正文

感傷:石評梅精品文集 作者:石評梅 著


葉 君

石評梅(1902~1928),山西平定縣人,小名元珠,學(xué)名汝璧,現(xiàn)代著名女作家。驚世的才華和過于短促的生命,某種意義上,讓石評梅成了一個民國傳奇。今天,一旦提及民國那些才情耀世的卓異女子,人們就會自然而然地想到她。

石評梅自幼喜歡梅花,成年后自號“評梅”,居所雅號“梅窠”。確實,梅花成了這位民國才女最為恰切的象征,一生猶如一枝梅的花開花落。石評梅父親石銘為前清舉人,續(xù)弦后,46歲得女,視若掌上明珠,親自督促其幼教。嚴父督學(xué),加之天資聰穎,石評梅幼時便涉獵廣泛,表現(xiàn)出非同尋常的識見與表達能力。其父雖科舉出身,但并不迂腐、守舊,辛亥革命后,剪掉辮子,走出大山,來到太原任省立圖書館館員和中學(xué)教員,高君宇、高長虹是其得意門生。石評梅12歲,隨父進入省城,入山西省立女子師范就讀。新式教育開闊了她的眼界,亦讓她各個方面得到充分發(fā)展,在校期間各科成績優(yōu)異,琴棋書畫、詩詞文賦俱佳,尤其拿手風(fēng)琴演奏,聞名遐邇,16歲時被譽為“晉東才女”。其間,因參加女師學(xué)潮,石評梅曾被除名,但校方惜其才華,稍后又恢復(fù)其學(xué)籍。

1920年,石評梅考入北京女子高等師范學(xué)校,渴望進入國文系深造,不巧,該系當(dāng)年不招生,無奈之下,權(quán)衡興趣,就讀于體育系。以文會友,她畢業(yè)前夕結(jié)識國文系女生黃英(廬隱)和陸晶清(小鹿),旋即與之建立深摯友誼。民國才女們似乎完成了一次美好的集結(jié)。時與冰心齊名的女作家廬隱長石評梅四歲,但兩人家世相近,情趣相投,內(nèi)心,還有文字的哀戚與傷感亦似乎如出一轍。她們之間的知解與認同,更多基于精神層面。石評梅之死給了廬隱巨大打擊,稍后,她將石評梅與高君宇那凄艷而高潔的愛情,以小說《象牙戒指》細細寫出,至今傳為佳話。石評梅與陸晶清則幾乎形影不離,共同的愛好與抱負,加之,陸晶清早年喪母,石評梅沒有親兄妹,兩人漂泊異鄉(xiāng),自然親近、投契得如同姐妹,并稱“梅花小鹿”。

1923年底,石評梅畢業(yè)后,任教于女高師附中,擔(dān)任國文和體育教員。她以新式教育理念教書育人,注重對學(xué)生進行愛的感化,同時,以自身的敬業(yè)與執(zhí)著,為學(xué)生樹立榜樣。作為體育老師,她一手栽培的附中女排1928年在華北運動會上大顯身手,獲得亞軍。她本人更以出眾的文學(xué)才華,在北京的文壇上大放異彩,筆耕不輟,涉及小說、散文、詩歌、戲劇等各體創(chuàng)作。石評梅的同事教育家汪震,在《評梅的女子教育》一文中指出:“評梅先生是一位文學(xué)家、體育家,也是一位教育家”,并認為她“以教好體育作為德育的一個門徑”。

石評梅的創(chuàng)作各體兼長,帶有“五四”高潮期的鮮明印記。

在那個風(fēng)云激蕩的大時代,婦女的覺醒,或許最為引人矚目。石評梅毫無疑問是當(dāng)時女界最為早醒的靈魂。她編報刊、寫文章,為爭取婦女的權(quán)益,為呼吁社會關(guān)注婦女的生存處境,為警醒不自覺被男權(quán)桎梏的姐妹而振臂高呼。1924年,年僅22歲的石評梅不斷發(fā)表充分彰顯其女性意識的激揚文字,即便今天讀來,仍令人激動與訝異。散文《露沙》,可視為作者與同道露沙(廬隱)的筆談,探究婦女的命運和作為知識女性對于時代、社會的責(zé)任。文中寫道:“但一想到中國婦女界的消沉,我們懦弱的肩上,不得不負一種先覺覺人的精神,指導(dǎo)奮斗的責(zé)任,那末,露沙呵!我愿你為了大多數(shù)的同胞努力創(chuàng)造未來的光榮,不要為了私情而拋棄一切。”這是對對方的勸勉,亦是莊嚴的自勵。1924年12月10日,由石評梅、陸晶清主編的《京報副刊·婦女周刊》第一期出版,石評梅親自撰寫“發(fā)刊詞”,她清晰看到中國婦女“禁鎖幽閉,蜷伏在黑暗深邃的幕下”,在“禮教的桎梏中呻吟”、“箝制的淫威下潛伏”的現(xiàn)狀,呼吁廣大婦女起而抗?fàn)?;并對未來滿懷希望:“相信我們的‘力’可以粉碎桎梏!相信我們的‘熱’可以焚毀網(wǎng)罟!”而“數(shù)千年飲鴆如醴的痛苦”即將成為過去,“我們?nèi)ピV述此后永久的新生,我們?nèi)?chuàng)造”。

