。

唐、宋兩朝是中國歷史上的黃金時代,六百年間經(jīng)濟繁榮,文化發(fā)達,是全世界首屈一指的,而當(dāng)時的西方正處在黑暗時期。到了元代,蒙古部族從北南下,侵入中原,統(tǒng)治全國,壓迫南方人民。蒙古人甚至可以隨意殺死南人而不受懲罰,知識分子卻淪落到了非常低賤的地位,甚至在妓女之下,只在乞丐之上。這種現(xiàn)象在元曲中都有反映。如鐘嗣成在《醉太平》中描寫乞丐:

繞前街后街,

進大院深宅,

怕有那慈悲好善小裙釵,

請乞兒一頓飽齋。

又描寫窮書生:

風(fēng)流貧最好,

村沙富難交。

拾灰泥補砌了舊磚窯,

開一個教乞兒市學(xué),

裹一頂半新不舊烏紗帽,

穿一領(lǐng)半長不短黃麻罩。

系一條半聯(lián)不斷皂環(huán)絳,

做一個窮風(fēng)月訓(xùn)導(dǎo)。

又如真氏寫一個妓女說:

對人前喬做作嬌模樣,

背地里淚千行。

由此可以看出唐代詩人的現(xiàn)實主義,到了元代,已經(jīng)擴大深入到下層人民了。

元代知識分子一般缺乏積極反抗的力量,只會憤憤不平地發(fā)發(fā)牢騷,怨天尤人。如無名氏的《朝天子》中說:

不讀書有權(quán),

不識字有錢,

不曉事倒有人夸薦。

老天只任忒心偏,

賢和愚無分辨。

發(fā)牢騷后,他們盡量麻醉自己,把樂天知命、知足不辱當(dāng)做處世的原則;把人生無常,消極的出世思想滲入自己的作品,主觀幻想地美化田園的隱居生活。如馮子振在《鸚鵡曲》中寫的:

嵯峨峰頂移家住,……

指門前萬疊云山,

是不費青蚨買處。

他們做伴的是漁樵,留戀的是詩酒,享受的是自然風(fēng)光、田園樂趣,追求的生活境界是任情適意,逍遙自在。如喬吉在《滿庭芳》中說:

白云流水無人禁,

勝似山林。

釣晚霞寒波濯錦,

看秋潮夜海溶金。

但是在自然風(fēng)光中,他們并不能逃避現(xiàn)實,還是會遇到驚濤駭浪,廢墟荒冢,使他們回到現(xiàn)實中來。如張養(yǎng)浩在《山坡羊》中寫道:

峰巒如聚,

波濤如怒……

宮闕萬間都做了土。

興,百姓苦;

亡,百姓苦。

在自然中得不到安慰,有的詩人只好發(fā)思古之幽情,借古人的酒杯,澆胸中的塊壘。如周德清在《看岳王傳》中說:

功成卻被權(quán)臣妒,

正落奸謀……

錢塘路,

愁風(fēng)怨雨,

常是灑西湖。

在元曲中,我們可以看到唐代的英雄主義已經(jīng)蛻化為悲觀思想,宋代的理性主義已經(jīng)轉(zhuǎn)變成消極無為,他們抒發(fā)的情感大眾化了,他們的批評精神依然存在,但他們的語體文風(fēng)卻發(fā)展了。

以內(nèi)容而論,元曲主要的題材是嘆世和歸隱;以形式而論,唱詞多半用的是老百姓的日??谡Z。宋代的李清照早已用口語入詞,如著名的《如夢令》:

知否,知否,

應(yīng)是綠肥紅瘦。

但李清照的口語還比較高雅,試讀張可久的《閨怨》,那的確是語淺意真了:

掩春閨一覺傷春睡,

柳花飛,

小瓊姬,

一聲雪下呈祥瑞。

團圓夢兒生喚起。

“誰?不做美?

呸,卻是你!”

