正文

卷之十五

福州府志乾隆本 作者:清·徐景熹


壇廟二



古田縣

社稷壇在縣治西里許。宋景德二年建于縣東,尋遷縣西南。元元貞間,遷今所。明成化十五年修。萬歷二十六年重修。

風云雷雨境內(nèi)山川城隍壇在縣治東南半里許。明洪武初建。成化十五年修。萬歷二十六年重修。

先農(nóng)壇在南關(guān)外里許。

邑厲壇舊在縣西北二里許。明洪武三年建。正德元年改立北門外。國朝乾隆三年重修。

城隍廟一在云津坊,為舊廟;一在縣治西,為新廟。皆祀拓主神。唐開元中,大姓劉疆率其部歸于州,始立縣。卒后,邑人思之,為立廟,號寧境。宋景德中,縣令李堪毀淫祠,不廢侯廟。即云津坊舊廟。未幾,民請遷,更立今所。崇寧二年,賜額惠應(yīng)。政和二年,封順寧侯,后加正應(yīng)。寶祐中,加號靈顯,封為城隍之神。元、明屢修。國朝康熙四十四年,修新廟,五十一年,重修舊廟。宋余發(fā)林《城隍廟記略》:神姓劉,名疆。世生此土。唐開元間,始與其徒,以其地請於天子而立縣。玄宗嘉其忠順,仍使掌縣事。未幾,納職請吏于朝,偕其子弟族人,退居以俟朝命。天子不欲奪其志,詔有司敘其功德,加其封爵,使食祿於家。疆天性仁厚,友愛諸弟,延及其下。歿后,邑人思之,為立廟,號寧境。歲時祭之,感應(yīng)如響,廟貌至今猶存,咸稱為古田拓主廟。累加封贈。至宋謚為順寧正應(yīng)侯,夫人林氏號順應(yīng)左夫人,鄭氏號正寧右夫人,父母子弟同享廟食至今,可謂遠也已。嗚呼!如侯者,忠君仁民,保族安身,生為民主,歿為神宗,不亦人杰矣哉!明張以寧《增廣城隍廟記略》:郡邑皆有城隍祠,由唐始。古田祀順寧正應(yīng)靈顯侯,報本也。吾閩自無諸扶翼漢室,民為冠帶,迄唐開元,獨斯邑未造。劉侯篳路山林,乃疆乃畝,挈而歸諸職方氏,風氣日開,富庶以教,惟吾侯之力也。在禮,有功烈于民,能御大災(zāi),捍大患者,歿則祀。侯之烈光昭圖牒,視古之祀法奚其愧,祀在邑西麓。嘉定中,加前號,提封百里,實與長民者共理之,翊庇生民,除其邪祲雨旸,祈禱有應(yīng)如響,革命初,邑罹多故,靈跡益顯。邑之吏民念無以報侯惠,大德八年甲辰肇謀,即侯之祠,增廣地基,圯棟腐瓦,咸易其舊。至順中,復(fù)得邑尹趙公孟額、丞胡公薛徹,二宰咸孚誠意贊導(dǎo),像設(shè)俱新,黝堊交煥,訖功于至元丙子。於是,高明完麗,稱侯之功烈與吏民尊祀之意,邑人請以寧記之。”

關(guān)帝廟在縣宇后左。明萬歷三年,知縣周炎建。

孚應(yīng)廟在縣南囦關(guān)。舊號陸川廟。祀劉疆弟。宋紹興二十七年,封英濟侯。

安邑廟在縣南門外。宋時建。祀林溢、林希。邑有水旱,禱輒應(yīng)。邑令邱雙薦以聞,賜額“顯應(yīng)”,封溢昭烈侯,希昭惠侯。靈淵廟,在縣北五里。舊號羊角龍王廟。宋紹興十四年,賜今額,封溥濟侯。

靈應(yīng)廟在縣西北臺山下。祀宋縣令李堪。嘉定間建。端平三年,賜額“靈應(yīng)”。明萬歷二十七年,重修。宋趙以夫《靈應(yīng)廟記略》清源留君元亮宰吾邑之明年,以書來告??h北臺寺有遺愛侯祠,地狹屋敝,從邑人請,廣而新之。既成,求文記其事。侯姓李,諱堪。景德間,初宰邑,有功於民,具載圖記,及侯之所自為圖記。其大者,興學校、排異教,拆淫祠、以禮經(jīng)變其俗。至今,家弦戶誦,聲明而文物矣,皆侯賜也。始,民共祠侯于學。歲久,學遷于溪之東,基化為寺。邑長傅公康欲更其廟。未報,傅公去,及是以書屬留君,元亮,竟其志。於是,飭材鳩工,嚴廟貌以崇敬,飾輪奐以妥靈。侯之愛民,致民之愛侯,厥惟舊哉。留君,秦國丞相正諸孫,有理劇才,撫字馀力,能表章前哲,以淑人心。傅公去邑三十年矣。踐華登要,猶卻顧舊治,思所以尚賢植教,不忘其民如此。侯得百里而君之,十世之民思之、敬之如一日,其必有道矣。所謂聲高位宏,其所施功崇業(yè)鉅,則大丞之享,通國之典,非侯其誰?是皆可書,以詔來者?!?br />
顯應(yīng)廟在縣東北二十五里。祀宋縣令黃師益。紹定六年,賜額,封靈佑侯。

真武廟在囦關(guān)分司南。

順懿宮又名龍源廟在縣東三十里臨水洞?!堕}都記》:神姓陳氏,閩下渡陳昌女,名靖姑。嫁劉杞,卒年二十四。臨水有洞,產(chǎn)巨蛇,時吐氣為癘疫。一日,有朱衣人執(zhí)劍,索白蛇斬之。鄉(xiāng)人詰之,告以姓名。乃知其神也,為立廟,祀于洞。有梳妝樓。宋淳祐間,封崇福昭惠慈濟夫人,賜額“順懿”。宋縣令洪天錫立碑,明張以寧為記。明徐火勃《龍源廟》詩:“臨江遺廟祀嬋娟,少女宣靈五代年。蝌斗橫縱階下出,妖蛇降伏井中眠。春秋野老更羅袖,伏臘村童送紙錢。苔滿古碑行客吊,妝樓無主鎖寒煙。”