在我看來,女性意識的覺醒,某種意義上是石評梅高潔人格的體現(xiàn),是一份莊嚴的自愛。而她以柔弱的女性之軀自覺擔(dān)負起“自覺覺人”責(zé)任,并將這份莊嚴的自愛推及姐妹,則是一個現(xiàn)代女性深沉的民族國家之愛。除了撰寫文章大聲疾呼,她更將這份愛貫徹于教育實踐中。汪震撰文回憶亦談到,石評梅始終對學(xué)生灌輸男女平等的觀念。

作為一個優(yōu)雅、詩意的現(xiàn)代女性,除了愛己、愛國,石評梅自然也愛人。只是,那如此徹底、純粹的愛戀,終究成就了一曲久久傳誦的悲歌。隔了漫長的歲月,成了神話,成了傳說。我很反感于以石評梅和革命家高君宇的愛情為原型,故作政治意識形態(tài)解讀,并刻意敷衍的影視作品。石、高之間的愛情,我以為并不關(guān)涉其他,在石評梅一方,只是一個自覺覺人的現(xiàn)代女性,所傳達出的一份對待愛情的態(tài)度,還有她那結(jié)局古典,而過程極為現(xiàn)代的取向。這也許是石評梅最為動人之處──愛己、愛國、愛人,都如此徹底,以至于讓自己的一生成為了詩意本身。

石評梅在不知情的情況下愛上有婦之夫,初戀的傷痛,讓她不敢再接受哪怕世間最為誠摯的愛情。她毫不猶豫地拒絕了高君宇(又一個有婦之夫)的追求。只是,后者的愛戀同樣過于純粹,以至這無法得到回應(yīng)的愛情,最終讓他付出了生命代價。悲劇,就這樣有如多米諾骨牌,不斷遷延、倒伏。石評梅更為深巨的創(chuàng)痛,源自她對真愛的拒絕。她無法原諒自己,沉浸在無邊的懺悔與自責(zé)中,甚至平靜等待著死亡的來臨。才華橫溢的生命就這樣一點點被無邊的傷痛消蝕──那枝梅凋零了。她要傾訴這愛的創(chuàng)痛,寫下大量意緒凄苦的文字。她那基于良好舊學(xué)根底而來的超拔的驅(qū)遣現(xiàn)代漢語的能力,讓其生命晚期的文字凄艷、哀婉,曲近憂傷,甚至讓今人的閱讀難以終篇。她的感傷并非矯飾、濫情,而恰恰是憂傷過于誠摯。一代才女最后就死于這生命中難以承受的憂傷。

今天,我想說的是,石評梅生命后期的寫作畢竟是一種青春期的寫作,無法超越感傷,加上過于精美的文字,讓她個別文章顯得空洞、單調(diào)。自然,我也知道這樣的評價在勉強前人,我只是惋惜于沒有看到走出憂傷之后的石評梅的樣子,還有她的文字。對一個卓異女性的天不假年,我常常以為這是上天對其才華的嫉妒──那上帝之手要收回她。而在喧囂、浮躁,幾乎所有一切都無法純粹的當(dāng)下,我想石評梅更讓人緬懷、嫉妒還有敬愛。

令我生出無限感慨的是,作為本書編者,我本人似乎也與石評梅有一段前定的淵源。我不得不承認,她那些無比感傷的文字,或許是我此生最為真切的文學(xué)啟蒙。接觸它們時,我只有15歲,而在這不惑之年的多個夜晚,重讀石評梅,仿佛穿越漫長的時空,讓我看到了當(dāng)年那個懵懂而羞澀的少年。我想,與石評梅的遇合,也一定出于上帝之手的排定。

1986年,我成了一名高中生,我的語文老師是一位十分瘦弱的文學(xué)青年,憂郁、善感。每每晚自習(xí)前的讀報時間里,給我們朗讀一節(jié)《墓畔哀歌》。美麗而感傷的文字,打動了許多少年──我的男同學(xué)、女同學(xué),還有──我。大家都對老師手里的那本書,產(chǎn)生了濃烈好奇。旋即,小縣城新華書店那套1984年由書目文獻出版社出版,鄧穎超題簽的《石評梅作品集》,便賣出好多套。買者自然都是我的那些家境稍好的同學(xué)。午休時,他們拿出來從容地提前閱讀晚上老師可能朗讀的段落。這是最為讓人眼羨的虛榮。多少次徘徊在新華書店柜臺前,隔著玻璃,看著眼前定價1.25元的書,而生出小小的擁有的奢望。這念頭到底被我壓抑了下去,但是,石評梅還有那飄著一片紅色楓葉,素潔而雅致的封面,倒是烙印在我的腦海,無論歷經(jīng)多少歲月,都無法漫漶。那是一本,不,應(yīng)該是一套三冊,在我生命中無比親切的書,傳載著一個少年與之遭遇的喜悅、感動,還有憂傷。

2012. 5. 31哈爾濱


上一章目錄下一章

Copyright ? 讀書網(wǎng) hotzeplotz.com 2005-2020, All Rights Reserved.
鄂ICP備15019699號 鄂公網(wǎng)安備 42010302001612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