正文

前言 太空在召喚——寫給一個抬頭仰望天空的民族

問鼎太空:中國航天“天路”征程全記錄 作者:亢建明 著


前言 太空在召喚——寫給一個抬頭仰望天空的民族

高鐵、微博、登月、基因技術、知識經濟、信息爆炸……

當這一個個關鍵詞從時代的高清寬屏向我們迎面奔躍而來時,我們一方面會驚訝于時代快車呼嘯而至帶來的震撼,一方面更會對這個“百川沸騰,山冢萃崩”的激情世界感到震驚。

從歷史發(fā)展的縱切面看,人類歷史進化不到240萬年,進入飛速發(fā)展階段也就是近200年。不難想象,從茹毛飲血、刀耕火種的蒙昧時代開始,我們的先祖就在這個星球的某個角落迎風而廬、掘地為穴,頑強地守衛(wèi)在一個個歷史火炬交接點上,接力相傳著人類文明的薪火。

遠在史前3000年的非洲大地上,古埃及人已創(chuàng)造了象形文字,并在公元前2700年建造了“古埃及階梯金字塔”,把歷史文明與建筑文明水乳交融,一個世紀后又建造了“古埃及胡夫金字塔”,緊接著,斯芬克斯(獅身人面像)矗立在尼羅河畔。

在同一時期,遠在地球東方的大地上出現了人類有史記載的第一個奴隸制王朝——夏。

隨后,無數次的改朝換代伴隨著華夏文明進程向我們逶迤而來。

歷史的時針指向公元15世紀,這一時期地球的東方,正屹立著一個匯集東方民族智慧的科技、文化、體制、思想和經濟持續(xù)向前發(fā)展的明朝。

知名學者毛佩琦先生曾如此評論這個時代:“(明代時的)中國正以活潑開放的態(tài)勢迎接與世界同步發(fā)展的新時代。”

一個繁榮豐富的多彩世界,必然會產生多元紛呈的文化思想;一個激情澎湃的壯闊時代,必然要孕育出活力無限的思想。

萬戶,一位在“朝九晚五”中飽食終日的明朝士大夫,有一天,他突發(fā)奇想,想把以往仰望天空的暢想化為“上天”的實際行動:他把47個自制的火箭綁在椅子上,自己坐在椅子上,雙手舉著兩只大風箏,然后叫人點火發(fā)射。結果火箭不幸爆炸,萬戶為此獻出了自己的生命。

按他的想法,是利用火箭的推力,加上風箏的力量飛起??梢哉f,這是人類最早的“登天啟蒙”,因為萬戶考慮到加上風箏上升的力量飛向前方,這是很少有人能想到的。

而他的這一大膽壯舉也為后人提供了一種極其寶貴的“思路參照”,因為截至目前,只有依靠火箭運載技術才能把人類送上太空。

他這種為科學請命的無畏精神廣為流傳。關于“萬戶飛天”的故事,在蘇聯、德國、英國等國火箭專家的一些著作中,也總被提到。

美國火箭學家赫伯特·S·基姆(Herbert.S.Zim)在1945年出版的《火箭和噴氣發(fā)動機》(Rockets and Jets)一書中提到他:

“約當14世紀之末,有一位中國的官吏叫萬戶,他在一把座椅的背后,裝上47枚當時可能買到的最大火箭。他把自己捆綁在椅子的前邊,兩只手各拿一個大風箏。然后叫他的仆人同時點燃47枚大火箭,其目的是想借火箭向前推進的力量,加上風箏上升的力量飛向前方?!?/p>

蘇聯兩位火箭學家費奧多西耶夫和西亞列夫也在他們的《火箭技術導論》中說,中國人不僅是火箭的發(fā)明者,而且也是“首先企圖利用固體燃料火箭將人載到空中去的幻想者……”

基于此,他被世界公認為“真正的航天始祖”,為了紀念這位世界航天英雄,世界科學家將月球上的一座環(huán)形火山命名為“萬戶山(Wan Hoo)”。

“在東方文明的中國,那里的人們竟然會對一塊石頭產生感情,真是令人詫異!而對一塊不會說話的石頭來講,有人會對它產生出一種特殊的感情,足見這個民族的思想之深厚。真是奇妙極了?!?/p>

1988年,電視劇《紅樓夢》在中國內地熱播,掀起全民讀“紅”、全民議“紅”熱潮,一位研究中國文化的外國人曾發(fā)出如此感嘆。

是的,思想的力量何其偉大!

