正文

導論

中國近百年政治史 作者:李劍農(nóng) 著


導論

一 百年前的世界趨勢

我們要知道近百年內中國政治上發(fā)生大變化的由來,非將百年前世界的新趨勢,和中國內部的情形,作一度簡略的比較觀察不可。因為一切歷史事變,都是難于斬然截斷的。但此處所謂百年前,我們不能追溯得太遠,只能從一八四〇年追溯到一七四〇年頃,約當中國的乾隆、嘉慶兩代。這個時期,在中國是清朝的最盛時期(但已有衰兆),在西方是政治經(jīng)濟思想及國際情勢發(fā)生極大變化的時期。

最重要的推動力,是英國的瓦特(Watt)所發(fā)明的蒸汽機。瓦特生于一七三八年,歿于一八一九年。蒸汽機的發(fā)明,在一七六四年,初應用于礦山的吸水器,漸至應用于各工廠,到一八〇七年,美國的福爾敦(Fulton)更應用它創(chuàng)造蒸汽船。在瓦特發(fā)明蒸汽機以后約數(shù)年,即一七六八年,英國還有一個發(fā)明紡織機的阿克萊特(Arkwright)開始創(chuàng)設紡織公司。這是所謂工商業(yè)革命的開始。

就政治思想方面說,此時期中,法國有三大名人:一個是孟德斯鳩(一六八九—一七五五年),研究各種政制,發(fā)表所謂《法意》的名著;一個是福祿特爾(一六九四— 一七七八年),發(fā)表許多文學作品,攻擊貴族、僧侶等上流社會;一個是盧梭(一七一二—一七七八年),發(fā)表有名的《民約論》:這都是促起政治社會產(chǎn)生變化的推動力。就經(jīng)濟思想上說,在英國有一亞丹·斯密(一七二三—一七九〇年)發(fā)表所謂《原富》的名著,成為近代經(jīng)濟學的鼻祖;在法國有一個圭斯尼(Quesnay,一六九四—一七七四年),為重農(nóng)學派的倡導者:這都是鼓吹經(jīng)濟上自由主義的。有了這些經(jīng)濟上及思想上不斷的新發(fā)展,于是西方的政治、經(jīng)濟、社會,都不能維持原來的形勢,并且變動的波瀾,將由西方而及于全世界。

再就此時代西方的國際形勢,及政治實際上的變動觀察。自東西航路發(fā)見后,殖民地的爭奪,已遍于東西兩半球。十七世紀西班牙在海外的優(yōu)越勢力到了十八世紀,漸漸地移于英國。(十七世紀新世界殖民事業(yè),西班牙領地最大,法蘭西、葡萄牙次之,英吉利最小。)十八世紀的初期,歐洲各國的政治,法國已完成強固的中央集權,英國且由君主的中央集權進于國會內閣政治,其他各國的政治組織,散漫微弱,遠不及英法。在歐洲本部的政爭,英與法常處于敵對的地位,因此在海外殖民地的爭奪,英法兩國也常常彼此對抗。當十八世紀的中期,英法兩國在東半球的印度和西半球的美洲都有劇烈的戰(zhàn)爭。兩國在印度的勢力,起初本不相下,印度人并且多傾向法國的方面;一七四一年后,英法在歐洲因為奧國皇位繼承問題發(fā)生戰(zhàn)爭,于是兩國在印度也開始爭奪;從一七四三年起,連年戰(zhàn)爭不斷,到一七五六年,歐洲又發(fā)生所謂“七年戰(zhàn)爭”,英法又成勁敵,兩國在印度的爭奪更兇;結果英以東印度公司社員克萊夫的奮斗,卒于一七六〇年將法國在印度的勢力摧毀,從此印度成為英國的囊中物。到一七八四年,由英政府發(fā)布條例,將監(jiān)督權由東印度公司移歸政府,樹立英國雄飛于東方的基礎。英法兩國在北美洲的勢力,當十八世紀的初期也是法國優(yōu)于英國;兩國在北美洲的爭奪,約與在印度的爭奪同時;最烈的戰(zhàn)爭,也是在歐洲“七年戰(zhàn)爭”時。一七五九年,英國攻陷魁北克,次年遂占領加拿大,于是英國在北美洲也獨據(jù)優(yōu)勢。

