正文

一、仁的含義

孔子哲學大智慧 作者:楊力


第三章 孔子卓越的治國智慧

第一節(jié) 仁是孔子治國的最高智慧

一、仁的含義

(一)何謂仁?

《論語》記載了著名的“樊遲問仁”。

孔子的學生樊遲問孔子,何謂仁?子曰:“愛人?!保ā墩撜Z·顏淵》)

仁就是愛人,愛人就是多關愛人。

“仁”是孔子思想體系的核心。仁學觀是政治思想與倫理道德相融合的準則,是孔子的最高道德境界。正如馮友蘭先生所言,孔子的仁,不僅指倫理道德,恐怕還有更高的精神境界,所謂仁入“若圣與仁,則吾豈敢”(馮友蘭:《對于孔子講仁的進一步理解和體會》,《孔子研究》,1989年第3期),即言孔子認為連他自己也不敢說已達到仁人的境界。但孔子又曰“仁遠乎哉?我欲仁,斯仁至矣”(《論語·述而》),即只要自己想為仁,是可以達到的。

楊力啟示

,是孔子最杰出的道德觀念后來被孟子發(fā)展為“仁義觀”,并列于“仁、、智”四觀之首,為中華民族的政治思想及倫理道德打下了不可磨滅的烙印。

孔子的“仁”是以義為基,以愛為本以禮為約,、、愛貫穿于整部《論語》之中。

樊遲問仁

樊遲請教孔子什么是仁?孔子回道愛人。這一世紀之問,回答了孔子思想的最高內涵。

楊力啟示

以仁為核心的仁政是孔子治國的根本。

(二)愛是仁之本

孔子的仁,是以愛為本的,愛,即仁愛、愛人(愛護他人)、親親(愛自己的親人)、助人、立人、達人,其宗旨即關心人。孔子提倡“愛人”,“樊遲問仁,子曰:‘愛人’”(《論語·顏淵》)??鬃诱J為愛人、關心人,是人與人之間關系的最高境界??鬃拥摹皭邸庇泻苤氐摹靶ⅰ币庠趦?,如他說“親親,仁也”,親親即指對有血緣關系人的愛,這和老子的“雞犬之聲相聞,老死不相往來”,可以說是鮮明的對照。

孔子說:“夫仁者,己欲立而立人,己欲達而達人。能近取譬,可謂仁之方也?!保ā墩撜Z·雍也》)即強調要興欲立自己先立別人的先人后己、互助互愛的風氣。此外,孔子的“孝”,也屬于愛人的范圍之內,包括孝親、孝君、孝長輩等內容。沒有對人的愛就算不上仁,這是孔子仁的最高境界。

二、仁與義、禮

(一)義是仁的基礎

孔子的仁,是建立在義、忠、孝的基礎上的,正如莊子所說:“孔子曰:要在仁義?!保ā肚f子·天道》)“不仁者遠矣”(《論語·顏淵》),孔子的仁義是重義輕利,如《論語·里仁》中說“君子喻于義,小人喻于利”,提倡為仁義而忠,為仁義而勇,為仁義而信。如孔子曰“仁者必有勇”(《論語·憲問》)以及“其為人也孝悌??孝悌也者,其為仁之本與”(《論語·學而》),說明忠孝乃仁之內涵??鬃訌娬{“己所不欲,勿施于人” (《論語·衛(wèi)靈公》)。義還包括志氣,如孔子曰:“三軍可奪帥也,匹夫不可奪志也?!保ā墩撜Z·子罕》)

楊力啟示

孔子認為“仁”高于一切,為了仁義,甚至可以付出生命代價,所謂“仁者必有勇”,正如《論語·衛(wèi)靈公》中說“殺身以成仁”,和孟子的“舍生取義”,兩千多年來曾經(jīng)使多少志士仁人為此拋頭顱灑熱血而垂名青史。之后孟子把孔子的義與仁并列,發(fā)展為“仁義觀”,兩千多年來,孔孟仁義之道為中華民族的情操及民族氣節(jié)打上了深深的烙印。

