正文

第一講 《詩經》離我們遠嗎

大邦之風——李山講《詩經》線裝 作者:李山


第一講 《詩經》離我們遠嗎

《詩經》,是中國最早的文學。從時間上說,離我們很遠了。

可是,《詩經》離我們真的很遠嗎?并不遠。人們現在說話喜歡文雅一點,不留神就可能溜出一個半個出自《詩經》的語詞。

比如,我們常說某個人在某些領域“獨領風騷”。這“風騷”倆字的“風”,就與《詩經》有關,《詩經》不是有“國風”嗎?

還有好多這樣的詞。例如,做什么事,如打仗,中途放棄、開小差,我們就說“逃之夭夭”。這個詞也出自《詩經》,只是原本寫成“桃之夭夭”,形容艷麗的桃花。再如,形容一個人提攜、誘導別人,就說他“耳提面命”。這也出自《詩經》。還有,假如在一些事上倆人立場相反,人們就說是“涇渭分明”。還是出自《詩經》。

《周南·關雎》
雎鳩

學名綠頭雁,候鳥。扁嘴,雌雄相隨,發(fā)出“呱呱呱”的叫聲,雄鳥脖子上有一圈墨綠色的羽毛。

這樣的詞還有很多,多到有學者以《詩經》“成語”為題,居然寫成了一本小冊子。所以,《詩經》雖古老,離我們卻很近。這就是經典,你不知道它,它知道你?!对娊洝纷钤绲淖髌罚鋾r間距今已有三千年了,近的也有兩千五六百年,時間很久了??蓪嶋H上,她的要素卻始終流淌在我們的文化血液中。而且,可以肯定,不僅我們這代人,就是下代人、下下代人,《詩經》還會照樣起作用,人們照樣還會去關注《詩經》。而且所謂的“關注”,還不只是關注她精美的語言,還會關注她的思想觀念、藝術風采,等等。

《詩經》:文化的家底

說來說去,那么《詩經》是什么呢?或者說什么是《詩經》呢?

傳統的說法,《詩經》是我國最早的一部詩歌總集。也有人說是“選集”??傊褪怯羞@樣的305首詩,在一定時期被編纂成了一部書,就是《詩經》。若是用更形象、深入一點的語言說,《詩經》是我們這個民族在自己的文化創(chuàng)生時期產生的精神花朵。正因如此,《詩三百》才重要,才與一般詩歌集子不一樣。怎么不一樣呢?我們這個民族,是歌唱著《詩三百》創(chuàng)立了自己的精神傳統的。換個說法也許更準確,在很大程度上,《詩三百》的歌唱所表達的內涵、風神、韻律,展現的就是我們這個文化人群在創(chuàng)建屬于自己的精神傳統時,她的所思所想,她的追求和崇尚,她對自己在世界中生存的理解感悟,她對美惡好歹的判斷,即情感的反應,等等。歸結為一句話:《詩經》的內涵,其實就是民族精神的重要組成部分,是文化的家底。也因此,《詩經》還將隨民族的發(fā)展而前行,傳之久遠。

那么,《詩經》包括哪些內容呢?按照古來的分類,包括三大部分:風、雅、頌。從藝術的表現手法上說,還有三項:賦、比、興。風、雅、頌,賦、比、興,就是所謂“詩經六義”。這是讀《詩經》之前,應該知道的一點。

那么,什么是“風”?打開《詩經》,不論是古代人注解的,還是現代人注解的,頭一部分就是《周南》,之后是《召南》,再往后,《邶》《鄘》《衛(wèi)》等,之后是《王》《鄭》《齊》《魏》《唐》《秦》《陳》《檜》《曹》《豳》,一共十五部分。再簡單點就是如下口訣:周召邶鄘衛(wèi),王鄭齊魏唐,秦陳檜曹豳。三個五言句,雖不押韻,也很好記。記住這三句有好處,容易查找每一部分篇章。

