正文

自序:生長“隱秘”的地方(4)

故宮的隱秘角落 作者:祝勇 李少白 著


本書談故宮建筑,卻不止于建筑,因為建筑也不過是歷史的容器,在它的里面,有過多少命定、多少無常、多少國運起伏、多少人事滄桑。在寫法上,本書依舊算不上歷史學(xué)術(shù)著作,充其量是談人論世的歷史散文而已。只不過這種歷史散文,是建立在歷史研究的基礎(chǔ)上的,也借鑒了他人的諸多成果,否則,這樣的歷史散文就成了沙上建塔,再美也是靠不住的。

文學(xué)與學(xué)術(shù),各有分工,各有所長。我從不輕視學(xué)術(shù),但寫了這么多年,如今我越來越偏愛散文,歸根結(jié)底,是那文字里透著生命的溫度。夜讀董橋,有一段話深合我意。董先生說:“今日學(xué)術(shù)多病,病在溫情不足。溫情藏在兩處:一在胸中,一在筆底;胸中溫情涵攝于良知之教養(yǎng)里面,筆底溫情則孕育在文章的神韻之中。

短了這兩道血脈,學(xué)問再博大,終究跳不出蕩蕩的虛境,合了王陽明所說:‘只做得個沉空守寂,學(xué)成一個癡漢。’”

我沉浸在散文的世界里,千載歷史釀作一壺濁酒,萬里江山畫作一尺丹青,在歷史與現(xiàn)實、理智與情感之間,回旋往返,穿來梭去,不失為一種大自由,與古人對話,又實在是一種大榮幸。這文字里,不只有袖手觀棋、低眉閱世的輕松,往昔的繁華與幻滅里,無不包含著對現(xiàn)世的幾番警醒與憂患意識。

大約2009年,我與攝影家李少白先生合作,在紫禁城出版社出版《雙城記》前后,就萌生了寫作本書的念頭,與紫禁城出版社王冠良等朋友探討過寫作的思路,并開始嘗試著動筆。雖然步履艱難,但畢竟有了開始。沒有想到,兩年后,我調(diào)入故宮,成為博物院的一名工作人員,對故宮的建筑,尤其是“隱秘角落”,更多了幾分認識,寫作終于變得順暢起來。2012年初,我完成本書初稿,中文繁體字版交給牛津大學(xué)出版社,但當(dāng)時對書稿并不滿意,后來,由于研究工作的便利,資料越查越多,就不肯輕易付梓了,而是對校樣一遍遍地修改,加入了一些內(nèi)容,直至今日,才得以付印。剛好趕上故宮博物院成立90周年,也算是一種機緣。對于牛津大學(xué)出版社、中信出版社,發(fā)表上述作品的寧肯、海帆、賈永莉諸位編輯,以及長期給予我支持與鼓勵的故宮博物院領(lǐng)導(dǎo)與同事,在此一并表示感謝。

2012年4月2日于故宮西北角樓下

2015年2月10日至22日改定于成都


上一章目錄下一章

Copyright ? 讀書網(wǎng) hotzeplotz.com 2005-2020, All Rights Reserved.
鄂ICP備15019699號 鄂公網(wǎng)安備 42010302001612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