正文

紙坊村的黃昏

長安物語 作者:高亞平


紙坊村的黃昏

紙坊村是一個城中村,在小北門外,離城也就百多米的樣子,過去也應是一個小自然村,有菜地,有莊稼地,也許還有過耕牛、水車什么的;夏秋,有蟈蟈在草叢中叫,有紡織娘在豆架下鳴,有蟋蟀在白菜地里歌唱……至少,在中華人民共和國成立之初的一段時日里,應該是這樣吧。但我到紙坊村租住時,已全然沒有了這些東西。村里人和城里人的生活幾乎一模一樣,不一樣的地方是,城里人拿工資,稱為居民,村里人靠房租或做些副業(yè)過活,稱為村民。不過,二十多年過去,就連這些身份稱謂上的不同,也已消失了,現(xiàn)在,村里人也被稱為居民,成了真正意義上的城里人。

我在紙坊村生活過兩年,那是上世紀九十年代初的事。那時,我剛從西安南郊的一家企業(yè)調到西七路的一家雜志社工作。新單位無房,妻子單位也無房,我給原單位騰出房后,只好找地方居住。因妻子在紙坊村附近的一家單位上班,為照顧妻子和年幼的女兒,我經(jīng)熟人介紹,就租住到了紙坊村。紙坊村那時確乎是一個城中村,它的南面緊挨著隴海線,東面是工農(nóng)路,北面為自強西路,西邊到底緊鄰著什么,我也不甚了解,總之是一片鱗次櫛比的房屋。村中有許多縱橫交錯的逼仄的街巷,村民多住的是兩三層的樓房,也有家境不好住平房的,但似乎不大多。此外,還有一個公共廁所,在工農(nóng)路東。除此,在我的印象中,好像就沒有什么了。至于村莊有多大,村中有多少戶居民,我至今也說不清楚。我租住的人家姓張,其家弟兄三個,我住的是老大家的房屋。這家人不臨街,要到其家去,需通過一道狹長的通道,這條通道幾乎有三十米長,道寬僅能容兩人側身而過。莫說蹬三輪車,就是騎一輛自行車,若車技不好,通行起來也會磕磕絆絆的。不過,不用擔心,自行車絕不會倒下,因兩邊都是人家數(shù)丈高的山墻。這是一個大院,老三尚未婚娶,和他的父母親住在院北,老二住在院南,老大住在院西。雖同居一院,但老大卻給他家的房前豎起一道墻,安了一道門,自成一院,成了院中院,這個小院除蓋了一個兩三平方米的小廁所(僅可小便)外,剩余的地方僅可旋馬。我每次回家,先得穿過狹長的通道,再經(jīng)過老二家門前,才能進入老大家的小院。

