正文

鴻毛更比泰山難——老兵、建筑師、文史學者、詩人和他的銅豌豆精神

清詞麗句細評量 作者:王學泰 著


鴻毛更比泰山難——老兵、建筑師、文史學者、詩人和他的銅豌豆精神

能夠擁有這四個頭銜,而且在各方面均有成就的人士大約不會很多了,而湖北的張良皋先生應是其中的一位。

八九年前,我在《南方周末》“閱讀版”發(fā)表了一篇評論三聯(lián)書店出版的《武陵土家》的短文。由此認識了作者張良皋先生。后來我知道他是二戰(zhàn)老兵,如其所說曾在“昆明炮兵訓練中心(FATC)擔任‘三級翻譯官’,有‘同少?!穆氒娿?。到1945年8月日本乞降:‘我幸戎裝聽奏凱,芒鞋踏碎日章旗’”,八年抗戰(zhàn)勝利的喜悅之情躍然紙上。良皋先生的本行是建筑,而且是位頗有成就的建筑師,設計的“侏儒文化宮”獲得國家級“佳作獎”。在文史方面他也有相當深入的研究,提出了中華上古文化當始于巴,由巴至楚、再到中原,并從建筑發(fā)展史及由此而產(chǎn)生起居方式演變的角度做了論證。為此他對《詩經(jīng)》的排序和解釋都提出了自己的意見。其專著有《土家吊腳樓》《老門樓》《匠學七說》《巴史前觀》《曹雪芹佚詩辨》等。這些書多數(shù)在張先生“80后”出版,所以于“米壽”之日他撰聯(lián)自況:“未解養(yǎng)生先得壽,無求名世晚成書?!绷几尴壬茉娔芪?,文尤酣暢,書畫篆刻,皆有造詣。真是令人生“天下之才一石,先生獨得八斗”之感。

張先生寫詩作文,自謙為“窗課”,仿佛是傳統(tǒng)的青年學子必做的功課。特別是詩歌,不說月月有作,但每年必有一定的產(chǎn)量,并用毛筆錄出贈送友人,這還是沿襲了古代士人風習的。張老思想很前衛(wèi),但其行事做派,還頗有點文人士大夫的風范。

良皋先生足跡遍天下,用他的話說,游遍世界五大洲,中國五岳。他做學問也“喜歡穿山越壑實地踏訪,沒有到過實地,不敢發(fā)言。而實地踏訪,常常會有令他‘大吃一驚’的發(fā)現(xiàn),靈感的泉水奔涌而來”。這也適用于他的詩創(chuàng)作。他在探討學理時,充滿激情;在寫詩時,又不乏理趣。如他在美國講學時寫的《游迪斯尼世界》:

遲暮偷閑學雅皮,老頑童到迪斯尼。

未來世界須科技,列國櫥窗仗GE。

想象格言聞妙諦,時光隧道覓初基。

無邊歡喜噴泉水,跳玉彈珠出百奇。

真是不愧“老頑童”三字,處處是兒童眼光。他在小注中說:“‘想象格言’由柯達公司提供,教人如何思考:用不同的眼光看事物,真相往往不同于想當然,常常要問‘為什么不?’常常設想自己是小孩子會如何看事物……句句深契我心,GE是通用電氣公司。”前六句都是敘述和說理,表現(xiàn)出作者至老不衰的探索精神。最后兩句似是寫景,其中也有機鋒,帶有禪趣,不同的人可能有不同的領會。

如果說到美國講學,良皋先生想到人類對于未來應該采取的態(tài)度。在訪問韓國的時候,他發(fā)現(xiàn)了韓國文化中的先秦遺跡,并形諸于詩。他在《留別韓國》中寫道:“溫突暖香熏亳享,田陳舊語憶燕齊。四三節(jié)奏無顏韻,玄縞冠裳青帝畿?!彼谛∽⒅姓f:“韓國席居與日本榻榻米略異,冬日住火炕,韓語稱‘溫突’,家居、旅店、餐館……均存此制。‘亳’是京城,‘享’是殿堂,甲骨文都作吊腳樓形,韓國溫突,照我看也是吊腳樓變體,頗似鄂西土家‘火鋪’。秦滅燕齊,中國人奔韓‘往避地者數(shù)萬口’。我國五言詩,在音樂上應起于四分之三拍,鄂西土家和某些西南少數(shù)民族有此節(jié)奏,曾令我驚喜。漢城奧運會閉幕式全部音樂用四分之三拍,沉雄壯麗,堪稱大雅遺音。”詩人真是可以“思接千載”“視通萬里”,在他看來,巴人吊腳樓文化到了中原地區(qū),由于環(huán)境差別,有些變異,但當它從中原流入韓國后,由于這里地理氣候與巴有相似之處,吊腳樓文化又有回歸。傳統(tǒng)史書記載殷亡后,周“武王乃封箕子于朝鮮而不臣也”。此件史實近世被視為“傳說”,其實從韓語稱京城為“亳”即為殷人至韓一證。殷人稱其都城為“亳”,上古土地廣而民人少,許多地方無名,地名隨人而行,殷人將其住過的地方多稱為“亳”。山東河南河北安徽皆有“亳”,從中可見殷人流動的痕跡。

