正文

上篇——湖畔08記事

湖畔絮語 作者:趙忠祥 著


上篇——湖畔08記事

和風細雨玉淵潭

紫燕斜飛春意酣

家在街南湖畔住

櫻花相映照煙嵐


和風細雨玉淵潭

紫燕斜飛春色鮮

家在南街湖畔住

閉門猶似臥其間

趙忠祥

湖畔08記事

遐思

熒屏如夢淡然收,

字畫詩文伴我游。

域內環(huán)球天下事,

風晴雨雪上心頭。


聽雨

夜聽秋雨洗心塵,

此際案勞不系身。

世上風霜幾多事,

難作有情閑散人。

此處所稱湖畔即北京玉淵潭旁之謂也。

1986年,隨著彩電中心在玉淵潭南畔的落成,我也有緣一同搬來在這風光旖旎的景區(qū)工作并居住了22年,幸何如之?彩電宿舍與玉淵潭公園隔街相望、聲氣相通,在我們宿舍樓頂飛來的叫喳喳的喜鵲,其實它們就住在玉淵潭公園的樹林之中。花開花落,日久天長,我仿佛已融入了玉淵潭的湖光樹影之中,且得益于湖畔四溢的靈氣,遂使我這二十多年的時光漸入佳境,我真心感謝這么多年來所得到的恩惠。22年來,云聚云飛、雨降雪化,許多事情就發(fā)生在這一時段,就發(fā)生在湖旁的這一方天地之間,回首過往、記敘閑情,想想、說說、寫寫,故本節(jié)文字就稱《湖畔絮語》,本書也以此為名。

玉淵潭,好美麗的稱謂,這么雅致的名字是1960年北京市政府正式命名的。我也是1960年來央視工作的,1986年又搬來這里,思前想后,與玉淵潭有著很多的淵緣。玉淵潭這一區(qū)域從金代開始就是皇家園林,清乾隆年間(1773年)浚治成湖,沙禽水鳥翔集于此,柳堤環(huán)抱、景氣蕭爽,名氣居頤和園之后,是北京市內的一大園林,也是如今京畿第二大水系,水面61公頃。

玉淵潭雖與頤和園同為皇家園林,但并不具有萬壽山、佛香閣、長廊、十七孔橋和石舫等舉世聞名的建筑景觀,甚至也沒有北海公園白塔那標識式的景點。但它具有的是如今最寶貴的而且越來越寶貴的一片碧水,上溯頤和園,下通北京市內各大水網(wǎng),承上啟下位居要津,雖曾年久失修,但稍一拂拭即顯現(xiàn)出尊貴氣派和富麗景象,超凡脫俗。

風水輪流轉,話說20世紀80年代,改革開放以后玉淵潭周邊的景象,逐漸有模有樣。玉淵潭東南是釣魚臺國賓館,這倒是早有的,1958年為迎接國慶十周年,接待來華各國元首,辟玉淵潭水系的古釣魚臺建成國賓館。于是接待元首級的釣魚臺國賓館出現(xiàn)了,仍與玉淵潭水系一脈相通,園址一墻之隔,如今兩顆明珠更是相映成輝。而南面原有的軍事博物館也獨具威武之勢。到了1986年,中央電視臺拔地而起,同時首都的制高點中央電視塔也在它西邊巍然屹立、直指藍天。20世紀90年代末在玉淵潭的北門一大片土地上又興建了世紀壇和世紀園綠地。2007年為迎奧運再興土木、重鋪石道、添換新土,茸茸細草,灼灼雜花,加之原有的大樹和新移來的高低林木把京城內這塊最大的街頭綠地打扮得樹高、草茵、花艷,容光煥發(fā),襯托玉淵三湖風姿綽約、美輪美奐,于是這片園林建筑群逐漸成形,湖光建筑錯落有致,朝暉夕陰,氣象非凡。玉淵潭景區(qū)更成為人與自然相生相伴的風水寶地。

自從中央電視臺第二代臺址1986年落成開啟,彩電大廈和玉淵潭樓水相望,電視大廈的光環(huán)投射在這湖面之上,而玉淵潭的一脈天水滋潤著,映照著,見證著央視欣欣向榮、蒸蒸日上。二十多年來,我親歷了玉淵潭逐年繁蔭和央視的日漸發(fā)達,而我所居塔樓是當年北京民居之最高建筑,計有24層,我第一批入住,在朋友建議下,我挑了東南朝向的低層位置。

因工作常早出晚歸,那時夜間不開電梯,如遇深更歸宿,住高樓就要爬呀爬,吃點苦頭了,故選在低層。而今電梯卻24小時晝夜開放,住在高層不但出入方便,再有朝北門戶憑窗可俯瞰粼粼碧水和滿目綠蔭,即便冬日,那蕭瑟園林偶爾銀雪覆蓋,游人點點,在溫馨室內足不出戶,就可從容觀賞瑞雪映塔的北國風光。

這塔不是京西的玲瓏寶塔十三層,而是坐落在北京西三環(huán)路西的一座現(xiàn)代建筑。塔高380米,如今它的一項重要功能是觀光游覽,成為首都西部的一道景觀,伴著一年四季朝陽暮靄,霞光夕照和每天的月朗風清、云遮星淡,年年、月月、天天、時時變幻著迷離的色彩和顯現(xiàn)婀娜的身姿。在夜色星空之下,駐足玉淵潭內向西北望那巍峨高塔,迷離朦朧、若隱若現(xiàn)或光華奪目、變幻神奇。

當電視高塔的水泥身影被夜色消融,遂使圓凸的塔腰燈光更顯耀眼,一盞巨大的燈籠就懸在夜空之中,那親切古樸的傳統(tǒng)造型凝結著古老東方的神韻,紅光吉祥,藍光華貴,紅藍交匯形成葡萄紫色,紫羅蘭色,夾雜幾絲紅寶石般的鮮艷光華,讓人久久凝望和浮想聯(lián)翩。

忽然想到《岳陽樓記》作者范仲淹,據(jù)說并沒親臨岳陽,卻應滕子京之請寫下千古名篇。何不也附庸風雅請一位詩家作一篇古文賦體以添清賞,再者,前人偉業(yè)風范不就是給后人學習的榜樣嗎?于是我給文懷沙先生女弟子空林子發(fā)一則短信,邀她助興成賦,承蒙爽快應允,第二日便發(fā)來文稿,我想她也未必游過玉淵潭,其中景致也或憑想象,又征求她應允,略動幾處文字,題名《玉淵潭賦》,節(jié)錄如下:

碧水微瀾,多添綺夢;兩堤煙柳,漫惹柔腸。細浪輕翻,或疑神魚潛底;粼波閃動,常見紫燕掠光。多處雜花,堪稱爛漫;四圍芳草,屢覺淡香。童子相逐,每欲蕩舟湖中,老者徜徉,幾回策杖岸旁。風起風過,清濁誰辨;載歌載舞,物我兩忘。游子孤吟,愁極何方縱酒,佳人偶聚,興來卻可流觴。

嗟夫,人間畫筆,難描春秋景致,我輩詩情,怯抒晨暮風光。欣逢盛世,閑暇散淡,謾成俗句,自視華章。暑氣盛揚,方覺情愫飄忽,冬水初結,偶聞大野轟響。久觀變幻,漸成平常;視之白絮,譬若飛霜。濃蔭薄霧,乃悟生平得失;云淡星稀,休言地老天荒。