自英法兩國殖民地爭奪的勝負決定后,于是更要發(fā)生世界的大政變了:一為英國殖民地北美十三州的獨立,一為法國的大革命。英國的熱心爭奪殖民地,起初是想由母國壟斷殖民地的利益,北美的殖民就有些不平;自經(jīng)累年的對外戰(zhàn)爭以來,國庫的負擔增加,因于一七六五年課稅于北美殖民地;殖民地以在國會無發(fā)言權,堅不承認;英政府想用兵力強制;到一七七五年,十三州就聯(lián)合樹起獨立的旗幟來了。獨立的戰(zhàn)爭自一七七五至一七八三共經(jīng)八年。歐洲大陸各國,都有點嫉視英國海上的勢力(尤其是法國),對于獨立軍予以種種援助,英政府卒歸失??;到一七八七年,十三州制定了一種聯(lián)邦新憲法,正式成立一個聯(lián)邦共和國,開近代民主共和國的先聲。北美聯(lián)邦共和國成立后僅二年(一七八九年),法國的大革命發(fā)生了。法國也因為在不斷的戰(zhàn)爭中,國庫弄得很空虛,又加以王室和貴族的奢侈濫費,弄得財政沒有方法整理;社會上的人士受了福祿特爾、盧梭一輩人學說的熏染,加以北美獨立戰(zhàn)爭的刺激,于是以召集三級全體議會為導線,引出大革命的活?。坏揭黄呔哦?,由國民公會將國王路易十六處以死刑,宣布法國為共和國;再經(jīng)過幾年的混亂,政權落入拿破侖第一之手,到一八〇四年,拿破侖稱帝了。當法國革命初起時,歐洲各國的君主貴族政府,群起恐慌,想用兵力來撲滅法國的革命勢力,但是完全失??;及拿破侖專政,一手舉自由旗,一手提指揮刀,橫行全歐,把歐洲大陸的封建殘余尸骸踏入泥涂;除了極北的俄國和隔離于海上的英國外,大都皆被拿破侖所懾服。一八一二年,拿破侖由俄敗歸,兵力衰退,英、俄、普、奧各國,乘勢合力攻法,始于一八一四—一八一五兩年,把拿破侖打敗,將他流放于圣希列拉島;由維也納會議恢復歐洲的和平秩序。

一八一五年后,歐洲的和平秩序雖然恢復了,法國也再由拿破侖的帝政反于包本王統(tǒng)的王政了,算是反動勢力的伸張時期;但是法國的王政,已非從前的王政,路易第十八須用憲法來敷衍國民;其他各國的國民,雖然連一紙憲法都不曾取得,但是自由民權的思想,已潛伏在各國人民的腦識里,不能拔除了。到了一八三〇年,法國又發(fā)生所謂“七月革命”,更換了一個新王統(tǒng),由包本王家的支裔俄連公爵路易·菲立普取查爾十世而代之。這次革命的意義,就是以新興工商業(yè)的中流階級勢力,戰(zhàn)勝反動的貴族、僧侶傳統(tǒng)勢力。法國的“七月革命”,對于歐洲其他各國,雖未發(fā)生絕大的波動,但也多少受了一點影響;其中受影響而發(fā)生最良好的結果的,要算是英國一八三二年國會改革案的成立(即中國道光十二年,鴉片問題將要發(fā)生了)。英國的政治,在一八三二年以前,雖已成為國會的內閣政治,但國會為舊貴族、地主的優(yōu)越勢力所宰制;經(jīng)一八三二年的改革后,新興工商業(yè)的中流階級勢力,始得及于國會。自此,英國的國會內閣政治,比從前的精神更不相同,向外發(fā)展的力量,比從前更形充實,歐洲大陸各國的國民隔岸羨慕,有望塵莫及之感。但是有了那種蒸汽機和其他思想學術上不斷的新發(fā)展作推進器,民權自由的勢力,不久也要彌漫全歐,終非那神圣同盟的力量所能遏止。