良皋先生七十三歲應蘇丹理工大學邀請去講學,寫下《尼羅竹枝八首》,每首均附小注,描寫當?shù)仫L俗及個人感受。那是一個“終年長夏欲忘秋”的國度,每日如坐火爐中。張老以古稀以上的高齡到那里工作,而且寫詩記其事,此類經(jīng)歷,在傳統(tǒng)詩歌史上可能不會有二。這組詩的第五首云:“驕陽似火灼肌膚,喜見路邊施水壺。渴飲清泉三大海,醉人何必酒家壚?!毙∽ⅲ骸叭醒亟郑惺┧畨?,供人解渴,頗如舊日武漢街頭之施茶。”于火熱之中透露出些溫馨。

良皋先生的詩是與學問、經(jīng)歷、思考聯(lián)系在一起的,能夠把這些調(diào)動成為詩的是他的樂觀精神。他能常年穿梭于世界,很少停下腳步,不以為苦累,也在于他這點樂觀精神。這種精神貫穿在他的詩文創(chuàng)作之中。但大家不要錯會,以為他是命運的幸運兒,不是,他也沒有逃過1957年之劫。與啟功先生一言未發(fā)而成“右派”不同,他是被武漢市委領導請去提意見,在會上他“高談闊論,語驚四座”,并見于報端。他并未后悔,這是張良皋之所以為張良皋,他就是想表現(xiàn)自己,然而這種表現(xiàn)又有什么罪過呢?在《自壽七十》中他寫道:

精神勝利尊阿Q,大順輸牌缺老K。

首級隨緣輕一擲,文章得意誦千回。

紅塵有幸竟生我,青史無名更怨誰。

強起腐遷重秉筆,科條月旦費依違。

“首級隨緣輕一擲,文章得意誦千回”最為傳神,他不向命運屈服,盡管“青史無名”,但他還是認為張良皋為這個世界添了光彩。這是何等的自信!可是那個時代的知識分子并非都像張老這樣幸運。他在《傷李發(fā)骕四首并序》中,寫到自己老同學李發(fā)骕“北大哲學系畢業(yè),不娶不仕,拾荒為生,兼以奉母?!母铩?,以‘游民罪’送勞教被打死。流落渝州之日,我輩皆‘游民’也。發(fā)骕解衣推食,曾無德色”。

鹽車挽載枉悲嘶,神龍鱗甲現(xiàn)多時。

曾聞打鐵橫遭禍,寧有拾荒厚見疑?

漂母無心飯國士,夷門何足隱經(jīng)師。

游民空憶綈袍贈,生日卒年兩不知。

(自注:高士賢挽詞謂“生不知日,死不知年”)

自毀長城千仞壁,先投劫火五車書。

于人有益清污穢,與世無爭食棄余。

鐵鎬不容埋七尺,金丸惟恐漏三珠。

為君哭斷黃泉路,九轉何方是坦途。

(自注:七尺:王夫之《自題畫像》:“六經(jīng)責我開生面,七尺從天乞活埋?!比椋禾茝埦琵g《感遇》:“孤鴻海上來,池潢不敢顧。側見雙翠鳥,巢在三珠樹。矯矯珍木巔,得無金丸懼?美服患人指,高明逼神惡。今我游冥冥,弋者何所慕!”)

