正文

第1部分

通志 作者:


 欽定四庫全書

  御制重刻通志序

  宋鄭樵氏以閎通之學思欲極古今之變防通于一仿歴代史例采正史及百家雜録為紀?為譜為略所撰二十略者包羅天人錯綜政典該括名物上下數(shù)千年首尾相屬用功亦良勤矣觀其詆訶司馬遷班固之失髙自稱許謂足以盡學者之能事豈不卓然雄視著作之林而后人復厯舉其疎漏如馬端臨通考之所議者則亦不能為之諱也夫博物洽聞之士殫畢生之精力從容幾研囊括貫串勒為成書宜其援據(jù)精而條理宻顧紀事纂言尚不免于紕繆若此豈非所謂多而不能無失者歟而況設局分曺成于眾手動淹嵗序舉后忘前亥豕魯魚觸目而是任撡觚者其可不知所懼也乎甚矣夫著述之難也好古者類矜三通既重刻通典通考工竣爰出內(nèi)府通志善本校而付之剞劂以廣考索之助而序之如此

  乾隆己巳冬十一月

  欽定四庫全書     史部四

  通志         別史類

  提要

  【臣】等謹案通志二百卷宋鄭樵撰樵有爾雅注已著録通史之例肇于司馬遷故劉知防史通述二體則以史記漢書共為一體述六家則以史記漢書別為兩家以一述一代之事一總厯代之事也其例綜括千古歸一家言非學問足以該通文章足以镕鑄則難以成書梁武帝作通史六百二十卷不久即已散佚故后有作者率莫敢措意于斯樵負其淹博乃網(wǎng)羅舊籍叅以新意撰為是編凡帝紀十八卷皇后列?二卷年譜四卷畧五十一卷列?一百二十五卷其紀?刪録諸史稍有移掇大抵因仍舊目為例不純其年譜仿史記諸表之例惟間以大封拜大政事錯書其中或繁或漏亦復多岐均非其注意所在其平生之精力全帙之菁華惟在二十畧而已一曰氏族二曰六書三曰七音四曰天文五曰地理六曰都邑七曰禮八曰諡九曰器服十曰樂十一曰職官十二曰選譽十三曰刑法十四曰食貨十五曰藝文十六曰校讐十七曰圖譜十八曰金石十九曰災祥二十曰草木昆蟲其氏族六書七音都邑草木昆蟲五畧為舊史之所無案史通書志篇曰可以為志者其道有三一曰都邑志二曰氏族志三曰方物志樵増氏族都邑草木昆蟲三畧葢竊據(jù)是文至于六書七音乃小學之支流非史家之本義矜竒?博泛濫及之此于例為無所取矣余十五畧雖皆舊史所有然諡與器服乃禮之子目校讐圖譜金石乃藝文之子目析為別類不亦冗且碎乎且氏族畧多掛漏六書畧多穿鑿天文畧祗載丹元子步天歌地理畧則全抄杜佑通典州郡總序一篇前雖先列水道數(shù)行僅雜取漢書地理志及水經(jīng)注數(shù)十則即禹貢山川亦未能一一詳載諡畧則別立數(shù)門而沈約扈琛諸家之諡法悉刪不録即唐防要所載杲字諸諡亦并漏之器服畧器則所載尊彛爵觶之制制既不詳又與金石畧復出服則全鈔杜佑通典之嘉禮其禮樂職官食貨選舉刑法六畧亦但刪録通典無所辨證至職官畧中以通典注所引之典故悉改為按語大書更為草率矣藝文畧則分門太繁又韓愈論語觧論語類前后兩出張弧素履子儒家道家兩出劉安淮南子道家襍家兩出荊浩筆法記乃論畫之語而列于法書類吳興人物志河西人物志乃?記之流而列于名家類段成式之玉格乃酉陽襍俎之一篇而列于寳器類尤為荒謬金石畧則鐘鼎碑碣核以博古考古二圖集古金石二録脫畧至十之七八災祥畧則悉抄諸史五行志草木昆蟲畧則并詩經(jīng)爾雅之注疏亦未能詳核葢宋人以義理相髙于考證之學罕能留意樵恃其該洽睥睨一世諒無人起而難之故髙視濶步不復詳檢遂不能一 一精宻致后人多所譏彈也特其采摭既已浩博議論亦多警辟雖純駁互見而瑕不掩瑜究非游談無根者可及至今資為考鏡與杜佑馬端臨書并稱三通亦有以焉乾隆四十六年二月恭校上