上面所述是百年前世界新趨勢的大概。

二 百年前中國內部的情形

中國在十八世紀,是清政府文治武功極盛的時代。(乾隆帝即位于一七三六年,禪位于一七九六年,他在位的時期,正值英法爭雄于歐陸和印度、北美殖民地;北美聯(lián)邦共和國的成立,也是當他在位的后期;法國的大革命,起于他在位的末期。嘉慶帝時代,則為拿破侖第一稱雄時代。蒸汽機的發(fā)明,在乾隆二十九年,到了嘉慶十二年,已應用它造成汽船了。)就中國的學術思想說,此時也算是放了一點光彩。清代最有名的漢學中堅人物,所謂戴、段、二王(戴震、段玉裁、王念孫及其子引之),皆會萃于此時。(戴為乾隆時舉人,曾任四庫全書館纂修;段為戴之弟子,亦乾隆時進士;王念孫為乾隆時進士;引之則嘉慶時進士也。)他們治學的方法,也是一種極有科學精神的方法;可惜他們的科學精神,全用在故紙堆中,他們的工作還只能比于歐洲文藝復興時代的工作,對于中國當時的政治及社會生活,未能發(fā)生若何的影響。其中第一個重要人物戴震,算是很能注意于實用方面(戴氏曾著有《勾股割圜記》等書),但終為舊時代所謂“王政”的觀念所拘,未能突入近代自然科學的核心;戴氏的哲學理論,也很與西方邊沁派的功用主義相接近,但當時一般人多只注意他的考證,罕有人注意他的哲學上的理論的;因此盛極一時的所謂漢學,全沒有與西方同時代新文化潮流相抵抗的效能。(咸同時代,中國人且有“天下不亂于長發(fā)賊而亂于漢學”的誣說。平心而論,謂天下亂于漢學固屬誣說,謂漢學沒有抵抗西方文化潮流的能力則屬事實。)并且在乾隆獎勵學術的用心,與其說是啟道民智,毋寧說是想把優(yōu)秀人士的聰明才力錮蔽于故紙堆中,帝開四庫全書館,與明太祖用八股文來錮蔽民智,差不多是同樣的手段。他一面開四庫全書館,一面頒布禁書令,凡明末清初有關于滿漢民族消長的著述,皆稱為逆書,一律銷毀;由乾隆三十九年至四十六年,銷毀所謂逆書凡二十四次,被銷毀之書達五百三十八種,共一萬三千八百六十二部;猶恐未能禁絕,到五十三年尚嚴諭陸續(xù)搜禁。乾隆五十八年(即一七九三年),英國派來中國的特使馬甘尼(Macartney)歸述所見,說中國的科學知識遠不如他國;說招待他的趙大人,看見他從衣袋中取小盒自來火擦之而燃,大為驚異;說他在熱河與各大臣會見時,于歐洲各種發(fā)明物中特述氫氣球一事,勸中國備置一球于北京,并勸中國宜聘用西方各種專門技師,傳授各項專門學術,各大臣皆不注意他的勸告;說乾隆帝雖意氣盛旺,自負心極強,諸事不欲落人后,但實際所見不遠,還不及康熙帝的通達,只知道防止?jié)h民族的活動,不知啟導民智。我們看馬甘尼所述,便知道當清代文教極盛的朝廷已為西方人所輕視了。

再就政治的組織上說,此時可稱為名實相符的君主專制政體。中國的君主專制政體,本是從秦漢以來幾千年相承不替的;不過到了清代,組織上更為完密。我們要懂得清代后期政治勢力的變化,不妨在此處將清代幾種主要的政府機關,略略加以分別的說明如次:

一、內閣與軍機處 清代中央政府的重心,最初在內閣,到了雍正、乾隆時代,完全移于軍機處。但是清代所謂內閣,與現(xiàn)世君主立憲國的所謂內閣,完全不同;內閣的閣員稱某殿(如保和、文華、武英等)或某閣(如文淵、東閣、體仁之類)大學士,滿漢各二人乃至六人不定;以外又有協(xié)辦大學士、內閣學士等。大學士的職權,在清初除了接受各處章奏上之皇帝、替皇帝撰擬諭旨并批答奏牘外,還參與重要機務。經(jīng)康、雍、乾三朝屢次用兵平亂,產(chǎn)生軍機處。軍機處本是專管軍機秘密事情的,后來因為作軍機大臣的人就是作內閣大學士的人(如乾隆時之鄂爾泰),內閣大學士的權就被軍機處吸收去了。乾隆中期以后,內閣大學士,不過是賞給有功大臣一種特別榮貴的頭銜罷了,他的職掌,除了諭旨奏牘的收發(fā),幾于別無所事了。軍機大臣,也是沒有一定的員額(起初沒有滿漢并立的規(guī)定,但事實上總是滿人。洪楊之役以來,漸有漢人充軍機大臣的),隨皇帝的意旨于皇族內閣大學士或各部尚書中選充,與皇帝最親近。他的職權,凡政務的裁決、官吏的任免黜陟、用兵時的軍事方略,無不參與。但有兩點最宜注意的:一、無論內閣或軍機處,都沒有特別獨高的首長,首長就是皇帝;二、無論內閣大學士或軍機大臣,都沒有向各部或各省督撫直接發(fā)命令的權,向各部或各省督撫直接發(fā)命令的,只有皇帝—就是上諭或諭旨。