元曲和唐詩宋詞不同的地方,是詩詞韻分平仄,不能錯押,有時可以轉(zhuǎn)韻。曲則沒有入聲,平上去三聲通押,一韻到底,而且用韻的密度較大,差不多是每句一韻。詩詞盡量避免字句的重復(fù),尤其是不能重韻,而曲卻往往以重韻見長。元曲和詩詞最大的不同,是曲在正規(guī)的格調(diào)之外,還可以加上一些襯字,使作者有更大的自由,這說明元曲比詩詞更加解放,更加先進,可以說是詩詞的發(fā)展。只要比較同一首曲子卻有兩種字數(shù)不等的曲調(diào),就可以看出。如徐再思的《水仙子》:

九分恩愛九分憂,

兩處相思兩處愁,

十年迤逗十年受。

幾遍成幾遍休。

半點事半點慚羞,

三秋恨三秋感舊,

三春怨三春病酒,

一世害一世風(fēng)流。

這首曲子只有八行五十五個字,而劉庭信的《水仙子》卻有二十九行一百個字,由此可見劉曲比徐曲多了二十一行,四十五個字,如前四行:

恨重疊,

重疊恨,

恨綿綿,

恨滿晚妝樓。

這幾行就是把“重疊恨滿晚妝樓”一行七個字擴大成為四行十四個字,增加的字和原來一行的字數(shù)相等,由此可見一斑。

唐宋的律詩都以對仗見長,如杜甫“古今七律第一”的《登高》中最著名的一聯(lián):

無邊落木蕭蕭下,

不盡長江滾滾來。

到了元代,對仗的種類也增加了,如“鼎足對”,就是詩詞中所沒有的。它以三句為一組,互為對仗,往往形成對事物淋漓盡致的刻畫,這又是詩詞的發(fā)展。如馬致遠《夜航船》煞尾中的三句:

看密匝匝蟻排兵,

亂紛紛蜂釀蜜,

急攘攘蠅爭血。

元曲可分散曲和雜劇兩大類,散曲又可分小令、帶過曲、套曲三類。小令只有一支曲子。帶過曲是由兩三支小令組成的,如《雁兒落過得勝令》由《雁兒落》和《得勝令》兩支小令組成,《罵玉郎過感皇恩采茶歌》由《罵玉郎》、《感皇恩》和《采茶歌》三支小令組成,所以可算是短套曲。套曲一般由四支小令以上組成,如杜人杰的《耍孩兒》套曲由七支曲子組成,主題是《莊家不識勾闌》,寫鄉(xiāng)下人進城看戲,頗像白居易現(xiàn)實主義的樂府。關(guān)漢卿的《一枝花》套曲卻只包括四支曲子,主題《不伏老》頗像嬉笑怒罵的辛詞。馬致遠的《夜航船》包括七支曲子,主題《秋思》卻有蘇東坡《赤壁懷古》的意味。曾瑞的《集賢賓》由六支曲子組成,主題頗有纏綿悱惻的柳詞風(fēng)味。雎景臣的《哨遍》包括八支曲子,主題是《高祖還鄉(xiāng)》,在君道森嚴的封建時代,作者能夠不從歌功頌德的角度來寫漢高祖劉邦“威加海內(nèi)兮歸故鄉(xiāng)”的盛況,而從一個過去與他有瓜葛的鄉(xiāng)下人眼中,寫出他裝腔作勢的可笑模樣,顯得非常新奇。喬吉的《詠柳憶別》,張可久的《湖上歸》,宋方壺的《斗鵪鶉》套曲卻都顯示了元曲的抒情主流。錢霖的《哨遍》最長,包括十二支曲子,主題《看錢奴》卻是諷刺為富不仁的守財奴的。從本書選譯的三百首小令和套曲,可以看出元曲和唐詩宋詞之間的繼承和發(fā)展的關(guān)系。元曲發(fā)展的最高階段是雜劇,最著名的代表作是王實甫的《西廂記》,但是篇幅太長,不能選入本書。英譯本已由外文出版社出版,收入大中華文庫,國外評價很高,說是可和莎士比亞媲美,卻比莎士比亞早了兩三百年,由此可見中國文化發(fā)達,元曲和唐詩宋詞都是世界文化的珍品。

總而言之,元曲繼承和發(fā)展了唐詩和宋詞“興觀群怨”的優(yōu)秀傳統(tǒng):在意美方面,使詩歌更大眾化;在音美方面,使韻律更自由化;在形美方面,使格式更多樣化了。因此,元曲把詩歌進一步推向通俗化、口語化、靈活化,為近現(xiàn)代的白話文學(xué)開辟了道路,可以說是中國新文化運動的先聲。

