正文

前言

西人西學翻譯與晚清救國良策的探索 作者:盧明玉


前言

晚清之中國與今日之中國有著千絲萬縷的聯系。歷史的傳承、文化的接續(xù)彰顯了這種聯系。橫跨期間的近兩百年貫穿著人們對中、西、古、今等問題的面對和思考,追問與探究。例如,面對世界浪潮,面對西方文化的涌入,中國應如何應對?心態(tài)和策略方面需做何調整?對于西方思想抑或傳統思想,我們是否應區(qū)別對待?原則和程度如何把握?這是擺在近代知識分子和當前華人面前亟待解答的問題。

不同于今日,近代中國面臨的時代主題是“救國”,這一主旋律貫穿于社會生活的方方面面,指揮著近代國人的思想、話語、行為,所以對晚清救國路徑和歷程的研究是綱舉目張的關鍵點,研究晚清教育、軍事、社會、文化等任何方面,都離不開在救國的視域下對其進行審視,如此才能抓住時代的主線和問題的核心?!熬葒迸c晚清社會生活的其他方面怎樣互動?“救國”經歷了怎樣的階段和演變?“救國”主題怎樣奏出時代的強音,又是怎樣作用于華人、西士,對其心態(tài)、言行進行引導、塑造?這對于我們研究后來的“富國”“強國”時代議題具有示范和借鑒意義?!熬葒薄案粐薄皬妵笨梢愿爬閺耐砬宓叫轮袊闪⒃俚疆斚碌碾A段性任務和時代特征。而“救國”“富國”“強國”三者之間的關系讓我們不能割裂地看待它們,而應全面地系統分析。中國文化怎樣走出去?怎樣得到世界的認可并傳播?這既是晚清以降遺留給華人的歷史問題,又是今世亟待解決的現實問題,是當前中國學人都在孜孜以求的時代議題。

在“經濟強國”,即“富國”之后,我們面臨著“文化強國”的新任務和挑戰(zhàn)。當我們把晚清的“救國”和當世的“強國”進行對比時發(fā)現:當世的強國意識,雖然也是自上而下的主導宣傳,并且,對實際效果的追求使其不能無涉于個體,但它并未普遍地成為個體的行為動力和價值取向,不同于晚清“救國”思想已根植于國人心中,由社會政治意識轉化為個體意識。某個思想、理念是存在于個體意識之中,還是被個體意識所忽略,這是文化沖突、文化改革等發(fā)生重要轉折的策動力。當文化傳統與救國不能同步調,且出現斷層、分離的時候,救國意識推動了對文化傳統的批判和顛覆。如晚清部分民眾開始質疑傳統文化是否是阻礙國家和社會發(fā)展的根源?傳統文化應否被西方文化所取代?

文化自信、傳統自信、經典自信、信念自信,這是“文化強國”的前提。而在晚清,這些自信均遭到質疑、沖擊和否定。今天面對西方文化,上述自信未得以建立、鞏固,仍遭受質疑、沖擊和改變。晚清以降是由文化自信到文化不自信的階段,如今則方向相反,試圖努力由文化不自信走向自信。盡管方向相反,但兩個階段的前者均承繼歷史保留的文化心態(tài),后者均來自歷史與現實之間的張力,現實與未來的沖突,成為發(fā)展的動力和趨勢。要想產生巨大、切實的跨越,應當使社會政治意識轉變?yōu)閭€體意識,促成由游離在上層建筑的國家政治意識轉變?yōu)榫哂袃闰屃蛯崿F力的個體意識。在晚清,如反纏足、禁吸鴉片、推翻科舉制、興辦女學等都由輿論宣傳最后內化為個體具體的認識和行為取向。反觀當今的“文化強國”宣傳,還沒有內化、根植于國人內心,由國家意識到個體意識的轉變還未完全發(fā)生,它們之間的聯系還未真正建立起來。目前面臨的問題是:如何實現這種文化意識的播種?如何促成其在現實中生根、發(fā)芽、開花、結果?這其中有規(guī)律可循,有先決條件、催化機制、培育機制、協調機制的作用?!拔逅摹毙挛幕\動之所以產生巨大的社會改造力和新舊更替,究其根源即在于此,這一研究是十分必要且緊迫的。要使國家意識、政治意識內化為個體意識,轉變的必要條件之一是個體需意識到這一國家、政治意識與其個體利益的關聯。關聯建立,個體的內驅力產生;如果這種關聯建立不起來,則轉變無從談起。必要條件之二是文化根基發(fā)生動搖,被質疑、被否定,原因在于之前的文化沒有內化到信念、信仰等穩(wěn)固層面。必要條件之三是外來文化具有吸引力,在彼時彼地文化土壤中有適合生長的基礎。