“風”的遼闊地域

“十五國風”的這個“國”,原本是稱“邦”的。不論是“邦”還是“國”,概念都與今天不大一樣,“十五國”,其實就是周王朝的十五個地區(qū)。就是說,這些所謂的“國”,有的是國,有的則不是。這些地域大致包括黃河流域、江漢地區(qū)。具體點說,黃河途經陜西、山西,轉而向東,流向下游河南、河北以及齊魯地帶,最后入海。這一線,周代諸侯,舉其大者有秦、晉(即魏風、唐風之地)、鄭(鄭風、檜風之地)、衛(wèi)(邶、鄘、衛(wèi)三風之地)、曹、齊、魯之邦等;王風之區(qū)及周南、召南之地的一部分,也屬于黃河沿岸一帶。再往南、東南,一為漢水與長江匯合之域,一為淮水沿岸地區(qū),《周南》《召南》一些篇章即與這些地方有關。國風地域的南界沒有過長江。然而,西至陜甘交界,東到齊魯大地,北至河北,南到江漢的廣大區(qū)域,大致就是周王朝力所及的范圍,封建諸侯很多,是當時“華夏”的中心地帶。

同時,“十五國風”的“國”,有疊合或大致疊合的現象。如秦風,主要流行于春秋時期的秦國,即今陜西地區(qū),之前,此地為西周腹地。有的國風稱謂所指,在周代本不是國家,如周、召。兩者的地域,據古代的說法,只是周初兩位大臣即周公、召公分別負責管轄的區(qū)域,以陜(約在今三門峽市)為分界點:自陜以東,洛陽及左近地區(qū),為周公管轄;自陜以西,北起陜西關中南到江漢之區(qū),為召公管理。因此,兩地風詩才分稱“周”“召”??傊?,知道“十五國風”之“國”,是區(qū)域概念就夠了。

風:是風教,是諷諫,是地方樂調,也是天意

以上說“國風”,重點在“國”,現在談談“風”?!帮L”的概念,從古到今有不同的解釋。風,本為自然界空氣流動現象。但古人理解可不這樣簡單。有人就說“風”代表教化、風教??鬃泳驼f:“君子之德風,小人之德草。”國家發(fā)布政令,發(fā)布文教政策,就像刮風一樣;風一動,草就隨之擺動。古代非常重視風教,又稱政教。“政”是什么意思?政者,正也。就是引導人民走正確的路。走正確的路,就要實施正確的文教,也就是用好的風化化導民眾。這是“風”的第一個含義。

風,又可以讀成“諷”,就是今天“諷刺”的“諷”。要諷刺什么,總得幽默點,拐彎抹角一點。大家較為熟悉的“鄒忌諷齊王納諫”,話說得多么委婉啊!這在古人也是很重視的。從上面往下說,是風化;下面對上提意見,就是“諷”“諷諫”。老百姓有意見,往往是經由民謠歌唱來表達的,這就是諷諫。這是古代的大致情況。當然還有其他解釋,但以上兩點是最主要的。

還有一種說法,自古就有,近現代以來更受重視。那就是:“風”是地方樂調。古代著名編年史《左傳》就曾記載了一個故事:一位楚國樂官戰(zhàn)爭中被晉國人俘虜了,晉國人叫他演奏音樂,他就“操南音”,即演奏南方的家鄉(xiāng)樂調。為此,晉國人稱贊他是“君子”,“樂操土風,不忘舊也”?!巴溜L”就是地方樂調。還有,孔子、墨子,都是歌《詩三百》、舞《詩三百》的。既然是“歌舞”《詩三百》,就得有樂調。古代中國是地域廣大的國家,各地的樂音也很豐富多彩;多姿多彩的各地樂音、樂調,就是“風”。現代人最認同“風是地方樂調”這一說法。