2004年2月20日

《西廂記》英譯本序

金圣嘆說:“《西廂記》乃是天地妙文?!币詢?nèi)容而論,寫的是天地“至情”;以人物而論,寫的是才子佳人;以結(jié)構(gòu)而論,則有“生”有“掃”;有“二來”,“三漸”,“三得”,“二近”,“三縱”,等等?!段鲙洝防^承發(fā)展了《詩經(jīng)國風(fēng)》、唐詩宋詞的傳統(tǒng),比西方的莎士比亞早了二三百年?,F(xiàn)在把它譯成英文,可對建立21世紀的世界文化添上一磚一瓦。

我國古代戲曲作品刊刻最多、流傳最廣、影響最大的應(yīng)以王實甫《西廂記》為首屈一指。明末清初的戲曲理論家李漁(1161—1685)說過:“自有《西廂》以迄于今,四百余載,推《西廂》為填詞第一者,不知幾千萬人,而能歷指其所以第一之故者,獨出一金圣嘆(1608—1661)!”(《閑情偶寄》填詞余論)所以我們這本漢英對照《西廂記》選用了金圣嘆評點的《貫華堂第六才子書西廂記》。

《圣嘆外書》中說:“《西廂記》不同小可,乃是天地妙文?!薄敖窈笕螒{是絕代才子,切不可云此本《西廂記》我亦做得出也,便教當(dāng)時作者而在,要他燒了此本重做一本已是不可復(fù)得。”“若使異時更作,亦不妨另自有其絕妙,然而無奈此番已是絕妙也。不必云異時不能更妙于此,然亦不必云異時尚將更妙于此也?!碑悤r“另自有其絕妙”的作品,是三百年后英國莎士比亞的《羅密歐與朱麗葉》。為什么說《西廂記》“此番已是絕妙”呢?

以主題而論,金圣嘆認為《西廂記》寫的是鶯鶯和張生“不辭千死萬死,而幾幾乎各愿以其兩死并為一死”的“必至之情”。以人物而論,金圣嘆說:“《西廂記》只寫得三個人,一個是雙文(鶯鶯),一個是張生,一個是紅娘。其余如夫人,如法本,如白馬將軍,如歡郎,如法聰,如孫飛虎,如琴童,如店小二,他俱不曾著一筆半筆寫,俱是寫三個人時,所忽然應(yīng)用之家伙耳?!薄氨热缥淖?,則雙文是題目,張生是文字,紅娘是文字之起承轉(zhuǎn)合。有此許多起承轉(zhuǎn)合,便令題目透出文字,文字透入題目也。其余如夫人等,算只是文字中間所用之乎者也等字。”“比如藥,則張生是病,雙文是藥,紅娘是藥之炮制。有此許多炮制,便令藥往就病,病來就藥也。其余如夫人等,算只是炮制時所用之姜醋酒蜜等物?!薄?《西廂記》前半是張生文字。后半是雙文文字,中間是紅娘文字?!薄啊段鲙洝繁仨毰c美人并坐讀之。與美人并坐讀之者,驗其纏綿多情也?!?/p>