當前,實施文化強國戰(zhàn)略、中國文化走出去戰(zhàn)略,前提是要讓外國人意識到他們自身文化傳統的缺陷、中國文化的優(yōu)秀所在,“破”與“立”同為前提、缺一不可,而以往對“破”的研究和宣傳用力過少。同時,應培養(yǎng)華人的文化自信、傳統自信、經典自信和信念自信,建立這些自信與個體的聯系,內化為個體意識,實現文化認同和文化凝聚。

建立國家意識與個體意識聯系的途徑多樣,其中一個切入點是國家夢想與個人夢想的結合和統一,“美國夢”與“中國夢”的提出體現了該宗旨?!懊绹鴫簟睂ⅰ皞€人奮斗”理念詮釋為成功道路上的充分和必要條件,使其極易轉化為個人意識,內化為激勵個人的內驅力。國家政治、經濟、社會、文化等方方面面均以此為輿論導向。2012年習總書記把“中國夢”定義為“實現中華民族偉大復興,就是中華民族近代以來最偉大夢想”“‘中國夢’的最大特點就是把國家、民族和個人作為一個命運的共同體,把國家利益、民族利益和每個人的具體利益都緊緊地聯系在一起”。

“和諧社會”的理念是將國家意識與個體意識相聯系的又一優(yōu)例?!扒笸娈悺薄昂蜑橘F”成為引領社會、文化等發(fā)展的引擎,不以謀求個人利益最大化,而是追求個人與他人同生共存,個人與社會、自然的和諧相處的大同為社會理想?!昂蜑橘F”這一源自中國傳統文化、從經典中凝練出來的核心概念和主導思想,在資本主義思潮和市場經濟的沖擊下,屢遭廢棄、幾被遺失。怎樣重拾文化傳統,樹立起文化自信,怎樣以此吸引外國人、改變外國人的異質信念,這種文化自信的培育不能以市場競爭理念為指導,應將個人利益與他人利益、社會利益捆綁在一起,而不是割裂、分離個人和國家社會的關系,不能將市場競爭機制、資本主義生產生活關系作為社會運行的主導,而應以文化訂立、調節(jié)、修正生產生活關系,成為個體與社會意識中共有的作用和支配力量。

重拾經典、傳統中具有正面價值和積極影響的觀點言論,形成人生觀、世界觀、價值觀方面的綜合理論體系,宣傳傳統文化和經典中的智慧,使相應的名言警句成為家喻戶曉、婦孺皆知的座右銘。優(yōu)秀文化思想根植于人心,融入個體人生觀、世界觀、價值觀中,成為指導個人思想、行為的內在動力,成功地由社會、政治話語轉為個人內心意識,成為家庭、學校、公共領域中的通用語和共同意識。

晚清面對西學,迫于“救國”心切,對傳統思想和經典以廢棄為主,對西學未遴選就引介,結果弱肉強食、適者生存等理念由國家、民族間競爭轉變?yōu)樯鐣蓡T間競爭的普世法則。這是晚清在文化應對方面的不明智之舉。究其原因,一方面在于外國傳教士的批判和攻擊,另一方面,沒有華人士大夫擔當起對傳統經典的留精華、去糟粕的整理,沒有撰寫出影響人心的力作,沒有能與進化論相抗衡并取而代之的文化理論誕生。這是在統觀晚清西學翻譯與救國探索歷程之后,我們以古為鑒,對今日中國面臨的相似問題所做的以古釋今的思考。

盧明玉

2018年4月


上一章目錄下一章

Copyright ? 讀書網 hotzeplotz.com 2005-2020, All Rights Reserved.
鄂ICP備15019699號 鄂公網安備 42010302001612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