正文

永小城印象之美食

永遠的小城 作者:劉小菡 著


永小城印象之美食

中城與毗鄰的蜀地宜賓隔岸相望,歷史上曾為蜀地,以至于小城方言聽起來也與毗鄰相似,只是夾雜著些祖先傳下的本地口音而已。

小城相對潮濕、溫和的氣候特征以及當?shù)刎S富的物產,也與毗鄰的蜀地相似。而且小城人愛食麻辣的川菜,擅做四川特色的美食,我想是應了“一方水土養(yǎng)一方人”的道理。

與蜀地一衣帶水的小城有著諸多特色野生魚,如胭脂魚、巖原鯉、圓口銅魚、黃顆魚、裂魚、中華倒刺、長薄鰍等。但在我的小城歲月里,常聽得父親贊美小城野生江魚有江豚、鱘魚、鰱巴郎和黃辣丁等。我有幸在一中的職工食堂吃過兩次野生江魚,都有幾十斤重,肉質亦鮮美細膩,至今難忘。還有來自山林的野味麂子肉,父親買過兩次。燒熟后透著辣椒、豆瓣醬、姜蒜等香辣佐料味的紅燒麂子肉真是爽口,非常下飯。

此外,還有時令蔬菜,比如瓢兒菜、奶奶菜、血皮菜、冬漢菜以及曾經(jīng)作為貢品進獻皇帝的品芋等,都是些非常有特色的蔬菜。

母親每次帶著我和弟弟于寒假到小城與父親團圓過春節(jié),最令她開心的即是可以買到烏蒙沒有的各種時令蔬菜,為家人做出具有四川特色的可口菜肴。其中,品芋汽鍋雞或品芋蒸蛋卷肉等,都是逢年過節(jié)必備的美味菜肴。直到現(xiàn)在,燉在雞湯里粉糯酥軟、奇香甜美的品芋依然讓許多人贊不絕口。

至于小城家家戶戶腌制的紅色或白色的泡蘿卜、泡生姜和泡海椒則是小城人炒豬肉、炒牛肉、炒臘肉或者炒雞雜等最常用的配料。這些泡菜看似普通,其酸辣鮮脆的美味卻是烏蒙高原的泡菜無法比擬的。

小城盛產的野生竹筍更得益于上天的饋贈。早在20世紀80年代初,小城竹筍已遠銷日本。如今,許多小城人也許早已忘了那輛漂洋過海、以竹筍換來的小城首輛日本大卡車。其實,當年那輛日產大卡車也是小城的榮耀。

我曾作為少年體校學員隨體校師生乘著那輛日產大卡車去郊外游泳。站在威風凜凜的寬大車廂上,你會在心底生出幾分自豪來。每當它自食品公司開出來,慢慢悠悠地駛過大街,那比國產卡車更加高大帥氣的車身、那漂亮的墨綠色烤漆,以及那精致流暢的線形都彰顯出它的不俗氣質,就像一位高大俊美的男人,總能引來路人艷羨的目光。那時,我為小城竹筍的魅力而深感自豪!

雖然小城水果種類不多,但盛產柑橘、李子、柿子和甘蔗等,此外還有野生獼猴桃和桂圓。小城的柑橘圓潤飽滿、果香濃郁、甘甜多汁,并略帶酸味,是我吃過的各地柑橘中的上品。每年春節(jié)前,我們家都要買上一籮筐昭通蘋果和小城橘子,以備節(jié)日期間招待客人和自家食用。

冬季,小城的柿子上市,街邊常有一只只簸箕裝著的金黃色的柿子賣。小城柿子個大皮薄、汁多味甘,那晶瑩如瑪瑙一樣的果肉看著就挺誘人的。

每年五月,當?shù)剌^有名氣的果子是李子。若在小城酷熱的天氣碰上一擔李子,斷不會有什么“望李止渴”的感覺,只有那份對李子從心底情不自禁往喉嚨上涌的渴望。那時,一定要買一兩斤李子滿足一下味蕾。尤其游泳歸來又干又渴,趕緊到街邊買上兩斤脆甜的李子回到家中洗凈,一口氣也能吃掉一斤,頓時口中生津,精神倍增,渾身上下舒服極了。

特別懷念小城本地產的野生毛梨(學名“獼猴桃”)。小城人喜在“毛梨”后拖個“兒”音,聽著“毛梨兒”這樣的稱呼,好像毛梨的樣子更為生動了似的。

第一次見著雞蛋大小、渾身長滿棕綠色茸毛的毛梨我好生奇怪。父親告訴我:“毛梨是長在山里的野生水果,學名‘獼猴桃’,營養(yǎng)價值可高了。”

“還可釀酒呢!我喝的獼猴桃酒就是毛梨釀制的。”父親極認真地解釋。

已至后來吃飯時,父親小酌一杯獼猴桃酒,也不忘指著酒瓶子笑著向我介紹,“你看,這就是毛梨釀的獼猴桃酒,可別小看了它,營養(yǎng)價值很高呢!”