  總纂官【臣】紀昀【臣】陸錫熊【臣】孫士毅

  總 ?!」佟 境肌俊£憽≠M 墀

  欽定四庫全書

  通志總序

  宋 右 廸 功 郎 鄭 樵 漁 仲 撰

  百川異趨必防于海然后九州無浸淫之患萬國殊途必通諸夏然后八荒無壅滯之憂防通之義大矣哉自書契以來立言者雖多惟仲尼以天縱之圣故總詩書禮樂而防于一手然后能同天下之文貫二帝三王而通為一家然后能極古今之變是以其道光明百世之上百世之下不能及仲尼既沒百家諸子興焉各效論語以空言著書【論語門徒集仲尼語】至于歴代實跡無所紀系迨漢建元元封之后司馬氏父子出焉司馬氏世司典籍工于制作故能上稽仲尼之意防詩書左傳國語世本戰(zhàn)國策楚漢春秋之言通黃帝堯舜至于秦漢之世勒成一書分為五體本紀紀年世家傳代表以正歴書以類事傳以著人使百代而下史官不能易其法學者不能舍其書六經(jīng)之后惟有此作故謂周公五百歲而有孔子孔子五百歲而在斯乎是其所以自待者已不淺然大著述者必深于博雅而盡見天下之書然后無遺恨當遷之時挾書之律初除得書之路未廣亙?nèi)曛芳舟堄谄甙朔N書所可為遷恨者博不足也凡著書者雖采前人之書必自成一家言左氏楚人也所見多矣而其書盡楚人之辭公羊齊人也所聞多矣而其書皆齊人之語今遷書全用舊文閑以俚語良由采摭未備筆削不遑故曰予不敢墮先人之言乃述故事整齊其傳非所謂作也劉知幾亦譏其多聚舊記時插雜言所可為遷恨者雅不足也大抵開基之人不免草創(chuàng)全屬繼志之士為之彌縫晉之乗楚之梼杌魯之春秋其實一也乗梼杌無善后之人故其書不行春秋得仲尼挽之于前左氏推之于后故其書與日月并傳不然則一卷事目安能行于世自春秋之后惟史記擅制作之規(guī)模不幸班固非其人遂失防通之防司馬氏之門戶自此衰矣班固者浮華之士也全無學術專事剽竊肅宗問以制禮作樂之事固對以在京諸儒必能知之儻臣鄰皆如此則顧問何取焉及諸儒各有所陳固惟竊叔孫通十二篇之儀以塞白而已儻臣鄰皆如此則奏議何取焉肅宗知其淺陋故語竇憲曰公愛班固而忽崔骃此葉公之好龍也固于當時已有定價如此人材將何著述史記一書功在十表猶衣裳之有冠冕木水之有本原班固不通旁行邪上以古今人物彊立差等且謂漢紹堯運自當繼堯非遷作史記厠于秦項此則無稽之談也由其斷漢為書是致周秦不相因古今成間隔自髙祖至武帝凡六世之前盡竊遷書不以為慚自昭帝至平帝凡六世資于賈逵劉歆復不以為恥況又有曹大家終篇則固之自為書也幾希徃徃出固之胷中者古今人表耳他人無此謬也后世眾手修書道傍筑室掠人之文竊鐘掩耳皆固之作俑也固之事業(yè)如此后來史家奔走班固之不暇何能測其淺深遷之于固如龍之于豬奈何諸史棄遷而用固劉知幾之徒尊班而抑馬且善學司馬遷者莫如班彪彪續(xù)遷書自孝武至于后漢欲令后人之續(xù)已如已之續(xù)遷既無衍文又無絶緒世世相承如出一手善乎其繼志也其書不可得而見所可見者元成二帝贊耳皆于本紀之外別記所聞可謂深入太史公之閫奧矣凡左氏之有君子曰者皆經(jīng)之新意史記之有太史公曰者皆史之外事不為褒貶也間有及褒貶者褚先生之徒雜之耳且紀傳之中既載善惡足為鑒戒何必于紀傳之后更加褒貶此乃諸生決科之文安可施于著述殆非遷彪之意況謂為贊豈有貶辭后之史家或謂之論或謂之序或謂之銓或謂之評皆效班固臣不得不劇論固也司馬談有其書而司馬遷能成其父志班彪有其業(yè)而班固不能讀父之書固為彪之子既不能保其身又不能傳其業(yè)又不能教其子為人如此安在乎言為天下法范曄陳夀之徒繼踵率皆輕薄無行以速罪辜安在乎筆削而為信史也孔子曰殷因于夏禮所損益可知也周因于殷禮所損益可知也此言相因也自班固以斷代為史無復相因之義雖有仲尼之圣亦莫知其損益會通之道自此失矣語其同也則紀而復紀一帝而有數(shù)紀傳而復傳一人而有數(shù)傳天文者千古不易之象而世世作天文志洪范五行者一家之書而世世序五行傳如此之類豈勝繁文語其異也則前王不列于后王后事不接于前事郡縣各為區(qū)域而昩遷革之源禮樂自為更張遂成殊俗之政如此之類豈勝斷綆曹魏指吳蜀為寇北朝指東晉為僭南謂北為索虜北謂南為島夷齊史稱梁軍為義軍謀人之國可以為義乎隋書稱唐兵為義兵伐人之君可以為義乎房元齡董史冊故房彥謙擅羙名虞世南預修書故虞荔虞寄有嘉傳甚者桀犬吠堯吠非其主晉史黨晉而不有魏凡忠于魏者目為叛臣王淩諸葛誕母邱儉之徒抱屈黃壤齊史黨齊而不有宋凡忠于宋者目為逆黨袁粲劉秉沈攸之之徒含寃九原噫天日在上安可如斯似此之類歴世有之傷風敗義莫大乎此遷法既失固日深自東都至江左無一人能覺其非惟梁武帝為此慨然乃命吳均作通史上自太初下終齊室書未成而均卒隋楊素又奏令陸從典續(xù)史記訖于隋書未成而免官豈天之靳斯文而不傳與抑非其人而不祐之與自唐之后又莫覺其非凡秉史筆者皆凖春秋專事褒貶夫春秋以約文見義若無傳釋則善惡難明史冊以詳文該事善惡已彰無待美刺讀蕭曹之行事豈不知其忠良見莽卓之所為豈不知其防逆夫史者國之大典也而當職之人不知留意于憲章徒相尚于言語正猶當家之婦不事饔飱專鼓唇舌縱然得勝豈能肥家此臣之所深恥也江淹有言修史之難無出于志誠以志者憲章之所系非老于典故者不能為也不比紀傳紀則以年包事傳則以事系人儒學之士皆能為之惟有志難其次莫如表所以范煜陳夀之徒能為紀傳而不敢作表志志之大原起于爾雅司馬遷曰書班固曰志蔡邕曰意華嶠曰典張勃曰録何法盛曰説余史并承班固謂之志皆詳于浮言略于事實不足以盡爾雅之義臣今總天下之大學術而條其綱目名之曰略凡二十略百代之憲章學者之能事盡于此矣其五略漢唐諸儒所得而聞其十五略漢唐諸儒所不得而聞也生民之本在于姓氏帝王之制各有區(qū)分男子稱氏所以別貴賤女子稱姓所以別婚姻不相紊濫秦并六國姓氏混而為一自漢至唐歴世有其書而皆不能明姓氏原此一家之學倡于左氏因生賜姓胙土命氏又以字以諡以官以邑命氏邑亦土也左氏所言惟茲五者臣今所推有三十二類左氏不得而聞故作氏族略書契之本見于文字獨體為文合體為字文有子母主類為母從類為子凡為字書者皆不識子母文字之本出于六書象形指事文也防意諧聲轉(zhuǎn)注字也假借者文與字也原此一家之學亦倡于左氏然止戈為武不識諧聲反正為乏又昧象形左氏既不別其源后人何能別其流是致小學一家皆成鹵莽經(jīng)防不明穿鑿蠭起盡由于此臣于是驅(qū)天下文字盡歸六書軍律既明士乃用命故作六書略天?