以結(jié)構(gòu)而論,金圣嘆說:“若夫《西廂》之為文……有‘生’有‘掃’?!缟~,生花;‘ 掃’如掃花,掃葉。……最前《驚艷》一篇謂之‘生’;最后《哭宴》一篇謂之‘掃’?!笥谄渲虚g,則有‘此來彼來’。何謂‘此來’?如《借廂》一篇是張生來,謂之‘此來’。何謂‘彼來’?如《酬韻》一篇是鶯鶯來,謂之‘彼來’?!O(shè)若張生不借廂,是張生不來;張生不來,此事不生。即使張生借廂,而鶯鶯不酬韻,是鶯鶯不來;鶯鶯不來,此事亦不生。今既張生慕色而來,鶯鶯又慕才而來,如是謂之‘兩來’。……而后則有‘三漸’。何謂‘三漸’?《鬧齋》第一漸,《寺警》第二漸,《后候》第三漸。第一漸者,鶯鶯始見張生也;第二漸者,鶯鶯始與張生相關(guān)也;第三漸者,鶯鶯許張生定情也。此‘三漸’,又謂‘三得’。何謂‘三得’?自非《鬧齋》之一篇,則鶯鶯不得而見張生也;自非《寺警》之一篇,則鶯鶯不得而與張生相關(guān)也;自非《后候》之一篇,則鶯鶯不得而許張生定情也。……而后則又有‘二近’,‘三縱’。何謂‘二近’?《請宴》一近,《前候》一近。蓋‘近’之為言,幾幾乎如將得之也?!v’者,《賴婚》一縱,《賴簡》一縱,《拷艷》一縱?!v’之為言,幾幾乎如將失之也?!髣t有‘兩不得不然’。何謂‘兩不得不然’?《聽琴》不得不然,《鬧簡》不得不然。聽琴者,紅娘不得不然;鬧簡者,鶯鶯不得不然?!髣t有‘實寫’一篇,《酬簡》之一篇是也。又有‘空寫’一篇?!扼@夢》之一篇是也。”總而言之,“兩來”,“三漸”,“三得”,“二近”,“三縱”,“兩不得不然”,“實寫”,“空寫”,這就是《西廂記》的結(jié)構(gòu)。以筆法而論,金圣嘆說:“子弟欲看《西廂記》,須教其先看《國風(fēng)》,蓋《西廂記》所寫事,便全是《國風(fēng)》所寫事。然《西廂記》寫事,曾無一筆不雅馴,便全學(xué)《國風(fēng)》寫事,曾無一筆不雅馴,《西廂記》寫事,曾無一筆不透脫,便全學(xué)《國風(fēng)》寫事,曾無一筆不透脫。敢療子弟筆下雅馴不透脫,透脫不雅馴之病?!?/p>

今天看來,《西廂記》與《國風(fēng)》是繼承與發(fā)展的關(guān)系。所謂“雅馴”,就是文字高雅,遵守規(guī)范;所謂“透脫”,就是深刻透徹,灑脫自如。用孔子的話來說,就是“從心所欲而不逾矩?!薄皬男乃笔恰巴该摗?,“不逾矩”是“雅馴”。例如《國風(fēng)》第一篇《關(guān)雎》就是“從心所欲而不逾矩”的典范。

關(guān)關(guān)雎鳩,在河之洲;

窈窕淑女,君子好逑。

參差荇菜,左右流之;

窈窕淑女,寤寐求之。

求之不得,寤寐思服;

悠哉悠哉,輾轉(zhuǎn)反側(cè)。

參差荇菜,左右采之;

窈窕淑女,琴瑟友之。

參差荇菜,左右之;

窈窕淑女,鐘鼓樂之。

君子在河之洲,聽到雎鳩叫春,就對“窈窕淑女,寤寐求之”,這是“發(fā)乎情”。后來訂婚結(jié)婚,“琴瑟友之”,“鐘鼓樂之”,這是止乎禮樂。換句話說,這也是“從心所欲而不逾矩”。《西廂記》中《驚艷》一折“發(fā)乎情”,《衣錦榮歸》一折是止乎禮樂,這是《西廂記》對《國風(fēng)》的繼承。但是兩書相差兩千年,其間自然大有發(fā)展?!秶L(fēng)》中的“關(guān)關(guān)雎鳩,在河之洲”,都是客觀的寫鳥、寫河?!段鲙?哭宴》一折中的“拆鴛鴦坐兩下里”,“伯勞東去燕西飛”,說的是鳥,指的卻是張生和鶯鶯。又如“淚添九曲黃河溢”,寫的是“九曲黃河”,象征的卻是鶯鶯的柔腸九轉(zhuǎn),傳達的卻是主觀的離愁別恨。再如《關(guān)雎》中的“求之不得,輾轉(zhuǎn)反側(cè)”,也只是客觀的描寫;而《哭宴》中的“歸家怕看羅幃里,昨宵是繡衾奇暖留春住,今日是翠被生寒有夢知”,對鶯鶯的內(nèi)心世界作了細致的刻畫,傳達的相思之情也就更加深刻透徹,灑脫自如了。再又如《關(guān)雎》中談到的食物,只有“參差荇菜”四個字。而在《哭宴》中鶯鶯說:“將來的酒共食,嘗著似土和泥,假如便是土和泥,也有些土氣息,泥滋味。暖溶溶玉醅,白泠泠似水,多半是相思淚。面前茶飯不待吃,恨塞滿愁腸胃?!苯鹗@批道:“此節(jié)是說酒,是說淚,不可得辨也。李后主云:‘此中日夕只以眼淚洗面’,便是如出一口說話也?!庇纱丝梢姡段鲙洝分械目陀^世界和人物的內(nèi)心世界已經(jīng)融成一片,難解難分。早在三百年前,金圣嘆就已經(jīng)“能歷指其所以第一之故”了。