故曰,無須近連壟畝,無須遠接山巒。無須闊如滄海,無須長似大江。

玉淵潭水非深,能滌塵囂之累,隋堤周遭雖狹,堪為寧謐之鄉(xiāng)。

賦中有云:“我輩詩情,怯抒晨暮風光?!闭\然,人生際遇,難有王勃在《滕王閣序》中所述的,“四美俱,二難并”。

良辰、美景、賞心、樂事,此四美也。更難遇主雅客賢眾皆欣幸。

我以此湖為題記述的這一段時光,是以湖畔為背景而成的文章,往事回想,歡喜多多,而當此書面世之際,我舉家將離此湖,搬往新居,逝光難再,心懷長想。遂于撰稿閑暇,思前想后,湊成七絕十四首,寄我情思,以饗同好。

湖畔絮語

——七絕十四首


家居寫照之一

和風細雨玉淵潭,

紫燕斜飛春意酣。

家在街南湖畔住,

櫻花相映照煙嵐。


家居寫照之二

和風細雨玉淵潭,

紫燕斜飛春色鮮。

家在南街湖畔住,

閉門猶似臥其間。


玉淵潭園內觀電視塔燈

星漢平添燈一輪,

嫣紅姹紫滿園春。

湖心輕蕩云霞月,

櫻蕊香隨踏夜人。


詠春

石橋碧水醉流霞,

岸柳柔絲弄野花。

兩雀嬌鳴青竹外,

閑持一盞品春茶。


將遷居而想

嫩柳珠芽襯古槐,

三湖次第漸冰開。

良辰美景君常憶,

畫意詩情入夢來。

(玉淵潭三湖,即東湖、西湖、八一湖)


戊子年京城雨水頗豐,但盼干旱永無

翠竹流香出細梢,

籬前露潤小紅桃。

今年入夏天霖旺,

常愿河湖水線高。


遐思

熒屏如夢淡然收,

字畫詩文伴我游。

域內環(huán)球天下事,

風晴雨雪上心頭。


聽雨

窗前夜雨洗心塵,

此際案勞不系身。

世上風霜幾多事,

難作多情閑散人。


無題

往事如煙難再逢,

關山已越幾千重。

心同秦川鏡懸夜,

最是朦朧照碧松。


贈摯友

絕藝如君今已無,

閑情似我世堪殊。

隨心碧葉三千畝,

入夢唐槐兩萬株。


十一

自勉

詩吟清景滿瀟湘,

野店杯傾愁客腸。

歲月猶如長短句,

化成屏幕千重光。

(寧靜致遠,淡泊明志——諸葛亮家書)


十二

讀唐人詩有懷

春寒無賴卻悲涼,

客在他鄉(xiāng)思故鄉(xiāng)。

昨夜尋章摘句意,

情遷境過賸詩章。


十三

冬草

湖冰黯淡雪凄迷,

蕭瑟堤旁風愈欺。

每在人前爭上下,

葉枯莖爛根不移。


十四

并蒂蓮

如霞并蒂現(xiàn)荷塘,

窗外蟬鳴催逝光。

紙上花魂留筆墨,

蓮臺月影水生香。

作于戊子夏月

以上十四首七絕大致記述抒發(fā)了這一段時光的感懷,書中的字里行間或有詩中的些許情愫。閑言休敘,書歸正傳。

2008年是一個十分特殊的年份,全中國乃至全世界的人們,都應該、都會記住在中國發(fā)生的幾件大事。

一、年初,中國南方發(fā)生了罕見的冰雪災害。

二、5月12日,中國汶川發(fā)生了8.0級特大地震。

三、8月8日,舉世矚目的北京奧運會隆重開幕;當然這一年還有一些大事,神七飛天,金融海嘯,生活正未有窮期,文章卻只能告一段落。

話說8月24日,北京奧運會隆重閉幕,來自世界各地的運動員在北京賽場共打破了38項世界紀錄,刷新85項奧運紀錄,中國運動員奪得51枚金牌,第一次以金牌總數(shù)名列榜首。中國人民高興,世界人民開心。百年夢想,七年籌辦,一朝成功,但轉瞬之間已然過去。

中國后奧運時代將面臨更多的機遇,同時也面對巨大的挑戰(zhàn)。

2008年入夏,北京街頭呈現(xiàn)出最美的景象,交通通暢,綠樹成蔭,鮮花怒放,少見的藍天白云和西山山巒盡收眼底……

當這本新書提筆謀篇創(chuàng)作過程中,發(fā)生了這么多的通常年頭少有的事情,我自身也有著一些“大”事,如:2008年4月我退休了,從參加工作到辦理退休手續(xù)48年間,經(jīng)歷了起伏動蕩和美夢成真的各種事件,還有就是承蒙組織關懷,在2008年我得到一套新居,就要離開居住了22年的這方風水寶地——玉淵潭畔的“老宅子”。

為了紀念湖畔的年月和這段年月中的不少大事小情,我把本書命名為《湖畔絮語》,這本書也包括在我即將離開此地的這一年發(fā)生的這么多事情,同時,我要謳歌我們偉大的人民在這偉大的時代完成的令世人震撼的偉大壯舉。

本書前部是我在此湖畔居所最后的幾個月記下的有感而發(fā)的幾件事,其中有兩篇會寫到“中國電視五十年”,央視建臺50年就在2008年9月2日,北京奧運會是中國人的百年期待,百年夢想,8.5億中國觀眾卻是通過電視轉播看到了這一神奇的、壯麗的、激動人心的、夢想成真的壯美時刻。中國電視暨央視建臺50年來所取得的成就也是半個世紀的努力和夢想。

所思甚多,所記寥寥,一支筆無論如何寫不全道不盡這驚天動地的大事和說不清、剪不斷感同身受的種種心緒。所錄幾則聊表寸心。

回眸半世崢嶸路

已是滿園璀璨花

中國電視50年


自勉

詩吟秋露滿瀟湘,

野店杯傾愁客腸。

歲月猶如長短句,

化成銀幕千重光。

回眸恍若一夢中

當我提筆撰寫中國電視50周年紀念文章之時,北京天安門廣場正隆重舉行“迎奧運圣火暨火炬接力啟動儀式”。

是電視讓我親臨現(xiàn)場般地領略到歡騰的情境和深深感受了這激動人心的時刻。

今天(4月1日)距2008年北京奧運會開幕130天,距中國電視暨中央電視臺正式開播50周年150天。

如果50年前,有人宣稱,2008年奧運會將在北京舉行,您如果不能親臨現(xiàn)場觀看,將會通過覆蓋全球的電視轉播目睹這一體育盛典的開幕式和各國健兒在中國各賽場的競技時的精彩瞬間。

“這是夢話!”50年前甚至我們做夢也夢不到今日的現(xiàn)實。

但,這就是眾所周知的事實,為了這一天,我們夢想了100年,奮斗了50年。

我們稱今日的盛世,是我們的百年夢想。

一、遙想當年

在中國電視創(chuàng)建40年、45年之際,都有不少記者問我:“和今天的巨大發(fā)展對照,當年的電視是否很(簡陋、落后、土)?”括號中的詞匯是我概括羅列的,不論問話如何委婉,意思大抵如此這般。

我也不止一次,此刻再大大的強調回答一聲:“不!”正好相反,今天的電視再輝煌、再強勢、再令人賞心悅目,這只是不斷發(fā)展和進步的體現(xiàn),而當年,中國電視的出現(xiàn)那是石破天驚,那是奇跡發(fā)生,那是之后永遠不可能比擬的今古奇觀。