之本自成經(jīng)緯縱有四聲以成經(jīng)橫有七音以成緯皇頡制字深達此機江左四聲反沒其防凡為韻書者皆有經(jīng)無緯字書眼學韻書耳學眼學以母為主耳學以子為主母主形子主聲二家俱失所主今欲明七音之本擴六合之情然后能宣仲尼之教以及人面之俗使裔夷之俘皆知禮義故作七音略天文之家在于圖象民事必本于時時序必本于天為天文志者有義無象莫能知天臣今取隋丹元子步天歌句中有圖言下成象靈臺所用可以仰觀不取甘石本經(jīng)惑人以妖妄速人于罪累故作天文略地理之家在于封圻而封圻之要在于山川禹貢九州皆以山川定其經(jīng)界九州有時而移山川千古不易是故禹貢之圖至今可別班固地理主于郡國無所底止雖有其書不如無也后之史氏正以方隅郡國并遷方隅顛錯皆因司馬遷無地理書班固為之創(chuàng)始致此一家俱成謬舉臣今凖禹貢之書而理川源本開元十道圖以續(xù)今古故作地理略都邑之本金湯之業(yè)史氏不書黃圖難考臣上稽三皇五帝之形勢逺探四夷八蠻之巢穴仍以梁汴者四朝舊都為痛定之戒南陽者疑若可為中原之新宅故作都邑略諡法一家國之大典史氏無其書奉常失其防周人以諱事神諡法之所由起也古之帝王存亡皆用名自堯舜禹湯至于桀紂皆名也周公制禮不忍名其先君武王受命之后乃追諡太王王季文王此諡法所由立也本無其書后世偽作周公諡法欲以生前之善惡為死后之勸懲且周公之意既不忍稱其名豈忍稱其惡如是則春秋為尊者諱為親者諱不可行乎周公矣此不道之言也幽厲桓靈之字本無兇義諡法欲名其惡則引辭以遷就其意何為皇頡制字使字與義合而周公作法使字與義離臣今所纂并以一字見義削去引辭而除其曲説故作諡略祭器者古人飲食之器也今之祭器出于禮圖徒務説義不思適用形制既乖豈便歆享夫祭器尚象者古之道也器之大者莫如罍故取諸云山其次莫如尊故取諸牛象其次莫如彜故取諸雞鳯最小者莫如爵故取諸雀其制皆象其形鑿項及背以出內(nèi)酒惟劉杳能知此義故引魯郡地中所得齊子尾送女器有犧尊及齊景公冢中所得牛尊象尊以為證其義甚明世莫能用故作器服略樂以詩為本詩以聲為用風土之音曰風朝廷之音曰雅宗廟之音曰頌仲尼編詩為正樂也以風雅頌之歌為燕享祭祀之樂工歌鹿鳴之三笙吹南陔之三歌間魚麗之三笙間崇邱之三此大合樂之道也古者絲竹有譜無辭所以六笙但存其名序詩之人不知此理謂之有其義而亡其辭良由漢立齊魯韓毛四家博士各以義言詩遂使聲歌之道日防至后漢之末詩三百僅能傳鹿鳴騶虞伐檀文王四篇之聲而已太和末又失其三至于晉室鹿鳴一篇又無傳自鹿鳴不傳后世不復聞詩然詩者人心之樂也不以世之興衰而存亡繼風雅之作者樂府也史家不明仲尼之意棄樂府不收乃取工伎之作以為志臣舊作系聲樂府以集漢魏之辭正為此也今取篇目以為次曰樂府正聲者所以明風雅曰祀享正聲者所以明頌又以琴操明絲竹以遺聲準逸詩語曰韶盡美矣又盡善也武盡美矣未盡善也此仲尼所以正舞也韶即文舞武即武舞古樂甚希而文武二舞猶傳于后世良由有節(jié)而無辭不為義説家所惑故得全仲尼之意五聲八音十二律者樂之制也故作樂略學術之茍且由源流之不分書籍之散亡由編次之無紀易雖一書而有十六種學有傳學有注學有章句學有圖學有數(shù)學有防緯學安得總言易類乎詩雖一書而有十二種學有詁訓學有傳學有注學有圖學有譜學有名物學安得總言詩類乎道家則有道書有道經(jīng)有科儀有符箓有吐納內(nèi)丹有爐火外丹凡二十五種皆道家而渾為一家可乎醫(yī)方則有脈經(jīng)有灸經(jīng)有本草有方書有炮炙有病源有婦人有小兒凡二十六種皆醫(yī)家而渾為一家可乎故作藝文略冊府之藏不患無書校讎之司未聞其法欲三館無素餐之人四庫無蠧魚之簡千章萬卷日見流通故作校讎略河出圖天地有自然之象圖譜之學由此而興洛出書天地有自然之文書籍之學由此而出圖成經(jīng)書成緯一經(jīng)一緯錯綜而成文古之學者左圖右書不可偏廢劉氏作七略收書不收圖班固即其書為藝文志自此以還圖譜日亡書籍日冗所以困后學而隳良材者皆由于此何哉即圖而求易即書而求難舍易從難成功者少臣乃立為二記一曰記有記今之所有者不可不聚二曰記無記今之所無者不可不求故作圖譜略方冊者古人之言語欵識者古人之面貎方冊所載經(jīng)數(shù)千萬傳欵識所勒猶存其舊蓋金石之功寒暑不變以茲稽古庶不失真今藝文有志而金石無紀臣于是采三皇五帝之泉幣三王之鼎彛秦人石鼓漢魏豐碑上自蒼頡石室之文下逮唐人之書各列其人而名其地故作金石略洪范五行傳者巫瞽之學也歴代史官皆本之以作五行志天地之間災祥萬種人間禍福防不可知若之何一蟲之妖一物之戾皆繩之以五行又若之何晉厲公一視之逺周單公一言之徐而能闗于五行之沴乎晉申生一衣之偏鄭子臧一冠之異而能闗于五行之沴乎董仲舒以隂陽之學倡為此説本于春秋牽合附防歴世史官自愚其心目俛首以受籠罩而欺天下臣故削去五行而作災祥略語言之理易推名物之狀難識農(nóng)圃之人識田野之物而不達詩書之防儒生達詩書之防而不識田野之物五方之名本殊萬物之形不一必廣覽動植洞見幽潛通鳥獸之情狀察草木之精神然后參之載籍明其品彚故作昆蟲草木略凡十五略出臣胸臆不涉漢唐諸儒議論禮略所以敘五禮職官略所以秩百官選舉略言掄材之方刑法略言用刑之術食貨略言財貨之源流凡茲五略雖本前人之典亦非諸史之文也古者記事之史謂之志書大傳曰天子有問無以對責之疑有志而不志責之丞是以宋鄭之史皆謂之志太史公更志為記今謂之志本其舊也桓君山曰太史公三代世表旁行邪上并效周譜古者紀年別系之書謂之譜太史公改而為表今復表為譜率從舊也然西周經(jīng)幽王之亂紀載無傳故春秋編年以東周為始自皇甫謐為帝王世紀及年歴上極三皇譙周陶?景之徒皆有其書學者疑之而以太史公編年為正故其年始于共和然共和之名已不可據(jù)況其年乎仲尼著書斷自唐虞而紀年始于魯隱以西周之年無所考也今之所譜自春秋之前稱世謂之世譜春秋之后稱年謂之年譜太史公紀年以六甲后之紀年者以六十甲或不用六十甲而用歲陽歲隂之名今之所譜即太史公法既簡且明循環(huán)無滯禮言臨文不諱謂私諱不可施之于公也若廟諱則無所不避自漢至唐史官皆避諱惟新唐書無所避臣今所修凖舊史例間有不得而避者如諡法之類改易本字則其義不行故亦凖唐舊【漢景帝名啓改啓為開安帝名慶改慶為賀唐太祖名虎改虎為武髙祖名淵改淵為水若章懐太子注后漢書則濯龍淵不得而諱杜佑作通典則虎賁不得而諱】夫?qū)W術超詣本乎心識如人入海一入一深臣之二十略皆臣自有所得不用舊史之文紀傳者編年紀事之實跡自有成規(guī)不為智而増不為愚而減故于紀傳即其舊文從而損益若紀有制詔之辭傳有書疏之章入之正書則據(jù)實事寘之別録則見類例唐書五代史皆本朝大臣所修防臣所不敢議故紀傳訖隋若禮樂政刑務存因革故引而至唐云嗚呼酒醴之末自然澆漓學術之末自然淺近九流設教至末皆弊然他教之弊防有典刑惟儒家一家去本太逺此理何由班固有言自武帝立五經(jīng)博士開弟子員設科射策勸以官祿訖于元始百有余年傳業(yè)者寖盛枝葉繁滋一經(jīng)説至百余萬言大師眾至千余人蓋祿利之路然也且百年之間其患至此千載之后弊將若何況祿利之路必由科目科目之設必由乎文辭三百篇之詩盡在聲歌自置詩博士以來學者不聞一篇之詩六十四卦之易該于象數(shù)自置易博士以來學者不見一卦之易皇頡制字盡由六書漢立小學凡文字之家不明一字之宗伶?zhèn)愔坡杀M本七音江左置聲韻凡音律之家不達一音之防經(jīng)既茍且史又荒唐如此流離何時返本道之污隆存乎時時之通塞存乎數(shù)儒學之弊至此而極寒極則暑至否極則泰來此自然之道也臣蒲柳之質(zhì)無復余齡葵藿之心惟期盛世謹序

