正文

山西面食花樣多

說東道西 作者:唐魯孫 著


山西面食花樣多

一般人都說北方人喜歡吃面,南方人喜歡吃飯,因為南方人一向以面食當(dāng)點心,偶或吃一頓面飯,老像沒吃飽似的。其實北方一般人生活比較樸實,除了大富大貴人家,中等以下人家并不是頓頓吃洋白面,差不離兒總要搭幾頓雜糧當(dāng)主食呢!

有人認為北平人愛吃,嘴又饞,大概做面食,北平花樣最多了。筆者雖然是北平人,絕不隨便往臉上貼金,講究面食花樣多,什么地方也蓋不過山西省去。

早年舍間跟山西票莊恒和、恒肇等“四大恒”都有往來,筆者受業(yè)恩師閻蔭桐夫子是祁縣世家,后來又追隨太谷孔庸之先生多年,所以對山西珍肴美味粗細面食,雖不能說無不備嘗,可也吃過十之七八。有人說:“山西手巧的家庭主婦,能做出七十二種不同滋味的面食來?!贝嗽捇蛟S有點夸大,筆者吃過而叫不出名堂來的就有十多種,那是一點也不假的。有幾位山西朋友說,把晉北各縣面食花樣都說出來,豈止七十二樣,恐怕一百還要出頭呢!

犒勞

山西因地形關(guān)系,分為南、北、中三路。北路大同一帶,以燕麥、高粱為主食;中路太原、榆次一帶,以小麥、豆面、蕎面為主食;南路臨汾一帶氣溫高,日照多,年可兩熟,所以大半就都吃白面了。北路最普遍的食物叫“犒勞”。犒勞的做法,是把揉好的燕麥面,放在硬石板上又摔又揉,等面醒透溜開,用手一壓一搓,把面卷成實心春卷形,放在蒸籠里蒸,拿出來放在碗里掰碎,澆上濃厚的羊肉湯來吃。燕麥最能抗寒耐饑,加上醇厚肥腴的羊肉,當(dāng)然更能耐時候了。大同地近塞北,戍卒換班回家,家人備餐,此為無上珍食,所以叫做犒勞。后來有人寫成“栲栳”,那是不知這段來龍去脈而寫出來的。

刀削面

北平人懂得吃刀削面,始于閻百川晉軍勢力進入北平。北平城里城外開了若干山西飯館,而且都添上女招待,刀削面從此在北平才大行其道。當(dāng)時北平隆福寺“灶溫”的過油肉、寬汁加荸薺片拌刀削面,曾經(jīng)吸引過若干當(dāng)時權(quán)貴前往品嘗。我嘗過之后,確感風(fēng)味不錯,曾經(jīng)當(dāng)著山西大德通票號任掌柜夸獎過。有一天任掌柜跟我說,讓柜上的大師傅趙頭兒表演一次,不但讓我嘗,還讓我看看真正山西太谷的刀削面是怎么削的。到了請客那一天,酒過三巡,他特地領(lǐng)我到廚房參觀趙師傅的手法。趙師傅把面揉得光而且硬,揪下一塊,大約有三斤多重,放在一個小木板上,頂在頭上,兩手各拿一把長約五寸的解手刀,刀柄彎成鐵環(huán),套在大拇指上,左右開弓,輪番削刮,削下的都是三寸左右、薄薄三棱形面條。煮熟拌好作料,吃到嘴里光滑腴潤,而且有咬勁。比灶溫的刀削面,又高明多了。

貓耳朵

“貓耳朵”也是山西出色面食之一。在北平時,有幾位山西朋友,喜歡到前門外穆家寨吃穆大嫂炒的貓耳朵,又叫炒疙瘩。穆家寨是因穆大嫂而得名,原名廣福居。有些人力車夫,您跟他說穆家寨,大概都知道,要說廣福居,十之八九就“莫宰羊”了。

炒貓耳朵也是先要把面揉得軟硬適度,切成骰子塊兒,用大拇指以熟練的手法捻成蛤蜊殼形,然后卷起來,有如貓耳朵。開水煮熟瀝干,把摘去頭須的綠豆芽,配上小蝦仁、肉絲、韭菜大火一炒,湯汁都灌入小卷之中,金齏玉膾,適口充腸,跟刀削面的滋味又完全不同。

