正文

卷四百九十九 人事部一百四十

太平御覽 作者:(宋)李昉等


  ○真愚

  《毛詩·鴻雁》曰:惟彼愚人,謂我宣驕。

  《韓詩外傳》曰:惟盤石千里,不為有地;愚人不為有民。

  《論語》曰:上智下愚不移。

  又曰:柴也愚,參也魯。

  又曰:孔子謂仲由曰:"汝聞六言六蔽矣乎?"對(duì)曰:"未也。""居!吾語汝。好仁不好學(xué),其蔽也愚。"

  《家語》曰:孔子曰:"勇而好同必勝,知而好謀必成,愚者反是。是以非其人。告之弗聽;非其地,樹之弗生。得其人如聚沙而雨之,非其人如會(huì)聾而鼓之。處重擅寵,專事如賢,愚者之情也。

  《東觀漢記》曰:上破賊,入漁陽,諸將上尊號(hào),上不許。議曹掾,張祉言:"俗以為燕人愚,方定大事,反與愚人相守,非計(jì)也。"上大笑。

  《漢晉陽秋》曰:"司馬文王問劉禪曰:"頗思蜀不?"禪曰:"此間樂,不思蜀也。"郗正聞之,求見禪曰:"若王后問,宜泣而后答。"會(huì)王復(fù)問,禪曰:"先人墳?zāi)惯h(yuǎn)在隴蜀,乃心西望,無日不思。"因閉其眼。王曰:"何以似郗正語耶?"禪驚視曰:"如尊命。"左右皆大笑。

  王隱《晉書》曰:讖書有蝦蟆當(dāng)貴?;莸墼趯m時(shí),出問左右:"此鳴是官蝦蟆為私乎?"賈胤對(duì)曰:"在官地中為官蝦蟆,在私地中為私蝦蟆。"於是,世間遂傅此語。

  《后魏書》曰:宋弁族弟鴻貴,為定州北平府參軍,送戍兵於荊州。坐取兵絹四百匹,兵欲告之,乃斬兵十人。又疏凡不達(dá)律令,見律有梟首之罪,乃生斷其手,以水澆之,然后斬決。尋坐優(yōu)法。時(shí)人哀兵之苦,笑鴻貴之愚。

  《續(xù)晉陽秋》曰:顧愷之,夜于月下長詠,自云得先賢風(fēng)制,謝瞻遙稱贊之。愷之得此,彌自力忘倦。瞻將眠,語捶腳人令代焉,愷之不覺其異,遂幾旦而后止。

  沈約《宋書》曰:劉義綦封營道縣侯,凡鄙無識(shí)知,每為始興王濬兄弟所戲。濬常謂義綦曰:"陸士衡詩曰:營道無烈心。其何意苦阿父如此?"義基曰:"下官初不識(shí)士衡,何忽見苦。"

  《廣陵列士傳》曰:吳武,字季濟(jì),篤學(xué)好古,師事陳仲考。子升,性頑愚??荚唬?父子情重,不忍戮之,卿為吾教也。"

  《趙書》曰:石肇,前石之昆弟也。前石既貴,肇在軍中不能自達(dá),人送詣前石,前石哀之,拜建威將軍。以肇?zé)o才力,每高選參佐輔之。為聘廣川劉典兄女,肇甚懼之。拜長樂太守,治官,每入門,動(dòng)稱"阿劉",教可爾不可爾,時(shí)人以為嗤謠。

  《鬻子》曰:愚者不自謂愚,而愚見於言;愚者雖自謂知,人皆謂之愚也。

  《列子》曰:宋人有於道得人遺契者,歸而藏之。密數(shù)其齒,告鄰人曰:"吾富可得矣。"

  又曰:杞國有人憂天崩地墜,身無所寄,廢寢與食。又有憂彼所憂,往曉之曰:"天,積氣耳!"其人曰:"天果積氣,日月星宿,不當(dāng)墮耶?"對(duì)曰:"日月星宿,亦積氣中之有光耀者;只使墮,亦不能中傷。"其人曰:"奈地壞何?"對(duì)曰:"地積塊耳,充塞四虛,何憂其壞?"其人大喜。

  《荀卿子》曰:宋之愚人得燕石於梧臺(tái)之東,歸而藏之,以為大寶。周客觀之,掩口而笑曰:"此燕石也,其與瓦甓不差"主人大怒曰:"商賈之言,醫(yī)匠之口。"藏之愈固,守之彌謹(jǐn)。