上面這最后的“風”說,很有道理。不過,我以為還不全面。所以,讓我們就“風”的原始意義再作一點分析。古代有一種現象,就是“吹風定律”。吹風定律干什么用?判斷時令。這在東周文獻有記載。春天到了,該下地種地了。那么,哪一天是春耕最佳時節(jié)?這需要專門的判斷,方法就是吹律管。所謂律管,跟后來的笛子大體相同。誰來吹律呢?記載上說是“瞽”,就是盲人藝人。他們雙眼失明,所謂感官互補,眼睛看不見的人往往耳朵靈光,古代就由他們專門負責吹律。我們知道,在不同的氣溫、氣壓、濕度下,同一個長度的管子吹出的聲調,是不一樣的。古人就根據這一原理吹律,測定某一節(jié)令到來。中國文化是農耕文明,而且,中國農耕文明是在季風氣候區(qū)域里建立的,所以種地特別強調時令。任何一個農民,對時令的熟悉要比城市人敏感得多。什么時候種小麥,什么時候種瓜、種豆,時令上是非常講究的。這就要吹律管測時節(jié)了。請注意,因為風與時令有關,古人又相信天地有靈,所以“風”就很神秘。郭沫若先生有一部書叫《殷契粹編》,說甲骨文有這樣的說法:“風”字與“鳳”字關系密切,風就是鳳,就是神秘的鳳凰。“鳳”的職責就是“帝史”?!暗邸本褪巧咸?,“史”就是信使?!帮L”是什么?原來就是傳達上天意思的使者。也就是說,古人認為“風”這種現象與神秘的天意相通。

《小雅·何人斯》
篪(chí)(1978年湖北隨州曾侯乙墓出土,湖北省博物館藏)

篪,竹制,橫吹。曾侯乙墓曾出土兩件橫吹竹管樂器,學者以為即篪。其形制,吹孔在上,兩端封閉,在管身一側近兩端處,各開一個橢圓出音孔。與今日笛子吹奏方式有別。

這又涉及西周時的“天命”觀念。西周確立了一個很重要的精神觀念,相信歷史興衰的幕后主宰就是天。上天把王朝大權一開始交給夏,后來到夏桀時惡待老百姓,老百姓怨聲載道,上天就聽到(“聽到”倆字很重要)了。于是上天就“革命”,做法就是把權力從夏人手里奪回來,轉而交給殷商。殷商到了紂王時,又不好好干,老百姓又怨聲載道,于是上天也聽到了,就又把權力重新奪回來,轉而又交給周人。那么,上天根據什么把權力拿回來又換過去呢?就是根據老百姓的呼聲,其中就包括歌唱。剛才我們說,“風”有神秘的含義,老百姓的這種歌唱,也被視為“風”,就是想象歌聲像風一樣傳達給上帝。這樣的意思,保存在《孟子》里,就是這樣的兩句話:“天視自我民視,天聽自我民聽?!边@兩句話的要點是:老百姓歌唱里含的情感,是可以被傳達到上天的。上天最終根據百姓的歌聲,亦即民“風”的內容,做出把大權交給誰的決定。

同樣,上天的意思,有時候也是經由歌唱傳達給下界人的。這樣的例子周代有,不過還是舉一個大家較熟悉的吧。東漢后期,出了一個很殘暴的人——董卓,殺了不少人。據文獻記載,在董卓沒有殺人之前,當時的市井小孩嘴里就唱:“千里草,何青青;十日卜,不得生。”什么意思???一開始大家莫名其妙,也不太在意。后來董卓殺人了,才發(fā)現:“千里草”,就是一個“董”字;“十日卜”,就是一個“卓”字??!原來在董卓原形畢露以前,老天就經由小孩子的嘴向人們預告,不久將有一個董卓出來殺人放火??!可惜,大家也只能事后諸葛亮,肉眼凡胎,沒能領會老天提早發(fā)出的讖語啊!