  通志總序

  奉

  防開列??掏ㄖ局T臣職名

  監(jiān)理

  和  碩  和  親  王【臣】? 晝

  武英殿總裁

  內(nèi) 閣 學 士 兼 禮 部 侍 郎【臣】德 齡大  理  寺  少  卿【臣】王防汾國  子  監(jiān)  祭  酒【臣】陸宗楷提調(diào)

  翰  林  院  編  修【臣】林蒲封原任詹事府詹事兼翰林院侍讀學士今加七品銜【臣】陳 浩校對

  日講官起居注翰林院侍讀學士【臣】程景伊翰  林  院  侍  講【臣】羅源漢翰  林  院  編  修【臣】王 檢翰  林  院  編  修【臣】楊述曽翰  林  院  編  修【臣】李清時翰  林  院  編  修【臣】鄭虎文翰  林  院  編  修【臣】史貽謨翰  林  院  編  修【臣】李友棠翰  林  院  檢  討【臣】張 馨掌 貴 州 道 監(jiān) 察 御 史【臣】儲麟趾翰 林  院 庶  吉  士【臣】劉星煒翰 林  院  庶  吉  士【臣】陳 淦校錄

  貢            生【臣】潘 煇

  貢            生【臣】謝 霖

  貢            生【臣】劉 岱

  貢            生【臣】李 ?

  貢            生【臣】盧殿人

  貢            生【臣】申居鄖

  貢            生【臣】楊志梁

  貢            生【臣】王 采

  貢            生【臣】李蘊芳

  貢            生【臣】路 談

  貢            生【臣】鄭思紱

  武英殿監(jiān)造

  內(nèi)務府錢糧衙門郎中兼佐領加六級紀録十六次【臣】永 保內(nèi)務府錢糧衙門員外郎兼佐領加一級紀録八次【臣】永 忠內(nèi) 務 府 廣 儲 司 員 外 郎【臣】永 泰內(nèi)務府廣儲司司庫加一級紀録五次【臣】三 格監(jiān)  造  加   一  級【臣】李 保監(jiān)  造  加   二  級【臣】姚文彬

  庫            掌【臣】虎什泰

  庫            掌【臣】高永仁

  庫            掌【臣】吉蘭泰

  庫            掌【臣】?!c

  欽定四庫全書     史部四

  通志總目錄卷上    別史類

  卷第一  三皇紀

  太昊 炎帝

  卷第二  五帝紀

  帝少昊 帝顓頊 帝嚳 帝堯 帝舜

  卷第三上  三王紀

  夏 商

  卷第三下

  周

  卷第四  秦紀

  秦

  卷第五上  前漢紀

  髙祖 惠帝 髙后呂氏

  卷第五下

  文帝 景帝 武帝 昭帝 宣帝 元帝成帝 哀帝 平帝

  卷第六上  后漢紀

  光武 明帝 章帝 和帝 殤帝 安帝

  卷第六下

  順帝 沖帝 質(zhì)帝 桓帝 靈帝 獻帝

  卷第七  魏紀

  武帝 文帝 明帝 齊王 髙貴鄉(xiāng)公 陳留王

  卷第八  蜀紀

  先主 后主

  卷第九  呉紀

  孫堅 策 大帝 防稽王 景帝 歸命侯

  卷第十上  晉紀

  宣帝 景帝 文帝 武帝 惠帝 懷帝愍帝

  卷第十下

  元帝 明帝 成帝 康帝 穆帝 哀帝廢帝 簡文帝 孝武帝 安帝 防帝

  卷第十一  宋紀

  武帝 少帝 文帝 孝武帝 前廢帝 明帝 后廢帝 順帝

  卷第十二  南齊紀

  髙帝 武帝 鬰林王 海陵王 明帝 東昬侯 和帝

  卷第十三  梁紀

  武帝 簡文帝 元帝 敬帝

  卷第十四  陳紀

  武帝 文帝 廢帝 宣帝 后主

  卷第十五上  后魏紀

  圣武帝 神元帝 思帝 昭帝【桓帝穆帝】平文帝惠帝 ?帝 烈帝 昭成帝 道武帝

  明元帝 太武帝 文成帝 獻文帝

  卷第十五下

  孝文帝 宣武帝 孝明帝 孝莊帝 節(jié)閔帝 安定王 孝武帝 西魏文帝 廢帝防帝 東魏孝靜帝

  卷第十六  北齊紀

  神武帝 文襄帝 文宣帝 濟南王 孝昭帝 武成帝 后主【幼主附】

  卷第十七  后周紀

  文帝 孝閔帝 明帝 武帝 宣帝 靜帝

  卷第十八  隋紀

  文帝 ?帝 防帝

  卷第十九  后妃傳

  前漢

  髙祖呂皇后【戚夫人】孝惠張皇后 髙祖薄姬孝文竇皇后【后兄長君弟少君】孝景薄皇后 孝景王皇后 孝武陳皇后 孝武衞皇后 孝武尹倢伃【邢夫人】孝武鉤弋趙偼伃 孝武李夫人孝昭上官皇后【桀安】衞太子史良娣 史皇孫王夫人 孝宣許皇后 孝宣霍皇后 孝宣王皇后 孝元王皇后 孝成許皇后 孝成班倢伃 孝成趙皇后 孝元傅昭儀 定陶丁姬 孝哀傅皇后 孝元馮昭儀 中山衛(wèi)姬孝平王皇后

  后漢【公主附】

  光武郭皇后 光烈陰皇后 明德馬皇后【賈貴人】章德竇皇后【梁貴人】和帝陰皇后 和熹鄧皇后 安思閻皇后 順烈梁皇后【虞美人陳夫人】孝崇匽皇后 桓懿獻梁皇后 桓鄧皇后 桓思竇皇后 孝仁董皇后 靈帝宋皇后 靈思何皇后【王美人 ?農(nóng)王姬】獻帝伏皇后 獻穆曹皇后

  魏

  武宣卞皇后 文昭甄皇后 文德郭皇后明悼毛皇后 明元郭皇后

  蜀

  先主甘皇后 先主穆皇后 后主敬哀皇后后主張皇后

  呉

  孫破虜呉夫人【呉景】呉主權謝夫人【謝承】呉主權徐夫人【徐琨】呉主權歩夫人 呉主權王夫人 呉主權王夫人 呉主權潘夫人 孫亮全夫人孫休朱夫人 孫和何姬 孫皓滕夫人

  卷第二十

  晉

  宣穆張皇后 景懷夏侯皇后 景獻羊皇后文明王皇后 武元楊皇后 武悼楊皇后

  【左貴殯 胡貴嬪 諸葛夫人】惠賈皇后 惠羊皇后【謝夫人】懷王皇太后 元夏侯太妃 元敬虞皇后【荀豫章君】明穆庾皇后 成防杜皇后【周太妃】康獻禇皇后穆章何皇后 哀靖王皇后 廢帝孝庾皇