  《莊子》曰:人有畏影惡跡而去之走者,舉足愈數(shù)而跡愈多,走愈疾而影不離,自以為尚遲,疾走不休,絕力而死。

  《韓子》曰:燕李季,好遠(yuǎn)出,其妻有士。李季至,士在內(nèi)中,妻患之,乃令士裸而解發(fā)直出門,曰:"吾屬陽不見也。"於是士從其計(jì),疾走出門。季曰:"是何人也?"家室皆曰:"無有。"季曰:"吾見鬼也。"季婦曰:"為之奈何,然取五牲之矢浴之?"季曰:"諾!"乃浴矢。

  又曰:鄭有人身買履者,先自度其足而買之,及至市得履,乃曰:"吾忘度。"乃歸取之。頃返,市罷,遂不得履。人曰:"何不試以足?"曰:"寧信度數(shù),無自信也。"

  又曰:宋人有耕者,田中有株,免走松株,折頸而死。因釋耕而守株,為宋國笑。今欲以先王之政,治當(dāng)世民,皆守株之心也。

  《呂氏春秋》曰:范氏之亡也,百姓有得其鐘者,欲負(fù)之,則鐘大不可負(fù)。以椎毀之,恐人聞而奪己也,遽掩其耳,惡人聞也。

  又曰:楚人有涉江者,其劍自舟中墜於水,遽刻其舟曰:"是吾劍之所從墜處。"舟止,從其所刻入水求之。

  《淮南子》曰:楚人有東家母死,其子哭而不悲,西家子見之,歸謂其母曰:"社何憂,速死,吾必悲哭社。"(淮南間謂母為社。)

  又曰:故圣人同死生,愚人亦同死生。圣人同死生,通於分理也;愚人之同死生,不知利害之所在也。

  《苻子》曰:鄭人有逃暑於孤林之下者,日流影移而徙衽以從陰。及至暮,反席於樹下,及月流影移,復(fù)徙衽以從陰,而患露之濡於身,其陰逾去而其身逾濕。是巧於用晝而拙於用夕,奚不處曜而辭陰,反林息露?此亦愚之至也。

  《笑林》曰:漢司徒崔烈辟上黨鮑堅(jiān)為掾,將謁見,自慮不過問先到者。儀適有答曰:"隨典儀口喝。"既謁,贊曰:"可拜",堅(jiān)亦曰:"可拜";贊者曰:"就位",堅(jiān)亦曰:"就位"。因復(fù)著履上座,將離席,不知履所在,贊者曰:"履著腳",堅(jiān)亦曰:"履著腳"也。

  又曰:平原陶丘氏,取渤海墨臺(tái)氏女,女色甚美,才甚令。復(fù)相敬,已生一男而歸。母丁氏,年老,進(jìn)見女婿,女婿既歸而遣婦。婦臨去請(qǐng)罪,夫曰:"曩見夫人年德已衰,非昔日比,亦恐新婦老后必復(fù)如此,是以遣,實(shí)無他故。"

  《崔骃與竇憲箋》曰:交淺而言深者愚也,在賤而望貴者惑也。

  ○如愚

  《論語·為政》曰:吾與回言終日,不違,如愚。退而省其私,亦足以發(fā),回也不愚。

  又《公冶長》曰:寧武子,邦有道,則智;邦無道,則愚。其知可及,其愚不可及也。

  《華陽國志》曰:王長文,字德俊,天姿聰警,察孝廉不就,遂陽愚。嘗著絳衣帽,牽豬過市中,乞人與語,偽不聞。常騎牛周游。

  《說苑》曰:齊桓公獵,逐鹿入谷中,見一老公,問:"是為何谷?"對(duì)曰:"為愚公之谷,以臣名之。臣故畜牸牛生子,大賣之而買馬。少年曰:"牛不能生馬。遂持駒去家。鄰以臣為愚,故名愚公之谷。"

  ○愚怯

  《釋名》曰:怯,脅也,見敵恐脅也。

  焦贛《易林》曰:任將力薄,駑孱思怯,如蝟見鵲,不敢拒格。

  《韓詩外傳》曰:崔杼殺莊公,陳不占東觀漁者,聞君有難,將往死之,餐則失哺,上車失軾。仆曰:"敵在數(shù)百里外,今食則失哺,上車失軾,雖往,其有益乎?"陳不占曰:"死君,義也;無勇,私也。"遂驅(qū)車。比至門,聞鐘鼓之音、斗戰(zhàn)之聲,遂駭而死。君子聞之曰:"陳不占可謂志士矣,無勇而能行義,天下鮮矣。"

  《東觀漢記》曰:杜篤仕郡文學(xué)掾,以目疾,二十馀年不窺京師。篤外高祖破羌將軍辛武賢,以武略稱。篤常嘆曰:"杜氏文明善政,而篤不任為吏。辛氏秉義經(jīng)武,而篤又怯於事。外內(nèi)五世,至篤衰矣!"