東岳廟在紫極宮后。

文昌祠在北臺山下。明萬歷二十三年建。

李延平祠在縣治南門。明嘉靖初建。祀宋儒李侗。以朱子門人林用中、林允中、林夔孫、程若中、余偶、林好古、林大春、蔣康國袝。

崇德祠在縣坊三保。明嘉靖初建。祀?yún)⒆h魏棨。明徐宗魯《方伯魏公遺愛祠記略》:“閩壤憑山距海,自昔為要荒之域,故多剽悍草竊。嘉靖癸未歲,盜起古田,縱掠旁邑,以巖谷為巢穴,屯聚弗解?;颢I議於臺使曰:杉洋、盜藪也,不如屠之。使盜無所舍,且易有功。時布政司參議魏公分守茲境,獨持不可,曰:杉洋千家,豈有人皆盜耶?渠魁未獲,乃荼毒無辜以要功,吾不忍也。臺使感其言,屬公往經(jīng)略之。公至,勒兵守要害,以防竄潰。徐遣父老諭盜,曰:首亂者,周馬良也。能擒馬良來降,余斷罔治。不然,若屬無噍類矣。盜乃大患,縛周馬良詣軍前請死,群黨解散,古田以寧,臺使上公功,進秩焉。公天性敦樸,言若不出口,至遇變故,則斷以定見,屹然不能奪。如古田之役是已。顧又謙厚不伐,人鮮知者,千家之命,實賴片言全活,故愛公真如父母,相與立生祠,繪公像,歲時祀之。壬寅春,公之子大理寺正良貴奉敕慮囚於閩,父老迎問公起居,知已謝世,又相與哭祠下盡哀。有司以狀請於余,請祠祀古田之學宮,余惟表章仁賢,有益風教,公之治績與東郡、廣陵,媲美齊休,祠而表之,弗可以已。乃檄有司,葺其舊祠,而名宦之請,則咨議於藩臬諸公,僉曰:允宜。乃復(fù)檄有司,祗修彝典云。公諱棨,字喬儀,江西新建縣人。弘治已丑進士,歷官吏部郎中,出蒞閩藩最久,自參議擢左參政右布政使致仕,嘗行部至延平,值大旱,齋沐禱雨,輒應(yīng)。有慶云上覆,公行雨中,獨不濡。此其至誠恤民,能動天鑒,不特古田去思可紀也?!?br />
熊公祠在三保。明嘉靖間建。祀巡司熊彥迪。明朱衡《谷口巡檢熊公祠記略》:“熊公彥迪,江西南昌人。早歲嘗疏于朝二十事,其一乞罷江西采辦大木尤偉,及官谷口巡司,以捍賊功,捷聞,擢南京兵馬司。其鄉(xiāng)井宦所之績,蓋相方云。公逝百五十年,人人尸祝,愈久不忘,既祀名宦,又祀之專祠,豎石於亭,知縣向縞請文勒石,以慰邦人。公官谷口,永??芷?,蟠據(jù)桃花洞,全閩震撼。公于是統(tǒng)領(lǐng)官兵數(shù)千,直搗巢穴,擒其酋首數(shù)十人,余黨悉平。蓋官兵之不能剿守,令尉之不能平,一巡檢身任之,其功豈不[HT6,7”SS]钅訇然偉哉?公以功附錄《成祖實錄》,凡讀史者皆知。谷口微官,有可祀之功如此,故曰以勸功者也。他如被檄,清荒田千頃,建虎溪寨,保障一方,其功尚多。公身后俱貴顯,參政公洛,督學公汲,先后入閩,炳然相望,其功德深于民者,彥迪公遺之也。以熊世美在閩,則人心不磨,雖石固,有時而泐云?!?br />
徐公祠在五保。明隆慶五年建。祀前邑令徐建。

金公祠在黃田驛。祀明巡撫金學曾。學曾有免黃田代辦滄峽木貢夫役民懷祀之。

報功祠在南門外。明萬歷二十八年建。祀明邑令王所,徐建,巡檢熊彥迪。

懷德祠在囦關(guān)。明萬歷間建。祀鹽運分司林烈,馬森為記。

陳公祠在囦關(guān)。祀明監(jiān)運分司陳懋昭。

蕭公祠在囦關(guān)對溪小武當山。祀明鹽運分司蕭敏道。

屠公祠在囦關(guān)驛傍。祀明鹽運分司屠本畯。明楊德周詩:“鹽筴多嘉譽,詩篇更擅場。勒銘今峴首,聞笛舊山陽。古路千峰落,芳祠一水長。清風倍惆悵,獨薦荔支香?!?br />
劉公祠在縣治二保。祀明邑令劉若金。

陳公祠一在縣治三保,一在南關(guān)六保,一在黃田。俱康熙四十年建。祀國朝巡撫前邑令陳瑸。

屏南縣

社稷壇在西門外隔溪。

風云雷雨境內(nèi)山川城隍壇在南門外迎恩橋北。

先農(nóng)壇在東門外。

邑厲壇在城北山麓。

關(guān)帝廟在東門內(nèi)大街。

忠孝祠

節(jié)義祠俱在東門內(nèi)大街。

城隍廟在東門內(nèi)后街。

閩清縣

社稷壇在縣治南三里許。

風云雷雨境內(nèi)山川城隍壇在德懷廟后。

先農(nóng)壇在縣南龍岡庵舊址。

邑歷壇在縣治北七里。

城隍廟舊在縣西門內(nèi)。明天順六年,移建西門外。國朝乾隆七年,重修。

關(guān)帝廟在縣治東。

天后宮在西門外。

昭顯廟在縣西梅川。神姓陳,事王審知,有功于閩,民為之立廟。宋咸平初修建。天圣四年,大水、高陵墊溺,廟在下,水不為害。元符間,民益新之。紹興元年,賜額“德威”。三十年,封昭顯侯。明洪武末,復(fù)建二從神祠于廟東西。永樂十六年,西廟火。正統(tǒng)六年,重建。明楊應(yīng)曉《重修昭顯廟記》:“昭顯廟者,祀四將軍及董公、沈公者也。按四將軍相傳姓陳氏,河南固始人。唐景福中,事王審知有功,受封爵曰翊惠,曰顯惠,曰威遠,曰懷遠。及沒,民為立廟鐘南山之麓,是為南廟。元至順間,縣尹董公禎,國朝洪武中縣尹沈公源,蒞官,和易清慎,惠澤及民。邑人建祠縣西祀之。祠毀,并祀于南廟。故今稱西南二祠六將軍云。邑有水旱癘疫,祈無弗應(yīng)。民有不直者,輒爭相控誓,雖絲發(fā)曖昧,罔敢隱,盜賊蠹民者,若陰譴,立就擒獲,誠屹然一巨鎮(zhèn)也。初,廟址為南宮夫人殿,邑人改創(chuàng)昭顯;而遷夫人於后殿,東西廡則陳、蔡二總管。蓋原從陳將軍入閩者。歲久,廟日就圯。余承乏茲邑,覽之嘆曰:是尚可不更新乎?乃屬鄉(xiāng)老謝元泮、吳道充輩,倡議修葺。諏日經(jīng)營,藏工庀物,飾而像貌,崇而殿階,峻而垣墉,繪而丹堊,并祀伽藍土地於兩廡。而以戰(zhàn)死義勇吳開等從焉。輪奐交美,望之巋然改觀矣?;蛟唬赫扬@,祀典不載,祀之非禮也。余曰:祀者,祀其利于民者也。將軍生沛其澤,沒赫其靈。后先輝映,其功德之在楚民,博且鉅矣,惡得不祀哉?曰:從以戰(zhàn)死,義勇何也?曰:見危授命,自昔稱難,賊至,義勇率眾御之以死,所謂捐軀民事者也,此其所由從也。竊思之,梅邑無城,周回萬山中,多嵐瘴。民半流寓,爭訟易起。使非有神者主之,尚能使奸宄不萌耶?災(zāi)疫不生耶?狡偽者自輸其情耶?嗟夫,余于斯,而益信將軍之功德,垂庇無窮也。其廟享世世,宜夫!落成之日,鄉(xiāng)老咸丐余言,以志不忘,于是乎記?!?br />
龍王廟在縣東龍津。宋宣和三年,敕建。政和六年,賜額“顯利”。元泰定初重修。

武功廟在仁壽里龍源。宋紹圣間,朝請大夫蕭磐,在浯州值風濤,遙望江滸有廟,默禱之。云中三人,皆紫袍金帶,風遂息。磐感靈貺,拜謁廟下,神果三人,曰感應(yīng)、曰靈應(yīng)、曰威應(yīng),皆號將軍。遂錄其封號以歸。祀所居主山后。