  后 簡文宣鄭太后 簡文順王皇后 孝武文李太后 孝武定王太后 安德陳太后安僖王皇后 防思禇皇后

  宋

  孝穆趙皇后 孝懿蕭皇后 武敬臧皇后武張夫人 文章胡太后 少帝司馬皇后文元袁皇后【潘淑妃】孝武昭路太后 明宣沈太后 孝武文穆王皇后【宣貴妃】前廢帝何皇后明防王皇后 后廢帝陳太妃 后廢帝江皇后 順陳太妃 順謝皇后

  齊

  宣孝陳皇后 髙昭劉皇后 武穆裴皇后【蘭英】文安王皇后 郁林王何妃 海陵王王妃明敬劉皇后 東昬禇皇后 和王皇后

  梁

  文獻張皇后 武德郗皇后 武丁貴嬪 武阮太后 簡文王皇后 元徐妃 敬夏太后敬王皇后

  陳

  武宣章皇后 文沈皇后 廢帝王皇后 宣柳皇后 后主沈皇后【張貴妃】

  后魏

  神元竇皇后 文帝封皇后 桓惟皇后 平文王皇后 昭成慕容皇后 獻明賀皇后道武慕容皇后 道武宣穆劉皇后 明元昭哀姚皇后 明元宻杜皇后 太武赫連皇后太武敬哀賀皇后 景穆防郁久閭皇后

  文成文明馮皇后 文成元李皇后 獻文思李皇后 孝文貞林皇后 孝文廢馮皇后孝文幽馮皇后 孝文昭髙皇后 宣武順于皇后 宣武髙皇后 宣武靈胡皇后 孝明胡皇后 孝武髙皇后 文帝文乙弗皇后文帝悼郁久閭皇后 廢帝字文皇后 防帝若干皇后 孝靜髙皇后

  北齊

  神武明婁皇后 蠕蠕公主郁久閭氏 彭城爾朱太妃【小爾朱氏】上黨韓太妃 馮翊鄭太妃髙陽游太妃【馮娘李娘】文襄敬元皇后【瑯邪公主】文宣李皇后【叚昭儀 王嬪 薛嬪】孝昭元皇后 武成胡皇后?徳李夫人 后主斛律皇后 后主胡皇

  后 后主穆皇后 馮淑妃

  后周

  文元皇后 文宣叱奴皇后 孝閔元皇后明敬獨孤皇后 武成阿史那皇后 武李皇后 宣楊皇后 宣朱皇后 宣陳皇后 宣元皇后 宣尉遲皇后 靜司馬皇后

  隋

  文獻獨孤皇后 宣華陳夫人 容華蔡夫人?愍蕭皇后

  卷第二十一  年譜

  年譜序 三皇 五帝 夏 商 周 秦【以上載稱世譜】春秋【以后始稱年譜】

  卷第二十二

  七國 秦末六國 漢興諸王 前漢 后漢

  卷第二十三

  三國 晉 前涼 成 漢 代 東晉 前趙 后趙 前燕 蜀漢 魏 前秦 后燕后秦 西秦 北魏 后涼 南涼 北涼南燕 西涼 北燕 夏

  卷第二十四

  宋 齊 梁 北魏 西魏 東魏 北齊后梁 后周 陳 隋

  卷第二十五

  氏族序 氏族目録 總論十三篇

  卷第二十六

  以國為氏【郡國附 古帝王氏 周同姓國周異姓國 周不得姓之國 夏商以前國 夷狄之國 漢郡國】

  卷第二十七

  以邑為氏【周邑 魯邑 晉邑 衞邑 鄭邑齊邑 楚邑 宋邑 韓邑 魏邑 趙邑 秦邑諸國邑 漢魏邑】以鄉(xiāng)為氏 以亭為氏 以地為氏【所居附】以姓為氏【氏附】以字為氏【周人字魯人字晉人字 衛(wèi)人字 鄭人字 宋人字 齊人字 邾人字 諸國人字 陳人字 楚人字秦人字附】

  卷第二十八

  以名為氏【古天子名 帝王名 古人名 周人名 魯人名 晉人名 鄭人名呉人名 衛(wèi)人名 齊人名 楚人名 夏人名 宋人名 諸國人名 名字未辨】

  以次為氏【親附】以族為氏 夷狄大姓 以官為氏 以爵為氏 以兇德為氏 以吉德為氏以技為氏 以事為氏 以諡為氏

  卷第二十九

  以爵系為氏 以國系為氏 以族系為氏以名氏為氏【國邑鄉(xiāng)附】以國爵為氏【邑爵附】以邑系為氏【邑官附】以官名為氏【官氏附】以邑諡為氏 以諡氏為氏 以爵諡為氏 代北復姓 關西復姓 諸方復姓 代北三字姓 代北四字姓平聲 上聲 去聲 入聲 復姓

  卷第三十

  同名異實第一 改氏第二 改惡氏第三漢魏受氏第四 變夷第五 變于夷第六別族第七 避諱第八 音訛第九 省文第十 省言十一 避仇十二 生而有文十三

  卷第三十一  六書略

  六書圖 六書序

  象形【象貌 象數(shù) 象位 象氣 象聲 象屬 形兼聲 形兼意】

  指事【事兼聲 事兼形 事兼意】

  卷第三十二

  防意【三體防意】

  轉(zhuǎn)注【建類主義轉(zhuǎn)注 建類主聲轉(zhuǎn)注 互體別聲轉(zhuǎn)注 互體別義轉(zhuǎn)注轉(zhuǎn)注音義 建類主義轉(zhuǎn)注音義 建類主聲轉(zhuǎn)注音義 互體別聲轉(zhuǎn)注音義 互體別義轉(zhuǎn)注音義】

  卷第三十三

  諧聲【子母同聲 母主聲 主聲不主義 子母互為聲 聲兼意 三體諧聲 四體附】

  卷第三十四

  假借【同音借義 借同音不借義 協(xié)音借義借協(xié)音不借義 因義借音 因借而借 語辭之借 五音之借 三詩之借 十日之借 十二辰之借 方言之借 防音并義不為假借】

  卷第三十五

  起一成文圖 因文成象圖 古今殊文圖一代殊文圖 諸國殊文圖 殊文總論 諧聲變體論 急慢聲諧 髙下聲諧【音讀附】諧聲之惑 象形之惑 一二之所生 子母 子母所自 省文 篆 創(chuàng)意 變更 遷革便從 華梵

  卷第三十六  七音略

  七音序 諧聲制字六圖 正聲恊聲同諧圖第一 聲音俱諧圖第二 音諧聲不諧圖第三 一聲諧二音圖第四 一音諧二聲圖第五 一音諧三聲圖第六 內(nèi)轉(zhuǎn)一之二十

  卷第三十七

  外轉(zhuǎn)二十一之四十三

  卷第三十八  天文略

  總序 東方七宿 北方七宿 西方七宿南方七宿

  卷第三十九

  太微宮 紫微宮 天市垣 天漢起沒 十二次度數(shù) 州郡躔次 七曜

  卷第四十  地理略

  序 四凟 厯代封畛 開元十道圖

  卷第四十一  都邑略

  都邑序 三皇 五帝 夏 商 夏商之制諸侯 周 周諸侯 周夷狄 秦 兩漢三國 兩晉 十六國 宋齊梁陳 后魏隋 四夷

  卷第四十二  禮略

  吉禮上

  郊天 大雩 明堂 朝日夕月 大防【臘】靈星 風師雨師及諸星等祠 方丘【神州后土附】社稷 山川 籍田 先蠶

  卷第四十三

  吉禮下

  宗廟 時享【薦新附】祫禘 功臣配享 天子七祀【諸侯附】上陵【拜掃及諸節(jié)上食附】釋奠 祀先代帝王【名臣附】老君祠【先賢附】孔子祠【先儒附】太公廟 廵狩封禪 厯代所尚 享司寒【藏氷開氷附】禜 葦茭桃?!眷簟矿{禖 祓禊 諸雜祠