還有一個例子離我們更近,是關于近代袁世凱稱帝的。袁世凱有好不學,偏學壞,放著民國大總統不當,非要做皇帝。那時候的北京,據說家家唱“家家門口掛紅線”。袁世凱稱帝了以后國號叫“洪憲”,據說就是一個妓女給他起的。一些達官貴人在八大胡同那種地界閑聊國是,旁邊一位妓女多了一嘴:未來的帝朝叫紅線得啦!你看市面上唱“家家門口掛紅線”,叫“紅線”,不就完了嗎?后來“紅線”倆字一經改裝雅化,就成了“洪憲”。

諸如此類的現象,用唯物觀點理解,是人心騷動的表現,人心不安自然就出這種事情,與人撞見鬼差不多,心里沒事撞不見鬼。一個時代也一樣。當年陳勝、吳廣要造反,為了神化自己,吳廣就點一堆篝火,黑夜里躲在一邊學狐貍叫,即所謂“篝火狐鳴”,叫什么“大楚興,陳勝王”,也都是造謠惑眾的事情,當不得真??稍诠湃司筒蝗?,他們相信這個,相信老百姓的歌唱是神秘的,“風”就傳達了上天的什么神秘天意。

這樣就帶來一個重要的文化結果。簡單看這個現象,是古人愚昧的表現??墒?,就是這樣一個愚昧觀念,卻帶來了一個積極的結果。什么結果?就是朝廷特別重視采集民風。采集民風做什么?觀看。觀看什么?觀天意。同時,儒家解釋說,觀看民風最重要的是考察自己的政治得失。通過老百姓的歌唱,你執(zhí)政者聽到、看到,知道百姓心里怎么想的了。那就根據民意檢測自己的行為,改善自己的政治吧。一個愚昧的觀念,卻帶來一種不錯的文化結果。歷史往往就是這樣復雜,這樣精華與糟粕并存,手心手背,一體兩面。剔除糟粕,取其精華,道理是好,談何容易!

上過中學,年歲稍微大一點的先生、女士都學過《詩經》中的兩首詩:《伐檀》與《碩鼠》。這兩首詩出自《魏風》,暴露了當時社會存在的嚴重問題:賦稅太重和尸位素餐。按照傳統的理解,社會上流傳這樣的歌謠,你魏國當政者就該注意了;詩篇被采集加工,到王朝的朝廷上演奏,你周王也該注意了。魏國——可能還有其他諸侯國,老百姓經濟負擔過重了;魏國——可能還有其他邦國,朝堂上不三不四的人多了。不論魏國的主政者還是更高一級的周王朝的主政者,就該“觀風俗,知得失,自考正”,及時調整政策、稅率,否則民怨日趨嚴重,老天爺知道了,魏國吃不了兜著走,連周王也得負責。這就是古代學者以為的風詩的價值。是否真的這樣起過作用,不敢說,但是,在天命觀念下,發(fā)乎民間的一些歌唱被保存加工,以至于流傳后世,成為民族的文化、文學經典,這倒是可以肯定的。

總之,說到這個風,現代人說它是土調,沒問題,就像河南人唱戲用豫劇腔調,河北人用梆子腔,浙江人用越劇腔。這些戲曲發(fā)源于地方土調,沒問題,可是,若把古代的“風”就單純地理解為地方土調,可就太過簡單了,就像是神廟里沒了神,空蕩蕩的,無精打采的。應該把古人“風”“鳳”相連,溝通人天的理解,加到“風土”這個概念中去,這就能解釋何以古代王朝有心思采集民風歌唱了。這就是“風”,一個千百年前的老觀念。

雅:夏聲,王朝政治之歌

以上說的是“風”。那“雅”又是什么呢?