德懷廟在縣南鐘山。神姓陳,紹興三十年,封英惠靈顯侯。

薛丕廟在護仁里名山上。逸人薛丕居山中,或傳其為仙。鄉(xiāng)人即所居祀之。正統(tǒng)八年重建。

張圣君祠在廣濟巖。神,宋時永陽人,生而靈慧,沒后神光夜發(fā),屢著靈異,人祠祀之。明弘治中重建。萬歷間重修。

董公祠在縣西。祀元縣尹董楨。

長樂縣

社稷壇在縣治西。宋時建。元至正二十七年,重建。明洪武六年修。正統(tǒng)、弘治中重修。

風云雷雨境內(nèi)山川城隍壇在縣治西南一里。元至正二十七年建。明洪武六年修。十一年重修。正統(tǒng)、弘治中,再修。

先農(nóng)壇在東關(guān)外。

邑厲壇在天王寺側(cè)。舊在坑尾山。明洪武十一年,遷班鳩嶺下。弘治六年,移今所。崇禎十二年,重建。

城隍廟在縣治后東華觀傍。宋元祐間建。明洪武十四年遷縣東隅城外。正德七年,以其地建五賢祠,復(fù)遷今所。嘉靖四十年重修。明潘援《重修城隍廟記略》:長樂城隍廟,舊在縣治后,東華觀側(cè)。創(chuàng)自宋元祐間,至我朝洪武辛酉,縣令邱宗亮遷置今所。正統(tǒng)中,縣令龍韜復(fù)因舊制,而修葺之。歷今數(shù)十年,職長民者,率視如傳舍,而弗之肯顧,頹圯相仍,幾至不屋。弘治戊午,王侯以進士為邑令長,補敝扶傾,眾廢畢舉。爰謁斯廟,目擊而心惻,曰:吾職茲土,神將于我乎依,使不圖改觀,將鞠遺址為草莽矣。厥責安逃?遂自規(guī)畫,計財鳩工,首葺中堂,高敞雅潔,視昔有加。內(nèi)深其宮,為神攸棲。前擴其庭,啟民皈仰。旁翼以廊,便有事者進退。外崇其門,聳行道者觀瞻。構(gòu)堅易朽,起撓為隆,輪奐翚飛,藻繪明煥,始工于是歲十月,落成於今之四月。事辦而民不知勞,費廣而財不告匱。誠所謂見之超特,才之卓越,而能為人所難者矣。邑之父老群拜請曰:昔無今有,維我侯之績,不有紀述,曷勸方來?愿盡顛末,以鏤諸石。竊惟城隍立廟,在古未有,而創(chuàng)于唐。蓋《周禮》安民救荒,必索鬼神,祭法亦謂能捍大患,御大災(zāi),則祀之。城隍之神,為民御災(zāi)捍患,凡水旱疾癘,在所必禱,廟祀之制,亦以義起之者歟!況國典褒封優(yōu)崇祀禮,又當加之意而不可緩焉者也。侯為此舉,揆於義而稱,稽于制而宜。雖事神也,實為民也。古良牧之用心,殆不是過。使先侯為令者,心侯之心,則必不致敝。繼侯為令者,能事侯之事,又何廟之有廢為患哉?侯名漁字時霖,浙之象山人。

天后宮在西隅南山之陽。明永樂十年建。一在仙磁氵粵,一在港尾,一在文石,一在松下,一在梅花,一在后山。一名濟舟廟,在四都翁山嶺。

越王廟在二十一都越王山。詳見閩縣。

通津廟在十四都。閩永隆四年,封通津侯。

通濟祠在十一都。祀通濟之神。唐大中十一年建。宋太平興國元年重建。唐里人林崇禮創(chuàng),故鄉(xiāng)人呼曰:“崇禮祠”。又有通濟廟,在臨水渡。宋端平間建。后遷其神于郭門樓上。

林公祠在大宏里。祀唐水部林慎思。

思德堂在二十三都。祀唐倉曹林鶠。

顯應(yīng)廟初名植柱,在八都。《三山志》:唐開元中,有神降于察山之陰,乘大水,沂湍流而上。漁者心異之,取置石室中,望之若植柱。嘗有洪氏女浣紗其旁,見若銀卮浮水中,褰裳探之,水漸深,為蛟所吞。其家訴于神,不終日,雷雨暴作,刳蛟于水濱,得女死蛟腹中。洪氏感涕,虛其居,刻所取木為像,塑其女配焉。宋景祐中,禱雨獲應(yīng),更立廟宇。紹興三年,賜額“顯應(yīng)”。

祈雨祠在十三都黑龍?zhí)?。宋元豐元年建。歲旱禱雨處。

桂林祠在十一都。宋元豐二年建。

靈通王廟在十三都。祀神陳通與其弟靈。宋宣和間,敕封王爵。

金吾祖廟在大宏里?!犊h志》:里人林通元有善行。卒,人莫知其為神也。宋初。有寇至,望見神人樹旗幟御之,遂退。是日,降靈于人,述生平及父母妻子甚悉,事聞,敕賜廟額。

高隍廟在縣治西隅?!犊h志》:宋元豐間,縣尉高氏奉其所祀神,曰:高將軍來,立廟祀之。永樂三年重建。嘉靖中毀,復(fù)建。

瑞溝行祠在二都?!犊h志》:“神,宋莆田縣法曹。時有犯法者數(shù)百人,當刑。法曹陰縱之,獨抱其文案溺溝而沒。縣令上其事於朝,遂立祠祀之?!?br />
元明廟在縣儀門東。祀司倉庫之神,元元統(tǒng)間建。

利孚廟在臨水渡。元元統(tǒng)間建。

祠山廟在十洋街。初在縣東南,元至正十年建。

昭利廟在十五都。元至正八年建。詳見侯官。

汾陽王廟在縣東太平橋北?!犊h志》:“唐咸通中,光州王想,從兄審知節(jié)度閩都,攝令長樂,奉所祀汾陽王,來家于芝山之陽,即山北為廟,又刻本廟碑銘于廡上,廟號?;?。”元至正間修。明洪武、隆慶間重修,后圯。崇禎十三年修建。明劉沂春《重修汾陽王廟記略》:芝峰之麓,林泉郁秀,有廟翼然,祀郭汾陽王令公也。歷宋于今,幾經(jīng)葺治,邇且就圯。崇禎十一年,夏侯蒞茲土,值軍興告急。侯不擾民,而餉用充,未期月,政通而人以和,尤念成民,而致力於神也。新文廟,飾賢祠,諸廢興矣。拜汾陽王祠下,穆然有鼎新之思焉。諸父老為言,士民于王,有求必禱,禱必應(yīng)。其最異者,嘉靖間倭薄孤城,圍中數(shù)萬生齒,誰不岌岌者,王顯其靈旌,耀于壁壘,金鼓以齊步伐,夜則燈火明滅,行枚雜遝,隱見廟中,倭以有備也。驚而宵遁。此城守人所共見,傳至今不衰。今之既庶既繁,王實生之。侯聞之,作而曰:“令公奠李唐于再造,洗吐番,回紇之腥,不污中原,功蓋天下,千古所欽,祀之非諂。血食于茲,能使島夷奪魄,而邑咸寧,威莫震焉!德莫隆焉!可令其廟弗治乎?于是,慨捐俸貲,鳩工慮材,完其舊圯,增其未備。不二月,而復(fù)告成。廟貌輝煌,視昔有加。侯之致力于神者周,其成全吾民者,又寧有艾乎?爰因諸耆之請,援筆記之。侯諱允彝,別號緩公,直隸華亭人。