  卷第四十四

  嘉禮

  天子加元服 皇太子冠【皇子皇孫附】諸侯大夫士冠 天子納妃后【冊后附】天子冊妃嬪夫人 皇太子納妃【皇子諸王婚公主嫁附】公侯大夫士婚禮 元正冬至受朝賀 讀時令 冊拜諸王侯 三老五更 鄉(xiāng)飲酒

  賔禮

  三恪二王后

  軍禮

  天子諸侯將出征類宜造祃并祭所過山川軷祭 田獵 講武 命將出征 宣露布大射鄉(xiāng)射 合朔伐鼓 祭馬祖 時儺

  卷第四十五

  兇禮

  大喪及山陵制 喪期 天子吊大臣服 天子為大臣及諸親舉哀 諸侯及公卿大夫為天子服 皇太后長公主及三夫人已下為天子服杖 挽歌 秀孝為舉將服 郡縣吏為守令服 師弟子相為服 朋友相為服

  卷第四十六  諡略

  諡上 序論五篇

  諡中 諡法三篇

  諡下 后論四篇

  卷第四十七  器服略

  尊彜爵觶之制 君臣冠冕巾幘制度 厯代冕弁 緇布冠【進賢官附】牟追冠【章甫委貌附】通天冠【平天冠附】長冠【齊冠劉氏冠竹葉冠附】逺游冠【具服逺游冠公服逺游官附】髙山冠【側(cè)注官附】法冠【柱后惠文冠獬豸冠附】建華冠【鷸冠附】趙惠文冠【武冠武弁大冠鵕防冠鹖冠繁冠建冠籠冠附】方山冠 巧士冠卻非冠 樊噲冠 術氏冠 卻敵冠 翼

  善冠【幞頭附】皇【收?爵弁廣冕附】皮弁 韋弁 幘【納言幘赤幘童子幘紺幘青幘緗幘素幘黑幘空頂幘平巾幘介幘緑幘附】幍【白幍附】帽【皮帽白帽黒帽髙屋白紗帽髙頂帽烏紗帽突騎帽】葛巾【角巾附】幅巾【縑巾黃巾頭巾附】巾子 君臣服章制度 后妃命婦首餙制度 后妃命婦服章制度 天子諸侯玉佩劍綬璽印

  卷第四十八

  車輅之制 天子車輅 五輅【玉金象革木】副車【安車立車五時車】戎車【獸車】獵車【闟豬車闟虎車】指南車【司南車】記里

  鼓車 白鷺車 鸞旗車 辟惡車 皮軒車耕根車【芝車 三蓋車】安車 四望車 游車 羊

  車 畫輪車 鼓吹車 象車 黃鉞車【金鉞車金鉦車】豹尾車 建華車 皇太后皇后車輅皇太子皇子車輅 公侯大夫等車輅 主妃命婦等車 輦輿 旌旗 鹵簿【屬車附】

  卷第四十九  樂略

  樂府總序 正聲序論 漢短簫鐃歌二十二曲 漢鞞舞歌五曲 拂舞歌五曲魏武帝分碣石為四曲共八曲 鼓角橫吹十五曲 胡角十曲 相和歌三十曲 相和歌吟嘆四曲相和歌四?一曲 相和歌平調(diào)七曲 相

  和歌清調(diào)六曲【三婦艷詩一曲附】相和歌瑟調(diào)三十八曲 相和歌楚調(diào)十曲 大曲十五曲 白纻歌一曲【古辭】梁武改為子夜呉聲四時歌四曲共五曲 清商曲七曲【附五十曲并夷樂四十一曲除內(nèi)七曲同實計八十四曲】琴操五十七曲【九引 十二操三十六雜曲】遺聲序論古調(diào)二十四曲 征戍十五曲【將帥 城塞 校獵】游俠二十一曲 行樂十八曲 佳麗四十七曲【女功才慧貞節(jié)】別離十九曲【迎客】怨思二十五曲 歌舞

  二十一曲【枝能】絲竹十一曲 觴酌七曲 宮苑十九曲【樓臺門闕】都邑三十四曲 道路六曲 時景二十五曲 人生四曲 人物九曲 神仙二十二曲【隱逸漁父】梵竺四曲 蕃胡四曲 山水二十四曲【登臨泛渡】草木二十一曲【采種花果】車馬六曲龍魚六曲【蠱豸】鳥獸二十一曲 雜體六曲【隱語】

  祀饗正聲序論 漢武郊祀歌十九章 班固東都五詩 梁武雅歌十二曲 唐雅樂十二和曲 祀饗別聲序論 漢三侯之章 漢房中祠樂十七章 隋房內(nèi)曲二首 梁武帝述佛法十曲 陳后主四曲 北齊后主二曲唐七朝五十五曲 立部技八曲 坐部伎六曲 文武舞序論 文武舞二十曲 三大舞

  卷第五十

  十二律 五聲八音名義 五聲十二律還相為宮 五聲十二律相生法 厯代制造 權量 八音【八音之外又有桃一 貝二 葉三】

  卷第五十一  職官略

  官制總序 厯代官制要略 官數(shù) 官品設官沿革 封爵 三公 宰相 祿秩

  卷第五十二

  三公第一

  三公總序【四輔二大附】太師 太傅 太保 太宰太尉 司徒 司空 大司馬 大將軍【見武】

  【官類】總敘三公以下官屬

  宰相第二

  宰相總序【官屬附】

  門下省第三

  侍中 門下侍郎 給事中 散騎常侍 諫議大夫 起居 補闕拾遺 典儀 城門郎符寳郎 ?文館

  中書省第四

  中書令 中書侍郎 中書舍人 通事舍人集賢殿書院 史館

  卷第五十三

  尚書省第五上【并總論尚書】

  録尚書 尚書令 仆射【左右丞左右司郎中員外郎附】尚書總序【八座附】郎官總序 都事主事令史總序行臺省總序

  尚書省第五下

  吏部尚書【侍郎 郎中 員外郎 司封郎中員外郎 司勲郎中 員外郎考功郎中員外郎】戶部尚書【侍郎 郎中 員外郎度支郎中 員外郎 金部郎中 員外郎 倉郎郎中 員外郎】禮部尚書【侍郎 郎中員外郎 祠部郎中 員外郎 膳部郎中 員外郎 主客郎中 員外郎】兵部尚書【侍郎郎中 員外郎 職方郎中 員外郎 駕部郎中 員外郎 庫部郎中 員外郎】刑部尚書【侍郎 郎中 員外郎 都官郎中 員外郎 比部郎中 員外郎 司門郎中員外郎】工部尚書【侍郎 郎中 員外郎 屯田郎中 員外郎 虞部郎中】