其實,《西廂記》“所以第一之故”,不但是繼承、發(fā)展了《國風(fēng)》,而且是超越了“發(fā)乎情,止乎禮”的限制?!秶L(fēng)》中有一篇著名的情詩《野有死麇》,全詩如下:

野有死麇,白茅包之;

有女懷春,可士吉之。

林有樸嫩,野有死鹿,

白茅純束,有女如玉。

“舒而脫脫兮!無感我兌兮!

無使犬也吠!”

最后三句是懷春的少女對求歡的獵人說的話。余冠英的語體譯文是:“慢慢兒來啊,悄悄地來??!我的圍裙可別動!別惹得狗兒叫起來??!”這里說的是“別動圍裙”,暗示的卻是獵人已經(jīng)解開了少女的圍裙衣帶。再比較《西廂記?酬簡》中張生的唱詞:

我將你紐扣兒松,我將你羅帶兒解,

蘭麝散幽齋,不良會把人禁害。!

怎不回過臉兒來?軟玉溫香抱滿懷。

呀!劉阮到天臺!春至人間花弄色,

柳腰款擺,花心輕折,露滴牡丹開。

金圣嘆批語說:“雙文之面雖終不得而看,而雙文之扣,雙文之帶,則趁勢已解矣。夫雙文之扣,雙文之事,此真非輕易可得而解也。今用明修棧道,暗度陳倉之法,輕輕遂已解得。世間真乃無第二手也。”描寫情愛,從《國風(fēng)》的暗示“別動圍裙”,到《酬簡》的明說“紐扣兒松”,“羅帶兒解”(這是“明修棧道”),再到“露滴牡丹開”的象征寫法(這是“暗度陳倉”),真是大大的發(fā)展。不但在中國,就是在全世界,恐怕也“無第二手了”。

中國詩歌從《國風(fēng)》發(fā)展到《西廂記》,中間還有唐宋詩詞的影響,如《哭宴》中鶯鶯的唱詞:

我見她蹙愁眉,死臨侵地。

閣淚汪汪不敢垂,恐怕人知。

猛然見了把頭低,長吁氣,推整素羅衣。

……知他今宵宿在哪里?有夢也難尋覓。

在唐人韋莊(836—910)的《女冠子》中,已有類似的描寫:

忍淚佯低面,含羞半斂眉。

不知魂已斷,空有夢相隨。

忍淚,低頭,斂眉,尋夢,兩詞都有描寫,但唐詞精練、高雅,元曲鋪陳、細膩。比較一下,既可以看出唐詞對元曲的影響,也可以看到元曲對唐詞的發(fā)展。又如《哭宴》中的《收尾》:

四圍山色中,一鞭殘照里。

將遍人間煩惱填胸臆,

量這般大小車兒,如何載得起!

試比較宋代女詞人李清照(1084—1151)的《武陵春》下半片:

聞?wù)f雙溪春尚好,也擬泛輕舟。

只恐雙溪舴艋舟,載不動許多愁。

李清照說輕舟載不動愁,《西廂記》說車兒載不起煩惱。元曲對宋詞的繼承和發(fā)展,在這里看得更清楚了。有了這兩千年的文化積累,《西廂記》描寫離情別恨,可以說是達到了新的高峰;而描寫男女情愛,則在中國文學(xué)史上,簡直是前無古人。李政道教授說得好:“藝術(shù),例如詩歌、繪畫、雕塑、音樂,等等,用創(chuàng)新的手法去喚起每個人的意識或潛意識中深藏著的已經(jīng)存在的情感,情感越珍貴,喚起越強烈,反響越普遍,藝術(shù)就越優(yōu)秀。”《西廂記》非常強烈地喚起了千百萬人深藏心頭的愛情,這是人類最珍貴的情感,反響持續(xù)了幾個世紀,真是世界上不可多得的藝術(shù)珍品。

三百年后,莎士比亞的《羅密歐與朱麗葉》在西方流傳很廣,影響很大,可以和《西廂記》先后媲美。如果比較一下東西方的愛情故事,可以說東方的情人更加含蓄婉轉(zhuǎn),西方的情人更加直截了當(dāng)。如《酬韻》的中張生和鶯鶯的唱和。