五賢祠在縣東城外。明正德七年建。祀朱子,以邑先儒黃榦、劉砥、劉礪、陳木開衤付東西二亭。匾曰:“源頭活水”,曰“天光云影”。門額曰:“溪山第一”,皆摹朱子墨跡。明馬思理《五賢祠記略》:吾邑自朱文公過化而后,以理道相觀摩。數(shù)百年來,理學名宿相踵于世。近氣運稍歇,俗不能無少變,然元氣終固,則其風教所從來者久遠也。麗邑東郊有祠,祀文公而配以直卿輩四先生。四先生皆邑產(chǎn),即文公過化時所從游,稱入室者,祠顏、五賢附文公,而榮邑產(chǎn)也。祠之前楹,顏曰:崇正。由此思之,艱難險阻之中,淄澠互淆,文公獨能不失其正,又得四先生,審百家之同異,定所歸依,卒也羽翼正統(tǒng),章程百代,則四先生之獲分文公未座,而稱五賢,豈待今日論定哉?是祠創(chuàng)自正德壬申,歷今兩甲子。中間經(jīng)幾修,修久仍復(fù)圯。武林鄭侯捐俸重新之,其工視前加毖,而意良厚。凡我多士,尊朱日久,其于四先生之微言懿行,又所稱童習而里談之者,亦曾有明睿端莊,造詣純篤,獨得師傳者乎?則請以質(zhì)之直卿先生,有蚤歲聞道,力行不倦,無忝相訓(xùn)者乎?則請以質(zhì)之自修先生;有夙秉異姿,承家學之源流,篤志敏道,力辟佛老,軼眉山而媲美河南者乎?則請質(zhì)之履之,用之二先生。之四先生者,其進修各別,要以立志端方,用功堅苦,卓然不為異說所惑、生死所動,而克底成德,一也。吾黨勉之,流風未遠,師范尚存,但堅向往,決不落莫。況有賢侯振鐸其上,此亦千秋一快事也。侯名尚友,浙江錢唐人。是祠,修于余歸田之后。故載筆而為之記。鄭世威《五賢祠》詩:“南來獨抱伯牙琴,清夜誰能嘆賞音。流水盈科看后進,高山仰止見初心。千年進學宗鄒魯,一脈真?zhèn)髫灩沤瘛e七姷劳ü忪V滿,從容步徹白云深”。陳省《五賢祠》詩“遠宗周孔近師程,通會諸儒集大成。修已治人留疏草,正心誠意誓生平。一從趙相讒人忌,遂有斯文偽學名。卦得遁爻因遠跡,海濱過化列群英”。夏完淳《五賢祠》詩:“安昌千嶂合,綿亙復(fù)嵯峨。高峰隱云際,日照澗生波。駕言往東隅,祠宇倚山阿。青地映綠草,峭閣響鳴珂。肅肅瞻遺像,徘徊起嘯歌。巍茲五君子,講學潛幽坡。依師被讒逐,亮節(jié)不改柯。苾芬永懷報,濟濟士民和。山川自今古,大道長不磨?!?br />
三賢祠在晦翁巖。祀朱子及劉砥、劉礪。巖即朱子講學處也。明葉向高《三賢祠記略》:晦翁巖故名龍峰。宋劉先生伯仲,曰砥,曰礪者,讀書其中??纪は壬軅螌W至此,二先生師事焉。巖甚奇峭幽絕,逶迤而上,可數(shù)百武。有石對峙如削,為石門??纪は壬謺白x書處”鐫焉。石門之上有祠,祀考亭,以二先生配。有司歲時展禮。其巔有海天山月亭。學使者潘公所建。久之,祠亭俱圯。孝廉袁公來教邑庠,以祀事至,不勝懷賢舉廢之念。白于邑令萬侯,鳩工慮材,一新其舊。堂廡門楹,無不俱飾,又嚴禁樵采。而以隙地,及請于大參畢公,得荒洲一區(qū),俾守祠者得食其力。于是,地勝益增,而三先生之俎豆益虔且毖。劉之裔孫諸生自源輩群走而請于余,愿一言昭示來茲。余聞今新學繁興,異論肆起,有能彈射紫陽,詆訾前哲者,則世共以為高,遂令國家二百馀年尊崇宋儒統(tǒng)一圣真之功令盡廢格不行。士習人心,日以頹壞,余甚憂焉,而力不能挽。覩侯與袁君茲舉,大足為紫陽生色,且使士子聞之,亦知濂洛一脈,雖當剝蝕之余,猶有賢人君子為之表章,即其足跡所經(jīng)之地,師弟講習之區(qū),猶能使數(shù)百年后,人之景慕不忘如此,其所關(guān)于世道,良為不小。是以因劉氏諸生之請,不辭而紀其事,則不獨為一邑一姓之私情矣。葉向高《二賢祠》詩:“寂歷巖扉晝不扃,昔賢曾此授遺經(jīng)。年深但見松杉古,人去長聞俎豆馨。蒼蘚剔殘余片石,白云踏盡出孤亭。一從鳧臼與飛來后,夜夜空山有客星。松徑蕭蕭路幾盤,芳祠瞻拜肅衣冠。天涯何代無逋客,海上千秋有講壇。古戍梅花殘月曉,芳村荔樹早霜寒。懷賢莫起前朝恨,留得名山此日看?!?br />
楊公祠在四都。祀宋揚州都統(tǒng)使楊夢斗。《縣志》:夢斗字子仰,邑四都人。登文天祥榜,累官揚州都統(tǒng)使,鎮(zhèn)服夷蠻。兄琦、弟叔濟、侄次鄭,各以職守一方。景炎末,公從文天祥起兵,死于揚子江。故里父老感夢詫異,為建祠故里廬墓之側(cè)。扁曰:“敕封都統(tǒng)大使宋進士文章節(jié)義祠?!逼矶\迭應(yīng)。

西越雙清祠在五賢祠旁。明崇禎十三年建。祀邑令鄭尚友、李奇珍。明夏允彝《雙清祠記略》:“雙清之祀,以祀武塘李公四可,武林鄭公月庵。余蓋于兩公治邑,知直道在民,不容掩也。余以崇禎十一年蒞茲土,去鄭公僅一年,去李公且三十年矣。然士民語賢令,必舉兩公,他令不得望焉。余每庭決事,士民相訾詆,輒曰:若人也,非良。鄭公嘗創(chuàng)之矣。其事有舊牘者,必曰:斯事也,鄭公嘗剖之。是歸曲于某,若以鄭公言,必無誤者。余有所興革,士民即又輒曰:斯利也,李公嘗興之,于今漸沒。斯害也,李公嘗革之,于今復(fù)起。若以李公所措施,無不當者,問及他令事,則曰:某公事豈能遁公腹中耶?嗟乎!李公雖貴為京卿,今沒矣。鄭公平擢司空屬,旋沒,民何私于二公哉!三十年來,吏斯土者,何他無所稱述也。因詢諸輿誦,熟知兩公之政。李公精穎絕人,剖獄訟如神,凡民所愿興而不得,愿革而無從者,公悉為施行之。鄭公,學道人也,悃愊無華,以誠與人,久而民信之。其治事也,皇皇無須臾之暇。此兩公之異致也。若其潔以持身,慈以字下,遇旱步禱,訓(xùn)士以禮,則兩公所同也。李公與余同邑人,鄭公余同年友也。在五賢祠之旁?!?br />
連江縣