(二)禮是仁的約制

禮,指禮儀章制、宗法制度,是一種政治秩序,是對仁的約束,也是實現(xiàn)仁的一種措施。周禮,是指周代的禮節(jié)??鬃又鲝垺翱思簭投Y”(“克己復禮,天下歸仁焉”見《論語·顏淵》),提出“非禮勿視,非禮勿聽,非禮勿言,非禮勿動”(《論語·顏淵》),還說“人而不仁,如禮何?人而不仁,如樂何”(《論語·八佾》),指出仁是一切禮、樂制度的基礎,禮是仁的體現(xiàn)。對禮的標準,孔子認為應從“儉”,他說:“禮,與其奢也,寧儉;喪,與其易也,寧戚。”(《論語·八佾》)并認為“禮之用,和為貴”(《論語·述而》),即禮亦不可太過,和諧即可??鬃佑纫浴罢睘槎Y之第一要義,正名就是要“名正言順”,孔子說:“名不正則言不順,言不順則事不成?!保ā墩撜Z·子路》)強調名實關系。

第二節(jié) 禮是孔子治國的至高智慧

一、孔子治國體系是以仁為中心的仁禮觀

孔子思想體系的中心究竟是什么曾經(jīng)引起了長期的爭論,有的認為是仁,有的認為是禮,然皆不免失之偏頗。孔子思想體系是以仁為中心的仁禮的統(tǒng)一。

(一)孔子建立新的仁禮關系

孔子思想體系的核心是以仁為內核,禮為形式的仁禮統(tǒng)一體系。

無論從《論語》或是從孔子的生平活動都可證實孔子一生盡在習禮履仁之中,且從未把二者割裂過。事實上,仁與禮在西周便已是一對密不可分的統(tǒng)一體。文王重仁政,周公“制禮作樂”,說明西周已是中國古代的文明朝代。難怪孔子贊嘆曰:“郁郁乎文哉,吾從周!”(《論語·八佾》)

當東周政治經(jīng)濟發(fā)生了急劇的變革時,新的生產(chǎn)關系需要有新的上層建筑,于是舊的仁禮關系必然要被新的仁禮關系所取代。作為仁禮統(tǒng)一體的外延——禮,當然首當其沖被打破,于是出現(xiàn)了“禮崩樂壞”的局面。東周時期的禮崩樂壞只是外表現(xiàn)象,更嚴重的是仁的墮落,道德的敗壞。故早在西周時期召公即告誡成王:“不可不敬德?!保ā渡袝ふ僬a》)為了挽回禮,必須建立新的仁禮關系。

興于詩,立于禮,成于樂

——《論語·泰伯》

這是孔子效周公制禮作樂的名言。

楊力 啟 示

孔子對新的仁禮關系的最大發(fā)展,是在新的人際關系下建立以仁為核心的禮,從而使禮從形式上的禮質變?yōu)橐匀蕿閮群亩Y。春秋時期,奴隸制社會徹底崩潰,早期封建社會的經(jīng)濟體制經(jīng)過西周的醞釀后已經(jīng)形成新的生產(chǎn)關系,奴隸正在向農民轉化,到春秋時期已經(jīng)基本成為農民,人權的價值發(fā)生了質變,人際關系也開始了新的飛躍。孔子在這樣的形勢下突出仁愛,強調人的價值觀充實禮的內涵,提出以仁為重的新的仁禮關系,對建立以仁為主導、以禮為外圍的儒家思想做出了不朽的貢獻,同時也為新生產(chǎn)關系的建立及生產(chǎn)力的發(fā)展起到了重大的促進作用。所以孔子新的仁禮關系的建立是具有歷史的積極意義的??傊?/span>,孔子提出的仁政德治有利于新的社會秩序的鞏固,對封建社會的變革是有積極的推動作用的。

(二)孔子仁的內涵

孔子仁的新內涵是突出人的自身價值及其社會價值。

仁及儒都含有“貴人”的意義。仁字即由“人”及“二”字構成,包含著貴“人”(對人的尊重)及對他人的愛。如《說文》:“仁,親也,從人從二?!比寮业娜遄郑瑒t有眾人之意,如仁與儒的象形字。

孔子重人,反映了“以人為本”的人道主義觀點。仁的本義為人。正如《中庸》所說:“仁者,人也。”這都表明人是仁的第一對象。

第一,仁的基本內涵為以人為核心的愛人、為人及立人。

“樊遲問仁,子曰:‘愛人?!保ā墩撜Z·顏淵》)