山西朋友都認為穆大嫂炒的貓耳朵,因為腕力足,鐵勺翻得高,火力夠,加上小河蝦特別鮮,所以比在太谷祁縣吃的貓耳朵還要夠味。

撥魚兒

平津家庭主婦大概都會做“撥魚兒”。在大碗里把面和得較稀,用一根筷子順間隔,不要著碗沿兒,撥成長條,下在鍋里,就成啦。在山西,撥得短而兩頭尖的叫“撥魚兒”,兩頭齊而且面條比較長的叫“剔尖”,是有分別的。河北省人沒有那份手藝,只好剔尖、撥魚兒不分啦。做這種面食,面首先要和得恰到好處。先師蔭桐夫子有個廚師劉順,從小就在祁縣老家執(zhí)役,據(jù)說他在祁縣就是出了名的剔尖高手。他把和得略稀的面,放在平邊的瓷盤子里,用一根筷子把面剔成細條下鍋,一口氣撥完一盤,一根長面條中間不斷,一根面煮一鍋所謂富貴不到頭,真是神乎其技矣。

柳葉兒

“柳葉兒”是把面搟成薄片,用刀斜切,每一根都是一頭寬一頭尖,形如柳樹葉子,把它放在鍋里煮這叫柳葉湯。北平人辦喪事如果夜里放焰口,等焰口下臺,喪家請僧道喇嘛消夜,一定都用柳葉湯,所以北平人嫌忌諱,平日沒有隨便做碗柳葉湯吃的。

壓合落

“壓合落”,山西人叫河撈,其實叫壓合落才合情理。記得前幾個月姜增亮先生在報上畫過一幅“合落床子”。這種特制“床子”多半是棗木做的,架在灶上,把面和好,放在床子當(dāng)中圓錐形洞中,下有鋼片鑿上漏孔,用杠桿推壓活塞,面從漏孔中被壓成細條直落鍋中,顧名思義,叫壓合落比叫河撈來得貼切。同時壓合落用豆面、蕎面等類來做,比較有咬勁、順口,如果用白面來做,反而不如雜糧做的擋口了。

捻捻轉(zhuǎn)

“捻捻轉(zhuǎn)”,山西土話叫“抿蛆蛆”,用燕麥或蕎面和成面團,從一種特制“手擠子”中壓擠下去,這種擠出的面的形狀,有點像蠶寶寶幼蟲,松散勁爽,用焦熘肉絲拌著吃,不但耐饑,而且爽口。所以出外短程旅行,吃了捻捻轉(zhuǎn)可以一天不餓,不過必要條件是一路飲水無缺,因為吃了捻捻轉(zhuǎn)最易叫渴,如果沒地方喝點茶水,那可就慘啦!

拖葉兒

“拖葉兒”,是把菠菜或白菜、扁豆、茄子切絲,在面糊里一蘸,下在高湯里煮熟來吃,既營養(yǎng)又實惠(尤其受老年牙齒不好的人歡迎),冬天來吃,最為落胃。據(jù)說拳民之亂,慈禧、光緒倉皇蒙塵西奔,懷來知縣吳漁川曾進過拖葉兒充饑,后太后回鑾,想起蒙塵時饑寒交迫時吃得有滋有味,還偶或傳知壽膳房做一餐拖葉兒吃,用以警惕呢!

搓搓兒

太谷還有一種面叫“搓搓兒”,是把面和好,不切不溜,用手把面搓成細面條,難在又勻又快??子怪壬幸荒陰胰⒂^銘賢大學(xué),他老人家的表弟婦,在家鄉(xiāng)是做面食的高手,為了歡迎孔氏,曾經(jīng)表演過一次。在以往,刀切面條,細同一窩絲的我都吃過,像這樣用手搓得又勻又細的面,還是第一次吃到哩!尤其是用口蘑肉片勾的醋鹵,現(xiàn)在想起來,還饞涎欲滴念念不忘。

總而言之一句話,講做面食,依筆者個人的體會,哪省也比不過山西去。我們外省人頂多嘗過五六十種,已經(jīng)算是不得了了,據(jù)老一輩的人說,還有一大半,我們沒嘗過哩!希望在臺的晉省同胞,知道多少,就把它一一寫下來,免得這些做面食的方法失傳。


上一章目錄下一章

Copyright ? 讀書網(wǎng) hotzeplotz.com 2005-2020, All Rights Reserved.
鄂ICP備15019699號 鄂公網(wǎng)安備 42010302001612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