社稷壇在玉泉山前。初在美政街,宋慶元間,移建今所。明洪武間重修。國朝雍正九年,繚之以垣。

風云雷雨境內(nèi)山川城隍壇在新安里。明洪武間建。國朝雍正九年,繚之以垣。

先農(nóng)壇在北郊之原。國朝雍正六年敕建。

邑厲壇在縣北一里。明洪武五年建。弘治間重修。國朝康熙四十四年重建。

關(guān)帝廟在縣儀門左。國朝康熙五年建。一在北茭。

城隍廟在縣治左。宋乾道九年建。明洪武、宣德、景泰、嘉靖間修。國朝順治十八年,康熙十一年、二十八年,重修。

文昌祠在鳳凰池。

忠義孝悌祠見《學?!?。

節(jié)孝祠見《學?!?。

天后宮在江夏街。一在欽平下里。

東岳行祠在郊坂,宋紹興間建。

威奇廟在仁壽街。舊在縣治東,王步下街。明嘉靖三十年建?!犊h志》:“神姓王,名長瑞。漢景帝時,赤林嶺賊楊暉變亂,徵神督剿,旬日,暉授首。敘功,封將軍。武帝朝,封地主威奇王,后數(shù)效陰功,生民賴之?!?br />
按:漢武徙閩民,而虛其地,不應(yīng)神有封號,且“威奇”二字,亦頗怪誕。但屢著捍患功,姑存之。

靈溪廟在嘉賢下里。祀漢閩越王郢第三子白馬三郎,宋紹興間建。一在清河里。詳見閩縣。

祠山行祠在玉泉山。宋嘉定三年建。祀漢張渤。詳見閩縣。

溫麻廟在黃家墩。晉太康三年建。祀舊鎮(zhèn)之神,前吳、后李二公。明宣德三年重修。國朝康熙十三年重建。

大小亭廟在縣東江口?!度街尽罚骸皶x時,有黃助兄弟二人,漢黃香孫也。舟回自海南,至是遇風,兄弟連臂,浮于江岸,夜則畫沙成字,表其履歷。復(fù)見夢於鄉(xiāng)人,曰為我南山作墳,北山立廟,吾能辟災(zāi)降福。如其言,里無虎豹之患,建鹽亭,獲其利。人號其兄廟為大亭,弟廟為小亭?!蔽宕}時,大亭號孚濟將軍,小亭號昭遠將軍。

東平王祠在縣治后。祀唐御史中丞張巡。嘉靖間修建。按《建寧志》:鄧茂七作亂,祈于神,不許。賊怒,焚廟。有頃,大雨狂風拔賊營旗幟,眾披靡。復(fù)見夢于人,糾眾擊之,賊忽聞金鼓喧天,人馬辟易大敗,斬首千五百級。

靈尊廟在縣西濂湖旁。《縣志》:“神鄭璋,字琳叔,光州固始人。唐末,督兵討黃巢于光化里,南至金雞山下沒,因葬焉。后有林特捧香火至邑,因建廟祀之。夢卜多靈?!?br />
佑圣宮在縣東北。嘉定六年建,祀真武。一在治西,一在治南,后移通濟橋。一在治北縣署后。

臨水行祠在溫麻廟西。詳見古田。

靈勇廟在縣土重后。宋嘉定二年建。祀唐僖宗時金吾大將軍黃忠肅。《縣志》:“神嘗戰(zhàn)黃巢于三衢,仗鉞人閩,沒而為神。后唐封金吾無敵侯。靖康初,建寇葉儂侵縣境,至羅侖,望神兵遁去。景定四年賜額。一在新安里?!?br />
昭利廟在縣東演嶼。詳見侯官。

靈顯廟在省魁坊內(nèi)?!犊h志》:“神,黃孟,字叔達,句容人。唐季游閩,沒而有靈。宋紹興間,??苤烀鞴タh治,神見夢于人,示默祐。未幾,寇解去。景定四年,賜額。咸淳二年,封?;莺?。

英顯廟在新安里兌峰。《閩都記》:“神,蕭孔沖,字仲謀,建安人。唐莊宗時,中甲科,不樂仕進,削發(fā)為僧。志行堅苦,能伏虎豹,沒而邑人祠之。宋靖康、紹興間寇警,兩現(xiàn)神異,累封昭烈正順公。寶祐元年,旱禱輒應(yīng)?!痹n廟額。明洪武中重建。萬歷十八年又建。大學士吳沈為記。國朝雍正十年增修。

爐峰廟在縣北安德里?!度街尽罚骸疤凭案V校跏先腴},淮民隨之。始至,有桴浮香爐及書硯,漂于岸側(cè),其人異之,曰:此吾州杜三郎故物也。因創(chuàng)為祠。五代閩時,封高義侯,改稽圣侯。南唐升靈瑞侯。鄭南卿為記?!?br />
靈應(yīng)廟在九龍山下。唐季立廟。宋靖康初,顯靈以退建寇。明景泰四年,賜廟額。

康王行祠在岳廟左。明永樂間建。祀宋彭國軍節(jié)度使康保裔。

靈佑廟在縣治西九井后。宋嘉定五年建。寶祐三年賜額。明嘉靖四年,移建靈勇廟后。神黃姓,贅于邑陳氏。自言沒當為神。宋開禧五年,邑火,顯靈。俄大雨,火滅。

靈應(yīng)祠在城隍廟內(nèi)東偏。一在新安里。祀宋卓祐之。詳見侯官。

靈惠廟在新安里。初立廟永福龜嶺,后移祀於此。明建文三年賜額?!犊h志》:“神黃裳,宋德祐時將,英勇殊特,與元兵鏖戰(zhàn)洪塘被殺,猶自持頭就頸,遇老嫗問曰,頭斷亦可續(xù)乎?嫗曰:不能。遂僵而死?!?br />
五通行祠在丹陽。宋紹興五年建。

下演廟在永貴里。宋淳熙元年建。災(zāi)旱疾疫,有禱輒應(yīng)。

靈順行祠在上里梅山。宋咸淳四年建,中祀五顯,左祀廣平王。

惠應(yīng)廟在二十九都?!犊h志》:神,閩人黃季,字世長。唐開成二年,蔭補,遷判官。建隆間,顯跡壚山,發(fā)靈磁窯江。咸淳二年賜額。

靈源廟在二十九都,又有行祠在仁賢里《縣志》:神姓阮名實,女兄弟三人。舊傳祠前有大蛇,人罹其氣多病虐,立祠鎮(zhèn)之,遂息?!?br />
遺愛祠在東湖山左。唐咸通間建,明嘉靖三年改建湖西。祀唐知縣劉達、宋知縣鞠仲謀,二人前后興復(fù)水利。后以明知縣歐陽瀚、里人林堯袝。國朝康熙十一年,又袝祀署縣王紹芝、郡守王之儀。乾隆三年重修。宋李彌遜詩:“山繞平湖綠四邊,兩公遺愛至今傳。頻風引釣魚隨艇,谷雨催耕水拍田。敗葉丹青悲落日,荒庭簪笏想流年。桐鄉(xiāng)不廢春秋祀,簫鼓雞豚久更虔?!标惓梢言姡骸八院囊粵}分,高低晚望稻垂云。侵漁爭畔人如鬼,莫向祠前聽祭文。”

保固祠在東郊興龍觀西。祀明署知縣徐訪。嘉靖間建。國朝雍正八年重修。

羅源縣

社稷壇在西隅棣華坊。宋時建於縣西北。元至大三年,移建今所。明洪武初重建。

風云雷雨境內(nèi)山川城隍壇在縣治東沈尉橋。

先農(nóng)壇

邑厲壇在北門外。

城隍廟在縣治東。宋時建。明洪武十二年重建。

關(guān)帝廟一在縣治西,一在縣堂右。

天后宮在東門外。

忠孝祠在明倫堂右。

節(jié)烈祠在義學前。

佑圣宮在縣西北。宋淳熙間建。

昭佑祠在羅平里石塘。《閩都記》:“神,黃岳,寧德人。唐末,由鄉(xiāng)貢入太學。”巢寇入閩,民避地無所衣食,聞岳行誼,從之如歸,所活甚眾。王審知辟為幕屬,不就。朱溫篡唐,欲致岳為輔弼,不能拒,遂赴水死。邑人立祠祀焉。元至正間重修?!?br />
順懿廟在西洋嶺。祀臨水陳夫人。詳見古田。