愛人,是孔子劃時代的巨大貢獻,標志著人愛文明的超越。

“泛愛眾,而親仁?!保ā墩撜Z·學而》)

愛眾,即博愛,“而親仁”指建立在親親基礎上的仁愛。仁,即愛他人。說明孔子的愛眾,已經(jīng)超越了“血緣”的愛,愛的社會化標志著人的價值觀的升華。說明博愛并非西方的專有詞,其實中國的孔子在兩千五百年前就已提出了,如“己欲立而立人,己欲達而達人”(《論語·雍也》)即是。

楊力啟示

上述說明孔子仁禮的基本內涵為利他主義,是人道主義的升華,從而奠定了儒家人生觀的最高境界。因為利他主義是有意識的,有奮斗目標的,因此,孔子“愛人”的層次還要高出一般的人道主義??鬃拥娜蕫奂仁羌彝サ?/span>,更是社會的。

第二,孔子的仁愛還包含著孝愛。

孔子曰:“孝悌也者,其為仁之本與!”(《論語·學而》)

這表明愛人是在血緣愛基礎上的升華,從而使仁愛不僅有最強的人道主義精神,而且有高度的人情味。

家庭是社會的細胞,孝悌是人倫之本,首先要有孝道才談得上仁愛,因為仁愛是孝悌的社會化和政治化。正如孔子所教誨的:“弟子人則孝,出則悌?!保ā墩撜Z·學而》)“孝悌也者,其為仁之本與!”(《論語·學而》)

楊力啟示

孔子高度強調孝道,增強了仁愛的物質基礎,同時也豐富了禮的內容無仁無以談禮,無孝同樣無以談禮孝是人間的第一美德??鬃映e的孝愛為仁愛、仁禮的流傳和發(fā)展打下了基礎。

二、為國以禮、為國以仁是孔子禮的最高含義

為國以禮。

——《論語·先進》

這是孔子重禮的目的。

“民之于仁也,甚于水火。”《論語·衛(wèi)靈公》

“為國以禮?!?/span>(《論語·先進》

老百姓需要仁,如同需要水火一樣重要,說明仁為人民、國家的第一需要。孟子也竭力強調統(tǒng)治者必先仁,如:“天子不仁,不保四海;諸侯不仁,不保社稷;卿大夫不仁,不保宗廟;士庶人不仁,不保四體?!保ā睹献印るx婁上》)

孔子“為國以仁”“為國以禮”的提出,其重大意義在于把倫理高度政治化,把儒家倫理提升到了一個極高的境界。難怪孔子認為達到仁的境界是極不容易的。如他所說:“志士仁人,無求生以害仁,有殺身以成仁?!保ā墩撜Z·衛(wèi)靈公》)

在“為國以仁”的前提下,孔子強調德政,從而使仁更加社會化、政治化。就像他所說:“為政以德,譬如北辰,居其所而眾星共之?!保ā墩撜Z·為政》)

楊力啟示

為政以德標志著孔子把仁學推到了一個更高的境界,為儒學的政治倫理觀奠定了基礎。

上述說明孔子的仁既是其思想體系的最高理論范疇,又是道德修養(yǎng)的最高境界。

禮包括人的行為規(guī)范及國家表示敬意與威嚴的典章制度,是人際關系及社會關系文明度的重要標志。

禮是儒家思想的重要范疇,和仁并列為儒家思想體系的中心,為孔子所倡舉。

禮起源于古代的祭祀,《易經(jīng)》對此已有記述。如:“王用亨于西山?!保ā兑?;隨·上六》)

亨,古通享,享即祀也。 《詩·小雅·楚茨》中有“以享以祀”。周公“制禮作樂”標志著西周禮文明已達到了一個輝煌的高度。到春秋時期,隨著封建社會生產(chǎn)關系的改變,需要新的上層建筑與之適應,尤其奴隸轉變?yōu)檗r民,地位提高了,人的價值觀發(fā)生了質變,從而需要一定的文明度進行保證??鬃拥亩Y便是在新生產(chǎn)力發(fā)展的形勢下應運而生的。