不錯,中國人會對一塊石頭產生思想,更會對每天晚上抬頭仰望茫茫天際那塊“觸目可及”而“觸手不可及”的“石頭”——月球產生思想。

事實上,中國人對自己頭頂的茫茫蒼穹的遐想和神往早已有之,心存善愿的人們總是用代代流傳的“女媧補天”“牛郎織女”和“嫦娥奔月”等美麗傳說來詮釋對“天”的向往。

他們總是用種種能想到的“善解”和“良愿”包裝而成的美好的神話故事來表達對一個未知世界的探幽和遐想,如此的念念不忘生生不息。

其實,歷史上,中國就是一個盛產思想的地方,歷代人們把在這個“列星隨旋,日月遞炤”的蒸蒸世界中氤氳而成的思想“化運”為文學藝術、音樂繪畫和詩詞歌賦等的“載體表達”,進而創(chuàng)造了博大精深而震古爍今的東方思想文明。

這一點,以今人智慧思維去評判,更顯其“思”是何其“高”,其“想”是何其“深”。

這正如老子《道德經》第五章所講:“天地之間,其猶橐籥(tuó yuè即風箱)乎?虛而不屈,動而愈出。”

這句話的意思是說:“所以說天地之間,就好像一個靜止不動的風箱一樣。雖空虛而風不盡,越動風越大?!?/p>

此言妙哉!

思想是什么?以我們的理解,思想至少絕對不是“思”與“想”兩個漢字的簡單疊加組合,它已遠遠超越其詞義所表達的“內涵”與“外延”,在此基礎上,它已把世間物性事理之機之玄盡化于另一重境界的“動”與“靜”和“虛”與“實”的哲學思考之中。

所以說,我們可以這樣“邏輯推理”:持如此“思考”理念的民族才是一個真正有思想的民族,而一個有思想的民族必是一個有智慧的民族,他們才能在對遙遠天際那塊“大石頭”——月球產生感情中呼應茫茫蒼穹無言的召喚。

天路漫漫,征程迢迢,一批批航天筑路者用鮮血與生命在深邃無垠的世界里把中國人的登天夢向前伸延。

1970年4月24日,中國第一顆人造地球衛(wèi)星“東方紅一號”(Dong Fang Hong I/Red East 1)在酒泉衛(wèi)星發(fā)射中心成功發(fā)射,這顆重173 千克的“中國星”由“長征一號”運載火箭送入近地點441千米、遠地點2368千米、傾角68.44°的橢圓軌道。

“東方紅一號”衛(wèi)星是新中國發(fā)射的第一顆人造地球衛(wèi)星,由以錢學森為首任院長的中國空間技術研究院研制。據有關資料,當時他們共做了五顆樣星,結果第一顆衛(wèi)星就發(fā)射成功。

而在這顆“爭氣星”背后,是航天人無私的工作和默默的奉獻。

1957年10月4日,蘇聯把人類第一顆人造地球衛(wèi)星送上天,當時中國政府對此非常重視,周恩來總理對分管科學技術的聶榮臻副總理交代,要科學院密切注意“有關情況”。

此后,毛澤東主席在八大二次會議上提出:“我們也要搞人造衛(wèi)星!”

接著,日理萬機的周總理抽出時間召集有關專家擬定中國衛(wèi)星事業(yè)發(fā)展規(guī)劃,最后和相關專家一起提出我國衛(wèi)星規(guī)劃分三步走戰(zhàn)略:第一步發(fā)射探空火箭,第二步發(fā)射小衛(wèi)星,第三步發(fā)射大衛(wèi)星。

其具體的分工是:火箭以五院為主,探空頭和衛(wèi)星及觀測工作以科學院為主,相互配合。要求苦戰(zhàn)三年,實現我國第一顆衛(wèi)星上天。

為實現規(guī)劃任務,中國科學院成立了“581組”,專門研究衛(wèi)星問題。組長是錢學森,副組長是趙九章、衛(wèi)一清,成員有楊剛毅、武汝揚、顧德歡、華壽俊等。另設技術小組,由錢學森和趙九章主持。經常參加“581組”會議的有陸元九、楊嘉墀、陳芳允、呂保維、馬大猷、孫湘、孫健、王正、吳幾康、施履吉等。

與此同時,中國科學院又成立了三個設計院:第一設計院負責衛(wèi)星總體設計和火箭研制,為便于與上海市合作,11月遷至上海,改名為上海機電設計院;第二設計院負責研制控制系統,分三個研究室,業(yè)務方向分別是姿態(tài)控制系統仿真、遙控遙測和運動物體控制;第三設計院負責探空儀器研制與空間環(huán)境的研究,趙九章、錢驥擔任科技領導。

“581組”夜以繼日,奮力拼搏,完成了運載火箭結構的初步設計,搞出了載有多種高空環(huán)境探測儀器及動物艙的兩種探空火箭頭部模型,為自力更生發(fā)展我國空間事業(yè)邁出了可喜的第一步。

1958年10月,中國科學科研成果展覽會在保密館舉行,會上展出了衛(wèi)星和火箭的設計圖和模型,包括載有科學探測儀器和小狗的兩個探空火箭頭部模型。黨和國家領導人毛澤東主席等前來參觀,影響很大。