“??驼勫?,煙濤微茫信難求?!?/p>

“半壁見海日,空中聞天雞?!?/p>

“洞天石扉,訇然中開?!?/p>

一千三百年前的詩仙李白,在《夢游天姥吟留別》中,以天馬行空般的詩句抒發(fā)的浪漫奇思,也不足與電視橫空出世相提并論,更何況李白的詩句是夢境,而中國電視的出現(xiàn)是如夢般的現(xiàn)實。

20世紀人類在科技領域取得了長足的進步,生活在大千世界、茫茫人世中的平民百姓,能用上電話和在家中聽上廣播,那已經(jīng)夫復何求了??墒堑搅?0世紀30年代,廣播中說話的,唱歌的,演戲的人兒,活脫脫地出現(xiàn)在人們眼前,這是童話中才有的經(jīng)歷。

聞所未聞,見所未見的光怪陸離的景觀環(huán)境、風土人情、飛禽走獸、百態(tài)人生和心儀已久的心中偶像、領袖、將軍、詩人、哲人、科學家、文體明星,竟會活生生地在你的家中,在你的眼前出現(xiàn)。據(jù)說第一次在影院放映的影片中,出現(xiàn)了人的局部特寫時,把在場觀眾嚇得驚呼四散。幸虧20世紀的人們有了科學理念和科技進步的預期,電視的出現(xiàn)才沒把人嚇著,反而使人更期盼,而且口味要求更多更高,且眾口難調了。

1936年,電視在英國開播。直到1957年,在北京舉辦的日本工業(yè)展覽會上,國人吃驚地看到了電視機和電視畫面,不少人轉到電視機后面看看有什么魔法與暗道機關。毛主席也參觀了展覽并指示:“我們要趕在亞洲前列有電視?!?958年,中國電視就出現(xiàn)了。不論現(xiàn)今乃至未來電視發(fā)展得多么精密,多么清晰,多么燦爛,多么普及,那也只是錦上添花,讓人有本該如此、不過如此的感受,卻再不可能出現(xiàn)那夢幻般的欣喜稱奇。

京劇《玉堂春》有三堂會審一折,王金龍審自己落難時的紅塵知己蘇三,兩位陪審與王大人有幾句搶白對話,他們說:“將今比古比不得!”王大人說:“比得。”關鍵是從哪個角度看,人類在進步,世界在發(fā)展,我們的電視事業(yè)一定會日新月異。我們更偉大的任務不是讓人嘖嘖稱奇,而是通過看電視能在一定程度上,促成我們的人民我們的社會,更文明、更團結、更和諧、更充盈幸福感。

當年的價值是今日發(fā)展的回照,今日的發(fā)展是無愧于當年的進步。電視的突飛猛進,引發(fā)人們探尋它起步的狀況,如果是小雜貨鋪買賣再好,也永遠不值得大眾慶賀它開張紀念日。

二、再說當初

古羅馬哲人西塞羅這樣說過:“不知道自己出生前的事情,我們就永遠停滯于孩童階段,假使沒有歷史記載,我們的生活不能與祖先的生活融而為一,人生有何價值可言?!?/p>

1958年,北京的電視屏幕上曾播出了一部電視劇《一口菜餅子》,這是在演播室現(xiàn)場直播的只有一個小時左右的中國的第一部電視劇,我也沒看過這次播出,因為我那時還沒到臺里工作,而不在臺里工作就不能看到電視,那時電視還沒進入尋常百姓家。但我看到過劇照,我知道那是胡旭與梅村導演的作品,劇照中的主角之一是孫佩云扮演的。

1973年,正值文革之中,一天我們的一位領導召集會議,宣布由他領導,爭取盡快創(chuàng)作并播出中國第一部電視劇,不知歷史的人熱情洋溢,知情人一頭霧水不明白他要干什么?我則和當年親自值機播出《一口菜餅子》的同事,交換了一下眼神,我們只能苦笑。那個年月我們不便多言。不過也沒見他搞出什么電視劇。此類事情其實以后也不是不再出現(xiàn)了。不知道自己從事的工作的歷史,也不想知道別人的成績,不僅僅鬧笑話也肯定不會大有作為。

再說當初吧。

1958年9月2日19:00,只有北京地區(qū)才能看到的電視屏幕上,出現(xiàn)了一位端莊、美麗的女播音員,她親切地向觀眾問候,并預告了那天的節(jié)目。我們今天僅能看到她出鏡時背景有確切日期的一幅黑白照片,她就是中國電視的第一位播音員沈力,她十分幸運地與中國電視史的發(fā)端永遠連為一體,她是不可遺忘的一個時代的符號。

據(jù)沈力對我講,那張照片不是當天的記錄,是不久之后補拍的,那時還不可能電腦合成,但補拍的照片補上的是真實的事情,記載的是當時的狀況。盡管當年沈力在熒屏上的圖像與聲音,只可能在北京城內有限地區(qū)的幾十臺黑白電視機前被寥寥無幾的人看到。那幾乎是一個默默無聞的瞬間,那是寂寞的輝煌,但歷史已把這一瞬間牢牢鎖定,使這一時刻隨著日后的宏偉發(fā)展輝映得越發(fā)重要與神圣。萬丈高樓從地起,樹高百尺不忘根。

1958年9月2日,那個夜晚,在中國熒屏上出現(xiàn)的光與亮是一把圣火,“星星之火可以燎原”不僅僅體現(xiàn)在中國革命的大局上,也體現(xiàn)在組成全局的各個領域中,一代又一代的后來人必定會把這個神圣時刻當作永遠的榮耀。

這次開播意義非比尋常,首先轟動了中央領導層,除毛主席,大部分第一代黨政軍領導都先后來電視臺視察,既給早期電視工作者帶來關懷、鼓舞、問候,也指示工作,解決問題。周恩來總理多次來臺,當他聽梅益局長說電視臺還缺播音員,就指示彭真市長,在北京應屆高中畢業(yè)生中選拔,主管臺里人事工作的鄭薇曾告知我是她和李宜等老同志寫的報告,周總理親自批示,在北京一百多所中學里挑選播音員,我就是在這次被選中來臺里的,那是近五十年前的事了。中央領導頻頻來臺里,也說明,他們對這一代表高科技的領域也懷有巨大興趣和引發(fā)了極大關注,這是當年最領先、最前沿、最時尚、最神奇的新興的宣傳陣地。沒有比它再高級的領域了,1958年電視雖剛萌生,但注定它是高科技的象征,無與倫比。

因為科學技術進步到這一前所未有的階段,因為中國人民在中國共產(chǎn)黨的領導下,取得了超越前人的生產(chǎn)建設成就和物質成果。

因為有了財力、人力和能力,才在電視發(fā)明的二十年后,中國也有了電視,記住1958年吧。又過了幾年,中國擁有了原子彈,盡管那時的生活比不上今天,但那時的神圣、神奇與榮耀和自豪感經(jīng)常沖擊著我們那代人的心。

話說,毛主席沒來過電視臺,但他老人家一定十分愛看電視,因為在1964年,毛主席寫了幾幅題字挑了一幅派人送到廣播局,五個神采飛揚的大字“北京電視臺”。

又因為毛主席在湖南小住時,喜歡看京劇,專門為他錄制一些傳統(tǒng)劇目,當然引進了更先進的設備,促成中國彩色電視的誕生。而央視現(xiàn)今的大樓至今仍叫彩電中心。這是一個昵稱。

