正文

序:賞不盡看不夠說不完的大自然(2)

綠色經(jīng)典·名山大川:山水散文選 作者:梁衡


現(xiàn)實生活中并不是每個人都想當藝術家,大多數(shù)人對自然只是想求得一點精神的撫慰、一點藝術的享受,這時大自然也表現(xiàn)得一樣慷慨。大自然塑造了人,就像畫家畫好了一幅畫。不管這幅畫是冷調(diào)還是熱調(diào),是單色還是多色,畫家的胸中卻是儲著所有的調(diào)子、所有的顏色。如果你不滿意這一幅,還可以求他修改調(diào)整。人是一團不穩(wěn)定的矛盾:我們的性格有內(nèi)向、外向;情緒有歡樂、憂傷;工作有緊張、松弛;事業(yè)有時春風得意,有時沉沙折戟;理想忽如旭日東升,忽又日暮途窮。幸虧人不是一張凝固的油畫,老黑格爾的一大貢獻就是在《精神現(xiàn)象學》中揭示了人的這種既是主體又是客體的辯證關系。所以,當我們對自己感覺到有什么不滿意時,就可以跳到大自然中去打一個滾。就像山坡上的一頭牛犢,在微風中撒一陣歡,跑到泉邊喝幾口水,再斜著身子到石頭上蹭幾下癢。細想,我們這一生要在大自然中作多少次的調(diào)整、多少次的治療,要作多少次環(huán)境的轉換與心靈的補給呢?泰山之雄可使懦夫頓生豪勇,武夷之秀可使宦臣頓生歸心。大江東去讓人不由追慕英雄偉業(yè),楊柳依依卻叫你享受幸福人生。唐太宗說處世有三面鏡子,以銅為鏡可正衣冠,以古為鏡可見興替,以人為鏡可知得失。其實他還少說了一面,以自然為鏡可調(diào)身心。

近年來人與自然和諧的理論不但已經(jīng)上升到國策,而且已經(jīng)成了全球的話題。生態(tài)平衡、環(huán)境保護、遺產(chǎn)保護,逐漸成了人類的共識。旅游已成了各國的一大產(chǎn)業(yè),也成了現(xiàn)代人生活的一大內(nèi)容。我自己在長期的記者生涯中得與山水為伍,磨鬟廝鬢,深深感受到這種天賜之福與天教之悟。多少次我登上高山,見層林盡染,波起濤涌,真想化作一塊石頭永立于斯;多少次在海邊看大潮起落,萬馬奔騰,真想化作一朵浪花隨波而去。這時我才體會到為什么杜牧要“停車坐愛楓林晚”,陸游欲“一樹梅花一放翁”,其與自然相通相融之心多么急切。我變不成石,也變不成浪,但我可以采一塊石,擷一朵浪,借此來完成與自然的交流,同時也想把這份美感傳達給如我一樣熱愛自然的人。我生怕自己不能理解它的真諦,所以這種文字總是想得多,寫得少;筆記多,成品少。有時一個地方去多次而不敢著一字,一篇文章改一年、兩年也不敢送出去,所以產(chǎn)品極少。從20世紀80年代初開始寫山水文字到現(xiàn)在才結成這么一個專集,還不知道是否摸準了自然的脈搏。謹獻于讀者,以期指正。


上一章目錄下一章

Copyright ? 讀書網(wǎng) hotzeplotz.com 2005-2020, All Rights Reserved.
鄂ICP備15019699號 鄂公網(wǎng)安備 42010302001612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