二、六部 清代的中央行政機關,在預備立憲以前,只有吏、禮、戶、兵、刑、工六部,這是沿襲前代的舊制。各部的主要人員,從清初就定為滿漢二人并立(對于重要的各部,有時特派皇族為管部大臣);各部通常的長官稱尚書,次官稱左右侍郎,通稱曰堂官。但是有最可注意的二點:甲、六部雖為中央行政機關,對于各省的政務可以核議準駁,但各部的長官卻沒有向地方長官(督撫)直接發(fā)命令的權(要向督撫發(fā)命令就要以皇帝的諭旨行之);乙、尚書與侍郎,各有單獨的上奏權,尚書與侍郎意見不合時,除了兩方相互奏請皇帝裁決以外,別無辦法。然則就中央與各省言,六部不能算作總轄全國的行政首長;就尚書與侍郎言,各部并沒有統(tǒng)率全機關的唯一首長;無論對地方或對本機關,最后的解決,也只有問皇帝。

三、都察院 都察院是清代的總監(jiān)察機關。它的主要職員有都御史一人,副都御史二人;所屬有給事中二十人,監(jiān)察御史四十四人;給事中監(jiān)察京內官府,分為各科;監(jiān)察御史監(jiān)察地方官府,分為各道(給事中及監(jiān)察御史總稱之為科道官)。這些科道官雖然因處理事務上及地域上設有分界,但是他們的監(jiān)察權在性質上并無限制;無論甚么階級的官,他們都可以參劾,無論甚么性質的事,他們都可以舉發(fā)或反對;大小官府的陳奏,他們固然可以指摘,就是皇帝的諭旨,他們也可以拒駁;不能上奏的小官,可由他們代奏,百姓有冤抑,也可由他們代伸:總括一句,國家政務的全部無不受他們的監(jiān)察。但是有幾點應該注意的:甲、這種監(jiān)察權的行使,不是用都察院的機關全體去行使,是用都察院各員的官銜單獨去行使,從都御史到所屬各科道官,各人都有單獨的參劾上奏權,并不要經(jīng)過全體機關的取決;乙、這種監(jiān)察官的選任,并不必要有政治或行政經(jīng)驗的人,也不是一種有特別保障的終身官,隨時可以改任或升遷,一旦作了普通官,同樣的要受他人監(jiān)察,有特別權勢的人可以暗中干涉他們的進退;丙、這種監(jiān)察官自身的責任問題,全以皇帝一人的意旨為斷,皇帝喜歡容納直言的,對于他們的誣劾誣說,也不問他們的責任,倘若觸犯了皇帝的私好偏愛,就是參劾的確實,也要受譴責。

四、各省督撫 清代的總督、巡撫,也是沿襲明代的舊制(在明初皆非常設之官,但是后來總督、巡撫的職權性質都漸次變了)。總督大約是兼轄兩?。ㄍ砬宓臇|三省總督兼轄三?。?,但也有單轄一省的;轄兩省的所屬有兩個巡撫,總督初無直轄地;轄一省的則以總督兼授巡撫銜,其下不別設巡撫。原來總督、巡撫的職權本不相同,依雍正即位時的上諭說“:總監(jiān)地轄兩省,權兼文武,必使協(xié)和將吏,輯綏軍民,乃為稱職;巡撫則凡一省之事,察吏安民轉漕裕餉,皆統(tǒng)攝之?!鼻r修的《大清會典》上也說“:總督統(tǒng)轄文武,詰治軍民,巡撫統(tǒng)理教養(yǎng)刑政?!钡?,后來督撫的職權都有變化(變化大都起于洪楊之役,此后總督、巡撫的職權漸次無有差別)。督、撫不受內閣、軍機處和六部的直接命令,上面已經(jīng)說過,但是還有一點應該注意的:就是總督還兼一個右督御史銜,巡撫還兼一個右副都御史銜,都有單獨的參劾權及上奏權;總督固然可以參劾巡撫,巡撫也可以參劾在他上面的總督;他們是地方的行政長官,也都是全體政務的監(jiān)察官;督、撫意見不合時,也和六部的尚書和侍郎一樣,除了相互奏請皇帝裁決以外,別無辦法。所以在形式上督、撫彷彿有上下從屬的關系,實際上還只有皇帝是高高在上的一個人。