  沈約《宋書》曰:周朗兄嶠為吳興太守。賊劭弒立,隨王誕舉義於會(huì)稽,劭加嶠冠軍將軍,誕檄又至。嶠素恇怯,回惑不知所從,為府司馬丘珍孫所殺。

  又曰:劉彥節(jié)少以宗室清謹(jǐn)見知。齊高帝輔政,彥節(jié)知運(yùn)祚將遷,密懷異圖。及沈攸之舉兵,齊高帝入屯朝堂,袁粲鎮(zhèn)石頭,潛與彥節(jié)反諸大將黃回等謀,夜會(huì)石頭,詰旦乃發(fā)。彥節(jié)素怯,騷擾不自安,再晡后便自丹楊郡車載婦女盡室奔石頭。臨去,婦蕭氏強(qiáng)勸令食,彥節(jié)歠羹,寫胸中,手振不自禁。事敗被殺。

  《趙書》曰:石勒屯葛陂,值天雨不息。勒長史刁應(yīng)勸勒降晉,勒啾然而嘯。張賓勸勒還北,勒欣然曰:"賓計(jì)是也。應(yīng)宜斬,明其性怯,可退為將軍。"

  《孫卿子》曰:夏首之南有人曰涓濁梁,其為人愚善,畏明月而霄行。俯見其影,以為伏鬼;仰見其發(fā),以為伏魅,匍踣而走。比至其家,失氣而死。《慎子》曰:有勇不以怒,反與怯均也。

  《呂氏春秋》曰:夫民無常怯,有義則實(shí),實(shí)則勇;無氣則虛,虛則怯。怯勇虛實(shí),其所由甚微,不可不知。

  《淮南子》曰:怯者,夜見立表以為鬼,見寢石以為兕,懼掩其氣也。

  《抱樸子》曰:拙人得工輸之斤斧,不能以成云梯;怯者得馮婦之刀戟,不能以格兕虎也。

  ○智怯

  《韓詩外傳》曰:楚白公之難,有杜之善者,辭其母將死君。其母曰:"死君可乎?"杜之善曰:"聞事君者,內(nèi)其祿而外其身。今所養(yǎng)母者,君之祿也。請(qǐng)往死之。"比至朝,三廢車中。其仆曰:"子懼,何不返也。"杜之善曰:"懼吾私也,死君公也。吾聞君子不以私害公。"遂往死也。

  《家語》曰:或問孔子曰:"顏淵何人?"曰:"仁人也,丘弗如也。""子貢何人?"曰:"辯人也,丘弗如也。""子路何人?"曰:"勇人也,丘弗如也。"客曰:"三子者皆賢於夫子,而服役何也?"孔子曰:"丘能仁且忍,辯且訥,勇且怯。以三子之能,易丘之道弗如也。"

  《史記》曰:管仲曰:"吾嘗三戰(zhàn)三走,鮑叔不以我為怯,知我有老母也。"

  又曰:淮陰屠中少年有侮韓信者,曰:"若雖長大,好帶劍,中情怯耳?"眾辱之,曰:"能死,刺我;不能,出我跨下。"信視之,俯出跨下,匍匐。一市人皆笑信,怯也。

  《尸子》曰:圣人畜仁而不主仁,畜智而不主知,畜勇而不主勇。昔齊桓公脅於魯君而獻(xiàn)地,勾踐脅於會(huì)稽而身宮之,趙襄子脅於智伯而以顏為愧。其卒,桓公臣魯君,勾踐滅吳,襄子以智伯為戮,此謂勇而能怯者也。

  ○盜竊

  《易》系辭曰:慢藏誨盜,冶容誨淫。

  又曰:負(fù)且乘,致寇至,盜之招也。

  《禮記·月瘤路曰:季秋行冬令,則國多盜賊。

  《左傳·僖中》曰:介之推曰:"竊人之財(cái)猶謂之盜,況貪天之功以為己力乎?"

