正文

中國的古早味在越南

我去!東南亞 作者:銀小醬


早味”這個詞最初是臺灣美食界的說法,本來我并不知道它的意思,是在河內(nèi)的一位臺灣同胞的指點下,我才知道了這個詞語的含義——“古早味”指的是從前的味道。

我十分贊同臺灣同胞的看法,但是相對于“古早味”,我更喜歡用另外一個詞——“鄉(xiāng)土味”。

在會安的時候,“鄉(xiāng)土”這個詞常常被身邊的老驢們提及。并不是這里的食物味道讓我們這些中國人心生回憶,而是因為這樣的一個古城不僅有豆腐花、小戲臺、紙燈籠,還有很多和多年前的中國相似的東西—這里簡直就是一個地道的中國式農(nóng)村。

30歲以上的城市人,很多都在農(nóng)村待過,都有著那些在樹下追打、玩捉迷藏、偶然調(diào)戲一下鄰居家的土狗,或是跑到河邊摸一條魚帶回家的鄉(xiāng)村記憶。

我在會安就遇到了一條鄰居家的土狗,它應(yīng)該是剛剛從一個有主人有骨頭的美夢中睡醒,露出一副“going down”的表情朝我們訕笑,不時還搖搖尾巴“汪汪”地叫喚幾聲,像是我們這幾個陌生人入侵了它看守的領(lǐng)地一般。

這個“going down”的表情馬上激起了路邊餐館的一眾懶洋洋的游客的興趣,他們紛紛掏出相機(jī),把這小院圍了個水泄不通。土狗在這樣的場面下立刻變得不淡定了,它上躥下跳,被閃光燈嚇得團(tuán)團(tuán)轉(zhuǎn)。

正當(dāng)游客和土狗嬉戲的時候,突然一陣熟悉的香味從遠(yuǎn)處飄來。追尋香味而去,發(fā)現(xiàn)來源是一個將五谷磨成粉售賣的柜臺,并且這里顯然已有了一些粉絲。年輕的服務(wù)員顧不上招呼客人,忙著幫排隊的顧客磨粉,一位年長些的女士足足挑選了十幾種原料,磨成了三大袋營養(yǎng)粉。

于是乎,很多像我一樣的游客就像小時候電視廣告里面出現(xiàn)的黑芝麻糊小孩一樣,咬著手指站在了阿姨的柜臺前。這時,站在旁邊的中國游客突然冒出一句:“我小時候也是這個樣子的。”

任何東西只要打開了味覺記憶的大門就會一發(fā)不可收拾,就像小時候夏天食欲不振時,家人會端出一碗炒米粉,主料是黃豆粉,用開水沖,加點白糖即可,味道香甜可口。還有那些小時候吃過的老冰棍,只是一些糖水和蜂蜜的味道卻讓長大后的我們一直記憶猶新。

都說人對于味道的記憶是最長久的,年紀(jì)越成熟,越懂得舊時滋味的妙。不過而今的古早味除了一份對舊時光的愛之外,還多了一份對生活的認(rèn)真。

每個人對越南都會有自己的看法,回國的時候就常常會聽到“越南就是山寨中國”的聲音。我一直想為越南說幾句話,借著這個機(jī)會也可以為越南說幾句公道話:山寨和保存其實并不是同樣的東西,山寨是主動的模仿,而保存更多的時候是被動的保護(hù)。曾經(jīng)在國內(nèi)的一個古鎮(zhèn)上看到過兩個十分稀奇的燭臺,民族的圖騰,杉木的紋路,一問之下,一個老板 說這個是來自西藏的喇嘛手藝,另外一個老板說這是來自湖南的苗家秘方。其實他們都沒猜到,這樣兩個工藝品來自同一個地方——中國義烏。

曾經(jīng)聽一個日本友人這么評價中國:“中國是一個藝術(shù)大國,卻是一個文化小國?!苯诸^賣藝的天橋藝人,如今還能找到幾個?震撼人心的天津大鼓,還有幾人會聽?就算是引以為豪的節(jié)日文化,也慢慢地被相鄰的鄙人一一剽走了。

我并不是一個崇洋媚外的投機(jī)分子,很多時候,并不是別人在文化上做得多么的好,而是我們在這一點上做得還不夠而已。


上一章目錄下一章

Copyright ? 讀書網(wǎng) hotzeplotz.com 2005-2020, All Rights Reserved.
鄂ICP備15019699號 鄂公網(wǎng)安備 42010302001612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