正文

陶淵明:扔官帽,輾轉(zhuǎn)乞討(5)

先賢與中國 作者:劉小川


五柳先生醇酒般的尋常日子,能否持久?晉末軍閥混戰(zhàn),百姓賦稅極高,單靠種田難以養(yǎng)活一家人。淵明棄官后一度乞討,“饑來驅(qū)我去,不知竟何之。行行至斯里,叩門拙言詞”。何之:到哪里去。行行:走了又走。早年他有過乞討的經(jīng)歷,心里百味雜陳。五十歲的金剛硬漢,那乞討的手如何伸得出去?扔官帽的手轉(zhuǎn)為躬耕手,再轉(zhuǎn)乞討的手,其間的酸楚可想而知。他走了又走,到陌生的村落去乞食,遠離家人和南村的鄉(xiāng)鄰。這類事,男人通常是不會講的,羞于啟齒。做過縣令的陶淵明把乞討事寫進了詩篇,一句“叩門拙言詞”,大丈夫為五斗米折腰的情與貌,如在目前。

筆者再三逼近他的生存細節(jié),欣悅與悲哀俱收。乞食的畫面不請自來:大師敲開了陌生人家的門,吞吞吐吐說明來意,結(jié)結(jié)巴巴提及家里的窘困。討來的食物他舍不得吃,回家分給幾雙小手。老大陶儼又把食物悄悄遞給小弟陶佟,翟氏背過臉去抹淚……

“凍餓雖切,違己交病?!边@個短語,道出耿介之士共同的心聲。

陶淵明寧愿輾轉(zhuǎn)乞討,也不去找那些人五人六的官員。他在寫給兒子們的信中說:“每以家弊,東西游走。”八個字,透露多少隱忍的辛酸。“性剛才拙,與物多忤?!?/p>

大師多傲骨,否則難成大師,逆境中撐不住,垮掉了。

信中又云:“汝輩稚小家貧,每役柴水之勞,何時可免?念之在心,若何可言!然汝等雖不同生,當(dāng)思四海皆兄弟之義。”淵明的五個兒子在亂世存活下來,妻子翟氏得享天年,蕭統(tǒng)夸她:“能安勤苦,與其同志?!?/p>

據(jù)國學(xué)泰斗袁行霈先生近年考證,陶淵明活了七十六歲。

陶淵明五十八歲作《桃花源記》,這是中國人千百年不變的精神家園。他的精神偉力牢牢扎根于日常生活,舉止天真,和藹可親,就像我們的親人。他說:“落地為兄弟,何必骨肉親!”

生活之信仰,陶淵明承先啟后。上京里和南村,先生有酒盈樽的日子居多,美感橫呈,俯拾皆是。輾轉(zhuǎn)乞討的那雙顫抖的手,破天荒寫進傳世詩篇。

“長吟掩柴門,聊為隴畝民。”古代最黑暗的時期,仍然有一些人過得賞心悅目。其中的佼佼者,就是江西九江的五柳先生。

當(dāng)代德國的大學(xué)生中學(xué)生普遍熟悉荷爾德林,追慕那位“詩人中的詩人”。中國的學(xué)子如何呢?偉大的陶淵明,是否寂寞少知音?


上一章目錄下一章

Copyright ? 讀書網(wǎng) hotzeplotz.com 2005-2020, All Rights Reserved.
鄂ICP備15019699號 鄂公網(wǎng)安備 42010302001612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