老大家是一棟坐西面東的小二樓,他和妻子兒子住在樓下一間房里。他有正式工作,但妻子卻沒有工作,好像是在一家企業(yè)的食堂里做臨時工??拷鼧翘莸纳舷聝砷g房租給了四川廣元一個名叫劉先勝的人。這是一個生意人,人精瘦,但卻精明能干,他帶了妻女、小舅子、表弟來西安討生活,專做鱔魚生意。他在老家雇人收購了鱔魚,然后通過火車運送到西安,經(jīng)過宰殺后再分送到西安的一些大小餐館。他們租住的一樓房間就是工作室,房間里盤了兩個很大的水泥池,放上水,養(yǎng)了很多鱔魚。劉先勝就帶著妻子、表弟,整天坐在這間房屋里,宰殺鱔魚。送貨的任務,則由小舅子擔任。而二樓那間房,則是他們的臥室。我家住在樓上的另一間帶陽臺的房間里,和劉家是緊鄰。雖說一棟樓里住進了三戶人家,但我們之間相處得卻很融洽,這除了三家的大人都很開通、善良外,一個重要的原因是三家都有一個年齡相仿的孩子。房東家有一個四歲的男孩,名叫昭昭。這孩子有一雙很忽靈的眼睛,渾身上下有一股機靈勁兒,淘氣好動,腳下若安裝了軸承,似乎永遠坐不住。劉先勝家里有一個五歲的女兒名叫秋萍。秋萍眉目如畫,機靈乖巧,人見人愛。我的女兒名叫瑩瑩,那年剛好三歲。因共居一院,因此,他們便很快熟識,并玩在了一起。晚飯前,他們幾個常常大院小院地來回瘋跑,又是捉迷藏,又是玩游戲,玩得很開心。如誰家的飯先熟,孩子們就會鳥雀樣地聚集到那戶人家,嘰嘰喳喳地吃個飽,而自家的飯菜卻常常被剩下。大人們呢?則會于飯后聚攏到一起,聊聊天。尤其是夏天的傍晚,這種聊天活動,幾乎天天進行。所聊的內(nèi)容無非生活、工作、家庭方面的話題。一個夏日的黃昏,我們幾家大人正在小院中聊天,突然發(fā)現(xiàn)院子里游走著許多條蛇,大家吃了一驚。我正在錯愕間,只見劉先勝一個箭步,沖進工作間,幾分鐘后,又旋即沖了出來,大捉院中游動的蛇。也就十多分鐘的樣子,院中的蛇已被他捕捉凈盡,悉數(shù)裝進一個蛇皮口袋里。我這才知道,劉先勝不僅做鱔魚生意,還兼做販蛇的生意。方才是一個裝蛇的口袋沒有扎緊,蛇逃了出來。事后,他向房東和我們道了幾次歉,說驚嚇了我們,還特意給兩家人送了一些殺好的鱔魚。

除了聊天,在夏日的黃昏里,我還愛到紙坊村十字去吃夜市。紙坊村十字算是這一地區(qū)最繁華的地方了,這里一到夜間,十字周圍的人行道上就擺滿了各種賣吃食的,賣烤羊肉串的,賣蒸碗的,賣雞蛋醪糟的,賣炒面的,賣涼菜啤酒的……多了去。吃喝的,多為附近的居民,當然,還有從別的地方趕來的。酒足飯飽之后,和三兩個好友,踏著夜色,到環(huán)城公園里散散步,微風吹著,夜風中夾雜著絨線花的香氣,那份滋潤與自在,讓人著迷。我在這里招待過許多外地的朋友,比如白河縣的覃彬,他一次到西安來學習,我們夜間就一同在紙坊村的夜市上吃過飯。覃彬現(xiàn)在已是白河縣委宣傳部副部長了,二十多年來,我們之間一直保持著聯(lián)系,關系很好。每年春天新茶下來時,他都要親自或托人給我捎來一些新茶。每次喝著他送來的茶葉,我就會想到我們之間的友誼。這友誼如漢江之水,綿長而清純。

讓我記住紙坊村黃昏的,還有十字東北角的一個小報刊亭。在這里居住期間,每每于華燈初上,暮色四合時,只要有暇,我都會踱出家門,到報刊亭邊光顧一番。我在這里買過好多雜志,有《小說月報》《中篇小說選刊》《散文》《隨筆》《讀者》等,如今,這些雜志還靜靜地躺在我的書櫥里,見證著已往的歲月。而我則早已由青蔥年少,步入了中年,且鬢間有了華發(fā)滋生。想一想,不由唏噓。

自從離開紙坊村后,二十多年間,我再沒有去過紙坊村里。偶爾從村邊路過,也只是匆匆的一瞥。感覺里,這兒似乎沒有多大變化。但變化肯定是有的,至少我的鄰居劉先勝就離開了西安,到四川發(fā)展去了。他還做鱔魚生意嗎?他的女兒怕已出落成亭亭玉立的大姑娘了吧?說不定已嫁人有了自己的孩子了。在虎年的歲末里,夜間,我獨坐書齋,胡思亂想著那些過去的人事。當然,想得最多的還是——紙坊村的黃昏!


上一章目錄下一章

Copyright ? 讀書網(wǎng) hotzeplotz.com 2005-2020, All Rights Reserved.
鄂ICP備15019699號 鄂公網(wǎng)安備 42010302001612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