張 生:月色溶溶夜,花陰寂寂春。

如何臨皓魄,不見月中人。

鶯 鶯:蘭閨深寂寞,無計度芳春。

料得高吟者,應(yīng)憐長嘆人。

張生不說自己愛慕鶯鶯,卻婉轉(zhuǎn)地說他見月思人;鶯鶯也不說自己憐才,卻含蓄地要才子憐惜佳人。而羅密歐和朱麗葉卻大不相同,開門見山,握手吻嘴,請看曹禺的譯文:

羅密歐:神不也有嘴唇,香客也有?

朱麗葉:進香的朋友,嘴唇是用來祈禱。

羅密歐:哦,我的神,讓嘴唇也學(xué)學(xué)手,

答應(yīng)了吧,不然,信念就化成苦惱。

他們說的是神、香客、祈禱,指的卻是朱、羅、親吻,并且說到做到,立刻見于行動。這是東西方不同的一點:東方發(fā)乎情,止乎禮;西方卻一見鐘情,甚至借宗教之名,來行情愛之實。但東西方情人也有相同之處,如《酬韻》后,

張 生:你若共小生廝覷定,

隔墻兒酬和到天明,

便是惺惺惜惺惺。

這和羅密歐離開朱麗葉時的對話,大同小異。請看曹禺譯的羅密歐和朱生豪譯的朱麗葉:

羅:愛去找愛,就像逃學(xué)的孩子躲開書房;

兩個分開,好比垂頭喪氣趕回到學(xué)堂。

朱:晚安!晚安!離別是這樣甜蜜的凄清,

我真要向你道晚安直到天明。

張生說的“惺惺惜惺惺”和羅密歐說的“愛去找愛”,張、崔“酬和到天明”和羅、朱道“晚安直到天明”,不但內(nèi)容相似,而且形式和詞語都有相同之處,真可以說是“詩人所見略同”了。

張生說話和羅、朱有相同之處,鶯鶯和朱麗葉卻有所不同,這從紅娘和奶媽口中,可以聽得出來。奶媽在二幕五場中對朱麗葉說:

那就去吧,去吧,快到神父那兒去吧,

那兒新郎官等著你來做新娘子呢?(曹譯)

奶媽說話直截了當(dāng),也說明了朱麗葉直截了當(dāng)?shù)男愿?。紅娘說話有時轉(zhuǎn)彎抹角,既說明了她自己聰明伶俐,又襯托鶯鶯的含蓄婉轉(zhuǎn)。如紅娘在《鬧簡》中說到鶯鶯:

幾曾見,寄書的顛倒瞞著魚雁?

小則小,心腸兒轉(zhuǎn)關(guān),

教你跳東墻,女字邊干。

原來五言包得三更棗,四句埋得九里山。

你赤緊將人慢,你要會云雨鬧中取靜,

卻教我寄音書忙里偷閑!

金圣嘆說:“《西廂記》只為要寫此一個人(雙文),便不得不又寫一個人。一個人者,紅娘是也。若使不寫紅娘,卻如何寫雙文?然而《西廂記》寫紅娘,當(dāng)知正是出力寫雙文。”可見中國評論家早就知道“烘云托月”的寫法了。

總而言之,以《西廂記》和莎劇的主題而論,都是寫愛情與家庭的矛盾?!段鲙芬浴敖鸢耦}名”為家庭贏得了榮譽,以“洞房花燭”為雙方贏得了愛情,這是中國典型的大團圓結(jié)局。莎劇卻以兒女的死亡為代價,使兩家世仇化敵為友,這是西方愛情與榮譽沖突的典型悲劇。換句說話,解決矛盾東方用的是文化,西方用的是暴力。以結(jié)構(gòu)而論,兩劇情節(jié)都很曲折,但《西廂記》的曲折多是內(nèi)心的,莎劇卻多是外界的。以人物而論,《西廂記》描寫外在形象,更加生動;莎劇描寫內(nèi)在情感,更加深刻。以筆法而論,《西廂記》善用抽象疊詞,歷史典故;莎劇善用具體形象,雙關(guān)文字。兩劇各有千秋。