雅,今天我們也在說,這個人很雅致,雅就是高雅。雅的含義是什么呢?《毛詩序》說:“雅者,正也?!痹诖耍罢本褪恰皹藴省钡囊馑??!跋摹迸c“雅”通,“夏聲”即王畿之正言,二雅之遺聲也?!蹲髠鳌は骞拍辍酚涊d季札觀樂后的說法:“夫能夏則大,大之至也,其周之舊乎!”這也是說“夏”即“雅”也?!墩撜Z》說,孔子在讀《書》、讀《詩》,還有做典禮司儀的時候,所操的語言是“雅言”。孔子說“雅言”,就不是指老夫子家鄉(xiāng)的山東話。這所謂的“雅言”就是通行于各諸侯國的標準語,也就是今天所謂的“普通話”。孔子的家鄉(xiāng)那時候一定也是有方言的。這個“雅言”的“雅”,就與這里所討論《詩經》的“雅”相關。順著“標準語”這個說法還可以問:雅,哪個地方的方言就是當時“普通話”的基礎方言???回答是,恰恰是《詩經》大小《雅》詩篇產生地區(qū)的方言。若不怕有簡化的嫌疑,也可以說,雅言就是以西周人群所操語言為基礎的,周人起家的區(qū)域,就是今天陜西一帶。周人建立了強盛的王朝,他們的語言就很自然成為天下人都遵循的“雅言”,他們以“雅言”歌唱的詩篇,也就是“雅”了。當然,“雅”在這里,可能還包括周人生活地區(qū)流行的樂調。當今的陜西不是還流行秦腔嗎?近年,這里的“老腔”也很流行,知名度甚至要超過秦腔呢!也可以說“雅”的歌唱,就是西周版的“秦腔”或“老腔”啊!

那么,《詩經》“雅”的內容是什么呢?簡單說,主要反映周王朝比較高級的貴族活動、軍國大事等主題。古代軍國大事主要是祭祀和打仗,《詩經》大小《雅》篇章里祭祖詩篇的分量較重,表現戰(zhàn)爭題材的詩篇也不算少。還有表現農事活動的,表現貴族宴飲活動的。另外,還有西周后期衰亂時一些大臣表達政治不滿情緒的。所以,雅的詩篇是分《大雅》《小雅》的。舉一個例子,《詩經》翻到《小雅》部分,頭一首就是《鹿鳴》?!斑线下锅Q,食野之蘋。”野外的鹿,呦呦地叫著,呼朋引伴,一起來吃草。這就是中國人,表現宴會吃飯,先表現有情有義的梅花鹿,以為鹿發(fā)現豐美的水草就招呼同伴。詩人先以此為比興,說今天的宴會遵循的是一種自然原則,有飯大家吃?!拔矣屑钨e,鼓瑟吹笙”,今天來了好多客人吃飯,吃飯不單是吃飯,還要鼓瑟吹笙,還要交換禮品。因為經由這樣的活動,主人與客人之間的關系就會更加親密,客人也才會告訴主人一些人生道理。你看,吃飯吃的是人生境界。周代朝廷政治,諸侯要朝見周王,列國諸侯與諸侯之間要常來往,宴飲作為重要的典禮,就是不可缺少的。所以《小雅》就以《鹿鳴》為先。詩篇的調子,自然與“碩鼠碩鼠”是不一樣的?!堆拧返钠率怯喝莸?、華貴的,涉及王朝政治活動各方面。