此后,中央決定撥2億元??钪С挚茖W院搞衛(wèi)星。

這些錢怎樣用,如何花到點子上?中國科學院黨組經過認真征詢科學家們的意見,慎重地研究確定:??钣脕碇攸c建設迫切需要的高能燃料、火箭發(fā)動機和上海機電設計院運載火箭的兩個研究設計試驗基地以及水聲工作站、風洞、“581實驗室”、“109廠”,上海、大連、長春高能燃料研究室和電子、自動化、高溫金屬、光學等4個配套工廠。

1960年3月,為研制火箭,科學院建立了代號為“603”的火箭發(fā)射試驗基地。在那里成功進行了探空火箭和固體助推器串聯起來的無控制火箭試驗。第一枚火箭總長10米,直徑0.45米,起飛重量1138千克,可攜帶探測儀器25千克,設計最大飛行高度60千米,1960年9月13日首次發(fā)射成功。后來在這個基礎上改進提高,最大飛行高度115千米,箭頭、箭體分離后分別用降落傘回收,不但滿足了氣象探測,也為高空生物和地球物理探測創(chuàng)造了條件。

中國科學院再接再厲,圍繞氣象、物理、生物等高空火箭探測的攻關目標,組織全院數、理、化、天、地、生、技術科學等多學科通力合作,科研、設計、工藝、制造、試驗等多兵種協同聯合作戰(zhàn),這在我國科學技術史上也是前所未有的。

1965年7月1日,《中國科學院關于發(fā)展我國人造衛(wèi)星工作的規(guī)劃方案建議》呈報到中央專委。這個建議就發(fā)射人造衛(wèi)星的主要目的、十年奮斗和發(fā)展步驟、我國第一顆人造衛(wèi)星可供選擇的三個方案、衛(wèi)星軌道選擇和地面觀測網的建立、重要建議和措施5個問題做了論述。《建議》還有三個附件:國外空間活動及人造衛(wèi)星發(fā)展概況、六種主要人造衛(wèi)星的本體設計方案和人造衛(wèi)星軌道設計方案。

1967年,中國科學院提出“東方紅一號”研制工作分為模樣、初樣、試樣和正樣四個階段。各分系統首先制作實驗線路,裝出性能樣機,證明技術上可行,生產上可能,由總體組指派驗收組進行驗收通過后出模樣星。通過解決模樣星總裝試驗出現的矛盾,確定協調參數,在此基礎上擬定各分系統的初樣研制任務書。用初樣產品總裝出考核衛(wèi)星結構設計、熱控制設計等的結構星、溫控星等。通過試驗,改進,再試驗,再改進,直至達到設計要求。

1970年4月24日,中國在“地”與“天”之間編織了五千年的探空夢想在這一天實現——我國第一顆人造地球衛(wèi)星成功發(fā)射……

一個民族應對國家發(fā)展和未來有一種歷史擔當,一個產業(yè)的發(fā)展應對社會文明進步有自己的時代擔當。

作為大國崛起內容的重要部分——航天產業(yè),更要有一種使命擔當。

600年前,中國大地上演了“萬戶飛天”故事,把未圓的飛天之夢播撒在茫茫太空;1970年,我們依靠自己的力量用“東方紅一號”衛(wèi)星向宇宙蒼穹播放《東方紅》,從而把航天之夢實現在宇宙蒼穹。

“東方紅一號”衛(wèi)星的成功發(fā)射,把中國推上“世界上第五個用自制火箭發(fā)射國產衛(wèi)星的國家”之交椅,也由此開創(chuàng)了航天史的新紀元。

中國歷史從此進入“航天時代”。

1975年11月26日,中國第一顆返回式衛(wèi)星從酒泉衛(wèi)星發(fā)射中心發(fā)射升空,3天后按預定計劃返回地面。

2003年10月15日,我國第一艘載人飛船——“神舟五號”飛船從酒泉衛(wèi)星發(fā)射中心發(fā)射升空,中國首次發(fā)射的載人航天飛行器帶著航天員楊利偉飛上天空,中國人的航天夢想再一次成功。

2007年10月24日18時05分,以中國古代神話人物嫦娥命名的中國自主研制并發(fā)射的首個月球探測器“嫦娥一號”,在西昌衛(wèi)星發(fā)射中心由“長征三號甲”運載火箭發(fā)射升空?!版隙鹨惶枴卑l(fā)射成功,使中國成為世界上第五個發(fā)射月球探測器的國家。

2008年9月25日21時10分,“神舟七號”載人航天飛船于中國酒泉衛(wèi)星發(fā)射中心載人航天發(fā)射場用“長征二號F”火箭發(fā)射升空。當日16時22分,航天員穿好艙外航天服;16時39分,在劉伯明、景海鵬的協助和配合下,中國“神舟七號”載人飛船航天員翟志剛順利出艙,實施中國首次空間出艙活動;16時59分,翟志剛返回軌道艙,并完全關閉軌道艙艙門,完成了太空行走。

2011年9月29日21時16分,“天宮一號”在酒泉衛(wèi)星發(fā)射中心發(fā)射。它的發(fā)射標志著中國邁入航天“三步走”戰(zhàn)略的第二步。

2011年11月1日5時58分,“神舟八號”無人飛行器由改進型“長征二號F遙八”火箭順利發(fā)射升空,這是中國“神舟”系列飛船的“第八系”,也是中國“神舟”系列飛船進入批量生產的代表。

“發(fā)射!”