孔子時期的禮,其基本內涵有四個方面。

第一,禮的第一個內涵是“為仁”。

孔子對禮的復興,第一措施便是強調仁為禮的最基本的內涵。

“人而不仁,如禮何?”(《論語·八佾) ) 《論語》有109處強調仁,這不僅加強了禮的內涵,對禮的價值的提高也起到了重要的作用。

孔子加強仁的目的還在于突出禮不能只作為形式,他說“禮云,禮云,玉帛云乎哉”(《論語·陽貨》),即如果不加強仁的實質,空有其禮,也不過金玉于外,敗絮于內而已。

第二,禮的第二個內涵為“正名”。

何謂正名?孔子曰:“君君,臣臣,父父,子子?!保ā墩撜Z·顏淵》)

即君、臣、父、子各守其位,各盡其職,如果“君不君,臣不臣,父不父,子不子”(《論語·顏淵》),那就“名不正”,名不正則“言不順”。所以孔子最反對僭越,主張“不在其位,不謀其政”(《論語·泰伯》)。

楊力啟示

總之,孔子認為正名是禮的根本正名是治國之道,名不正則“天下無道”??鬃拥恼m然是維護封建宗法等級制度的,但在歷史上對國家的安定和統(tǒng)一客觀上起到了積極意義。

第三,禮的第三個內涵是“克己”。

什么是禮?

孔子首先提出:“克己復禮?!保ā墩撜Z·顏淵》)

克己,指對自身行為的約束,所謂“約之以禮”(《論語·雍也》),因為禮的全面含義是敬別人和被別人尊重,兩方面的統(tǒng)一才是完整的禮。要別人尊重自己,那就得自己先有約束并且自愛。故對禮“克己”的含義,孔子做了重要的解釋,即:“非禮勿視,非禮勿聽,非禮勿言,非禮勿動?!保ā墩撜Z·顏淵》)第四,禮的最高含義為“為國”。

孔子提出“為國以禮”(《論語·先進》),強調“不能以禮讓為國,如禮何”(《論語·里仁》)。他還說“不知禮,無以立”(《論語·堯曰》),突出“立于禮”(《論語·泰伯》)的重要意義。

克己復禮

一日克己復禮,天下歸仁焉。

——《論語·頗淵》

孔子認為克己復禮才能達到仁的最高境界足見孔子對律己的高度重視,具體表現(xiàn)為“非禮勿視,非禮勿聽非禮勿言,非禮勿動”。

楊力啟示

總之“為國以禮”的提出,是儒家的禮第一步政治化的象征為中國文明的發(fā)展起到了重要的促進作用。

綜上所述,孔子的仁禮是超越了血緣宗族關系的仁禮,是高度政治化、社會化的倫理,奠定了儒家倫理的核心。

三、孔子仁禮的辯證關系及其影響

孔子的仁、禮是一對統(tǒng)一體,其中又以禮為形式,仁為內容,二者相輔相成,共同構成孔子創(chuàng)建的儒家倫理的核心。

仁、禮二者密不可分,其間的辯證關系是以仁為主導,仁重于禮,但仁又受禮的制約,二者是互相依存,又互為制約的關系,兩千多年來始終是儒學思想體系的中堅,為中國成為世界聞名的禮義之邦和文明古國做出了卓越的貢獻。

楊力啟示

孔子一直認為仁與禮是不可分割的。他高度強調“人而不仁如禮何”“為國以禮” “禮之用,和為貴”等,皆反映了仁禮之間的不可分性??鬃尤逝c禮的統(tǒng)一標志著倫理與政治的統(tǒng)一,體現(xiàn)了儒家倫理的優(yōu)勢為儒家文化幾千年成為中國的正統(tǒng)文化起到了重大的作用。

第三節(jié) 中庸是孔子治國的智慧

一、孔子以中庸之德為儒家的執(zhí)德準則

中庸是儒家的中正準則,始創(chuàng)于《易經(jīng)》,孔子做了重要發(fā)展,成為儒家思想體系的重要內容。

中庸即中行、中正、中德。 《易經(jīng)》謂“中行”, 《易傳》作“中正”,《尚書》作“中德”(“作稽中德”見《尚書·酒誥》),孔子則稱之“中庸”。其含義皆為中正。

所謂中庸,孔子認為有兩個主要含義。

1 .過猶不及

“過猶不及”(《論語·先進》)是孔子對中庸的主要解釋,和《易傳》的“中正”及《尚書·大禹謨》的“允執(zhí)厥中”同理,即執(zhí)中之意,主要意思為思想方法必須不偏不倚。正如朱熹所注:“中者,不偏不倚,無過不及之名。”(《四書章句·中庸注》)

