正文

吟誦·文化·家史(4)

晚年所思 2 作者:周有光


我們家原來在青果巷,大概靠西頭,是叫“禮和堂”,坐南朝北,是靠在河旁邊的,街的對面有一個叫“貞和堂”,比我們的房子大,可能姓張,我記不清楚了,還有“八桂堂”?!柏懞吞谩焙汀鞍斯鹛谩倍荚谇喙锏谋泵?,是坐北朝南的,他們兩家都是清朝造的房子,比較講究。因為是歷史傳統(tǒng),“禮和堂”這個堂名跟做官有關(guān)系,認為住在這里邊是光榮的。我們的房子比較老,是明朝的,大門里面有個空地,就在那里造了新房子,跟老房子接在一起,新房子外面看不出來,進到里面去才看得出來,我們住的是新房子。

過年的時候,家里掛著曾祖父、曾祖母、祖父、祖母的像,人像很大。大廳、里廳,還有我媽媽住的一個小樓,旁邊有一個大房間,也等于是一個廳,接待客人的。這種地方都要把人像掛起來,曾祖父、曾祖母的一輩是掛在大廳的,祖父、祖母是掛在里廳上面,還有掛在小廳里面的。我們只知道祖父、曾祖父的號,不知道大名。因為小的時候不許講大人的名字,要避諱的。我記得我的曾祖父叫潤之,叫潤之公,我的祖父叫逢吉公,怎么知道的呢?過了年,要把人像卷起來,上面要寫號的,不然你找不到的。

我的父親在中學里面教書,那個時候是沒有大學的。我小的時候,家里就發(fā)生了矛盾:我的父親有姨太太,姨太太有孩子。我的母親說常州的親戚太多,過的都是封建的奢侈生活,受不了,我們是坐吃山空,再多也要吃光的,所以搬到蘇州去了。在常州我們是大家,在蘇州完全不一樣,只有一所房子,破破爛爛的,就把房子賣掉,我們租房子住,變成了小戶人家。開頭我母親用各種辦法維持這個家庭,后來我的姊姊從學校出來工作了,工資可以補貼家里。我的父親和姨太太留在常州,從我讀中學的時候就分開了。

我是常州中學畢業(yè)的,在常州中學,有一個碑。我讀常州中學的時候,我的家已經(jīng)搬到蘇州了,可是那時候覺得常州中學辦得比旁的中學好,所以還在常州讀書。那時候都住在學校里面,禮拜一到禮拜六都不許出去,只有禮拜天可以出去。所以,雖然在常州讀書,學校的一些事情我知道,學校外面我不知道。有許多親戚,我都不知道他們的名字,因為我很小的時候,都是按號叫什么伯伯、什么叔叔的,不知道他們的姓名。

我的父親和姨太太家里的情況,我也不了解??谷諔?zhàn)爭,我跟我母親逃難到四川重慶,聽說我的父親跟姨太太逃到鄉(xiāng)下,消息都完全隔斷了。我是1949年回國的,回國以后,才慢慢地知道有個弟弟在上海,這個弟弟是姨太太生的,后來找到了弟弟,聯(lián)絡(luò)上了。我的弟弟前兩年去世了,弟媳婦還在上海,他有幾個孩子,有的在上海,有的在香港。

因為我們走出去了,我從常州到蘇州,到上海,到國外,越走越遠,沒有機會到常州去,我跟常州很隔膜,記憶很少,就是這個道理。一直到紀念瞿秋白逝世60周年,在常州開一次學術(shù)研討會,我去了,呆了三天,我去看看青果巷還有沒有,去一看,找不到了。怎么找不到呢?青果巷原來很小,現(xiàn)在路放寬了,把前邊的房子拆掉了。后來我就打聽了,有人告訴我說,這個地方就是從前周家的老房子,大門都被拆掉了,我就去問問這里住的是什么人家,他們說這里住了十幾家人家。后來就沒有機會再回家鄉(xiāng)。

對于我們家庭,太平天國是一個很大的打擊,辛亥革命又改變了它,還有不斷的革命……

我的健康。其他方面都很好,就是耳朵背得不得了,看人要戴眼鏡,看書要戴看字的眼鏡,老了,就麻煩在這些地方。人過了90歲,什么都退化,我80歲一點沒有老的感覺,90歲的時候就感覺到了。注:本文由秦德祥記錄整理,并于2009年2月4日經(jīng)周有光先生親自審讀過。


上一章目錄下一章

Copyright ? 讀書網(wǎng) hotzeplotz.com 2005-2020, All Rights Reserved.
鄂ICP備15019699號 鄂公網(wǎng)安備 42010302001612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