采薇何必首陽山,隨地擺開破爛攤。

本合秦廷歸趙璧,幾曾周粟養(yǎng)殷頑。

人云躺倒不愁跌,誰料陰溝也覆船。

羞與夷齊爭死所,鴻毛更比泰山難。

(自注:“遷居喀土穆市利雅德區(qū),深宵不眠賦此”)

懸知兔死引狐悲,鳥盡弓藏泯是非。

階下應分座上客,來時豈望去思碑。

劍橫破匣宵有氣,珠斂敗囊耀夕暉。

焚絕綿山夸美意,安車不覓介之推。

(自注:“發(fā)骕曾熱心參加學生運動”)

這組詩四首,讀了真是有長歌當哭之感。我在網(wǎng)上查了北大學生名錄,李發(fā)骕應是北大歷史系的學生,1946年入學,應在1950年畢業(yè),解放前沒做過事,按說夠不上“殷頑”,最多也就是家庭出身不好。這位發(fā)骕先生,雖非哲學系畢業(yè),但為人行事卻頗有哲學家的派頭,“不娶不仕,拾荒為生”,很像古希臘犬儒學派的狄奧根尼,不過古人狄奧根尼行乞生活,曾引起馬其頓國王的關注,問他需要什么?狄奧根尼還驕傲地說:“請不要擋住我的陽光!”不是說死有“重于泰山”和“輕于鴻毛”嗎?最令人悲哀的是“鴻毛更比泰山難”。

發(fā)骕先生也曾有過青少年時的活躍時期,抗日戰(zhàn)爭中他也是位愛國青年,積極參加學生運動、宣傳抗日,內(nèi)戰(zhàn)期間也幫助過從事地下活動的老同學。然而其個性不能適應建國初期沒完沒了的思想改造運動,因此毅然決然脫離搞政治運動的依托——單位,成了一個“拾荒人”,用老百姓的話說就是“撿破爛兒的”。在拾荒生涯中發(fā)骕不僅“與世無爭食棄余”,還竭力孝順老母、援助他人,可以說他不僅于社會無害,而且是對他人有益的,但最終被社會所吞噬。鐘會遵司馬氏之命到嵇康門上偵查其順逆,嵇康正在“鍛鐵”(打鐵),竟然“揚槌不輟”,最后丟了性命。雖然嵇康與發(fā)骕死因、影響天差地別,然而有個共同點,他們(介之推也是)對主流社會所形成的氛圍不適應。人性化的社會是關注這些少數(shù)的弱勢群體,幫他們解決問題,輔導他們過正常的生活,然而現(xiàn)實中的李發(fā)骕在河邊搭了個僅容一人的油毛氈搭的小屋,用以存書和居住,“文革”中期屋被拆毀,人被勞教,死于勞教場。

后記:拙文在《南方周末》閱讀版上發(fā)表以后還引起一些注意,特別是一些湖北的老文化人,他們高度評價張老的為人,也為李發(fā)骕先生的遭遇不勝唏噓。更值得一記的是李發(fā)骕先生的親侄子交通部退休干部李育平先生與我聯(lián)系,并告訴我他們正在調(diào)查其叔父的真實情況,他們還在北大查到李發(fā)骕畢業(yè)時的成績單,后來又寫成關于李發(fā)骕先生家庭及其一生的大致情況,現(xiàn)附于后,讓讀者對李發(fā)骕有一個更全面的理解。

附: 李發(fā)骕其人

孤僻的五叔

我叔叔李發(fā)骕生于1923年,祖籍湖北黃岡。是祖父李雪峰(又名李永生)和祖母胡伯超共生育的九個孩子中存活下來的六個子女之一,也是父親李發(fā)駿的大弟弟,按排行是我們的五叔。

大約1952年(?)他從北京來到武漢,住在父母家,那時我們才第一次看見他,但沒多久他就搬出去住了。他到武漢時我很小,在印象里,他寡言,沒有聽過他給人訴說什么,好像他不存在需要向人訴說、解釋和表達的問題。父母問起他的生活情況,他總是很輕松地回答“還可以”。他好像沒有著急的時候,任何時候都顯得從容,淡定。說話不緊不慢,聲音從容而輕微。他始終保持著親切的微笑,總是那樣和藹可親。他的目光是慈祥、溫和的,看不出睿智、精明和犀利??箲?zhàn)時期父親在重慶工作,叔叔尚在武漢和恩施讀書。雖為親兄弟,父親對叔叔的許多情況知道得也不很詳細。