英惠廟在河陽邨。《閩都記》:神,陳蘇,邑人也。宋太平興國中,立祠祀之。嘉定二年,封英惠王,賜廟額。

忠烈祠在縣治西二里許。宋紹興間建。元、明歷修。國朝康熙三十七年重建?!堕}都記》:“神陳霸先,霍口里人。五代時,從王審知為先鋒。戰(zhàn)賊至白塔嶺,馬踣被害。遂著靈跡,因建祠祀之。宋時,封護國佑民忠烈王?!?br />
雙烈祠在西門城內(nèi)。祀石氏二烈女。康熙四十年重修。

李公祠在西門雙烈祠左。祀明分巡道李樂。明萬歷間建。國朝康熙五十年,重建。明王應(yīng)鐘《李公遺愛祠記略》:“邑負山宅谷,環(huán)引滄溟,南控長溪,右連省會,俱距百余里,亦巖邑也。邑原有城,卑隘可逾。庠生陳公達議更拓,時礫石雜砌。歲久漸圯。于雄峙設(shè)險之勝,大闕如也。往年夷島潛發(fā),侵掠福安、寧德諸邑。邑士民恒惴然,亟求增城,以便防守。顧嗇于財,阻于費。當?shù)勒?,莫肯殫心力籌度,竟委之誰何?鐘嘗謂茲城之役須有廟堂規(guī)模、山岳干運者始克集事,殆有待其人乎?歲已卯,臨川李公以監(jiān)司重臣按巡至邑,顧盼斯城,即毅然拓而新之。悉心料理,給支餉銀六千兩,以為經(jīng)費。工食之資,于糧里征派,加節(jié)省焉。且調(diào)度有節(jié),督勸有力,民不重勞,工不糜費。未逾時,而新城告訖工矣。城成,形勢巋然,吾邑千百世之永賴也。既逾月,公以遷秩行矣。邑之人士縉紳,永維公之德,報思無由,相與集工鳩材祠公而祝之,且寄之堅城,以貽久遠。

永??h

社稷壇在縣北北溪橋東。明洪武初建。

風云雷雨境內(nèi)山川城隍壇在縣南沙灣。

先農(nóng)壇在縣東小東亨。國朝雍正五年敕建。

邑厲壇在縣北三里。

城隍廟在縣治東。明洪武元年建,萬歷三十二年重修。

關(guān)帝廟在東鎮(zhèn)樓。

忠義祠見《學?!?。

節(jié)孝祠在縣治水門內(nèi)。

文昌閣在沙灣。一在文廟前,一在漳溪,一在蒼霞。

玄壇廟在縣前。

東岳宮在東門外。宋吳太傅經(jīng)建。

徐真君廟在二十都。祀漢徐登。

花林廟在二十都。祀天后。

藍田宮在二十三都。

顯濟廟在龍嶼。水旱疾疫,有禱輒應(yīng)。宋黃定《顯濟廟記》:定髫齡時,與群兒戲龍溪祠下。視東壁間有斷碑,載長神張氏,名大郎,次神秀氏,名大敷。唐未,由固始來閩。樂茲地隹山水,卜居,輕貲急義,時能振乏。其沒也,立廟而祠之。水旱災(zāi)疾,禱輒應(yīng)之。廟初亦草創(chuàng)載辟,每一厘役,弗勸而趨。蓋神之庇此鄉(xiāng)也久,故人之事神也勤。余未進士時,夢抵神宮,二神為起立,顧予曰:后子必為聞人,族亦衍以大,今未也。比壯游場屋,歷落久不遇,每謁祠未嘗不發(fā)愧意,神殆戲我。年二十八,始補太學生。旬月前,有異禽采質(zhì)紫章,集於舍,旦旦蜚鳴,若告其征。辛酉,預(yù)薦亦如之。壬辰,奏春官亦如之。已而對彤庭,叨首唱。是禽之至也,率如前。耆老或言曩有廟像,時有禽如雀,馴集神位,合境異之,羅而置諸像中,品色與今所見同。噫,亦異矣。定東歸,拜祠下,訪斷碑已碎裂,深維靈跡昭著,不有登載,后且湮沒,姑說梗概,異時力倘可及,愿乞與褒封,且特書屢書,以像神貺未晚也。乾道十年。

威靈廟在洑口。宋紹興元年,賜額。十九年,封靈貺侯。宋黃彝威《顯廟記》:“永泰縣東南二里,大溪之濱,高阜之上,有護境王廟存焉。王姓陳,諱必勝,漢時人也。家于閩城之烏石山。兄弟九人,皆著奇節(jié),沒而有靈,肇顯于洑口之地,其民相與立祠貌,欽事之。唐永泰二年,茲邑初置。邑人柯氏者,漁于川中流,有若枯木,汛然而來,怪而視之。乃洑口祠所立王刻像也。既嘗所經(jīng)見,愈驚懼。亟推之,以溯波而上。如是數(shù)四,乃奔告邑人。邑人素奉王之威德,相謂曰:吾邑初置,王之來,其為吾民之福歟。乃即今廟之址,疊石為屋,以安其像。自是遠近欽向,禱祀輻輳。旋建祠宇,以嚴祭饗之事,其應(yīng)如響。旱潦兇札之沴,茲邑常少,實王之庇。官吏視事,必先伏謁祠下,為洑口城隍之神,幾三百年。皇祐四年壬辰,江夏黃機目廟宇將弛,與邑中善士,勸民出金,市珍材,度良工,造寢殿、饗亭,饌廚、賓廳,翼以回廊,端以大門,總一百二十余楹。又塑王及夫人之像,衣冠之飾,機帳之具悉備。左右部從或塑、或繪,無慮百數(shù)。庶以宅王之威神,福民于永永無所愧焉。彝向年奉詔,免解赴春官,將行,有禱于王,默念彝茍被一命而還,當以鄙文仰記王之休德。今跡若窮躓,其明白之心,敢欺神歟。因廟之成,故謹書其實,以信來者。紹興元年,賜廟額“威顯”。十九年初,封靈貺侯,時嘉祐七年?!?br />
印溪廟在汰口。祀唐開閩將軍李姓,逸其名。舟楫往來,屢著靈跡。