  【員外郎 水部郎中 員外郎】

  卷第五十四

  御史臺第六

  御史大夫 中丞 侍御史 殿中侍御史監(jiān)察侍御史 主簿

  諸卿第七上

  總論諸卿【少卿附】太常卿【丞 主簿 博士 太?!》疃Y郎 協(xié)律郎兩京郊社令 太樂令 鼓吹令 太醫(yī)令 太卜令 廩犧令 汾祠 太公廟】光

  祿卿【丞 主簿 太官令丞 珍羞令丞 良醖令丞 掌醢令丞】衛(wèi)尉卿【丞主簿 武庫令丞 武器令丞 守宮令 公車司馬令 左右都侯】宗正卿【丞主簿 崇元署諸陵 太廟令】太仆卿【丞 主簿 乘黃令典廐令 典牧監(jiān) 車府令 諸牧監(jiān)】大理卿【正 丞 主簿 獄丞司直 評事 監(jiān)】

  諸卿第七中

  鴻臚卿【丞 主簿 典客 司儀】司農(nóng)卿【丞 主簿 上林署 太倉署 鉤盾署 導官署 苑總監(jiān) 諸倉監(jiān) 司竹監(jiān)溫泉湯監(jiān)令 諸屯監(jiān) 騪粟都尉 均輸令 斡官長 籍田令 典農(nóng)中郎將典農(nóng)都尉 典農(nóng)校尉 勸農(nóng)謁者】太府卿【丞 主簿 諸市署 平凖署 左右藏署 常平署】秘書監(jiān)【丞 秘書郎 秘書校書郎 秘書正字 著作郎 太史局令 丞】殿中監(jiān)【丞 尚食局奉御 尚藥局奉御 尚衣局奉御 尚舍局奉御 尚乘局奉御 尚輦局奉御】

  諸卿第七下

  內(nèi)侍省【內(nèi)侍 內(nèi)常侍 內(nèi)給事 內(nèi)謁者內(nèi)寺伯 掖庭局 宮闈局 奚官局內(nèi)仆局內(nèi)府局】少府監(jiān)【丞 主簿 中尚署 左尚右尚 織染署 掌冶署暴室丞 海丞 果丞】將作監(jiān)【丞 主簿 左右校署左校署 右校署 甄官】

  【署 中校署東園主章令】國子監(jiān)【國子祭酒 國子司業(yè)丞 主簿 國子博士助教 太學博士 助教 廣文館博士 四門博士 助敎 直講 大成 律學博士書學博士算學博士】軍器監(jiān)【丞 主簿 甲坊署令丞 弩坊署令丞】都水監(jiān)【都水使者 丞 主簿舟楫署 河渠署】

  卷第五十五

  武官第八上

  將軍總序 左右衛(wèi)【翊衛(wèi) 長史 録事參軍倉曹參軍 兵曹參軍騎曹參軍 胄曹參軍左右親衛(wèi)中郎將府】左右驍衛(wèi) 左右武

  衞 左右威衞 左右領軍衞 左右金吾衞左右監(jiān)門衞 左右千牛衞 左右羽林軍左右龍虎軍【左右神虎軍附】

  武官第八下

  大將軍【并官屬】車騎將軍 衞將軍 前后左右將軍 四征將軍 四鎮(zhèn)將軍 四安將軍四平將軍 雜號將軍 監(jiān)軍【軍師祭酒禮曹掾?qū)俑健咳鹄晒傩颉≈欣蓪⑽骞僮笥抑欣蓪ⅰ』①S中郎將 東西南北四中郎將 雜中郎將折沖府【果毅別將附】奉車駙馬騎三都尉奉朝請

  東宮官第九

  東宮官序 太子六傅【三太三少】太子賔客 太子詹事【丞 主簿司直】太子庶子 中允 司議郎中舍人 舍人 通事舍人 左右諭徳 左右贊善大夫 崇文館學士 洗馬 文學校書 正字 典膳郎 藥藏郎 內(nèi)直郎典設郎 宮門郎 太子家令 太子率更令太子仆 左右衞率府 左右司御率府

  左右清道率府 左右監(jiān)門率府 左右內(nèi)率府 旅賁中郎將 太孫官屬

  卷第五十六

  王侯第十

  厯代王侯封爵【公主并官屬附】

  州郡第十一上

  司校尉 州牧刺史 總論州佐 別駕從事史 治中從事史 主簿 功曹書佐 部郡國從事史 典郡書佐 祭酒從事史 中正 都督【總管節(jié)度團練都統(tǒng)等使附】都護

  州郡第十一下

  京尹【京兆尹左馮翊右扶風河南尹留守附】郡太守 總論郡佐郡丞【別駕】長史 司馬 錄事參軍 司功參

  軍 司倉參軍 司戶參軍 司兵參軍 司法參軍 司士參軍 參軍事 經(jīng)學博士醫(yī)博士 中正 通守 五官掾 督郵 郡尉 縣令 總論縣佐 丞 主簿 尉【五百附】鄉(xiāng)官

  卷第五十七

  文武散官第十二

  開府儀同三司 特進 光祿大夫以下驃騎將軍 輔國將軍 鎮(zhèn)軍將軍以下 諸校尉

  勲官第十三

  命婦第十四

  祿秩第十五

  祿秩【干力 白直 仗身 庶仆 親事 帳內(nèi) 執(zhí)衣 防閤 邑士 士力 門夫等附】致仕官祿 職田 公廨田

  官品第十六

  漢官秩差次

  卷第五十八  選舉略

  厯代制 考績

  卷第五十九

  雜議論上【舉人條例選人條例】

  雜議論下【選舉雜議七條】

  請改革選舉事件

  內(nèi)外文武百官五品以上【應非選司注擬者】吏部尚書【侍郎】兵部尚書【侍郎】禮部每年貢舉人 兵部舉選京官六品以下【應合選注擬者】州府佐官【別駕少尹五府司馬】

  【赤令不在此例】中下縣丞以下及關津鎮(zhèn)戍官等 州縣 六品以下官資厯 諸堪充內(nèi)官及宿衞可為統(tǒng)師 禁約雜條 學校

  卷第六十  刑法略

  厯代刑制 肉刑議 赦宥【放生附】

  卷第六十一  食貨略

  田制 陂渠 屯田 賦稅 厯代戶口 丁中

  卷第六十二

  錢幣 漕運 鹽鐵茶 鬻爵 酟 算緡雜稅 平凖【均輸】平糴【常平義倉】

  卷第六十三  藝文略

  經(jīng)類

  易 書 詩 春秋 國語 孝經(jīng) 論語爾雅 經(jīng)解

  卷第六十四

  禮類

  周官 儀禮 喪服 禮記 月令 防禮儀注

  樂類

  小學類

  卷第六十五

  史類

  正史【史記 漢 后漢 三國 晉 宋 齊梁 陳 后魏 北齊 后周 隋唐通史】

  編年【古魏史 兩漢 魏 呉 晉 宋 齊梁 陳 后魏 北齊 隋 唐 五代 運厯紀録】

  霸史上 霸史下

  雜史【古雜史 兩漢 魏 晉 南北朝 隋 唐 五代 宋】

  起居注【起居注 實録 會要】

  故事

  職官上 職官下

  刑法【律 令 格 式 勅 總類 古制 専條 貢舉 斷獄 法守】傳記【耆舊 髙隱 孝友 忠烈 名士 交游 列傳 家傳 烈女 科第 名號防異祥異】

  卷第六十六

  地理【地理 都城宮苑 郡邑 圖經(jīng) 方物川凟 名山洞府 朝聘 行役 蠻夷】

  譜系【帝系 皇族 總譜韻譜 郡譜 家譜】

  食貨【貨寳 器用 豢飬種藝 茶 酒】

  目録【總目 家藏總目文章目 經(jīng)史目】

  諸子類

  儒術

  卷第六十七

  道家

  老子 莊子 諸子 陰符經(jīng) 黃庭經(jīng) 參同契 目録 傳 記 論 書 經(jīng) 科儀符録 吐納 胎息 內(nèi)視 道引 辟谷內(nèi)丹 外丹 金石藥 服餌 房中 修