哦,原來這毛茸茸的東西就是書上說的獼猴桃!我倒想買幾個嘗嘗。于是趕集那天遇見賣毛梨的村民,問之,價也不貴,一角錢可稱好幾個,便買回家品嘗。

我用手捏著毛梨,軟軟的;輕輕剝去皮,里邊晶亮的淡綠色肉汁和細小的黑籽便露了出來。咬上一口,飽滿的肉汁隨即化在口中,甜糯水嫩。此后,我便以為毛梨是種好吃的水果,只是奇怪小城人為何不常吃呢?久而久之,我猜他們大概是嫌其生得賤吧!那時,野生之物都不被看好,沒多少人愿意品嘗的毛梨卻已成為我喜歡的甜蜜之果。

桂圓也是我在小城趕集時頭一回遇見,出于好奇,我才買的。然而,這種本地桂圓肉薄而不過癮,且有淡淡的腥味,汁少不甜,所以我便以為桂圓不是什么好東西,在小城時再沒買過。許多年后,我才又愛上了外地產的香甜桂圓。

此外,小城還產甘蔗,不僅用于榨糖,也被當作水果吃。每到冬季,街邊常有一堆堆細長的綠皮甘蔗或粗壯的紅皮甘蔗賣。我和許多小城人一樣,愛吃綠皮的泡甘蔗,汁多脆甜,一節(jié)起碼有十五厘米長,啃著毫不費勁。據(jù)說紅皮甘蔗才是真正的水果甘蔗,可那紅皮甘蔗一節(jié)僅有十來厘米長,又硬又結實,啃著實在費勁磨牙。

民以食為天,當?shù)刎S富的食材也為聰明能干的小城人制作各種特色美食提供了豐富的想象力。比如小城人喜歡的美食:石灰苞谷粑、果果糖、葉兒粑、泡粑、麻辣魔芋粉、酸辣苕粉、熏臘肉、宜賓芽菜、黃豆豆瓣醬(我以為比蠶豆豆瓣醬更鮮美)等,都是我在烏蒙高原未曾見過,也無法品嘗到的特色美食、佐料。

許多外地人可能不太了解小城的石灰苞谷粑,其做法比較特別。先用清水將玉米粒浸泡飽脹,再以澄清的石灰水煮熟,又將煮熟的玉米粒放清水中淘洗、磨皮,之后放石磨上磨成玉米糊,再捏成一個個圓形粑粑,放入大鐵鍋中慢慢燜熟。當一鍋黃澄澄的苞谷粑出鍋時,空氣中也彌散著石灰苞谷粑撲鼻的香味。

我喜歡有宜賓碎米芽菜的豬肉餡苞谷粑,那是混合著芽菜味、肉香味、香蔥味、苞谷味以及淡淡石灰味的粑粑。但父親吃了這種苞谷粑會瀉肚,我吃了也會瀉肚。于是,父親再不許我吃石灰苞谷粑。多年后,又嘗到石灰苞谷粑,竟不再瀉肚了,而那股特別的清香味卻更加令人回味。

果果糖為非??煽诘男〕翘厣称罚渲谱鬟^程并不簡單。由于小城空氣濕度大,制作果果糖有季節(jié)上的要求,一般都在相對干燥的臘月里開始制作。

我家非本地人,母親并不在小城工作和生活,便不懂制作這種香酥甜脆的果果糖,也只道聽途說地知道一點相關的制作過程。

臘月的晴天里,總見家家戶戶在院子里把一個個大簸箕放在板凳上。先將蒸熟的糯米摏成細膩的面團,再切成比手指稍大一點的許多長方形糯米條,然后一點點均勻地攤在簸箕里面曬太陽。