不偏不倚是指中正的思想方法,并非“和稀泥”的調和主義,故中庸和折衷有著質的區(qū)別。

楊力啟示

從哲學的觀點來分析,中庸是在堅持一定原則前提下的調和折衷則是無原則的“和稀泥”。

在方法論上,中庸是“執(zhí)兩用中”,無偏無頗的正確方法。

“過猶不及”為儒家樹立了正確的處人處事的思想方法,增強了儒家的思辨能力。

中庸思想也是孔子的重要思想體系之一,有著重大歷史價值,毛澤東都作了肯定。如他指出:“孔子的中庸觀念是孔子的一大發(fā)現(xiàn),一大功績,是哲學的重要范疇,值得很好地解釋一番?!?(《毛澤東書信選集》第147頁)

2.中庸之德

中庸的另一層含義指道德品質,即中正、正直的道德,孔子稱之為“中庸之德”。

“中庸之為德也,其至矣乎!民鮮久矣。” (《論語·雍也》)孔子認為,中庸之德是最好的道德規(guī)范,可惜百姓中已經(jīng)很少見了。

孔子的中庸之德,實質是仁道。仁道是孔子的最高道德,中庸之德即指在仁道基礎上的調和。正如《論語·學而》所言:“禮之用,和為貴?!?/p>

總之,中庸之德是對仁道的補充。義和中庸皆屬于仁道的范疇,其中義為仁道之剛烈,中庸為仁道之親和,故義與中庸剛柔相濟共同統(tǒng)一于仁道。正如孟子所說:“仁也者,人也。合而言之,道也?!?(《孟子·盡心下》)

《中庸》也強調說:“和也者,天下之達道也?!?/p>

禮之用和為貴。

——《論語·學而》

這句名言對中國人的為人治世有很大影響。

楊力啟示

綜上所述,孔子倡舉的中庸之德包括思想方法及道德品質兩個內涵中庸之德又稱中德,其重要價值在于不僅增強了仁的內涵而且促進了儒家倫理的哲理化,為儒學的發(fā)展做出了重要貢獻。

二、中庸之道的歷史意義及其影響

第一,對儒家大一統(tǒng)思想產(chǎn)生了深刻的影響。

孔子中庸之道的重大歷史意義在于它以其中正、調和的處世原則對儒家大一統(tǒng)思想的形成產(chǎn)生了深刻的影響,從而對中國兩千多年來國家的統(tǒng)一客觀上起到了積極的作用?!洞呵锕騻鳌返拇笠唤y(tǒng)思想就是儒家中庸之道的發(fā)展,相傳是由孔子的弟子子夏傳給公羊高的?,F(xiàn)實意義上說,儒家的大一統(tǒng)思想對中國成為并保持大國地位起到了重要的作用。

第二,對中國封建社會的鞏固起到了促進作用。

封建社會在中國延續(xù)兩千五百年之久和中庸的守中思想是有密切的關系的。中庸觀點以守為重,客觀上對社會變革起到了阻礙作用,對封建社會的鞏固具有重大意義。

第三,對中國多民族的統(tǒng)一發(fā)揮了重要作用。

中國是一個多民族的國家,漢族與少數(shù)民族常常發(fā)生沖突??鬃印昂蜑橘F”的中庸思想對漢族與少數(shù)民族的融合起到了重要的作用。

楊力啟示

總之,孔子倡舉的中庸之德經(jīng)過后世的不斷發(fā)展形成了中庸之道對國家的統(tǒng)一和民族的和諧起到了積極作用。

第四節(jié) 孔子杰出的“德政惠民”政治智慧

孔子是一位偉大的愛國主義者。

孔子提倡德政反對苛政,他指出“苛政猛于虎”(《禮記·檀弓下》),這是孔子仁學觀的政治體現(xiàn)。后來孟子加以發(fā)展為仁政王道,對后世社會產(chǎn)生了重大的影響。

“政者,正也。子帥以正,孰敢不正?”(《論語·顏淵》)孔子認為君子首先自己要正??鬃舆€主張中央集權,這對統(tǒng)一中國是有積極作用的。孟子提出“定為一”,同樣指出安定對國強的重要意義。