龜嶺廟在二十八都。祀宋大夫黃裳。詳見連江。

鰲頭宮在漳溪。宋紹興三年建。一在龍津里。元陳俊建。

陳十五真官廟在嵩口。宋陳稚推舍田為塘,以資灌溉,里人德而祀之。

靈惠廟在大樟鎮(zhèn)。神,唐元里人,陳姓。急人之困,沒而靈顯,里人祀之。

威濟靈應(yīng)廟在汰口。宋寶祐五年,封英惠廣利王,妻封協(xié)惠福順妃,子封濟美翊忠侯。宋李德榕《威濟靈應(yīng)廟記》:“十年九月朔,德榕來領(lǐng)簿職。甫三日,吏以謁廟請,齋戒走祠下,置果酌奠,顧目兮肸蚃,拜手起敬,畢事退。知神為茲邑憑依也久矣。走而讀其碑,得神之所以烜赫靈貺百里者,不可以一二計。歲有十一月,朝廷以邑人有請,增錫封謚,滋知神之福此邦也甚厚,而食茲土也無愧。又知民之為神請也無媚辭,而朝廷之加神封也無濫。予乃是歲除夕,邑遭回祿,丙夜火作,畚扌局四施,不可響邇,乃疾趨而禱之神,反而之火所,則見暴風俄興,勢若用戢,因之人力所加,卒至撲滅。詰旦,躬詣祠下謝萬一。初邑民請神,誥命未下,乃戒祝者,誥至,則并其事紀于石,以答神貺,且配舊碑而雙於庭。嗣歲中夏,始克就緒。既又虞無以永邦人不朽之報,乃遺之《迎送神辭》云:神之來兮翳云旗,紛前導(dǎo)兮后隨,坎坎兮擊鼓,薦馨芬兮蘭杜,肴豐兮酒旨,郁荔煙兮迤邐。愿我神兮孔歆,民稽首兮拜且喜。神之臨兮皇皇,爛侯服兮黼黻。章異靈兮昭晰。嘉貺沓兮未央。潦以陽兮,旱以雨,驅(qū)厲鬼兮滅□方。著報稱兮安寓,渙新封兮有光。神之去兮,躡天云,言叩謁兮帝閽,為民兮有請。下土愆兮蘄帝赦眚,坻京兮歲成,安堵兮生生。民有依兮神以食,萬有千歲兮潔粢豐盛。累封英惠廣利大王,圣父王,子王,夫人宇文氏,皆屢加封號。淳熙十一年?!?br />
周公祠在縣學儀門東。祀明知縣周煥。萬歷三十六年,以守城死義邑人黃楷、林居美、林大有、鄢俊衤付。

陳袁二公祠在縣南。祀明知縣陳克侯、袁世用。

按:明柯潛有《謁王翰祠》詩,載在邑志。祠廟未詳何地,記以備考。

福清縣

社稷壇在縣治北隅,鷲峰山麓。明洪武六年建。國朝乾隆二年,移永福里。九年復(fù)移今所。

風云雷雨境內(nèi)山川城隍壇在縣南隅龍首山右。明洪武六年建。

先農(nóng)壇在縣南新豐里水南寺右。

邑厲壇在縣治北隅鷲峰山麓。明洪武六年建。

城隍廟在縣治東北。宋嘉定元年建。明正統(tǒng)、弘治,嘉靖、泰昌間歷修。國朝雍正五年重建。

天后宮在海壇。一在瑞巖,一在龍山巔。又稱靈慈廟。

靈著王廟在縣西隅后王山。神陳元光,唐永隆初,以鷹揚將軍隨父政戌閩,鎮(zhèn)漳州。討賊,戰(zhàn)沒,立廟漳浦,封王。宋邑人自漳浦請神香火,祀于縣前王巷。英靈顯赫,后遷今所。

東平王廟在溪頭。祀唐張巡。

都巡感應(yīng)廟在縣西隅。神許忠,建安人,唐末都巡檢使,屯兵福清。乾符五年,破走黃巢。明年卒。人思其功,為請于朝,賜額“感應(yīng)”。

康王行祠在東岳祠旁。宋咸平中建。神為彭國軍節(jié)度使康保裔,與契丹戰(zhàn)死,甚著靈異,宇內(nèi)通祀之。

昭應(yīng)廟在蘇田里漁溪?!度街尽罚骸伴}王牙將盧雄,戰(zhàn)沒漁溪。因立廟,號通感王。紹興二十六年,賜今額?!?br />
東岳行祠在覆釜山。宋嘉定八年建,明洪武間重修。

元明王廟在縣治西。神姓陳,名無考。五代閩時,封王爵。宋元祐二年重建,四年,復(fù)創(chuàng)行祠於縣東。

孚應(yīng)廟在義泉嶺下。神陳姓,夫人鮑氏,能禁虎暴。宋淳祐中賜額。

昭靈廟在光賢里余坑。《三山志》:“張?zhí)鞄煶髓F舟抵浮山,舍舟而陸,憩於盤石,陟而北,留巨跡鹿蹤於蒼石上。天禧元年,邑人高赟率眾立廟。熙寧十年,封保禧真人。紹興八年,賜額‘昭靈’。三十年,加封妙應(yīng)。乾道三年,加‘普祐’。

忠懿王廟在潯洋里。五代時,王以軍民筑大湖洋塍,民因祀之。一在海壇里,曰白馬王廟。

龍江祠在??邶埳侥?。祀宋儒林光朝、林亦之、陳藻。宋末建。

一拂先生祠在西關(guān)外。祀宋監(jiān)安上門鄭俠。明正德十五年建。國朝乾隆年重修。明葉向高《一拂先生祠記》:“一拂先生者,宋熙寧中,上《流民圖》鄭公俠也。罷官歸,只余一拂,故稱一拂先生。嘉定中,易先生名為介,今祠名仍稱一拂者,以此邦人習焉,不欲改也。余惟先生聲名在天壤,忠義在簡編,魂魄在名山,俎豆在郡國,千秋無斁,焉用辭已。取先生傳及謚議讀之,嘆曰:嗟夫,世之淺窺乎先生也。彼以流民一圖為先生重耳。夫先生力拒權(quán)相之招,至口舀以美官而不顧,屢觸群奸之怒,至中以危禍而不辭。汲汲皇皇為萬姓請命,此其人豈僅以慷慨敢言,自表見者。銀臺之疏一上,人主至感嘆咨嗟,傍徨不寐。舉其平日,群臣間日夜講求,以為振古之事業(yè),一旦而幾於盡格。是時,元老大臣如富、韓諸公,力爭而不得,而先生以監(jiān)門小吏,乃能得之,其精誠力量為何如乎?先生一爭於安石而佹勝,再爭於惠卿輩而遂不悟,新法之行而罷,罷而復(fù)行,先生之竄而歸,歸而復(fù)竄,以卒成元豐、紹圣之禍焉。此天也,非先生之所能為也。吾讀先生前后疏,語皆忠憤激烈。至於用兵之利害,群小之奸欺,反覆開陳,無所顧忌。千載而下,猶足酸鼻,宜其足以感人主之心而動其聽,使世之臣人者皆如先生,天下豈有不可為之事哉?先生之志雖售,而精忠勁節(jié)已足暴於天下,萬世無所復(fù)憾。獨惜元祐匯征之時,僅以廣文一秩,置先生於遠郡,而無能推轂同升,以究先生之用。則司馬諸賢亦有不得辭其責者,后之議先生,謚曰:介,介然特立於眾小人之中,猶可及也。介然特立於眾君子之中,不可及也。斯其為知先生矣?!倍瓚?yīng)舉《一拂先生祠錄》:董生應(yīng)舉,伏讀先生祠錄,作而嘆曰:嗟夫!此王介甫、呂平甫諸人所極力擠抑,欲置之死。元祐諸君子所心賢,而未敢輒援者。今乃令人景慕至此哉。予嘗反覆公傳,詳其始末。公之卓然招麾不動,志士或能之,獨其結(jié)忠致命,期於必濟,當九閽不通之日,觸禁行權(quán),擅發(fā)馬遞,竟能危動主聽,轉(zhuǎn)旱為霖,使人不知所從,人是為奇耳。造次一疏,遂關(guān)宋室興亡。三百年來,鮮有其比,即唐子方、鄒志完,號稱敢言,其言僅止於宮闈。以公視之,特猶劍首之一吷,至若劉向、屈平劘奸傷亂,言含慟痛,見若蓍龜,非不有關(guān)宗社而入之無術(shù),徒郁而自慚。由是觀之,不特大節(jié)耿著,其識力才術(shù)固足以當天下之所難,而為其所不敢。是夫子所謂剛而可與權(quán)者,而當時以為狂,斥去之,其知者,以為介,以為合於殺身成仁,難進易退之說,竟無有知公之關(guān)系社稷者,非獨介甫不知,即司馬公亦不知,非獨司馬公不知,即東坡亦未必知之。蓋至紹圣決裂,靖康播遷,公言一一皆驗,而公始見矣。使當時盡用公,即不必有元祐,使元祐得公為助,亦何至調(diào)停,而竟遺后患乎?此志士所以拊膺長嘆也。其后百年,至嘉定,始為公易名祠,建於金陵。又四百余年而祠始復(fù)、公之精神氣象與其讀書之景山齋,寂歷夙夜流觴皆赫若目前,臨風撫吟,猶足起懦興頑,使人追想而不能已。東望半山已煙消云散,不可復(fù)道矣。嗟夫,世之所恃,固在此不在彼也。按邑立介公祠,未有記。此一拂先生祠,乃金陵清涼寺。先生從父監(jiān)稅江寧讀書于此,后人即其地祠焉。葉文忠、董司空二文皆載金陵祠錄中,錄之於此,以見介公之在吾鄉(xiāng),其忠誠不可沒,而兩先生闡揚鴻文,均足并垂不朽云?王應(yīng)山《謁鄭介公祠》詩:“汗青久矣懷高誼,此日蕭然吊古祠。戶外松筠標勁操,里中蘋藻薦遐思。下僚有疏頻憂國,新法非宜最忤時。安上監(jiān)門圖草在,玉融無麥一凄其?!比~向高詩:“上相宣麻出禁城,紛紛新法盡逢迎。蒼生幾下監(jiān)門淚,青史長留抗疏名。啼盡杜鵑應(yīng)有恨,歌殘鴻雁不勝情。只今多少流民在,猶向清朝望太平。乍傳封事到銀臺,折檻朱云亦壯哉。十日真堪霖雨遍,九天驚見書圖開。長余正氣千年在,猶有清風隔代來。一自名卿題詠后,春風蘋藻共徘徊。”