父母親和同在武漢的七姑都認為他性情孤僻、固執(zhí),不肯接受他們在物質上的資助又不聽勸解?!拔幕蟾锩遍_始后,我們只見過他一面,此后音信全無。

踏破鐵鞋

1995年冬,武漢下著大雪。七十多歲的李伯林老人冒著嚴寒,踏著積雪敲響了我們家的門。他急切地詢問:這是李發(fā)駿的家嗎?我們詫異地迎進了這位素不相識的客人。

看著我們一臉的疑惑,他對冒昧地闖來表示歉意,然后自我介紹說,他是李發(fā)骕高中的同學,受海內(nèi)外同學之托,來尋找李發(fā)骕。一大批同學四十多年來一直不間斷地通過各種渠道打聽他的下落,卻一直無果。后來有人想起李發(fā)骕有個三哥李發(fā)駿在武漢市人民銀行工作,就委托他前往市分行打聽。市分行說有這個人,但在橋口區(qū)辦事處。他趕到橋口區(qū)辦事處,得知李發(fā)駿十多年前就退休了,可能在水廠某地居住。他又前往水廠,鄰居說早搬家了,搬到花橋長航局宿舍。他風塵仆仆地找到花橋,鄰居說好像搬到羅家莊去了,于是又摸到羅家莊終于找到了我們家。

面對這樣輾轉苦尋的古稀之人,我們感動異常。告之,李發(fā)骕已經(jīng)去世好幾年了,父親李發(fā)駿已經(jīng)癱瘓,目前在珠海療養(yǎng)。那時母親廖宗敬剛去世,李育平及妻子劉晴晴從北京、李育中及妻子趙宜君從珠海前往武漢奔喪,恰好遇到他來探尋。他大失所望的神情和希望完全破滅的沮喪令我們非常詫異。

印象中的五叔

自1952年(?)五叔離開北京后,同學們就與他失去聯(lián)系,大家對他后四十多年的情況一概不知。我們向李伯林老人介紹了李發(fā)骕在武漢的大致情況:

大約在1952年(?),五叔因適應不了工作環(huán)境,從北京故宮博物院辭職來武漢,父親將他介紹到人民銀行湖北省分行工作。此間,他在我們家住了一段時間。他言語不多但親切隨和,有時也輕言細語地問我們學習的一些情況。記得有一次他在玻璃杯中盛滿自來水,把手蓋在杯口,搖晃幾下后水變紅了,接著他又將手蓋在杯口搖晃幾下,杯中水居然又變成清澈的了。我們好奇不已,纏著他問怎么回事,他說要好好讀書,化學中有解答。

不久,他還是因為適應不了銀行的工作環(huán)境,辭職后就離開了我們家,自己在外面居住。我們都曾跟隨父親到武昌大東門去看過他,記得那是個黑色小屋,離鐵路橋邊不遠,其實是用油毛氈搭建的棚屋。屋子沒有門,只有一扇低矮的窗戶,這就是進出口。父親把我們舉著放進屋里,屋子里很暗、很小,大約有七八平方米。地上有一塊木板,上面堆著些黑乎乎的爛棉絮,這就是他的床。有一張小桌子,上面放著一盞煤油燈,還有一把跛了腳的轉椅。在離窗戶不遠的地上,有用磚頭支著的破鐵鍋,下面有些灰燼。室內(nèi)能有空的地方都堆滿了書。屋子外面有一小塊菜地,地里支著幾根竹架子,架子上結著幾個南瓜。旁邊有一條自然形成的小溝,流淌著不很干凈的水,菜葉、草根隨流而下。他拿刀砍下架子上最大的那個青南瓜遞給父親:“把這個給姆媽。”

他以撿拾垃圾為生,他沒有什么可以孝敬自己的母親,只有自己親手種的碗口大的南瓜。

由于常年在潮濕的菜地居住,他患有風濕病,走路略有一點跛。

他拒不接受我父親和七姑的接濟,并且毫無商量余地,父母經(jīng)常無奈他既孤僻又固執(zhí)的性格。他搬離我們家后就很少再來,但是每年我們祖母生日這一天他是必定會來的。

我祖母是農(nóng)村人,喜歡吃粗糧,他每次來時都懷揣著食物,在那個糧食匱乏的年代,這是無價之寶。到家后,他總是從懷里掏出他的珍藏,雙手捧著或燒餅或米粑粑或炒熟了的蠶豆、豌豆等,送到祖母面前說:“姆媽,是用荷葉托著的,不臟,您快吃,是熱的。”祖母接過來,他就雙膝跪下恭恭敬敬地磕三個頭。他與祖母談話的內(nèi)容當時我們不在意,也記不清了,但他們和顏悅色地輕松談話卻印象深刻。他笑瞇瞇地坐在祖母的床沿上,雙腿習慣性地擺動著。祖母拿出一針一線為他做的夠他穿一年的布鞋、棉鞋和衣服,他試試后微笑地收起來。他身上臟兮兮的,衣服補丁加補丁,粗針大線,顏色多樣。他抽煙,兜里有很多煙屁股頭。他一邊回答母親的問話,一邊拆著煙屁股,把紙撕掉,煙絲裝進兜里。他怕他的形象有損我們父母,每次都是在我父母親上班后才來,從后門快速閃入。頭一天我父母專門給他備的食物他都吃得精光。在我父母親下班之前,他一定會準時離去。

