正文

感動十分(2)

我在臺灣 我正青春 作者:蔡博藝


走在十分平坦的道路上,看著兩側(cè)各色的燈光閃爍,這是旅游區(qū)該有的背景,但是我卻又像少了一點什么。但是少了什么,我還說不出。

穿過人群,繼續(xù)向前,快到街尾的地方,我眼前一亮。一家叫做“阿嬤の天燈”的小店進入了我的視線。這家店的門面不大,店門口掛著彩繪的招牌,大門是普通家庭的木質(zhì)門,窗子也是紅漆木制,屋子里面有溫暖的光線和懸掛在屋頂?shù)募堎|(zhì)天燈,店內(nèi)的四壁排著或者掛著各式天燈形狀的工藝品,右手邊的墻被照片貼得滿滿當當,照片的旁邊以及大門正對著的墻上是中、英、日三種語言的簡介,一道木制樓梯后面,有一個延生進去的房間,房間里坐著幾個中年人在聊天,他們后面堆著很多彩色的紙和已經(jīng)完成的天燈。店面雖小但是吸睛的亮點太多太多,而我的目光最后卻停在了一個人身上,一位身高大約一米二的老奶奶,她就是這家店的老板,“阿嬤の天燈”的阿嬤。

阿嬤一頭銀灰的短發(fā),身體硬朗,行動起來也很快,在店里店外忙個不停,沒有一刻空閑下來,完全看不出她已經(jīng)高齡八十三。我走進店里,阿嬤熱情地招呼我,我將店內(nèi)的天燈掛飾一個一個的看過去。突然聽到外面巨大的響聲和地面的震動,是火車來了,時間已經(jīng)到了下午六點二十分,店內(nèi)的客人一下子都不見了,大家趕著這班火車回臺北了。

這之后店內(nèi)只剩下了我和同行的朋友。我十分好奇地看著向在內(nèi)屋里聊天的幾個中年人,他們看到我后問我有什么事,我突然被問到,有點手足無措,支吾了一下說道,哪位是老板?

他們聽了笑起來,招呼我進去跟他們坐到一起,沒有回答我的問題,閑聊兩句后,發(fā)現(xiàn)我不是臺灣人,反而開始問我各種問題。諸如:你來自哪一省的?怎么會想來臺灣讀書?在臺灣適應(yīng)與否?這些問題我在這個島上已經(jīng)回答過無數(shù)次,于是也就按照標準答案作答。在通過第一輪問答之后,提問權(quán)反轉(zhuǎn)到我這里。我問的問題很簡單,他們肯定也回答過無數(shù)次。諸如:這里為什么是天燈的故鄉(xiāng)?為什么想要做天燈?天燈是怎么制作的?

一位穿著羽絨服和藍白拖臺灣很普遍的一種拖鞋,藍色和白色相間。是臺灣鄉(xiāng)土的代表,一度也成為臺灣腳踏實地并經(jīng)濟的象征。藍白拖主要是男生在穿,女生款主要是紅白色。 ,臉色黝黑的大哥聽罷問題,開始講故事。

天燈是從大陸傳過來的,最早的發(fā)明者是諸葛孔明,當時為作戰(zhàn)所用。明末清初時傳入臺灣,當時還有日本倭寇來犯,老百姓在海盜來襲時就躲入山中,海盜走后就釋放天燈,告訴十里八鄉(xiāng),現(xiàn)在已經(jīng)安全了。天燈順著淡水河口一路上來,傳入十分這里。當時的天燈和現(xiàn)在在十分看到的天燈相比,最大的區(qū)別在于大小尺寸和飛起的高度遠近。當然,當我和這位臉色黝黑的大哥相熟之后,他嘿嘿笑著對我說,以上的這些傳說,真的就只是傳說。

老一輩人將釋放天燈作為一個傳統(tǒng)習俗,每年都在元宵節(jié)釋放。在這幾個中年人的兒時記憶里,天燈從來都是小小一個,只有二三十公尺。那時候的簡易版天燈是用報紙糊起來的,亮光微弱,飛不高也飛不遠,點燃后,像只浮在空中的水母。在孩子們眼中,不夠大不夠高不夠遠的天燈簡直遜斃了,終于在他們成為血氣方剛的小伙子后,他們決定要做點什么。于是在27年前,四個年輕人,帶著對于傳統(tǒng)習俗與記憶的責任感和一定要做的讓老人家們驚異的志氣開始了對于天燈的重整改造,他們立志要把十分的天燈做漂亮了,讓它能飛到更遠更遠的地方,讓更多更多的人將放天燈作為自己生活中的傳統(tǒng)習俗。

然而,改造工作漫長而艱辛。前后一共歷時三年左右,他們嘗試了幾百種尺寸和切角,用了十幾種不同的燃料,最后才確定了十分天燈今天高四尺寬兩尺半的模樣。


上一章目錄下一章

Copyright ? 讀書網(wǎng) hotzeplotz.com 2005-2020, All Rights Reserved.
鄂ICP備15019699號 鄂公網(wǎng)安備 42010302001612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