《小雅·鹿鳴》

即青蒿、黃花蒿,菊科。鹿喜食之,味香,也可以入藥。

頌:廟堂祭祖的樂章

《雅》之外,就是《頌》。“頌”這個字,左邊是個“公”字旁,是聲旁;右邊是個“頁”字?!绊摗钡谋玖x,指的是我們的腦門這部分。在北方有些方言當中還保留著古意,例如河北省北部的地方土話,就稱腦門這塊兒為“頁勒蓋子”。看篆字、甲骨文,“頁”()的上半部分表達的是小孩子的大腦袋,頂部,也就是最上面的那一筆,不寫成封閉狀,表示這是小孩的腦袋,大腦袋上有囟門;下面畫的是兩條腿。所以學者根據“頌”的寫法,根據它的讀音、字形判斷,“頌”本義就是表示人舞蹈的樣子。所以,“頌”有種解釋為“舞容”,就是舞蹈時的樣子。這就是說,古代宗廟祭祀——古代祭祀與今天清明祭祖可不一樣,今人到先人的墳墓前填點土,若有碑壇,還得擦一擦,放朵花,鞠個躬就完事——特別是貴族祭祀典禮,在宗廟里進行,對著祖宗的神靈舉行祭祀典禮,要歌唱,要跳舞,要展現他們活著時的功德,這就需要歌功頌德的詩篇了。所以,《周頌》是周王室祭祖的詩篇。因為祭祖要跳舞,一邊跳舞,一邊奏樂,一邊還有歌唱,所以詩篇都短。一般來說,大小《雅》的詩篇,幾章構成一篇,長的可達十章左右??墒牵吨茼灐菲戮秃芏塘?。請看《周頌·思文》:“思文后稷,克配彼天。立我烝民,莫匪爾極。貽我來牟,帝命率育。無此疆爾界,陳常于時夏。”大意是說,是后稷您種了糧食使生民得以存活,您還給了我們小麥這樣的好品種。我們把它種到天下各地去。就這幾句,完了。《周頌》的歌舞是很緩慢的,伴奏的音樂曲調也相對沉重,所謂一唱三嘆,十分隆重。這就是《頌》?!俄灐酚小吨茼灐贰遏旐灐芳啊渡添灐罚糠旨悠饋?,也較《風》《雅》詩篇少。

風、雅、頌整體關聯

這就是《詩經》風、雅、頌三部分。三部分之間有聯系。《周頌》的詩篇多祭祀,古代祭祖這件事不像今天祭祖上墳這樣簡單,它帶有政治的、文化的功能??础对娊洝ぶ茼灐返募雷嬖?,頌歌所獻的對象,屈指可數,列祖列宗中,祭祀的歌唱只給幾位先王;其中最重要的就是周文王。為什么是周文王?看一看文獻就知道,文王這個人,自己做男人做得好,太太也好。太太好在哪兒?太太一是能生,給文王生嫡子十個。然后,她還有一個好處,就是不嫉妒,讓文王諸多妃妾也能接觸文王,從而生更多的孩子。所以,文王就可以有“百斯男”?,F在的人,特別是女士,不是很喜歡買繪有“百子圖”的錦繡絲織品嗎?原來這也是有出典的——“文王百子”,大富大貴。文王生了這么多兒子,等到周家建國分封諸侯的時候,這些兒子就派上用場了。所以,周代的諸侯多為文子文孫。周家建國一開始,大家自然感情很親,都是文王的兒子、文王的孫子??蛇^了一百年甚至更長時間,關系就越來越淡。這時候,靠什么把大家的精神攏在一起?大祭周文王。經由追溯文王這位共同的祖先,把諸侯們集到一起。所以,祭祀文王有政治含義。所以,古代祭祀祖先很隆重。

另外,我們發(fā)現,在《詩經》的詩篇里,祭祀的時候還要再現祖先德行、業(yè)績。大祭周文王,文王到底怎么樣???于是,在《大雅》里就有長篇篇章,歌唱周文王如何做事,如何有德,同時,還涉及周文王的父親王季,歌唱王季如何,王季的妻子即文王母親如何;此外,還有文王的夫人如何,以及文王之子武王又如何。這就是《大雅·文王之什》的歌唱。周文王的兒子對周文王很了解,過一百年之后的子孫們,對遙遠的老祖宗有什么功業(yè),就可能不太明白了。為了后代不忘祖先老傳統,周代詩人譜寫了頌揚祖先業(yè)績的篇章,保存在《大雅》中,目的就是要告訴文王的子孫們,當年先王是怎么過家庭生活的,是怎么開創(chuàng)周家新局面的,是怎么打擊敵人使周家強大起來的。很明顯,這是歷史教育、文化教育啊!所以我們說,雅、頌之間,是有聯系的。