據(jù)說,毛主席為央視題寫臺名前,還有一位大才子兼書法家郭沫若,郭老。在電視臺東門口,踱步端詳,然后郭老對傳達室老張說:“我給你們題個臺名吧?!崩洗鬆敻嬖V我這件事時,我問他報告領導了嗎?他說:“他要寫會送來的。”后來,毛主席派人送來了臺名題字,一直用到1978年,因為后來我們改了臺名叫中央電視臺。

三、往事點滴在心頭

寫本文時我遲疑再三,因為若干年來多次“話說從頭”,就那些事,說了若干遍,再寫就重復了,沒新意了,可是作為一名老兵,往事是我親歷的,一件件史實我愿意,也有義務再寫下去,哪怕重復。

先說我上電視的開頭吧。

一個離這個圈子“千里之外,芥豆之微”的一名永遠不可能,也不曾指望有什么特殊經(jīng)歷的普通中學生,做夢也沒想到來電視臺。如今,不少孩子向往做電視人,做記者,做導演,做主持人,我那時“非不為也,乃不能也”。因為這一代孩子是看著電視長大的,我那時,是僅在大學俄語課本里讀過電視這個詞,我在中學時喜歡外語課,就找來大學俄語課本翻著,看看。書中還有插圖,但我那時從沒看過真的電視。

進央視之際

是機遇落在我身上,周總理批示在1960屆畢業(yè)的中學生里挑電視播音員,我恰在其中,使我有了與電視一世結緣的機會。這前前后后就不再贅述了。

總之,我從一所普通中學的舊瓦房,睡大通鋪的環(huán)境中,一下子進入了廣播大樓,這是當年北京最富麗堂皇的大廈之一。

如今再怪異的大樓也不會令人瞠目結舌,但當年以人民大會堂為標志的北京十大建筑,令北京人,中國人引以為榮到如今。

我一個中學生到了電視臺,并立刻被委以至今都難以思議的重任,直播新聞和各類節(jié)目,就在1960年我18歲這一年被派去直播國慶慶典。這一系列工作,今天回憶起來也如夢如幻,但我一件件經(jīng)歷了、做過了,并且奇跡般地完成了,沒出差錯,不然,不會被派去轉播國慶游行實況。要是那時工作上出個大差錯,或有大閃失,我不可能干到今天,干上48年。

那段我開始工作的時光,可以和童話小說《艾麗絲漫游奇境記》相比。云里、霧里、故事里。那一時期所有的新聞大小事件,領導都放手讓一個18歲的孩子參與直播。

我19歲那一年,一天臺領導孟啟予叫我到她辦公室,她說“你去車隊找王師傅,他在等你,送你去新影錄個片子”。我問:“什么片子?”她說:“到那兒你就知道了?!?/p>

中央臺那時不能做光學聲片,所以只能靠新影做。我臺第一條光學聲片,即有聲片《新興力量運動會》是我和劉杏圃、宋玉珊錄了兩天兩夜才做成的。話說那天,我到了新影錄音棚,才知道是錄周總理回答英國記者格林的一個片子,我為英語提問補上中文旁白,這是中國領導人向世界宣告國內外政策的長篇講話,《人民日報》、新華社同時發(fā)了全文,片子播出之后,一位老同事私下對我說:“那個外國記者的配音,你播得太正了?!蔽颐靼?,他希望我把那個外國記者當成反派人物。我沒有表態(tài),我理解那個時代很多人對長期敵視與封鎖我們的西方,沒有好感,但我是根據(jù)周總理的風范與態(tài)度完成我這部分的問話語氣。我在那前后的很多工作中,是以自己的審時度勢來完成播音工作,不可能都有人在一旁具體指導。

1975年夏攝于本臺門前

除了新聞,我那時什么節(jié)目都上。我在《電視臺的客人》欄目中訪談胡朋,她是在電影《槐樹莊》中有出色表演的藝術家,然而電視與電影還是不盡相同,在電影中她塑造的形象十分貼切,表演揮灑自如,而在電視節(jié)目中,不知為什么局促不安,十分緊張,汗也出來了,我才上節(jié)目沒多久,自顧不暇,也好不了多少,一點招兒都沒有。那是直播時代,中央電視臺每一句話,每一個鏡頭都是直播,不可能修補。節(jié)目播出不久,周總理打來電話,說我們把一位老藝術家弄得如此緊張不太好。當時,我比胡朋還要緊張。以后一系列的訪談,請時傳祥、王進喜、陳永貴,外交戰(zhàn)線的模范王唯真,心臟病專家黃宛,大數(shù)學家華羅庚等著名人物與觀眾見面,我都手握問題紙條,想著我那幾句詞,千萬別錯,至于他(她)們都講了什么,無從顧及,可能也根本聽不明白,如今回想起來,我都自責,臺里怎么會用我這樣的不諳事理的年輕人干這么重要的事。當年要有王志、白巖松這樣的人才,怎么也輪不上我。

我是拿節(jié)目練出來的,幸好那時的觀眾又少又不挑剔,他們一直容忍我一天天、一年年成長起來。

后來,我總算有進步了。我有幸在中國電視創(chuàng)辦早期,播出過所有形式的節(jié)目,從體育解說,到給少兒講故事。從文藝節(jié)目串連,到采訪各界名人,那時人手少,所以責無旁貸什么都上,時代給了我壓力,也給了我機遇。

我也有特長,我是直播稿件不出錯。我給當時與我們友好的使節(jié)念同步翻譯稿歷次都在直播中準確無誤,長短恰好。一次,前蘇聯(lián)駐華大使契爾沃年科到臺里做電視講話,我當“翻譯”,把稿子翻成中文,我來給他播伴音,但招呼幾句俄語絕無問題,我中學時是俄語課代表,曾代表學校做俄語發(fā)言,契大使稱贊我俄語很好。直到1999年,我隨“為中國喝彩”演出團到莫斯科,在克里姆林宮大劇院舞臺上,由孔祥東鋼琴伴奏我用俄語朗誦萊蒙托夫的詩《帆》博得喝彩,圓了我青年時的夢。

據(jù)我所知,許多位大畫家都不愿意自己早年作品流傳于世,甚至有個別人不愿承認那是自己的手筆,我十分理解這種心態(tài),幸虧我早年的播出都是直播過耳過目不留,也不大聽到有人提起。我們央視早期,十余年內,節(jié)目覆蓋范圍,基本出不了北京城,直到1962年全國僅有黑白電視機八千臺,父老鄉(xiāng)親、平民百姓買上9英寸黑白電視機時代是在上世紀70年代。

我隨著電視發(fā)展成長,隨著電視機的普及逐漸成熟。回首以往,我懷著深深感恩的心態(tài),感謝時代給我的機遇,感謝央視呵護我的成長。

經(jīng)過十年動亂,到了70年代后期,我已漸入中年而且經(jīng)過一番錘煉,對各種形式的節(jié)目,逐漸得心應手,日臻成熟,以久經(jīng)磨煉的心態(tài)和游刃有余的功力即任何形式的急稿直播都未出過差錯,迎來了中國電視的大發(fā)展,隨著中國電視的普及,眾多觀眾認識了我,繼而接受了我。我永遠懷著感激不盡和誠惶誠恐的心境兢兢業(yè)業(yè)一步一步走向前。