1966年“文化大革命”開始后,他就沒有來了,我們到住地找他,只見人去屋塌,向周邊人打聽都不知去向。

1968年(?)的一天深夜,我們都睡覺了,五叔突然敲門出現(xiàn)在眼前,只見他衣服襤褸,神色疲憊。父母問起他這些年是怎么回事,他還是那樣淡然微笑地說,“文化大革命”開始后他的高學歷、奇異的生活方式引人懷疑,被當作“盲流”押至湖北沙洋勞改農(nóng)場強制勞動,前不久,毛主席號召砸爛公檢法,農(nóng)場沒人管了,他就趁機跑了出來。他說農(nóng)場是個大染缸,小偷被關進去,出來時都五毒俱全了。說著他拆開了棉襖的衣襟,從中掏出一個很臟的看不出本色的手巾包,打開后里面有許多按面值大小整齊疊放的鈔票,大約有好幾百元,鈔票散發(fā)著霉味。他雙手送到祖母手上說,兒子這輩子沒有能孝敬您老人家,這是平常(撿垃圾)積攢起來的錢,算盡點孝心。他始終保持微笑,不時用很舊的小塊廢紙卷著從衣兜里掏出的煙絲,沾著口水卷著喇叭形的香煙,愜意地抽著,并神情輕松地回答父母的其他問題。夜深了,父母讓他上床睡覺,他說在椅子上靠靠就行,天亮前他還要走,要趕回農(nóng)場。他覺得社會上亂哄哄的,說不定又被抓到哪里去了,還不如農(nóng)場安全。第二天早上我們起床時,他早已離開了家。這是最后一次見面,從此失去了音訊。

“文化大革命”結束后,親戚們到沙洋農(nóng)場去打聽,官方?jīng)]有記錄,聽農(nóng)場就業(yè)的人說,他曾經(jīng)被打落了幾顆牙齒,不知哪一年在農(nóng)場被打死了。

老人聽后黯然神傷,連連搖頭,長時間沉默不語。

重識五叔

李伯林老人很快把噩耗傳給了同學,我們不斷收到他同學的信函、回憶錄、紀念詩與詞,表達他們“肝膽碎裂我傷情”“曠代英才鯁書生”“魂兮歸來我憶君”“神州忽然傳噩耗,芝(芝加哥)城心碎沐寒流”“綈袍已破情猶在,而今何處尋李郎?”“教導諄諄常在耳,音容熠熠記心頭”“別后相思五十載,笑貌音容宛如春”“展紙揮淚悼孤魂”的不盡悲痛與懷念。

曾經(jīng)擔任臺灣駐芝加哥總領事,幫助過連戰(zhàn)在美留學,后在美國伊利諾伊州立大學任教的任遵言先生,在中美關系解凍后曾回國三次,四處尋找五叔。1994年9月27日,他在中央電視臺四頻道刊登尋找李發(fā)骕的啟示,也無果。

同學們還為五叔出了??瑥摹都o念學長李發(fā)骕??纺夸浖纯煽吹轿迨逯澜o他的同學帶來的巨大震驚和欲哭無淚的惋惜。

《紀念學長李發(fā)骕??纺夸洠?/p>

祭學長李發(fā)骕兄文

李發(fā)骕生平簡略

李發(fā)骕年譜

難忘巴東重慶川江行

難忘五十年前的同窗深誼

深切懷念發(fā)骕同學

難忘綈袍兄弟情

熾熱濃情憶發(fā)骕

七絕五首——吊發(fā)骕

七律一首——憶發(fā)骕

七律一首——濃情

江城子——吊發(fā)骕

七律一首——傷李發(fā)骕兄

七律二首——寒流

七律一首——尋李郎

七律四首——祭發(fā)骕(哭、憶、悼、慰)

五絕四首——感事致遵言

五律一首——哭發(fā)骕兄

七律一首——渝州俠情憶發(fā)骕

七律一首——記發(fā)骕苦讀

七律二首——感事呈希道學長

李育中來函摘登

編后記——濃誼照千秋

我們詫異,一個長期脫離社會和親友,不工作、不結婚、臟兮兮,不食人間煙火,連平平常常都算不上的人,卻像強磁鐵一樣,持續(xù)吸附著海內(nèi)外同學幾十年不間斷地尋找。五叔何以在同學中能引起如此牽掛?