  又《昭五年》曰:鄭子產(chǎn)有疾,謂子太叔曰:"我死,子必為政。惟有德者能以寬服民,其次莫如猛。"太叔為政,不忍猛而寬。鄭國多盜,取人於萑蒲之澤。太叔悔之曰:"吾早從夫子之言,不及於此。"興徒兵以攻萑蒲之盜,盡殺之。盜少止。

  《論語·顏淵》曰:季康子患盜,問於孔子,孔子對(duì)曰:"茍子之不欲,雖賞之不竊。"

  《家語》曰:子貢為信陽宰,將行,辭於孔子,孔子曰:"勤之、慎之,奉天之時(shí),無奪、無伐、無暴、無盜。"子貢曰:"賜也少事君子,豈以盜為累哉!"孔子曰:"爾未之詳。夫以賢代不賢,是之謂奪;以不肖代賢,是之謂伐;緩令急誅,是之謂暴;取善自與,是之謂盜,非竊財(cái)之謂也。"

  《史記》曰:秦昭王囚孟嘗君,謀欲殺之。孟嘗使人抵昭王幸姬求解,姬曰:"妾愿得君狐白裘。"此時(shí)孟嘗君有一狐白裘,值千金,天下無雙,入獻(xiàn)昭王,無他裘。孟嘗患之,遍問客,莫能對(duì)。最下座為狗盜者,曰:"臣能得。"乃夜為狗以入秦宮藏中,取所獻(xiàn)狐白裘至,以獻(xiàn)秦王幸姬。幸姬為言昭王,釋孟嘗君。

  又曰:有盜高廟座前玉環(huán),捕得,文帝怒下廷尉治之。張釋之案律盜宗廟服御物者,奏當(dāng)棄市耳。

  《漢書》曰:彭越,字仲,昌邑人,常漁鉅野澤中為盜。

  又曰:龔遂,字少卿,山陽人。恭帝時(shí)渤海左郡歲饑,盜賊并起,二千石不能擒制。上選能治者,御史舉遂可用,上以為渤海太守。問曰:"渤海廢亂,君欲何以息盜賊?"對(duì)曰:"海濱遐遠(yuǎn),不沾圣化,其民困於饑寒而吏不恤,故使弄陛下之兵於潢池中耳。今欲使臣勝之耶,將安之也?""臣聞理亂民如理亂繩,惟緩之而后可。"

  《吳志》曰:孫堅(jiān)與父之錢塘,會(huì)海賊胡玉等取賈人財(cái)物岸上分之。堅(jiān)追斬一級(jí)。

  《晉書》曰:蔡裔有勇氣。嘗二盜入室,裔不知,拊床一呼,二盜俱殞。

  又曰:王獻(xiàn)之夜臥齋中而有偷入其室盜物,獻(xiàn)之徐曰:"偷兒青氈,我家舊物,可特置之。"群偷驚走。

  崔鴻《十六國春秋·后趙錄》曰:徐龕勇果薄行,舊為劫盜者,無不歸之,公行掠抄,迅如風(fēng)云。

  《北齊書》曰:宋世良,字玄友,為清河太守??|南有曲堤,成公一姓阻而居之,群盜多萃於此。人為之語曰:"寧使東吳、會(huì)稽,不歷成公曲堤。"世良施八條以制盜,盜奔他境。人又謠曰:"曲堤之險(xiǎn)賊何益,但有宋公自屏跡。"

  《呂氏春秋》曰:秦繆公乘馬,車敗,右服失而野人取之。繆公自往求馬,見野人方將食之於歧山之陽??姽υ唬?食駿馬之肉不飲酒,余恐共傷汝也。"遍飲而去。處一年,韓原之戰(zhàn),晉人已環(huán)繆公之車矣,嘗食馬肉三百馀人畢力為繆公疾斗,大克晉軍,反獲惠公以歸。

  《莊子》曰:將為胠篋探囊發(fā)匱之盜為守備,則必?cái)z緘縢,固扃鐍,此世俗所謂智也。然而巨盜至,則負(fù)匱揭篋擔(dān)囊而趨,惟恐緘縢,扃鐍之不固。然向所謂智者,不乃為大盜積者乎?