四、忘不了的誓言

“盛世辦燈會”,1986年春節(jié)期間,我采訪四川自貢燈會。感受到這盛世的含義。

盛世不但辦燈會,盛世的電視才能欣欣向榮。1936年,英國開播電視,那時,中國正面臨內憂外患,民不聊生,別說看電視,只怕沒人聽到過這件事。

當年歐洲被二次大戰(zhàn)戰(zhàn)火摧殘,英國雖然從未淪陷,但戰(zhàn)爭使電視停播。直到1945年二戰(zhàn)以人民的勝利結束之后,英國電視才恢復播出。據(jù)說,停播時是女聲獨唱,4年后那位女士再展歌喉,用同一首歌接上了4年的時空斷檔。

我們國家,在具備了一定物質條件時創(chuàng)辦電視,但遇上兩件事。一是三年困難時期,電視無從發(fā)展,但堅持播好是當年我們那一代電視工作者的誓言,那奮力拼搏精神使我回想起來仍然激動不已;二是文革中,我們也停播了一段時間,如果不停播,電視播什么節(jié)目?還有什么節(jié)目讓播。

1972年,尼克松訪華時,美國人在同一時間通過衛(wèi)星直播,看到他們總統(tǒng)的一舉一動。而我那時在河南干校喂豬種地,方圓百里沒有電視,說方圓百里那是含蓄。

1976年文革結束,1979年1月,中美建交之際,鄧小平率中國政府代表團訪美,我作為隨行記者,同樣站在華盛頓街頭,同樣通過衛(wèi)星轉播,同樣讓中國人民同時看到鄧小平同志的訪美行程。

這難道不是夢嗎?萬幸的是我在有為之年趕上了這盛世的降臨。

央視第二個播音員的頭一回出鏡

我是央視第二個播音員,第一位是眾人皆知的沈力大姐。

網(wǎng)壇名宿貝克爾十多年前說過這樣一句話:“除了第一之外,從第二名到第一百名都一樣?!彼^都一樣,我理解為都是失敗者云。當然,他特指體壇競技項目而言,我們和他所在的領域文武有別,“武無第二,而文無第一”,何況我們又不同場競技,所以我這個第二和現(xiàn)今乃至將來的若干人等,不能稱失敗者,卻都是后來者。

后來者可以居上,但位居開臺元老之尊的沈力大姐無人可超越,毫無疑問她已進入中國電視史的開篇一章。這一章中,沒有我們這一行中誰的名字都無關宏旨,但不能沒有沈力的芳名。歷史告訴我們,沒有后來的燦爛,就沒有發(fā)端的輝煌,如今央視宏大的氣勢和奪目的榮光,使任何人都會對50年前那中國電視開播的星星之火刮目相看。

讀者諸君一定不耐煩了:“快說你第一次出鏡的事吧?!比菸揖锤嬷T位,三言兩語把故事的底露了,就不成文章了。馬三立先生要是一上臺就把包袱抖了,那立馬就得鞠躬下臺,所以請您聽我細說端詳。

要說頭一回出鏡還得先從哪天到臺里說起。1960年2月12日,我剛滿18歲,就以一名高中尚未讀滿的小小學子身份,心懷大志且又誠惶誠恐地報了到,成為央視第七十八位正式員工和繼沈力之后的第二位播音員。在走進廣播大樓之前,我沒看過電視,報到的那一天,央視開播已一年零五個月,五十年央視慶典之際,我仍然差一年零五個月來紀念自己從業(yè)五十年。這是我和沈大姐來臺先后永遠無法靠近的歷史瞬間,所以我是第二,第二個央視播音員。

那時央視被稱為廣播局的電視部,蝸居在廣播大樓東翼四層樓上,擁有十多間辦公室和一間一百平米左右的演播廳。

一棟三層地上和一層地下的新樓,在廣播大樓以南偏東的后院拔地而起,即將竣工。那就是我們1960年的新臺址。

中央電視臺的老員工在這個臺址內勤勉奉獻,臺前幕后演繹出了多姿多彩的“戲劇”,度過了25年激情四溢的寶貴時光。

此前我受命從2月16日到4月18日在中央人民廣播電臺實習。其間,在齊越、費寄平、夏青等前輩的教導下,直播過幾次頭頭尾尾的小稿件,正躍躍欲試地期待像樣一些的節(jié)目,卻接到回臺的調令,并于4月22日,接受了一個神圣使命。

1960年4月22日,對我個人而言是一次揮之不去的記憶坐標點。

1964年,國慶轉播時和同事在一起

那一天,新臺啟用,沈力大姐在新臺演播室播報稿件,我被指派在四樓老臺演播間做“備份”,萬一新臺發(fā)生技術和電路上的故障,就切回老臺圖像,我就頂上去。

1964年新聞播音

燈光照著我,鏡頭對著我,我也有一份與沈力大姐一模一樣的稿件。當時臺里立下規(guī)矩,除新聞外,再長的稿件,也要背下來脫稿上鏡。1999年,我在莫斯科克里姆林宮大劇院與俄羅斯一位資深女主持人同臺主持《為中國喝彩》時,發(fā)現(xiàn)并了解到,人家不管什么晚會一律拿個夾子上臺照本宣科,我想要是從1960年起我也照他們那樣播出,少受多少累呀。但我無怨無悔,我為我們對工作的認真、投入深感欣慰。

話說1960年4月22日那天晚上,雖然站在鏡頭前,但我絲毫不慌,沒事人一樣,和其他值班人員彼此心照不宣——根本不會用上我們。19∶00整,開始曲奏響,標志放出,隨后沈力大姐出現(xiàn)在屏幕上,那年她應該是25歲,她的屏幕形象端莊大氣并充盈著親和力。

我看得很專注,“可是忽然間”,讀過契訶夫小說《小公務員之死》的讀者,一定記得小說中時常會出現(xiàn)的“可是忽然間”,而1960年4月22日晚上19∶00出現(xiàn)的“可是忽然間”,并不是小說情節(jié)而是真事,只見熒屏上一陣雪片紛飛,黑白道亂滾,沈力的圖像消失了。啊呀,我吃了一驚,繼而又吃一驚,咦,誰這么討厭擋在畫面上,還側著頭不知干什么呢。大約不到兩秒我終于如夢初醒,發(fā)現(xiàn)并確認那個人不是別人,而正是我本人。從出生到18歲,我從沒看見過自己側面什么樣,那年月好容易照回相,沒人會花錢照側面的。

我立刻轉向鏡頭,做播出狀,并學沈力大姐的樣子開口:“各位觀眾……”但忽然間攝像機上的紅燈熄滅了。沈大姐在熒屏上又出現(xiàn)了,正笑容可掬地播講,一切又歸于平靜與正常,仿佛什么也沒發(fā)生過??晌疑狭穗娨曔@事兒,卻真真切切地發(fā)生了,把我的圖像就這么快地切上熒屏,來得突然去得迅速,就露了那么一小會兒,還是側臉。這就是我第一次出鏡。

事隔多年,從那以后出過多少次鏡記不清了。對于常態(tài)性的工作,缺少記錄,其實是個不小的損失,包括許多重要的經(jīng)歷,也如煙般地淡忘了。惟獨1960年4月22日那次的出鏡幾乎每一個細節(jié)都銘刻在心,歷歷如昨,那一年,那一天我記住三件大事:第一,新臺啟用;第二,從稿件中我記住那天是列寧誕辰日;第三,或許只有我記得,我在不經(jīng)意間上了電視。