“升空!”

“順利!”

“成功!”

……

當這一系列與航天科技密切相關的“關鍵詞”高頻出現于近幾年的大眾媒體時,每一位中國人無不為今日之中國國際地位與日俱升、社會發(fā)展?jié)u入佳境、大國品相日臻完美而自豪與榮耀。

科學技術是始終處于社會發(fā)展最前沿、最尖端位置的第一生產力,是一國軟實力和硬實力的“綜合體”。

可以這么講,載人航天所取得的各項重大成就,不僅對當今世界格局和國際地位有著極其重要的政治影響,而且在科技方面,載人航天集當今世界航空航天技術之大成,如果沒有高度發(fā)達的科學技術和科研能力,就不可能發(fā)展載人航天。

也就是說,如果一個國家沒有雄厚的發(fā)展基礎和強勁的經濟能力做支撐,就不可能持續(xù)向前發(fā)展航天事業(yè)。

2007年3月1日,中國科學院推出了《2007高技術發(fā)展報告》。探月計劃總工程師葉培建撰文說,未來30年內,中國有望探測火星和金星。

2006年,中國政府制定的《國民經濟和社會發(fā)展第十一個五年規(guī)劃綱要》和《國家中長期科學和技術發(fā)展規(guī)劃綱要(2006~2020年)》,將發(fā)展載人航天、月球探測、高分辨率對地觀測系統、新一代運載火箭等重大航天科技工程置于重要地位。

可以預見的是,太空探測將是未來很長一段時間內中國科技發(fā)展的主軸。

2007年“嫦娥”奔月;

2008年“神七”升空;

2009年中俄開展火星聯合探測;

2012年“夸父計劃”;

……

中國太空探測計劃正以前所未有的速度往前推進,也就是說,中國航天發(fā)射將要進入“密發(fā)期”。

是的,曾經的夢現已成為現實,這定是古人沒有想到的。有“夢”的人生自然精彩,有“夢”的明天當然有希望,而這正是我們汲取“顯夢”的力量之源、之本,更是把人類社會推向文明進步之基、之力。

從人類社會發(fā)展的客觀規(guī)律看,其發(fā)展過程總是要把推動社會進步的各種發(fā)展“因子”由“因果關聯”結穗而成,進而在“線性發(fā)展”和“非線性發(fā)展”相互交織中走向進化的。

這其中,“線性發(fā)展”強調的是一種在“因果序次”狀態(tài)下的“慣性進化”,而“非線性發(fā)展”描述的是一個國家或民族在自省自警“雷達”導引下,不斷進行自我校正社會發(fā)展方向和自我調整社會發(fā)展步伐和節(jié)奏,進而在吐故納新、與時俱進中把整個社會的發(fā)展進程“跨越性”地向前推進,也就是一種“催化性進化”。

今天,我們從世界科技創(chuàng)新千帆競發(fā)、各國發(fā)展百舸爭流的大視野下審視中國航天科技發(fā)展之路,就可以清醒地看到,如果說我們取得一點小小的成就的話,那么,從整體上講,我們僅僅是在發(fā)展的道路上上了“一段坡程”,而未來的路,我們還要在逆阪走丸中“理氣爬坡”而“負重前行”,還要在登高謀遠中裒多益寡而行遠自邇。

社會發(fā)展需要先行者引領,領跑時代更需要創(chuàng)新者當先。

我們明白,天下大治,千載一時,在我們快步走在大國崛起之途時,只有不失時機地在閃步沖刺中彎道超速,只有不失時機策馬追風銜枚夜行,才能實現大國復興鴻猷偉業(yè)。

我們相信,崛起的中國一定能在激情創(chuàng)新中把補天浴日的智慧之花精彩綻放在社會“加速度”發(fā)展的大道上。

我們更相信,人類航天之父齊奧爾科夫斯基的那句“人類不會永遠留在地球這個搖籃里”,更是對一個抬頭仰望天空的民族的鞭礪與預言!


上一章目錄下一章

Copyright ? 讀書網 hotzeplotz.com 2005-2020, All Rights Reserved.
鄂ICP備15019699號 鄂公網安備 42010302001612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