  又曰:絕圣棄智,大盜乃止;摘玉毀珠,小盜不起也。

  《列子》曰:晉國苦盜。有郗雍者,能視盜之貌,察其眉睫之間而得其情。晉侯使視,千里無遺一焉。晉侯大喜,告趙文子曰:"吾得一人,而一國盜為之盡矣。"文子曰:"君司察而得盜,盜不盡矣,且郗雍必不得其死。"俄群盜謀曰:"吾所以窮者,郗雍也。"遂戕之。晉侯聞大駭。召文子曰:"果如子言,然取盜何方?"文子曰:"君欲無盜,舉賢而任之。"遂取隨會(huì)為政,而君盜奔秦焉。

  又曰:牛缺者,上地之大儒,之邯鄲,遇盜於耦沙之中,盡取其衣車牛,步而去,視之欣然無憂怯之色,盜追而問其故。曰:"君子不以所養(yǎng)害其所以養(yǎng)。"盜曰:"嘻!賢夫矣,彼往見趙君,以我為事,必困。"乃相與追而殺之。

  又曰:東方有人曰爰旌目,將有所適而餓於道。狐父之盜曰丘,見而下壺餐以餔之。爰旌目三餔而后能視,曰:"子能何為者也。"曰:"我狐父之人丘也。"爰旌目曰:"嘻!女非盜耶?胡為而食我?吾義不食子之食也。"兩手據(jù)地而歐之,不出,喀喀然而死。

  《淮南子》曰:楚將子發(fā)好求伎道之士。有善為偷者,往見曰:"聞君求伎道之士。臣,楚市偷也,愿以伎修一卒。"子發(fā)見而禮之。無幾何,齊興師伐楚,子發(fā)將師以當(dāng)之。兵三卻。於是市偷請(qǐng)?jiān)唬?臣有薄伎,愿為君行之。"子發(fā)曰:"諾!"偷則夜出,解齊將軍之綢帳而獻(xiàn)之。子發(fā)使歸之。明夕復(fù)往取其枕,又使歸之。明夕復(fù)往取其簪,又使歸之。於是,齊師大駭,將軍與軍吏謀曰:"今夕不去,楚軍恐取吾首。"即還。

  《秦子》曰:孔文舉為北海相,有母病差者思食新麥,家無,乃盜鄰熟麥而進(jìn)之。文舉聞之,特賞盜而不罪。

  《抱樸子》曰:夷吾奪田,不可以薄;蕭何竊妻,不可以廢也。

  《郭子》曰:王安期為東海太守,小吏盜池中魚,綱紀(jì)推之。王曰:"與眾共之,魚何足吝。"

  皇甫士安《高士傳》曰:孔嵩,字仲山。辟公府,之京師,道宿下亭,盜共竊其馬。尋問,知是嵩也。乃相責(zé)讓曰:"孔仲山善士,豈宜侵盜乎?"於是,遂以馬還之。

  《先賢行狀》曰:王烈,字彥考,通識(shí)達(dá)道。時(shí)國中有盜牛者,牛主得之。盜曰:"邂逅迷惑,從今已后將改過。子既已赦宥,幸勿使王烈知之。"

  《海內(nèi)先賢傳》曰:姜肱,字伯淮。嘗與弟季江遇盜,將奪其衣。人問不言。盜聞,扣頭謝罪,還肱衣,肱不受。

  《陳實(shí)別傳》曰:有盜夜入其室,止於梁上。實(shí)陰見之,乃起呼命子孫,正色訓(xùn)之曰:"夫人不可不勉。不善之人未必本惡,習(xí)與性成,遂至于此,如梁上君子是矣。"盜大驚,自投於地,稽顙歸罪。實(shí)徐譬之曰:"視君狀貌不是惡人,宜深克己反善,當(dāng)由困貧,今遺絹二匹。"自是,一縣無復(fù)盜竊。

  劉欣期《交州記》曰:趙嫗者,乳長數(shù)尺,不嫁,入山聚群盜。遂北郡常著金蹋踶,戰(zhàn)退輒張帷幕,與少男通,數(shù)十侍側(cè)。刺史陸胤平之。

  《太平御覽》 宋·李昉

上一章目錄下一章

Copyright ? 讀書網(wǎng) hotzeplotz.com 2005-2020, All Rights Reserved.
鄂ICP備15019699號(hào) 鄂公網(wǎng)安備 42010302001612號(hào)