《西廂記》在西方,遠不如莎劇廣為人知。直到1935年,英國才出版了熊式一的散體譯本。林語堂認為熊譯準(zhǔn)確有余,詩意不足。后來中國香港出版了新譯本,還是譯成散文。到了20世紀90年代,美國又出了加州大學(xué)韋斯特教授的散體譯本。1992年,我國外文出版社才出了我譯的韻文本;但我根據(jù)金圣嘆的評論,只譯了四本十六折,譯到《驚夢》為止。直到現(xiàn)在這本英譯,才把五本二十折完全譯出;其中唱詞全部譯成韻文,說白則譯成散文,和莎劇中抒情多用詩體,敘事多用散體,有相似之處。因此,本書的出版可以說是對東西方文化的交流作出了重要的貢獻。

早在20世紀初,英國哲學(xué)家羅素就說過,中國文化在三方面優(yōu)于西方文化:第一,在藝術(shù)方面,象形文字高于拼音文字;第二,在哲學(xué)方面,儒家的人本主義優(yōu)于宗教的神權(quán)思想;第三,在政治方面,“學(xué)而優(yōu)則仕”高于貴族世襲制。這三方面的優(yōu)勢,在《西廂記》中都有所表現(xiàn);具體說來,不用暴力,而用文化來解決家族之間的矛盾,就是一個例子。

日本《讀賣》月刊1994年1月號說:“20世紀在文化方面沒給我們這一代留下多少有益的東西。”又說:“當(dāng)中國在21世紀具備了與其人口和面積相稱的影響力時,中國文明將在世界文化中占有重大的比重。”因此,湖南出版社出版了漢英對照的《詩經(jīng)》、《楚辭》、《宋詞》、《西廂》等書,就是為建立21世紀的世界文化,添上了一磚一瓦。

1996年6月

《牡丹亭》英譯本序

中國歷史上有四大古典詩?。涸摹段鲙洝?、明代的《牡丹亭》、清代的《長生殿》和《桃花扇》?!段鲙洝穼憪矍楹头饨ㄋ枷氲拿埽赌档ねぁ犯M一步,寫愛情的生死斗爭。如果說《西廂記》中愛情戰(zhàn)勝了父母之命的封建思想,那么,《牡丹亭》中杜麗娘還魂,起死回生,可以說是愛情戰(zhàn)勝了死亡。和這四大詩劇差不多同時,西方有莎士比亞的歷史悲劇可以和中國的古典詩劇先后媲美。一般說來,《西廂記》寫張生和鶯鶯的愛情,舞臺本到第四折的“草橋驚夢”為止,以情人的生離作結(jié)。莎劇《羅密歐與朱麗葉》比《西廂記》約晚一二百年,寫羅、朱的青春戀和家族的矛盾,以情人的死別作結(jié)。生離死別,都是人生悲劇。但《西廂記》五折本以張生和鶯鶯的婚配結(jié)束,說明古代中國人對大團圓的愛好;莎劇卻寫情人的死亡化解了家族的矛盾,顯示了以理化情的趨勢,從中可以看出中西文化發(fā)展的不同。《牡丹亭》的作者湯顯祖和莎士比亞是同代人,《牡丹亭》是他的代表作,而莎士比亞的代表作是《哈姆雷特》,兩個劇本是否可以比較呢?這點下面再談。《長生殿》寫唐玄宗和楊貴妃的愛情影響了唐代的興衰,而莎劇《安東尼和克莉奧佩特拉》寫不愛江山愛美人的羅馬大將和埃及女王的戀情與斗爭,都是用歷史來說明“玉顏自古關(guān)興廢”的哲學(xué)思想。最后,《桃花扇》通過一個文人的感情生活和政治斗爭來反映明朝滅亡的歷史現(xiàn)實,在莎劇中似乎沒有可比較的,只有《李爾王》中的國王因為輕信甜言蜜語而失去了江山,也許可以和明朝的末代皇帝相提并論吧。