就上面所說明的幾種機關來看,我們可以得到下面兩個結論:一、一切權都在皇帝手里,沒有一個機關可以宰制別一個機關;二、無論甲機關與乙機關,就一個機關內部的甲人員與乙人員,都有互相監(jiān)視、互相牽制的意味,要想保持權位,除非取得皇帝的信用,博得皇帝的歡心。所以說中國的君主專制政體,到了清代,組織上更為完密了。但是這種完密的君主專制的組織,須得君主是一個雄才大略的君主,方能運用如意;若遇著一個庸主,必使機關的全部失去它的重心。乾隆帝確是能運用這種機關的人,所以在乾隆時代的政治,可稱為名實相符的君主專制政治。自嘉慶帝以后,“一蟹不如一蟹”,加以外力漸次侵入,于是這種最完密的君主專制政治的組織,漸有“捉襟見肘”之勢了。

上面是專就政治的機關上觀察。再就乾嘉時代的政治實質說,乾隆帝確是很厲精圖治的,在位六十年,年紀已滿八十五歲;始禪位于嘉慶帝,對于重要的政務,嘉慶帝還是須稟命而行。當乾隆帝年逾八十時,他自詡為古來罕有的皇帝,自作《御制十全記》,敘述他十全的功績。所謂十全,就是當他在位期中,平定準噶爾兩次,平定回部一次,平定金川兩次,平定臺灣一次,降緬甸、安南各一次,受廓爾喀之降二次,合之為十大武功。但是他的武功雖盛,終究掩蓋不了他內治的弱點;他信任一個貪黷不堪的和珅達二十年,援引許多貪黷的督撫,如國泰王亶望、陳輝祖、郝碩、伍拉納之徒,贓款累累,動輒數(shù)百萬,在他尚未禪位的時候,已經(jīng)屢次發(fā)生贓賄的大獄;這些贓賄案,實際都是由和珅在內隱為驅迫而成;但是乾隆帝至死不知道這些贓案的根源所在,他的監(jiān)察人員也終究不敢觸動到這個根源上。直到乾隆帝死后,嘉慶帝方把和珅處以死刑,抄沒他的家產(chǎn)共計一百零九號,約值八萬萬兩。(當時查抄其家產(chǎn)金額列為一百零九號,內中已估價者僅二十六號,約占金額四分之一,計銀二二三八九五一六〇兩,故其金額約為八萬萬兩云。)當時人為之語曰:“和珅跌倒,嘉慶吃飽?!币驗楫敃r中國國庫歲入額并不甚大(每歲不過七千萬兩上下),和珅二十年宰相所蓄的八萬萬,超過了國庫歲入十年的總額。因為有這么一個貪黷的宰相在內,驅使一班貪黷的地方大吏在外搜刮,無所不至,于是民力凋敝,到嘉慶帝一即位,地方的亂事就起來了。在乾隆六十年,已有湖南、貴州紅苗之變;到嘉慶元年,白蓮教之亂起,蔓延及于五省,經(jīng)過八九年的長時間,耗去軍費二萬萬兩,才告平定;同時,??懿虪康纫园材蠟榭哐ǎ謹_兩廣、閩、浙各處,到嘉慶十五年才平定;天理教的李文成、林清等擾亂山東直隸,至于震動畿輔宮禁之地;到嘉慶末道光初,邊境又有回部張格爾的亂事,官軍大舉征伐,經(jīng)過七年的長時間,才告平定:這些亂事,大都是在乾隆后期已經(jīng)醞釀潛伏著,到嘉慶時才陸續(xù)爆發(fā)的。所以,乾隆帝的十全大功,可以說就是嘉慶以后的民亂種子。