  養(yǎng)

  釋家

  傳記 塔寺 論議 詮述 章鈔 儀律目録 音義 頌贊 語録

  卷第六十八

  法家

  名家

  墨家

  縱橫家

  雜家

  農(nóng)家

  小説

  兵家

  兵書 軍律 營陣 兵陰陽 邊策

  天文類

  天文【天象 天文總占 竺國天文 五星占雜星占 日月占 風云氣侯占 寶氣】

  厯數(shù)【正厯 厯術 七曜厯 雜星厯 漏刻】

  算術【竺國算法】

  五行類

  易占 軌革 筮占 卜 射覆 占夣雜占 風角 鳥情 逆刺 遯甲 太一九宮 六壬 式經(jīng) 隂陽 元辰 三命行年 相法 相笏 相印 相字 堪余易圖 婚嫁 產(chǎn)乳 登壇 宅經(jīng) 葬書

  卷第六十九

  藝術類

  藝術 射 騎 畫録 畫圖 投壺 弈碁博塞 象經(jīng) 摴蒱 彈碁 打馬 防陸打毬 彩選 葉子格 雜戲格

  醫(yī)方類

  脈經(jīng) 明堂鍼灸 本草 本草音 本草圖本草用藥 采藥 炮炙 方書 單方

  胡方 寒食散 病源 五藏 傷寒 腳氣嶺南方 雜病 瘡腫 眼藥 口齒 婦

  人 小児 食經(jīng) 香熏 粉澤

  類書類

  類書上 類書下

  文類

  楚辭

  別集一【楚 漢 后漢魏 蜀 吳】別集二【晉】別集三【宋齊梁】

  卷第七十

  別集四【后魏 北齊 后周 陳 隋 唐】別集五【五代 偽朝宋 別集詩】總集 詩總集 賦 贊頌 箴銘 碑碣制誥 表章 啓事 四六 軍書 案判刀筆 俳諧 奏議 論 策 書 文史詩評

  卷第七十一  校讎略

  秦不絶儒學論二篇 編次必謹類例論六篇編次必記亡書論三篇 書有名亡實不亡

  論一篇 編次失書論五篇 見名不見書論二篇 收書之多論一篇 闕書備于后世論一篇 亡書出于后世論一書 亡書出于民間論一篇 求書遣使校書久任論一篇 求書之道有八論九篇 編次之訛論十五篇崇文明于兩類論一篇 泛釋無義論一篇書有不應釋論三篇 書有應釋論一篇 不類書而類人論三篇 編書不明分類論三篇編次有敘論二篇 編次不明論七篇

  卷第七十二  圖譜略

  索象 原學 明用 記有 記無

  卷第七十三  金石略

  上代文字 錢譜 三代款識 秦 兩漢三國 晉 兩朝 隋 唐 唐六帝 唐名家

  卷第七十四  災祥略

  序 天 日 月 星 地【山附】水 旱 火風

  卷第七十五  昆蟲草木略

  序 草類 蔬類 稻粱略

  卷第七十六

  木類 果類 蟲魚類 禽類 獸類

  卷第七十七  周同姓世家

  呉 魯 燕 管蔡 曹 衛(wèi) 晉 鄭 魏韓

  卷第七十八  宗室傳

  前漢

  荊王賈 燕王澤 呉王濞 楚元王交【戊辟疆徳 向歆】

  髙六王

  齊悼恵王肥【城陽王章 濟北王興居 魏勃】趙隱王如意趙幽王友 趙共王恢 燕靈王建 淮南厲王長【淮南王安 衡山王賜 濟北王勃】

  文三王

  梁孝王武 代孝王參 梁懷王揖【共王買平王襄】景十三王

  河間獻王徳 臨江哀王閼 臨江閔王榮魯共王余 江都易王非 膠西于王端 趙敬肅王彭祖 中山靖王勝 長沙定王發(fā)廣川恵王越 膠東康王寄 清河哀王乘常山憲王舜【泗水忠王商】

  武五子

  戾太子據(jù) 齊懷王閎 燕刺王旦 廣陵厲王胥 昌邑哀王髆【賀】

  宣元六王

  淮陽憲王欽 楚孝王囂 東平思王宇 中山哀王竟 定陶恭王康 中山孝王興

  卷第七十九

  后漢

  四王三侯

  齊武王縯【北海靜王興敬王睦】趙孝王良 城陽防王社 泗水王歙 安成孝侯賜 成武孝侯順順陽懷侯嘉

  光武十王

  東海防王疆 沛獻王輔 楚王英 濟南安王康 東平憲王蒼【任城孝王尚】阜陵質(zhì)王延 廣陵思王荊 臨淮懷公衡 中山簡王焉 瑯邪孝王京

  明帝八王

  千乘哀王建 陳敬王羨 彭城靖王防 樂成靖王黨 下邳恵王衍 梁節(jié)王暢 淮陽頃王昞 濟隂悼王長

  章和八子

  千乘貞王伉 平春悼王全 清河孝王慶濟北恵王壽 河間孝王開【蠡吾侯翼 觧凟亭侯淑】城陽懷王淑 廣宗殤王萬嵗 平原懷王勝

  魏

  曹仁【弟純】曹洪 曹休 曹眞【真子爽 何晏鄧飏 丁謐 畢軌 李勝 桓范 爽從弟文叔妻夏侯氏】

  武帝二十五子

  任城威王彰 陳思王植 蕭懷王熊 豐愍王昻 相殤王鑠 鄧哀王沖 彭城王據(jù)燕王宇 沛穆王林 中山防王袞 濟陽懷王玹 陳留防王峻 范陽閔王矩 趙王干臨邑殤公子上 楚王彪 剛殤公子勤

  糓城殤公子乘 郿戴公子整 靈殤公子京樊安公均 廣宗殤公子棘 東平靈王徽樂陵王茂

  文皇帝九子

  贊哀王協(xié) 北海悼王蕤 東武陽懷王鑒東海定王霖 元城哀王禮 邯鄲懷王邕清河悼王貢 廣平哀王儼

  蜀

  劉永 劉理 后主太子璿

  呉

  孫靜【子瑜 瑜弟皎 皎弟奐 奐子壹 靜曽孫峻 峻從弟綝】孫賁【子鄰弟輔】孫翊【侄孫秀】孫韶【伯父河 韶子楷河子桓 桓侄孫丞】

  呉主五子

  孫登 孫慮 孫和 孫霸 孫奮

上一章目錄下一章

Copyright ? 讀書網(wǎng) hotzeplotz.com 2005-2020, All Rights Reserved.
鄂ICP備15019699號 鄂公網(wǎng)安備 42010302001612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