現(xiàn)在再看《牡丹亭》和《哈姆雷特》,是不是有可以比較的呢?莎劇以父王顯靈開始,引起了王子的疑心,于是用假戲演真事,求得了真與假的統(tǒng)一,思想上也引起了生和死、愛和恨的斗爭:是為父王復(fù)仇呢?還是為了母愛而忍氣吞聲呢?總的看來,悲劇中隱含著西方戲劇中光榮與愛情的斗爭,也就是情與理的矛盾。而《牡丹亭》呢,劇中死去的不是父王,而是活著的杜麗娘;劇中也有生和死的沖突,但不是為死者復(fù)仇,而是向生者求愛,為愛情而死的問題。莎劇中也有愛情的插曲,如哈姆雷特對奧菲莉婭的愛情,但愛情和理性有矛盾,結(jié)果是理性戰(zhàn)勝了愛情?!赌档ねぁ穮s相反,是愛情戰(zhàn)勝了理性,使夢想變成了現(xiàn)實,甚至把以理釋情的《詩經(jīng)?關(guān)雎》也恢復(fù)了情愛的本來面目。

莎劇中最著名的一段是哈姆雷特的獨白,下面是卞之琳的譯文:

活下去還是不活,這是問題。

要做到高貴,究竟該忍氣吞聲

來容受狂暴的命運矢石交攻呢,

還是該挺身反抗無邊的苦惱,

掃他個干凈?……

“活下去”應(yīng)該是為了復(fù)仇,“不活”自然是無可奈何了。要做到高貴不可能是“忍氣吞聲”,“狂暴的命運”是指叔父弒君奪位,母后受騙再嫁。如果叔父是“矢”,那母后就是“石”,兩人就是“矢石交攻”了,至于“挺身反抗”自然是指為父報仇?!盁o邊的苦惱”是指陰謀和欺騙。如要高貴,自然要揭發(fā)陰謀和欺騙,然后“打掃干凈”。但是揭發(fā)要有證據(jù),父王顯靈不足為憑。復(fù)仇是情感問題,證據(jù)是理智問題,這就產(chǎn)生了情和理的矛盾斗爭。

《牡丹亭》中的情理矛盾,體現(xiàn)在女主角杜麗娘身上,卻出現(xiàn)在她的老師陳最良的唱詞,和她的丫鬟春香的說白之中。如陳最良在第二本第二出《閨塾》的《掉角兒》中唱道:

論六經(jīng),《詩經(jīng)》最葩,閨門內(nèi)許多風(fēng)雅:

有指證,姜產(chǎn)哇;不嫉妒,后妃賢達……

有風(fēng)有化,宜室宜家……

詩三百,一言以蔽之,

只“無邪”兩字,付與兒家。

這是說理。至于言情,則作者在第二本第三出中借春香之口說:

小姐讀到《毛詩》第一章:“窈窕淑女,君子好逑?!?/p>

悄然廢書而嘆曰:“圣人之情,盡見于此矣。

今古同懷,豈不然乎?”……小姐說:“關(guān)了的雎鳩

尚然有洲渚之興,可以人而不如鳥乎?”

在第二本第四出《驚夢》中,小姐又說:

天呵,春色惱人,信有之乎!常觀詩詞樂府,

古之女子,因春感情,遇秋成恨,誠不謬矣。

奴今年已二八,未逢折桂之夫,忽慕春情,

怎得蟾宮之客?

這就是情了。不過《牡丹亭》在杜府中只有女主角和丫鬟重情,父母、老師都更重理,情理的矛盾表現(xiàn)在父女、母女、師生之間,是外在的,所以比較簡單。而《哈姆雷特》的矛盾,從上面的獨白看來卻主要是內(nèi)心的,所以更加深刻。自然也有外在矛盾,那就是叔侄矛盾、母子矛盾,所以更加錯綜復(fù)雜?!赌档ねぁ分械母概?,父代表理,女代表情,所以比較簡單。而《哈姆雷特》中的叔侄矛盾,叔父本身也有矛盾斗爭:內(nèi)心既不喜歡侄子,表面上又不得不裝出喜歡的神氣,于是說話就復(fù)雜了。如叔侄開始的對話:

叔:得,哈姆雷特,我的侄兒,我的兒……

理智上和情感上都是侄兒,但又不得不裝出父子的感情,所以就說“我的兒”。這下哈姆雷特可難辦了,情感上不能接受,理智上又不好拒絕,怎么辦呢?問題越難回答,越可以看出莎翁的生花妙筆:

侄:親上加親;越親越不相親!


上一章目錄下一章

Copyright ? 讀書網(wǎng) hotzeplotz.com 2005-2020, All Rights Reserved.
鄂ICP備15019699號 鄂公網(wǎng)安備 42010302001612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