1960年全國大約有黑白電子管電視機八千臺,估計北京地區(qū)那天那個時間可能看到那天節(jié)目的觀眾不會超過一萬人,而看到那個瞬間的觀眾最多兩三千人。至于把那個閃失當回事,記住有個出了三四秒鐘側影的人,四十多年來沒遇到過一位。但,我終生不會忘記那個驚慌的抑或美妙的瞬間。從那之后,我已牢牢記住,只要在開啟機器的鏡頭前,就要時刻保持演播狀態(tài)。一旦誤播出去,即使錯不在己,而你不在狀態(tài),或有失態(tài)的情況,如今會有幾千萬觀眾看在眼里,平時千日的美好可能就會被這一瞬間的出乖所敗壞,每念及此,幾乎發(fā)背沾衣。

1979年年初《新聞聯(lián)播》圖像

忘不了她的淚

1979年年初,我第一次出國,隨中國政府代表團訪美,通過衛(wèi)星為小平同志在美國的國事訪問做即時的轉播報道。

1979年,那是中國改革開放的初始,那一年人民幣對美元匯率是1.75元人民幣兌換1美元,但我們每人身上只有15美元生活費,買什么都不夠。記得當我在紐約中國駐聯(lián)合國大使館住下時,每日三餐,一葷一素一湯,心中就想,這樣大吃大喝,等我們回國了,使館同志們吃什么呀。那時在國內條件較好的城市居民每戶每月2斤雞蛋,每人1斤豬肉,每月供應半斤食用油。那年,我從紐約回國,飛機起飛半小時之后,窗外那仍照得如同白晝的燈海令我吃驚。當我們飛回北京上空時,舷窗外的夜空下,只有星星點點的微弱燈火。雖然那時的中國還很窮,但中國人卻揚眉吐氣了,對未來充滿了希望。那年我在美國期間,視繁華如浮云,呈現(xiàn)出目不斜視的尊嚴。

回想1972年,尼克松總統(tǒng)訪問中國時帶來了全套的轉播設備,使美國人在同一時間看到他們的總統(tǒng)在中國的一舉一動。尼克松在北京時,我在河南淮陽“五七”干校喂豬。從廣播喇叭中聽到和幾天之后看到的報紙上得知他的行蹤,而我所在之豫中大地方圓百里沒有電視。

只過了七年,夢中也沒想過的事發(fā)生了。中央電視臺轉播小組一行五人乘坐波音747飛機取道巴黎,穿越大西洋上的萬里長空,來到美國。我們在美國三大廣播公司派出的精兵強將的幫助下,完成了從美國到中國和當年他們從中國到美國一樣的衛(wèi)星傳送轉播。

1979年,我們在美國一共進行了十次節(jié)目傳送。這期間轉戰(zhàn)五個城市,每天只能睡一小會兒,但我毫無倦意。一是小平同志年過七旬,訪問日程如此密集,且神采奕奕,我們何敢言累;二是每天在異國他鄉(xiāng)豐富的工作內容和新鮮見聞,明顯的文化差異,讓我不停地觀察與思考。

這次中國政府代表團的國事訪問,是一次友好訪問。雖然我們的電視轉播已和國際接軌,但1979年年初中央電視臺的新聞采訪還是用16mm膠片拍攝,ENG尚未引入,我們當時只能借助美方電視機構的錄像設備工作。美方電視同仁也十分重視與央視的合作,三家競爭激烈的廣播公司NBC(全國廣播公司)、CBS(哥倫比亞廣播公司)、ABC(美國廣播公司),前所未有地聯(lián)合起來與央視轉播小組分工合作。因此,我到了除紐約之外的四座城市,分別與三家公司的攝制組合作,在紐約則去了三大公司的總部工作,并參觀考察了他們的演播狀況。那次工作期間,我不但在他們臺里出鏡解說,也在合作中采用美方新聞播出方式,即克朗凱特的播報形式:且又出鏡又播畫外音。

我遇到三件新鮮事。第一,當美方導播問我,幾段出圖像部分的導語各是多少秒時,我很不理解,我原以為高低快慢以我為主,播完了算。美方人員很耐心地向我解釋,他們說必須按播出程序把各段素材串好,中間的空白部分,正好是幾段串詞長度,如果我預報10秒,但我圖像卻延長一秒,那一秒將會在播出中卡掉,而如果我僅用了六秒,那也只好有四秒的時間愣在那兒;第二,他們播音中有一位現(xiàn)場導播,他會用規(guī)定手勢在你面前指揮你,提示你鏡頭馬上切向哪個機位,我剛開始覺得安排這么一個人添亂,但幾次播出過后,我卻逐漸感到有這樣一個人員設置,讓我在直播中心情很放松;第三,我看到當時三大廣播公司大小演播室的所有攝像機上都戴有一個玻璃罩,后來我了解到那是英國BBC發(fā)明的提示器的一個部分,但我在美國工作期間沒能用上。我和領隊孫同耕同志商量,能不能引進這個設備?幾個月后,提示器被央視用到了新聞播報中。

國慶45周年慶典時在天安門轉播現(xiàn)場

華盛頓的九龍飯店是一家中餐館。一天,我到這家餐廳采訪華人老板,和王南生同志一道前往。王南生是我的老同事,也是1979年訪美電視轉播小組的副領隊。剛到飯店,王南生接到電話,要他趕緊返回,剩我一人在場。這時,九龍飯店的經(jīng)理對我說:“趙先生,有一位中國客人想見你?!?/p>

1997年7月1日,在北京工人體育場主持香港回歸晚會

我毫不遲疑地隨他走到餐廳的另一邊,一看是一場婚宴正在舉行。

新娘是一位清秀小巧的中國女子,見我過來,她馬上站了起來,我走上前去連聲道喜。我以為見面也就到此為止,我還有任務不便久留。但出于職業(yè)習慣我問了一句:“我是鄧小平副總理訪美的隨行記者。你知道這件事吧?”突然間,我發(fā)現(xiàn)她似乎十分緊張,說話有些困難。我以為她久居美國,中文生疏了,正想緩和一下氣氛,卻見她眼中兩行熱淚奪眶涌出。她哽咽地說道:“我知道他(小平同志)做了許多好事,我真心希望中國人同心同德把咱們的國家建設好。”我感到一股酸楚的熱流從心頭涌起,頓時百感交集。我對她說:“我理解你的感情,我們的國家正一天天好起來,希望你有機會回去看看?!?/p>

這以前的情節(jié)歷歷在目,而以后又說了什么,我什么時辰離開,以及怎樣離開,如今已一片空白。能記得的是,美方記者路克,他長著濃密的連鬢胡子,在中美雙方合作中他真的對我極好。我當時沒發(fā)現(xiàn),他一直緊緊跟著我并叫他的攝像師把剛才的一幕拍下來了?;氐今v地我拿出這盤帶子給大家看,在場的雙方有關人員都十分激動,喜歡這條意外邂逅的感人情節(jié),孫同耕、王南生當場決定把這個節(jié)目傳回國內成為當天的一條新聞。我當著大家的面,再一次感謝路克先生,但他站在一個角落里,只文雅地微微一笑。

一年后,路克死于空難。一架DC—10飛機在墨西哥上空爆炸,機上人員全部罹難。這條消息是我在《新聞聯(lián)播》中報告的。過了很久,我才得知路克就在這架飛機上。

往事過去快三十年了??ㄌ睾蜕频奈⑿湍俏慌⒆拥膬尚袩釡I,以及優(yōu)雅的路克,都會永在我記憶中。

我因為不經(jīng)意的偶遇,就像和路人打個招呼一般,沒來得及了解那位女孩子的情況,我甚至沒機會問她的姓名,可是我一直惦念著她,不知她如今身在何方,不知她后來有沒有回國看看,如果她有了小寶寶,現(xiàn)在這孩子也該大學畢業(yè),事業(yè)有成了。

記得我說了“我們的國家正一天天好起來”的那句話,那不僅是我當時的一句慰藉之言,也是我和我那一代中國人的誓言。

經(jīng)過三十年的進程,如今的中國比起三十年前有了令國人自豪與令世人矚目的發(fā)展?!拔覀兊膰艺惶焯旌闷饋怼币咽乾F(xiàn)實而不是大話,已是奇跡而不僅僅是憧憬。

在我心中永遠惹人憐愛的那位小妹妹,你是否早已拭去淚水,露出欣慰的笑容?