還原真實的五叔

同學們的書信震撼地顛覆了我們過往的印象。根據(jù)他同學提供的信息,結合我們的親歷,我們終于可以對李發(fā)骕做個復原的描述:

五爸在武漢讀完小學和初一后,抗日形勢緊張,湖北省政府為讓學生能繼續(xù)學習,在鄂西、鄂北山區(qū)各縣設立了“湖北省立聯(lián)合中學”,湖北省主席陳誠任聯(lián)中校長。1938年,十五歲的五叔離別父母隨校西行,長途跋涉步行到咸豐縣,就讀于聯(lián)中的咸豐分校,補完初中余下的兩年課程。后他以優(yōu)異的成績考進恩施建始縣三里壩分校讀高中。當時建始中學在歷次會考中都“名列全省之冠”。

抗戰(zhàn)時期,條件異常艱苦。住籬笆墻,茅草房,穿粗布衣,蹬草鞋,吃是以苞谷、土豆和紅薯等雜糧為主。學生自己上山背柴。學生的吃、住、穿、書本費和學雜費全由政府開支。學校辦得生機勃勃,師生們抗日熱情高漲。

聯(lián)中校歌:“茫茫江漢,自古稱雄,亡秦三戶建偉功。日月驟暝,煙霧朦朧,抗戰(zhàn)建國誕聯(lián)中。巍巍黌宮,嶺疊山重,莘莘學子弦歌一堂坐春風。掃蕩瑕穢,恢復光榮,奠定邦國復興民族躋大同?!蓖瑢W們感慨當時“心存大志而弦歌不絕”,校歌激勵著同學們艱苦學習,抗戰(zhàn)救國。

因不滿學校奉行“計劃教育”,將畢業(yè)生限制在恩施的農(nóng)學院和教育學院兩所大學就讀,高二年級時(1942年),李伯林同學的親戚匯來了錢,李伯林邀約五爸和高士賢一起去重慶,以便考入自己中意的學校。他們先坐汽車到巴東,后從巴東乘“差船”(坐煤炭艙),歷時二十多天才到達重慶。

他們?nèi)说街貞c后曾在我父母處居住過幾天。李伯林回憶說:“我們到重慶后直奔都郵街重慶銀行,第一晚我們就在發(fā)駿兄家滾地板,發(fā)駿兄嫂剛結婚不久,住在銀行的樓上,只有一間房,人多房小,只好打地鋪。麻煩了他們好幾天,直到各人找好了安身處才離開。”他還記得我們的父親李發(fā)駿當時“十分英俊瀟灑”。

五叔的大姐(也是父親的大姐)李宜楠也在重慶工作。大姐夫熊世方在花紗布公司做高管,給五叔在花紗布管制局人事部門謀得一職。五叔“工資微薄,他那里就是我們流浪兒的家。沒有飯吃,就到那里開客飯,無棲身地,便到那里睡辦公桌”。“他為人豪俠仗義,重友輕財,樂善好施,全力救濟有困難的同學,受其惠者不可勝數(shù)。”“他工作的地方差不多成為老朋友、同學來重慶后的食堂和棲身之地。凡是找到他的同學,他無不慷慨解囊,竭誠幫助”,“解決窮學生的衣食之虞”。“他還為很多同學介紹工作。這些同學有的是高中未考上的;有的是經(jīng)濟困難中途休學的。先是幫建始三高的同學,后來恩施七高的同學找他,他也熱情幫助?!薄八詈啒悖氖杖氩畈欢嗳烤葷烁F同學。他見義勇為,解囊相助,這是發(fā)骕兄俠義情操的具體表現(xiàn)。他周到、完善的義膽俠行,永遠記在我們的心中?!?/p>

1945年日本投降后,在重慶的機關、學校和外省人士紛紛復原還鄉(xiāng)。五叔萌生重新讀書的念頭,1945年夏天,他考入了設在重慶沙坪壩的西南聯(lián)大先修班,補習高中課程。1947年他考取了北京大學經(jīng)濟系,1951年畢業(yè)時已經(jīng)取得了經(jīng)濟、歷史雙學位。據(jù)與他同住北大宿舍兩年的學長袁希道說:“他樂于幫助人,當時有幾個湖北同鄉(xiāng)準備報考北京大學,他熱情關心和支持他們,他們都非常感激。1951年我第一個孩子出生,他把他的舊棉袍送給我做小孩尿布?!?/p>