忠烈祠在城東。祀宋招撫使劉仝祖與妻林氏,及林氏之兄林同,明萬歷二年建。國朝乾隆年重修。明葉向高《忠烈祠記略》:“忠烈祠者,祀宋招撫使劉同祖與其妻林氏及林氏之兄處士同也。景炎之季,宋室播遷,越在南海。招撫以國子丞家居,與處士念世為宋臣,圖所以報宋。未幾,事敗。盛服坐堂上,嚙指血題詩於壁而死。語具《忠義集》及《八閩志》中。招撫敗,遂自經(jīng),有司執(zhí)林氏,詰反狀,林恚而叱曰:“吾夫吾兄以死報國,何言反乎?血詩尚存,汝不知耶?遂遇害。時林、劉子孫僅存如線。入明,而其事已更百余年,稍以湮沒。又更二百余年,而至隆、萬之間、劉之裔孫宗獻乃鳴其事于邑令南陵許公,以聞于學使者永豐宋公、開府桂林殷公,博稽故實,甚核而章。乃檄邑為特祠以祀。劉之子孫乃請邑令,擇地于城東山亭堂之左,而建祠焉。樹綽楔于其前,額曰:忠烈祠。祠成,而父老人士之稍知故實者,咸咨嗟瞻拜,嘆忠義之在天地間,更歷代而不可泯滅如此。邑令春秋致祭,俱如儀,毋敢闕怠。至后令乃弗躬,而葺郡乘者至訛林氏于永福。劉之諸生繼忠力白而正之,而請邑人郭建初為記其略。建初,博物君子,其論次甚辨,且謂不佞:“高,汝宜為之記?!辈回^史傳,忠臣義士不稱乏矣。乃世獨艷稱文信國之忠,揭而與穹壤并垂。今處士兄妹之慷慨捐軀,大義皎然,何慚信國?乃信國以元宰,處士以布衣,林又女流,斯愈難而奇矣。不佞蓋過燕市,而徘徊信國祠下,為文以吊,悲信國之忠,乃招撫事火亙灼若,沉淪三百余年,而猶關(guān)甲乙之口,天之報忠臣,終不爽也。余甚傷忠義之晦,而復(fù)為之幸。因紀其始末,令為劉裔者,勒之石以垂無窮,且為吾邑重。”

陳大參祠祀陳貴誼。宋紹定二年,詔罷福清稅,貴誼力也,邑人德而祀之。

林簡肅祠在鳳凰山麓。祀宋少師林栗。

報功祠在縣治中。祀中丞汪道昆、少保戚繼光。一在海口鎮(zhèn),祀中丞王恂、巡按吉澄、樊獻科,郡守祁清、節(jié)推徐必達、邑侯王崇文。嘉靖四十四年建。萬歷三十一年重修。今圯。

戚公祠在縣西門內(nèi)。祀少保戚繼光。國朝雍正十一年重修。一在??阪?zhèn)。明隆慶元年建。明王一言《戚公祠記》:夫建非常之功者,必有宏大之本。垂不朽之名者,根於充養(yǎng)之實。古之君子,出而為文武之憲,退而為孝友之敦,其道一而已矣。我國家承平日久,乃今卦氣入咸之九三,正當儲戎器,以戒不虞之時。東南頻歲多事,南塘戚公銜命仗鉞,自浙及閩。以八月七日,兵抵福寧橫嶼。橫嶼之賊窠據(jù)者二年。公以至之二日,一鼓盡殲之。即念九日,兵抵福清。福清之賊窠,徙興泉之間者三年。公以至之四日。一鼓而殲其半。其西南以他兵弗備,而突其半,方圖追蕩之計,可刻期定矣。倭患自元世祖不能服,恃其刁刁,出沒水國,獸聚鳥徙,鋒不可當,蹂躪我疆土,攻掠我城邑,神人之憤極矣。公千里赴敵,不一月,連破二大窠,何其神哉!虎狼之雄,兩地僵戶皆數(shù)十里,而奔崩竄伏,聞聲而隳落者數(shù)百里。系累之眾生奪於鋒敵之下,得全歸者以數(shù)千計。播遷流離之民,持攜相率,而復(fù)其本業(yè)者,以數(shù)萬計。頃刻回生,恩同覆載,功德可稱量哉!公且恂恂不自居,曰:圣天子之福。督撫司道之功,將士之勇。其所養(yǎng)何如哉?夫操守定,而紀律嚴,韜略嫻,而智勇備。此一將之事也。余讀公先行,鑿鑿乎肝膈之真,忠愛之誠,藹然可掬。觀公之兵,少長有禮,勞而不怨,勝而不驕,肅而不擾,思愛其上而不二。此豈可以尋常才智之將例論哉?《孫武子》十三篇首言道。而所謂道,曰:智、信、仁、勇、嚴。武子雖不能盡之,其道理卻自正當?!恫赊薄分?,以道使人而不怨?!赌咎拧罚阂砸阎臑槊裰?,而民忠上。即公所言所行,實得此意。故其功名學術(shù),體用相須,無歉古人,可謂賢將矣哉!公行,士民思慕,為公立祠。余唯我朝人物,如王文成,雖不可以將材例之,其贛州家祠而戶祝之,公善學文成者,祠之祝之,故宜?!?br />
仰止祠在鳳凰山麓。祀明大學士葉文忠向高。

頌德祠在漁溪。祀明御史林汝翥。

林公祠在瑞巖山。祀明戶科都給事中林正亨。

美報祠在縣南門外。祀明尚寶司司丞葉成學。

義烈祠在縣北圣跡寺旁。明夏叔慎兄弟子侄。

上一章目錄下一章

Copyright ? 讀書網(wǎng) hotzeplotz.com 2005-2020, All Rights Reserved.
鄂ICP備15019699號 鄂公網(wǎng)安備 42010302001612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