剛才也講到過,周人祭祀始祖后稷,贊美他當初給天下人提供糧食。巧的是,在《大雅》中就有一首詩《生民》,寫后稷怎么出生的。說后稷的媽媽叫姜嫄,姜嫄在野外踩了一個巨人的大腳印,一激靈,就懷了孕,足月之后生下后稷。孩子生下來,沒父親啊,沒處去“報賬”啊,怎么辦?就扔。所以后稷小名叫棄。扔到巷子里,牛羊給他吃奶;扔到樹林子里,正趕上有人在林子里伐木,就把他抱回來了。最后,姜嫄一狠心,把他扔到冰上去了。誰知一只大鳥伏在他身上給他溫暖,小孩子就活下來了??吹竭@里讀者可以恍然大悟,原來后稷出生時大概是個肉蛋,被大鳥這么一孵、一啄,就蹦出來了。這是個半神啊!這也是雅、頌之間有聯系的證明:《周頌》贊美后稷的功德,比較抽象;《大雅》歌唱他的事跡,就很具體。實際上,《大雅》已經不是宗教范疇的詩篇了,而是敘述傳說的歷史詩了,亦即是文學的了。雅、頌的聯系是這樣的,那么,風與雅、頌的聯系又是什么呢?你周家祭自己的祖先,歌頌祖先文德??墒牵阋^承老祖宗的功業(yè)德行,老百姓生活的好壞,才是最后的檢驗??!王朝的政治效果到底如何?只有觀看風詩,自我檢測。這就是說,風、雅、頌三者形成了一個整體關聯。看來《詩經》的編排是很講究的。這就是我們說的《詩經》風、雅、頌。

《詩經》的表現手法:賦、比、興

那么,藝術上的賦、比、興又是怎么回事呢?

先說賦。簡單說,賦就是鋪陳、敘述。如《大雅·生民》,當年后稷是怎么出生的呢?又是如何反復被拋棄不死,以至于最后長大、種莊稼的呢?講述這些,就得用鋪陳的手法,這就是賦。

比是什么?比喻?!恫茱L·蜉蝣》有一句:“麻衣如雪?!闭f蜉蝣變成飛蟲的時候,成片的翅膀像雪一樣白。多么明凈鮮明的句子!還有《衛(wèi)風·碩人》寫美人,“膚如凝脂”,說皮膚像“凝脂”,若翻譯成白話,就有點糟糕:凝固了的豬油??墒?,如果見過凝脂的話,你會覺得這個比喻很精彩:白不一定好,白中透青,這樣的白可就不一般了。這是說人身份華貴,沒受過風霜,地位好,皮膚細膩,白中透青。七八個月小孩子臉上、身上常見這樣的皮膚。所以這就是“比”,比喻。

賦是敘事,比是比喻,這都好理解。興,就不太好理解了。興,首先就是興發(fā)?!对娊洝烽_篇第一首《關雎》,本來要唱的是結婚,君子與淑女結婚??墒窃娙藚s不從結婚說起,先想到了雎鳩,“關關”鳴叫的雎鳩:“關關雎鳩,在河之洲?!币⒁?,這不是詩人見到的,而是想到的。詩篇是說結婚時有雎鳩在旁?不是。說結婚的地點是在河水之旁,能聽到雎鳩叫聲?也不是。那“關關雎鳩”在詩篇中是什么?就是興,給詩篇起個頭。不要小瞧這起頭,為詩篇平添了很多藝術效果,文學就是如此。文學與歷史、哲學不一樣的地方在哪兒?根據邏輯推論是哲學,根據事實說話是歷史??墒牵霸聝簭潖澱站胖?,幾家歡樂幾家愁”,一定是要到晚上才愁嗎?那可不一定。所以,興,不能是從實際的表達說興,要說實際的表達,“窈窕淑女,君子好逑”才是有實際表達的,因為男女結婚才是詩篇主題。但是,設若詩篇沒了“關關雎鳩”這兩句,那將是多么的無味,詩意上肯定會缺一大塊。很多時候,詩味就從無所表達的地方出。詩人早就懂得這樣一種藝術思維,因而也就特別擅于自由聯想,擅于發(fā)散性思維。這種思維就是興。這種思維的特性,不是為了吃飯就得工作的因果必然的邏輯,不是的。