“我患了白喉病,當時這個病很危險,醫(yī)院將我隔離起來,無特效治療,除戴口罩的醫(yī)生外,無人敢來探視。李發(fā)骕不怕傳染危險,多次到醫(yī)院看我,給我很大安慰和鼓勵?!?/p>

赴美同學任遵言在悼文中說:“他知道我沒錢,記得我到重慶時李發(fā)骕笑著歡迎我,并說你的工作我已經(jīng)為你找好了,后天正好要口試,你來了正好,也不耽誤時間。我是一個無依無靠的窮學生,人貴相知,貴在知心,患難見真情,無時或忘?!?/p>

蕭樹榆同學寫道:“1944年初冬時節(jié),濃霧彌漫,寒氣襲人,發(fā)骕兄見我衣衫單薄,身顯饑寒,噓寒問暖,關切有加。得知嚴冬將至,寒衣無著,他當即以身著棉袍披我身上,情意懇切,袍溫猶存。進而想到袍舊色退,略顯寒磣,他又將新近縫制不久的陰丹士林細布長衫罩上。棉袍長衫,不僅為我保暖去寒,還使一個衣衫不整的流亡學生更顯精神。他伴我度過難忘的大學生活的一半歷程,時隔五十多年,情猶如昨,記憶猶新。長憶當年寒衣贈,難忘綈袍兄弟情!”

同學們這樣描述五爸的特點:李發(fā)骕“性格豪爽,重義輕財”, “天資聰慧、學業(yè)有成、面帶微笑、埋頭讀書、性格內(nèi)向、不出頭露面、不惹是生非。與相熟的人娓娓而談,極具幽默與風趣,也體現(xiàn)了他的智慧;對不太熟的人,他避而遠之。因之,有些同班同學也有對他不了解的”。

五叔讀書刻苦,飽覽群書。無論高中還是大學,他報考的都是一流學校,并一舉中榜。在北大學經(jīng)濟的同時,又兼學歷史。同讀北大經(jīng)濟系的同學袁希道說:“他在北大學習很刻苦,每天早晨帶著燒餅到圖書館看書,中午不出來,啃燒餅,喝開水充饑,然后繼續(xù)學習,直到圖書館關閉才出來。達到了廢寢忘食的地步?!背?jīng)濟、歷史書籍外,他還特別鉆研社會科學知識,探索人類社會發(fā)展的方向。袁希道記得:“他認真學習馬列經(jīng)典著作。馬克思主義哲學、政治經(jīng)濟學、科學社會主義的一些主要著作,他都讀過。如馬克思的《費爾巴哈提綱》《哥達綱領批判》《政治經(jīng)濟學批判》《共產(chǎn)黨宣言》《資本論》;恩格斯的《自然辯證法》《費爾巴哈和德國古典哲學的終結》《反杜林論》《家庭、私有財產(chǎn)和國家的起源》《社會主義從空想到科學的發(fā)展》;列寧的《唯物主義和經(jīng)驗批判主義》《帝國主義是資本主義的最高階段》《國家與革命》;毛主席的《新民主主義論》《論聯(lián)合政府》《論人民民主專政》等。他邊思考邊做筆記。”“他的理論水平很高,認識和觀察問題較深。”

他積極參加社會實踐,“當時國內(nèi)戰(zhàn)爭如火如荼,經(jīng)濟衰敗,生活貧困,民不聊生。北京大學始終走在愛國主義的前列”。袁希道說,李發(fā)骕“思想進步,痛恨國民黨反動派,同情擁護共產(chǎn)黨,同情支持進步學生運動。積極參與組織反饑餓、反迫害、爭民主的正義學生運動”。他勇敢走向街頭,為中國的前途發(fā)出自己的聲音。

袁希道在回憶中寫道:“大家當時認為,他將來一定會成為一個既有較高理論水平,又有豐富實踐經(jīng)驗的棟梁之才。對國家、對人民將會做出很大的貢獻。”“將來他一定會成為大學問家。”

五叔原來是一個有思想、有見解、有行動、有血肉、有民族抱負和家國情懷的思考者和踐行者!