在白蓮教亂當中,滿清的政治,還暴露一個大弱點,就是軍備已經(jīng)失了作用。滿清的所謂經(jīng)制兵即常備軍,原有八旗兵與綠營兩種;到嘉慶時代,這兩種常備軍都已腐敗不能作用。當嘉慶民亂,有記述當時情形者,謂:“交戰(zhàn)時以鄉(xiāng)勇為先鋒,漢人之綠營次之,其素稱驍勇絕倫之旗兵在最后,賊軍亦驅難民以當鋒鏑,真賊在后觀望;鄉(xiāng)勇與難民交戰(zhàn),而官兵則與賊兵不相值。鄉(xiāng)勇傷亡,則匿而不報,或稍得勝利,則冒為己功;然與賊會之時甚稀,惟尾追而不迎擊,甚至地方村民備糧請兵,拒而不納,常求無賊之地以駐軍。軍中費用之侈,駭人聽聞;有建昌道石作瑞者侵漁五十萬兩,皆耗于延請將帥之宴飲,嘗于深菁荒麓間,供一品值五兩之珍饈,一席至三四十品之多;有某尚書初至營中,得賄珍珠三斛、蜀錦一萬匹,他物稱是……”軍紀這樣腐敗,所以白蓮教亂,延到八九年。白蓮教亂的平定,并不是這種常備軍打平的,亂事蔓延到無可如何的時候,采用兩種政策:一、堅壁清野;二、團練鄉(xiāng)勇。堅壁清野的政策由德楞泰建議,就是令地方市鎮(zhèn)堅筑堡壘,不給賊以掠奪機會,待其自滅;此法初行于湖北隨州,頗有效力,后乃命川、陜、豫各省仿行。團練鄉(xiāng)勇的政策由合州知事龔景瀚建議,他因為八旗官兵不可恃,所過地方,受害甚于盜賊,故主張募集鄉(xiāng)勇,給以武器,舉辦團練,既可替國家節(jié)省軍費,又可滅免地方的擾害。當時有反對此說的(陜督長麟),說團練鄉(xiāng)勇以保鄉(xiāng)里雖未嘗不可,但恐民間有兵,難免將來的紛擾危險;但終不能不采團練的政策。四川一省的鄉(xiāng)勇,至有三十萬人;到了亂事平定之后,又把鄉(xiāng)勇的兵器收回。政府的常備軍既不足以平內亂,自然更沒有捍御外侮的能力,所以后來一與西方武力接觸,便無不失敗。這是百年前中國內部的大概形情。

三 百年來中國政治變化的概要

百年前世界的趨勢既如彼,中國內部情況又如此,所以鴉片戰(zhàn)爭的失敗,不是偶然的事。鴉片戰(zhàn)爭失敗后,中國的門戶既被打破,于是西方的勢力,節(jié)節(jié)相逼而入,造成近百年的政治局面。

百年來中國的政治變化大,概可分為三個大段落:從鴉片戰(zhàn)爭到甲午中日戰(zhàn)爭,為第一個段落;從甲午后維新變法運動到辛亥革命,為第二個段落;從民國成立到國民黨由廣東出師北伐,為第三個段落。第一段為外力侵入,新思想醞釀的時代;第二段為革命勢力進展,滿清皇位顛覆時代;第三段為革命勢力與滿清殘余的軍閥勢力斗爭時代。若從這三大段中間重要的政治事變再加剖析,又可分出下列的小段落來:

一、因為英國人擴充商場的熱望屢為清政府所阻遏,遂以鴉片問題為導火線,惹起一八四〇年(道光二十年)的鴉片戰(zhàn)爭;結果于一八四二年與英國簽訂《南京條約》,割香港一島,并開五口為通商口岸:是為外人打破中國門戶的開始。

二、中國自受此挫辱,一方面漢民族對于清廷的威力漸漸看破,一方面感受西方潮流的影響,到一八五〇年(道光三十年)就有洪楊革命軍的崛起;洪楊戰(zhàn)役連亙十五年,至一八六四年漸告平定:是為漢民族勢力復活的時期。

三、在洪楊戰(zhàn)役中,又有英法聯(lián)軍入北京,咸豐帝避難熱河之事(一八六〇年,咸豐十年),結果與英法結城下之盟,外力壓迫的程度又進一層;并且在平定洪楊的戰(zhàn)役中,得了外國人軍事上一點助力;于是到平定洪楊以后,所謂中興的新人物中,頗有感覺西方軍事藝術優(yōu)長的人,講求所謂洋務,在造船、制械、練兵、裕餉上,盡力模仿西法;所以,由同治朝到光緒中葉可稱為洋務講求時代,亦可稱為西法模仿時代。不過,這種皮毛上的西法模仿,終于不能發(fā)生抵抗外力的效能,到一八八五年(光緒十一年),對于安南問題,和法國發(fā)生爭議,結果模仿西法的第一根據(jù)地馬尾船廠,被法軍破毀,失去安南的藩屬地;但是皮毛上模仿西法的方針并不因此改變。到一八九四年,便有所謂甲午戰(zhàn)爭的大挫敗。至此中國的弱點完全暴露。

