正文

前言

食之味 作者:黃寶蓮


前言

有回遇見一個剛學會一點中文的瑞典人,交談幾句之后,他就得意地問﹕“你說我的漢語怎么樣呢?”

“幾粒芝麻而已!”我說。

“那你的英文又怎么樣?”

“一大碗米飯吧!”我說笑道。

那一次的談話,果然是一碗米飯里點綴著粒粒芝麻,一路談到餃子包子,終結于皮蛋豆腐。

食物從很早以前便在我的語言和感官里昭示它們的意義。五歲的年紀,瞧見母親從廚房端上來一碗熱騰騰的貢丸湯,我趴在餐桌邊大口大口吞咽口水,眼睛骨碌碌瞪著碗里的貢丸,重復著說﹕“我的眼睛好大!我的眼睛好大!”心里想吃,嘴巴不敢直說,父親還沒上餐桌,晚飯還沒開始,但我的眼睛、腦袋、腸胃都在呼喚貢丸!希望母親明白我的心意!

她當然知道我嘴饞!也知道我不敢動手,膽大的孩子,肯定一聲不響地拿了就吃,吃了還裝沒事。但我聽話又規(guī)矩,只好用想象力去滿足貪婪的腸胃,腦袋經由食物的誘惑而開竅,長大之后,人生里諸多歡樂,果然也都得自食物之恩賜。

普力斯特利(J.B.Priestly 1894-1984,英國作家、劇作家)說﹕“我們規(guī)劃人生,吃喝拉撒;我們受苦受難,所為何來?受眾人仰望崇拜?舞臺上的赫赫聲名?一個亞洲帝國?一趟月球之旅?不!不!不!我所要的只是在早晨醒來,適時聞到咖啡、腌肉與雞蛋香!”

作為一個在書桌與餐桌之間消磨時日的寫作人,有時,我說“我的菜比文字好”,意思是菜可能不好,文字更不堪;或者厚顏鮮恥,就說文字可以,但菜比文字可口。

這里的書寫,本意是文學,以食物為主角,描繪的是生活。我這樣過日子的人,東泊西蕩,弄出一個無法歸類的“四不像”腸胃,說好聽點叫hybrid、fusion,其實是混種雜燴。

英國學者魏乃杰(Nigel Wiseman)1981年從倫敦來到臺灣專學兩件事﹕烹飪與中醫(yī),結果兩樣都成了專家。兩人暌違二十多年后在倫敦重逢,幾頓餐飯之后,他說一句﹕“你已經成為一個好廚子!”

不知是喜是悲?為了安慰自己的一事無成,二十五年來起碼沒有辜負自己的腸胃,是以成書。


上一章目錄下一章

Copyright ? 讀書網 hotzeplotz.com 2005-2020, All Rights Reserved.
鄂ICP備15019699號 鄂公網安備 42010302001612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