藍天雄鷹

1995年一個暮春之夜,難得的悠閑被家中的電話鈴聲打破。

“喂,哪位?”“趙老師嗎?”“不敢當,怎么稱呼您?”聽筒那端傳來一位中年婦女的聲音。她說,她是北京通州區(qū)一所中學的教師,打聽了幾天,才找到了我的電話號碼,因為有事請我?guī)兔?。我當時倒吸一口涼氣,這么多年接到無數(shù)信件和許多電話,找我?guī)兔Φ挠星舐毜?、問醫(yī)的、申訴“冤假錯案”及各種各樣的訴求。可是我大都愛莫能助,久之幾乎成了“鐵石心腸”,實在無能為力去奔波處理。但這一次卻令我興致盎然。因為這位王老師說:“我班上一名學生收養(yǎng)了一只受傷的禿鷲,現(xiàn)在快養(yǎng)好了,不知該怎么辦。您播《動物世界》,所以想來想去就找到您這兒啦?!蔽伊⒖虥Q定,這件事我要管。

第二天在辦公室我和大伙商量,大家都認為這是好事。但“這可能嗎?一個農(nóng)民能把撿來的大鳥認定為禿鷲?”最終我們還是決定先去看看再說。

當時林業(yè)部攝制組的小曾正在《人與自然》組實習,于是就請她帶著她的同事去了通州區(qū)。上午去的,下午回來,我們一塊兒看了帶子。

“??!”我看到的這只禿鷲比多年來在《動物世界》中看到的都漂亮,只見它羽毛鮮亮,尤其那一對圓眼又大又亮又神氣,真是一只國家二級保護動物禿鷲。我們欄目組責無旁貸,這事要管,也該管。保護野生動物不僅是說說,還要身體力行去做。

與少年和鷹在一起

我聯(lián)系了北京林業(yè)局,通報了這件事。他們十分重視,由閃局長率領工作人員會同我們一起去了通州區(qū)宋莊。那天是五四青年節(jié),在濛濛細雨中,我們驅車沿大運河進了村,來到一戶農(nóng)家院落,主人叫劉寶元,這位值得記住的淳樸老農(nóng),迎了出來,還有村干部也在,我們先到院里看了這只被拴著一只腳的大鳥。

“它可厲害了,家里兩條狗都怕它?!?/p>

進到屋里,賓主落座,劉寶元不善言辭,這時一位年輕的村干部滔滔不絕地為我們介紹:“來,讓大家認識一下,這是老劉的大兒子,上中學,那只鷹就是他和同學放學路上,在河邊發(fā)現(xiàn)撿回來的。今兒知道你們來,老師準他假在家等你們?!焙瓤谒又f:“這鷹一進他家門,全村轟動,十里八村的都來看,有人出錢想買走,也有人說把它殺了熬鍋湯,讓全村人都嘗嘗鮮吧,也可能是逗著玩,老劉可不干。他說,這是國家保護動物,傷害它犯法,應該保護它?!贝彘L指著一位婦女說:“這是老劉家里的,這鷹一進門她可忙壞了,下不了田了,天天看著它。怕它傷了人,也怕人傷了它?,F(xiàn)在全村人都挺關心這鷹,給它逮耗子吃,還不能吃藥死的。哪有那么多老鼠呀,有一回沒吃的了,怕它餓著,就把家養(yǎng)的一只雞給它吃了,老劉還趕集給它買肉吃,它還不吃肥的。你看,老劉家并不富裕,自己都舍不得吃肉,還給它買……”

我們是越聽越感動,越聽越受教育。一位普通農(nóng)民能有這樣的覺悟,有這樣一片愛心,難能可貴。

閃局長是一位血性漢子,他激動地站起來說:“老趙他們建議林業(yè)局給你們家頒獎,一張獎狀,一份紅包,錢不多,補貼補貼吧。電視臺的同志也表示了心意,《人與自然》組湊了點錢……”一個簡單的頒獎儀式在這普通的農(nóng)民之家舉行了。

老劉一再說:“我一個農(nóng)民,知識有限,這都是看電視受的教育,我愛看《動物世界》,一有節(jié)目就看?!陛喌轿抑v話了:“我十分感謝,也十分感動,這一張獎狀不足以彰顯老劉全家和全村父老的美德。我們從你們身上受到鼓舞也汲取了力量。是你們的行動教育了我們,保護一只禿鷲乍看起來是一件小事,但我們將會通過這件事情,讓世人知道,中國保護環(huán)境的意識已深入人心。人民依法辦事的覺悟正在提升。北京林業(yè)局和我們《人與自然》組給老劉全家的獎金只算我們的一點心意,老劉這一義舉的價值不是這點錢能體現(xiàn)的。而且他們全家對野生動物的愛心與金錢無關,我們將以更努力的工作回報大家?!?/p>

當天儀式結束,北京林業(yè)局決定擇日來帶走這只禿鷲,到北京松山保護區(qū)再飼養(yǎng)一段時間,然后放飛。

接走禿鷲這一天我沒再去現(xiàn)場,在錄像帶中看到,村里人都來送這只鷹,老劉的妻子哭得很傷心。據(jù)說這只禿鷲在212吉普車后窗把頭貼著玻璃,看著收養(yǎng)、照顧過它的人們,它的一雙爪子把皮座墊抓碎了……

后來,我們把這個故事編成節(jié)目在《人與自然》中播出了,同時請劉寶元來做嘉賓。再后來,香港與美國幾家電視機構先后采訪過我,我把這段故事原封不動講給了他們。從那之后,我經(jīng)常會仰望藍天,想念并期待它——大自然的精靈的出現(xiàn)。

我深有感觸,十多年不過一瞬,人們的觀念卻發(fā)生了巨變:十多年前,有的農(nóng)民觀眾來信要求我們多播些養(yǎng)雞喂豬的節(jié)目,少播些野生動物之類的內容。如今,同樣是農(nóng)民,卻明確地告訴我們,因為經(jīng)常收看《動物世界》,所以能準確地判斷他收養(yǎng)的那只大鳥是國家二級保護動物禿鷲,并精心保護放歸自然,讓我們深感欣慰。我們又一次體會到,央視經(jīng)常宣傳環(huán)境保護的理念,深入人心且已取得明顯成效。作為央視的一名員工,作為《動物世界》欄目組的一名成員,幸何如之。

話說1980年歲末,我解說了第一輯《動物世界》,那是改革開放以來中央電視臺引進的第一批國外優(yōu)秀節(jié)目。1985年后,為了這個我所喜愛的節(jié)目,我要求調到國際部,但我沒想到,我能為這個節(jié)目持續(xù)解說了28年,先后解說過兩千多部(集)。1995年,為了配合中國政府宣傳保護環(huán)境的基本國策,在臺領導的支持下,我們又在《動物世界》的基礎上開辦了《人與自然》欄目,從愛護野生動物到宣傳人與自然的和諧,中央電視臺為我們國家的環(huán)境保護工作在不斷進行著自己的努力。