上面是第一大段中的幾個小段落。

四、由甲午戰(zhàn)敗的刺激,惹起士大夫階級里面一部分人對于中國政治制度的懷疑,遂有維新變法的運動;到一八九八年(光緒二十四年)的夏間,運動達于最高潮,便有所謂戊戌“百日維新”的事業(yè):是為維新運動的初步。

五、由“百日維新”的失敗,西太后再行臨朝;到一九〇〇年(光緒二十六年),因為親貴利用拳民,爭奪政權,排斥新黨,惹起外國聯(lián)軍入京的大禍:是為維新運動反動時期。

六、由《辛丑條約》的恥辱,清政府始感覺維新變法的必要,于是有督撫派的維新運動;到一九〇四年(光緒三十年),日俄戰(zhàn)爭勃發(fā),結果日勝俄敗,更感覺立憲優(yōu)于專制,于是有派遣五臣出洋考察憲政之舉:是為維新運動再起的時期。

七、自“拳亂”以后,國民對于滿清政府的反感,已非虛偽的立憲招牌所能緩和了;在一九〇五年五臣出洋考察憲政時,中國同盟會在日本東京成立;自此一方面預備立憲,一方面進行革命,進于革命與立憲對抗運動的時期;立憲的虛偽,一天一天的暴露,革命的潛勢力,一天一天的膨脹。到一九一一年秋間,便有武昌革命軍的崛起。

上面是第二大段中的幾個小段落。

八、從一九一一年秋間武昌起義,到次年春初中華民國成立,為中國政權由滿清朝廷移入北洋軍閥首領袁世凱手中的時期,是即由第二大段轉入第三大段的關鍵。

九、由一九一二年春間臨時政府北遷,中國同盟會改組為國民黨,與北洋軍閥首領袁世凱開始斗爭;到次年春夏間,因“宋案”而惹起贛寧之役,國民黨失敗,國會被破毀:是為國民黨與北洋軍閥斗爭的初期。

十、國會第一次破毀后,袁世凱圖謀帝制,第一步修改約法,第二步成立籌安會;到一九一五年秋冬間,袁氏公然要稱帝了;反帝制的各派聯(lián)合奮起,與袁氏決斗,到次年夏間,卒將袁氏打倒:是為帝制運動與反帝制運動的對抗時期。

十一、袁世凱死后,北洋軍閥的勢力依然不可侮,他們不利于舊約法,因是發(fā)生新舊約法的爭議;結果舊約法雖然恢復了,到一九一七年因為對德宣戰(zhàn)問題惹起國會第二次的解散,演為長期的護法戰(zhàn)爭,成為南北對立之局。在護法戰(zhàn)爭中,一方面北洋軍閥分為直、皖兩派,他方面西南的小軍閥也漸形跋扈;到一九二〇年秋間,北洋軍閥的直、皖兩派,公然打起仗來了,西南的軍政府也瓦解了:是為護法運動與南北各軍閥分裂的時期。

十二、自一九二〇年北方直、皖兩派分裂,西南軍政府瓦解,護法的戰(zhàn)爭,雖然尚未終了,但因南北兩方都失了重心,于是進于所謂聯(lián)省自治的運動。但是這種運動,徒為割據(jù)地盤的各軍閥所利用,各軍閥間勢力擴充的斗爭仍未能免;從一九二〇年到一九二三年秋冬間曹錕篡竊大位時止,可稱為聯(lián)省自治運動與南北各軍閥混戰(zhàn)的時期。

十三、自一九二四年春,中國國民黨改組,南方的新勢力,一天一天的充實,北方曹錕顛覆后,成立一個臨時執(zhí)政政府;到一九二六年春夏間,執(zhí)政政府消滅,國民黨準備北伐的工作完成,于是北洋的軍閥嫡系勢力將歸消滅了:是為第三大段的最后一段。

上面三大段中的十三個小段落,便是近百年中國政治史的總綱目,以下便依照這個總綱目分章敘述。


上一章目錄下一章

Copyright ? 讀書網(wǎng) hotzeplotz.com 2005-2020, All Rights Reserved.
鄂ICP備15019699號 鄂公網(wǎng)安備 42010302001612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