試解心路歷程

五叔北大畢業(yè)參加工作前后判若兩人。

在同學們眼里,他是“極具幽默與風趣”、廣結人緣、樂于助人、積極投身社會活動的學長。在我們眼里,他是個孤僻、寡言、與社會絕緣、遠離親友的個性古怪者,反差之大于兩個極端,其分水嶺是解放之后。

為什么會突變?試做心理分析。日本投降之前,他親身受到國破家離的刺激,在建始縣三里壩中學集聚起強烈的愛國激情。他不愿窩在鄂西山區(qū)就讀,舍棄高中畢業(yè)證書,毅然前往重慶打工。他敞開一切,傾其所有,將工資都用在資助同學們的發(fā)展上,他認識到國家的前途需寄托在有識青年身上。抗戰(zhàn)勝利后,同學們都已經(jīng)考上大學或回返了原籍,他自己再去補習考大學,他認為和平時期需要知識救國。他在西南聯(lián)大先修班補習了一年,獲得考大學的資格。天下太平了,發(fā)展經(jīng)濟是當務之急,1947年他和很多同學一樣報考了經(jīng)濟系。

在北大學習期間內(nèi)戰(zhàn)又起,國共兩黨激戰(zhàn)正酣,他看到經(jīng)濟并不能解決這些問題,又選修歷史,從中外歷史中去認識社會發(fā)展的規(guī)律。為什么這樣去分析他呢?因為他同時投入大量精力學習馬克思主義,通讀那么多人類社會發(fā)展規(guī)律的著作,讀毛澤東《新民主主義論》《論聯(lián)合政府》等文章,他在尋找中國向何處去的道路。當時國民黨政府腐敗不堪,《新民主主義論》《論聯(lián)合政府》指出了一條光明大道,他毅然一邊倒,“痛恨國民黨反動派,同情擁護共產(chǎn)黨,同情支持進步學生運動。積極參與組織反饑餓、反迫害、爭民主的正義學生運動”。他身體力行為建立一個理想國家,進行理論儲備和行為實踐。

1950—1952年正值抗美援朝期間,“鎮(zhèn)反”“三反五反”運動,人人表態(tài)過關是必不可少的,互相監(jiān)督揭發(fā)也是少不了的。頻繁的政治學習、統(tǒng)一思想、言論一致的空氣使他難以接受。于是他辭去故宮博物院的工作,換個地方,到武漢或許會好些??墒俏錆h也不是他要找的世外桃源,運動一個接著一個,沒完沒了。他深知馬克思主義原著是怎么講的,歷史告訴他這是又一個輪回的到來。

他徹底失望了,選擇了自我孤立的方式,把自己圈在社會之外。他透視政治的大智慧告訴他,個人力爭是螳臂當車,后來的反右斗爭證實,他是高看一著的。鳴放后那么多名人落下馬來,還要痛苦地、違心地歌功頌德。他走得干凈,真是干干凈凈!

十多年他一個人在那間小屋子的煤油燈下做什么呢?以他的飽學,他的胸懷抱負,對世界政治的透悟,他不可能無所用心地安寢,他一定會在昏暗的燈下寫著什么,他要告訴人們什么。很難說那不是一部在當今振聾發(fā)聵的驚世之作。可惜“文化大革命”中被強制驅離,使他的一切都灰飛煙滅。他只能藏下人民幣,等待機會去孝敬母親……

回過頭來看,或許就能夠理解五叔為什么選擇“自賤式”的生活方式而樂在其中,就能夠揭開“好像他不存在需要向人訴說、解釋和表達的問題”之謎,也能夠解釋“他始終保持著樂觀的微笑,總是那樣平和,和藹可親。他的眼睛總是慈祥、平和的,好像他沒有著急的時候,什么時候都顯得從容、淡定”的強大內(nèi)心世界吧!因為身外一切他早已置之度外了,與屈原一樣,他已融入憂國憂民的精神世界之中。想到弘一法師(李叔同)大富大貴家庭出身的學問大家,有人看到他出家后睡陋床,一雙粗糙的手折疊不太干凈的補丁被,卻樂在其中。因為他已大徹大悟,心空靈了!

李發(fā)骕值得同學們尋找、悼念!值得他們緬懷!

五叔,您的風骨在向我們昭示:怎么做個干凈的人。我們在心底里深深懷念您!

李育中 李育平 李冰

二○一三年三月二十二日


上一章目錄下一章

Copyright ? 讀書網(wǎng) hotzeplotz.com 2005-2020, All Rights Reserved.
鄂ICP備15019699號 鄂公網(wǎng)安備 42010302001612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