正文

真的,好想成為一個對世界有用的人

愿所有相遇,都恰逢其時 作者:DTT 著


真的,好想成為一個對世界有用的人

從畢業(yè)至今,我一共換了四份工作。其中兩份工作是因為不喜歡人事氛圍于是急急跳槽。而其中一份編輯的工作做得最久,一共六年,中間也數(shù)度陷入渴求變化的焦慮。好像間歇性發(fā)作的情緒病,每隔一陣便會被一種極度的虛無感侵襲,一面消極怠工,一面又焦灼難耐,像上了發(fā)條的裝置,需要不停奔波,總是著急去向哪里,連等電梯的數(shù)分鐘,都忍不住跺腳,可是真的去了哪里,又立即被一種泄了氣的疲乏感代替,少言懶語。

李松蔚在知乎回答“為什么上班都是坐著,還會感覺疲憊不堪”中簡單說到,是因為辦公室的工作很難讓人感受到工作的意義?!皠訖C在杭州”老師曾在“如何解決空虛感”的回答中將意義感的本質詮釋為我們能感覺自己和未來、和他人、和更大世界有聯(lián)系。

而辦公室的工作大部分缺乏對于勞作和勞作成果之間的直觀聯(lián)系,我的工作成果以及意義大部分仰賴于上級的價值評價,而在這種價值序列里,我們很難主觀地感受到,這項工作對于他人、對于世界的成效。相比較而言,傳統(tǒng)職業(yè)的從業(yè)者就較少有這方面的困擾,比如農(nóng)民、手工業(yè)者、醫(yī)生、教師以及服務業(yè)從業(yè)人員。他們直接面向自己的勞動成果,他們的工作具有“不言自明的秩序感和對他人的重要性”,因此不需要耗費額外的心力來不斷確認自己在這個世界中的存在價值。

曾經(jīng)在英語學習小組里看到一個同學介紹美國social work(社會福利工作)專業(yè)的各種細節(jié),其中提到社工是一個金錢投資、精力投資、體力投資、時間投資與最終的金錢回報極不成比例的一個專業(yè)??墒菫槭裁催€有那么多人花著那么多錢要學這么一個費力不討好的專業(yè)呢?研究證明,從事社工專業(yè)的人對自己生活的幸福感是所有專業(yè)里排名前五名的。在我們認識這個社會的初期,衡量工作價值的標準單一化地等同于“金錢回報”。而按照馬斯洛需求圖譜的金字塔上行變化,在解決了最基本的生存需求以后,形而上學的精神需求就變得至關重要,一份能帶給人“被需要”感受的工作,便是提供了除物質回報之外的更優(yōu)解決途徑。

我想起《流金歲月》里蔣南孫的前半生在她重男輕女的祖母面前受盡刻薄,早年因為一家的生活來源都仰賴于祖母的家產(chǎn),她和母親只得忍氣吞聲屈居人下。而后來家道中落,她成為一家之主,負擔祖母的飲食起居時也只說:“我并不愛她,我只是盡責,像逐個償還債務,并不涉及感情,我姓蔣,跑不掉的?!?/p>

祖孫兩人相依為命地討生活,磨難使她們長大、成熟、老練,凡事都不大計較了,并且肯努力叫旁人愉快,即使略吃點虧,也能一笑置之。于是,便得福報。最后,南孫偷聽到祖母勸誡教友“女兒有什么不好,孫姐妹,我老老實實同你說,兒子、女兒是一樣的,只要孝順你就行”時,忍不住掩門痛哭。

這似乎有點跑題,而我想說的是,獲得未必帶來快樂,著眼于索取,會變得計較并且永不滿足,而付出和給予才是力量的源泉,讓人變得豐沛。

這種頗具傳教意味的觀點大概并不討好,這個時代的人對“圣母”型人格有一種天然的蔑視和嘲諷。反而對曲筱綃這種精致的利己主義百般推崇。物欲終結在獲得的當下,這種獲得只是消弭了對于物質需求的焦慮感,但它并不帶來持續(xù)的快樂。而付出,即便只是對于陌生人的一種極其輕微的善意釋放,帶來的邊際效益卻是遞增的,讓人覺得美好。也許這種“美好”的感覺正是來源于“對他人有用”這項價值確認。

從另一個角度講,辦公室難以提供一種沉浸式的辦公環(huán)境,工作瑣碎卻并不飽和,既不完全使用身體,也并未能徹底占用腦力。

豆友“戀愛大王”曾寫過一篇《愿世界少女都能自由選擇安分生活,或奔跑至死》的文章,講述自己在工作數(shù)年之后出國求學的經(jīng)歷:為了研究而閱讀,跨越語言絞盡腦汁地生活,卻意外地發(fā)現(xiàn)這種高度集中和深挖掘的思考過程,是能真正激活大腦多巴胺分泌的事。

“這種徹底的快樂感是過去三十年無論我做什么工作和事情都無法獲得的,并解釋了我此前心中一直揮之不去的,因感到?jīng)]有徹底‘使用’自己而產(chǎn)生的空虛?!?/p>

或許在很多人看來,這種空虛感帶有某種矯情的特質,更像是一群吃飽了飯沒事干的人自尋煩惱。吃飽了沒事干是真的,而這種縹緲磅礴的無意義感以及隨之而來的抑郁情緒也是確實存在的。

而我,真的好想成為一個對世界有用的人。


上一章目錄下一章

Copyright ? 讀書網(wǎng) hotzeplotz.com 2005-2020, All Rights Reserved.
鄂ICP備15019699號 鄂公網(wǎng)安備 42010302001612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