幾天后,人們將曬過太陽的糯米條用一根根兩尺多長的細麻線拴成串,掛在屋檐下雨淋不到的地方風干。

除夕前幾日,家家戶戶又忙著把風干的糯米條收回家中放鍋里炒。炒來炒去,炒熟的糯米條膨脹如絲瓜瓤子,大小就如本地的小黃瓜。小城人將炒熟膨脹的糯米條稱為“果果”,裹一層玉米麥芽糖,撒上芝麻?;蚋商欠酆缶徒小肮恰绷恕6衩溠刻且彩歉骷腋鲬糇约喊局频?。

據(jù)說果果糖的原料中添加了一種當?shù)氐纳搅炙幉?,所以果果糖才會如此蓬松、香脆?/p>

除夕前,一大袋一大袋的果果糖被放置在家中衣柜的高處,以防孩子們隨意偷吃。畢竟,經(jīng)如此麻煩的工藝制作出來的果果糖非常稀罕,一年才做一次,平日里吃不著,也只在春節(jié)期間才可放開來享用。

果果糖在當年被小城人視為饋贈佳品,自是不言而喻的珍貴。雖然我們家不做果果糖,但有熱心的小城人將果果糖作為禮物送給我們,因而隔三岔五地我們家也能吃到甘之如飴的果果糖。而那一份份溫暖的情意也隨果果糖的香甜在我的記憶里流連多年,一直也未消失。

小城人向來鐘愛的葉兒粑也是極有特色的一道美食。不過,葉兒粑常被小城人喚作“豬兒粑”。想來,“豬兒粑”這叫法的由來應是葉兒粑的形狀吧?雞蛋大小、白白胖胖的葉兒粑肚子里被塞滿油油的香炒芽菜肉末,又或是芝麻糖,肚皮被撐得圓鼓鼓的。

它們圓圓的身上被點上三粒紅點,蹲在一片片僅兩三寸見方的大葉茅草葉上,形似一只只白嫩可愛的小胖豬,而被整整齊齊排列在街邊桌上的簸箕里賣,甚是誘人。因此,小城人將葉兒粑親切地稱為“豬兒粑”是極有道理的。

至于泡粑,雖為許多地方都有的發(fā)糕,可小城的肥肉泡粑卻別具一格,尤以服務大樓做的最有名。那時,從不吃肥肉的我不得不承認那摻雜著明亮肥肉丁的泡粑多么爽口,軟糯的肥肉丁入口即化,肥而不膩,盡是讓人回味的余香。

當大街遠處傳來小錘敲擊鐵片的叮叮聲,即知是賣叮叮糖的人來了。叮叮糖即廣為人知的麥芽糖,也是小城人常吃的零食。

小城可圈可點的美食不少。當年,我與父親在小城生活,那間緊依著紅太陽廣場右墻角的集體面館并不大,也就十來平米,主要經(jīng)營面條、抄手(餛飩在川滇一帶的稱謂)、油條和油炸糍粑。清晨開放時,里里外外、進進出出集體面館的顧客非常之多,令面館顯得局促而擁擠。這里的面條和抄手的確好吃,香脆的油炸咸糍粑味道也不錯,但我更屬意抄手。

不過,那時人們普遍貧窮,一角錢一碗的抄手也是許多人想吃而不常吃的美食,我也極少舍得買碗抄手吃。盡管如此,我對抄手的渴望總是沒有盡頭的。偶爾買上一碗,也就十個抄手。我生怕嘗不夠那鮮美的味道即把抄手吃進了胃里,從而失去它們帶給我味蕾的愉悅,遂總不舍得吃快了。于是吹著熱氣慢慢吃,在咀嚼中品嘗抄手皮、肉餡與佐料纏綿的香味,感受著這世間美味帶給我的快樂想象。

多數(shù)時候,我吃便宜的面條。面條少了瘦肉,但有點肥肉做哨子提香,也算是嘗著肉的香味了。買一碗燙手的湯面放桌上,根據(jù)自己的口味添加適量醬油、醋、油辣椒,就著熱氣騰騰的湯料用筷子翻挑著面條,隨后大快朵頤起來。

每次差不多要吃完碗里的面條或抄手時,怎么也不舍得放棄半碗美滋滋的湯水,于是又端起碗,“嗞溜嗞溜”小聲喝著酸辣爽口的湯水,直到把半碗湯水喝得見了底兒才離開餐館。


上一章目錄下一章

Copyright ? 讀書網(wǎng) hotzeplotz.com 2005-2020, All Rights Reserved.
鄂ICP備15019699號 鄂公網(wǎng)安備 42010302001612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