1995年《人與自然》開播時,曾分管環(huán)保工作的原國務委員宋健同志給我來過一封信,向全組同志表達了他支持、關心和喜愛這個節(jié)目的心意。同年,曲格平同志向我們傳達聯(lián)合國前秘書長加利先生對中國中央電視臺開辦《人與自然》,努力宣傳保護生態(tài)環(huán)境的肯定與贊揚。加利先生是在一次教科文會議上,號召一些國家的電視機構向中國中央電視臺學習,加強對環(huán)保的宣傳,《新聞聯(lián)播》播出了這則消息。如今《人與自然》也已播出十余年了。往事匆匆,令人懷念和喜愛的影像已經(jīng)久遠而模糊了。但不變的是人們喜愛大自然和愛護生靈、生態(tài)的情懷,這是幾代人積攢在心底的情結。

毋庸諱言,今天全球生態(tài)環(huán)境的狀況比起二十多年前,有更惡化的趨勢,但人們關注環(huán)境的心情也更加強烈。全世界有很多野生動物種群數(shù)量面臨著萎縮和消失的危機,而宣傳環(huán)保理念和以野生動物為主題的影視節(jié)目的數(shù)量卻在逐年增加,失去了才更加惋惜,瀕臨滅絕的才更顯珍貴。

事實上從20世紀中葉以來,全球物種的消失速度是以往的自然消失速度的1000倍。為了我們和我們子孫的長治久安,我們應該更加努力去宣傳保護我們的家園。

20年前也有業(yè)內外的朋友對我的解說提出過建議。我曾仔細思考過,但我沒有停止過保護生態(tài)的思考和行動,也絕不會停止探索更具人文關懷的電視節(jié)目的制作。如今,大部分觀眾表示喜歡這樣的解說方式,但我知道其實還存在不少毛病。只要我還有改進的機會和時間,我會繼續(xù)努力,永不放棄。

我在全國政協(xié)工作的十余年期間,所有的提案都圍繞著環(huán)保的議題,有的曾被列為重點提案,這使我有了一些成就感,但絕沒有滿足感,無論是工作、宣傳抑或身體力行的實踐,我還都差得很遠。

十分慶幸,我趕上了一個好時代,央視給了我巨大的空間,讓我在工作中遇上這么多難得的機會,能在自己喜愛的節(jié)目中學習、汲取、投入感情和精力感到幸福。能在工作進程中摸索、培育、養(yǎng)成特點和風格是一個人的幸運。我內心深處無時無刻不在用白居易《觀刈麥》的名句來自問:

“今我何功德,曾不事農(nóng)桑。吏祿三百石,歲宴有余糧。念此私自愧,盡日不能忘。”

在央視的48年播音主持生涯中,我所獲過多,而所獻甚少,因年事日高,終究會淡出熒屏??墒俏胰詴俦M綿薄,用我的感恩之心,力所能及地書寫一點文字以頌歲月,以懷故舊,以報家園。

汶川大地震

舉世動哀容

隨中央電視臺心連心藝術團赴四川災區(qū)所感

臨江仙

驚魄汶川城震后,   心系鄉(xiāng)親煎似火,

家園地陷山崩。    神州情漫長空。

尤憐學舍掩孩童?!  ≤娒駞f(xié)力勢如虹。

蒼天何有眼,     風云千里過, 

舉世動哀容?!    ”獫M江紅?!?/p>

作于2008年5月17日

天亦無情

2008年5月12日下午2時28分,歷史將會記住這驚心動魄的時刻。

四川省汶川地區(qū)發(fā)生了里氏8.0級特大地震,近十萬同胞瞬間被奪去了寶貴的生命,幾百萬人不同程度的受了傷,逾千萬人被災難波及,美好家園房倒屋塌、山崩地裂。

地震摧毀了舉世聞名的天府之國都江堰的很多珍貴建筑,夷平了北川,重創(chuàng)了映秀與汶川。

特大地震猛烈地震在全中國人民的心頭。

地震牽動著海內外炎黃子孫的心。

汶川地震也使各國人民的目光關注著中國。

驚魂千里外,心系眾鄉(xiāng)親

2008年6月21日下午,我接到央視文藝中心文藝部的通知:“臺里決定組成心連心藝術小分隊赴四川災區(qū)慰問演出,有您參加?!边@指令使我激動不已,心已飛向四川,從這一刻開始,這幾天一直不安的心境略感安定。

這是我平生很少有過的心路歷程。

思前想后,心潮難平……

5月12日那天,我在杭州,在美麗的西子湖畔,參加視協(xié)主持人專業(yè)研委會組織的“校園金話筒”的活動。當時會場內人聲笑語一切如常,晚飯由當?shù)亟煌ň譄嵴\款待,地點在湖畔一家酒店,席間主人問我,“您感到地震了嗎?”我和北京來的專家評委已被告知杭州有地震,但我沒感覺到。當我聽說震中可能在成都,連北京、上海、東北,甚至臺灣、新加坡都有不同程度的震感,我感到災情嚴重,心情頓時沉重起來。

飯沒法吃了,我們用手機和成都的熟人聯(lián)系,但一個都打不通?;氐阶√幋蜷_電視,張羽和董倩在新聞節(jié)目中已經(jīng)開始了災情的報道。此刻才獲悉震中在汶川、都江堰一帶。我從電視中看到溫家寶總理已于下午飛抵災區(qū)。那一晚,我在床上靠著,眼睛盯著央視新聞到夜半時分。

從那一晚開始央視對災情的報道就一直延續(xù)下去。那一晚,人們的心都被災區(qū)牽動,同時,一場前所未有的抗震救災行動,在災區(qū)、在四川、在全中國、在世界各地已經(jīng)萬眾一心地展開了。

我回到北京,進一步知道了大家在同一時間知道的情況。中國媒體快捷全面的報道,令世界既佩服又吃驚,西方媒體只能采用中國同行報道的內容。用“鳳凰衛(wèi)視”評論員阮次山的話來講:“他們承認敗了?!币驗閺目焖?、準確、全面、深入,任何一個角度來衡量,一貫自以為是的西方各大傳媒,這一次被這一舉世矚目的事件報道邊緣化了,他們無能為力,他們目瞪口呆,他們對我們的報道挑不出毛病,他們找不到碴兒了。他們在大部分時段中只能引用我們的消息。

而這些西方的同行,真的有時很可愛,他們當中有人說:“從近五千米的高空玩命跳傘,軍隊千里奔赴災區(qū)的大規(guī)模行動,使我終于相信了當年在朝鮮,無敵的美軍是敗在中國人民志愿軍手下?!彼麄冋f:“……像這樣的十三億人民,在地球上還找得到嗎?”

我看到央視的年輕記者在災區(qū)的現(xiàn)場報道,我看到央視的幾位新聞主播脫稿直播的辛苦、敬業(yè)、動情,我看到了,恰好看到了趙普的淚涌語咽。作為新聞界的老兵,我為自己幫不上什么忙,做不了什么事而久久不安。

根據(jù)震前的約定我飛到云南山區(qū)。在山路的顛簸中,心緒不寧,于是用手機短信,填一首《臨江仙》同時發(fā)給了幾位詩友:


上一章目錄下一章

Copyright ? 讀書網(wǎng) hotzeplotz.com 2005-2020, All Rights Reserved.
鄂ICP備15019699號 鄂公網(wǎng)安備 42010302001612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