要注意,正是在這《詩經》開篇頭兩句——關關雎鳩,在河之洲——藏著我們中國詩歌后來的發(fā)展前途呢!古典的詩歌,凡是藝術性高的,都是善于營造氛圍的。這就是興的藝術作用。有些詩篇,興就是起個開頭作用,例如:“一二三四五,上山打老虎。”什么意思???五個人去打老虎嗎?或者喊著“一二三四五”去打老虎嗎?都不是,趁韻而已。語言有了韻律,就有了成為詩最基本的藝術條件了。而“關關雎鳩,在河之洲”這樣的句子,其作用絕對不僅僅是“趁韻”而已,它營造了一種氛圍或曰情景。水鳥,沙洲,平緩的河流,或許還有和煦微風吹面的感覺,誰讀詩句,都難免有這樣的聯想啊!詩篇要說的是“君子配淑女”,詩人來這樣兩句看上去無關內容的句子,卻把他對這場婚姻甚至對生活的積極態(tài)度都不露形跡地顯示出來了。讀者就難免情緒積極,浮想聯翩。這就產生了詩。無用之處見用處。我們的老祖宗很早就發(fā)現了藝術的秘密。沒用,卻好看,讓人喜歡看,有用不叫藝術,沒用才叫藝術呢。走路上班,趕點,你是要上班;散步,沒目的,不趕點,那才叫休閑。所以興,有的時候也叫比興,后來就變成中國古典詩歌的藝術靈魂。如果我們生活中都是實用的,那就太枯燥了。有些“沒用”的東西,如藝術,沒用才是大用,這大用,能顯示我們是人,可以不帶功利心,亦即審美地看待世界。動物可沒有這樣的本事。

《詩經》的時代

最后,簡單說一下《詩經》的時代。《詩經》的內容有風、雅、頌,雅、頌最早,西周時期作品,其中《周頌》和《大雅》最早;其次是《小雅》的一些篇章,為西周晚期詩篇?!秶L》的大多數作品是春秋時期的,大概到春秋中期,《國風》詩篇的采集加工就大體結束了。從西周到春秋中期,這段時間大概有五百年。在這之前有沒有詩?我們不知道,或者有,這問題有爭議。這之后肯定有,而且詩篇創(chuàng)作高潮不斷。如在《詩經》之后,就有偉大的屈原作品橫空出世。要注意的是,從西周到春秋這段時間,是中華民族文化發(fā)展極為重要的時期。作為一個民族,信仰什么?把什么東西看得比較重要?人與人的關系怎么處?這些最基本的東西,恰恰就是在這幾百年確定下來了。舉個簡單的例子,今天的男女結婚,跟誰都可以結,就是不能與同祖先的同姓結。說有位姑娘,從家譜上看是一個祖先傳下來,論五服也出了,甚至可能“八服”也不“服”了??墒?,如果知道她是男子一方的本家,男子可能不會跟她結婚。這規(guī)矩就是周王朝時期立下的。剛才說風教,周人建國以后,就用新婚姻規(guī)范約束人們的婚姻關系,到今天還遵循著??傊?,周代為后人建立了不少的規(guī)矩,所以這個時代很重要?!对娊洝肪蛷脑S多方面,歌唱、表現了這樣一個極為重要的時期的生活。要研究這段重要歷史,《詩經》是不能不讀的,因為她是我們民族文化根基形成時期的經典。她是文學的,也是文化的。

本書只談《詩經·國風》部分的作品,主要談《詩經》的風詩怎么記錄我們民族那個時期的婚姻、家庭等各種生活,又顯示出怎樣的觀念,怎樣的情感,等等。


上一章目錄下一章

Copyright ? 讀書網 hotzeplotz.com 2005-2020, All Rights Reserved.
鄂ICP備15019699號 鄂公網安備 42010302001612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