孔子的德政,強調“為政以德,譬如北辰,居其所而眾星共之”(《論語·為政》)。他認為行德之政,猶如眾星圍繞北極星轉一樣穩(wěn)固團結??鬃犹岢鲆盎菝瘛保八孛?、食、喪、祭”(《論語·堯曰》),“足食,足兵,民信之矣”(《論語·顏淵》),還說“民無信不立”(《論語·顏淵》),即失去了人民的信任,國家也就不存在了,因此他強調:“因民之所利而利之。”(《論語·堯曰》)

孔子“重民”“助民”,他常引《尚書》說“惟民其康義”,“今天其相民”(《尚書·大誥》),并認為德政必須“尚賢”,即提倡“舉賢才”(《論語·子路》),他還提出“舉直錯諸枉,則民服;舉枉錯諸直,則民不服”(《論語·為政》),強調要賢君政治。

苛政猛于虎。

——《禮記·檀弓下》

孔子和子路過泰山時遇女子哭墳所感。

楊力啟示

孔子的這些政治主張,雖然沒有被其所游說的六國統(tǒng)治者采納,但其積極意義是不可抹殺的。忠君思想雖然應該被批判,但也說明下級與上級之間還是應有一定的禮儀存在才行的。孔子主張“惠民”是和孔子的貧賤有關系的,正如《史記》中說的“孔子貧且窮”。

政者正也。

——《論語·顏淵》

指正直正派,無論為官做人,都必須正人正己,走正道。

第五節(jié) 孔子重人道不輕天道的哲學大智慧

《論語》主要體現(xiàn)孔子的人道思想,《易傳》《春秋》則主要體現(xiàn)孔子的天道觀。“據(jù)《史記·孔子世家》和《漢書·藝文志》,《易傳》十篇確系孔子所作。古人所謂作,不過說一部書的基本思想、基本東西屬于某某,不可能每一句話、每一個字都出自孔子之手。其中有些可能是孔子后學所記,有些則是經(jīng)孔子之手保存下來的舊說。不論哪種情況,其基本思想屬于孔子,是肯定無疑的?!保▍谓B綱:《孔子是無神論者》,《孔子研究論文集》,1987年版)因此,從《易傳》及《春秋》體現(xiàn)的孔子觀點來看,孔子是個無神論者。

為政以德,譬如北辰居其所而眾星共之。

——《論語·為政》

孔子強調以德治國猶眾星環(huán)繞北極星一樣。

正如呂氏說:“一個新的趨勢出現(xiàn)了:人們對于孔子是有神論者的傳統(tǒng)結論日益失去信心,越來越多的人開始探索究竟應該把孔子的無神論思想肯定到怎樣的程度。在這個問題上,金景芳同志的觀點和方法值得注意。金老三十多年來不管風吹雨打,一直堅持孔子是唯物論者的意見。我贊成金老的結論。同時我具體地認為,孔子不是有神論者,不是半無神論者,也不是同時可以定為有神論者的無神論者??鬃邮莻€真正的、完全的無神論者?!?/p>

呂氏的觀點是可取的。《易傳》是一部光輝的哲學巨著,閃爍著唯物主義和辯證法思想。孔子晚年整理易學,“韋編三絕”(《史記·孔子世家》),說明了孔子研《易》的辛苦??鬃幼约阂舱f:“加我數(shù)年,五十以學《易》,可以無大過矣。”(《論語·述而》)

《易傳》凝結著孔子的心血,反映了孔子天道觀的唯物思想及無神論思想,同時也說明孔子并不是只重人道??鬃討撌且晃徽嬲臒o神論者,正因為孔子不信“天命”,敢于和“天命”抗爭,才會如此“自強不息”。

楊力啟示

當然,孔子在人道方面的成就確實更為突出??鬃又厝说?/span>,因此孔子強調要立足于社會,在強調社會的基礎上,孔子又強調立足于自身。如《論語·憲問》中說“不怨天,不尤人下學而上達,知我者其天乎!”充分肯定人為的重要地位。這也是孔子不聽天由命,敢于抗爭的積極一面。


上一章目錄下一章

Copyright ? 讀書網(wǎng) hotzeplotz.com 2005-2020, All Rights Reserved.
鄂ICP備15019699號 鄂公網(wǎng)安備 42010302001612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